ar Aging Research 2334-3419 2334-3524 beplay体育官网网页版等您来挑战! 10.12677/ar.2024.114247 ar-95478 Articles 人文社科 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思想视角下老年群体的困境与对策
The Dilemma and Countermeasures for the Elderl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eople’s All-Rounded Development in Marxism
南京林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南京 16 07 2024 11 04 1716 1722 7 7 :2024 20 7 :2024 20 8 :2024 Copyright © 2024 beplay安卓登录 All rights reserved. 2024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文章以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思想为视角,探讨了老年人群体面临的困境及对策。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思想包括人的需要、能力、个性和社会关系的全面发展。在此视角下,探究发现老年人在物质保障、精神文化、社会参与等方面遭遇诸多挑战。最后从个人、家庭和社会三个层面提出建议,旨在实现老年人的全面发展,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eople’s all-rounded development in Marxism,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dilemma faced by the elderly and its countermeasures. People’s all-rounded development in Marxism includes the all-rounded development of human needs, abilities, personalities and social relations. From this perspective, it is found that the elderly face many challenges in material security, spiritual culture, social participation and other aspects. Finally, suggestions are put forward from the three levels of individual, family and society, aiming at realizing the all-rounded development of the elderly,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life of the elderly and promoting the harmonious development of society.
人的全面发展,老年人困境,对策
People’s All-Rounded Development in Marxism
The Dilemma of the Elderly Countermeasures
1. 引言

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的身体机能逐渐衰退,同时面临着社会角色、家庭结构等多方面的变化。这些变化导致老年人在物质保障、精神文化、社会参与等方面遭遇诸多挑战。在老年人口规模日益庞大的中国,如何解决老年人群体面临的困境成为社会关注的重要议题。马克思在阐述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时,强调“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1] : p. 53)。说明人的全面发展是所有社会成员的权利,不仅仅局限于年轻劳动力,它是一个广泛的概念,也涉及到老年群体。可以认为,老年人的全面发展属于人的全面发展范畴。本文聚焦于老年群体,以人的全面发展视角对老年群体的困境进行分析。通过对老年群体在物质、精神、社会等多层面困境的研究,精准地把握问题并提出针对性的建议,以促进老年人的全面发展,提升老年人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2. 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思想

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指在共产主义社会中,每个人都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实现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人的全面发展指人的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即人的体力和智力的充分、统一的发展。包括人的才能、志趣和道德品质的多方面发展。然而在现实中,老年人在这些方面往往面临诸多问题,与人的全面发展的目标存在差距。

人的全面发展可以划分为人的需要的全面发展、人的能力的全面发展、人的个性的全面发展和人的社会关系的全面发展四个方面。从人的需要、能力、个性和社会关系四个角度出发,这样划分能确保人的全面发展能涵盖所有重要的方面,使每个人都能在各个方面实现全面发展。

人的需要的全面发展从满足人的基本需求出发,结构上包括自然需要、精神需要和社会需要,从层次上划分,包括生存需要、享受需要和发展需要 [2] 。马克思主义强调人的需要的全面发展,即人的需求不应仅停留在物质层面,还应包括精神文化层面的需求,以及更高层次的发展需求 [3]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 [4] : p. 531)。这表明人类的一切活动都源于需求,而需求的满足与发展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和个人全面发展的内在动力。

人的能力的全面发展涵盖了人的体力、智力、自然力、道德力、现实能力以及内在潜力等众多方面的发展 [5] 。这一进程伴随实践活动的不断深入而持续推进,并且由于个体的差别、遗传因素以及成长环境的不同而呈现出多样性。马克思着重强调,劳动锻炼是达成人的能力全面发展的关键所在。

人的个性的全面发展是指人的兴趣、信仰、体力和智力等方面的充分发展,使人的性格和气质更加完美,心理更加健康 [6] 。同时,个性的全面发展还表现在人的主体性的全面发展和人的独特性的丰富和发展,即人能够自己约束自己的自律性、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从事社会实践活动的自由能动性、能够自主支配自己的行为的独立自主性以及能够进行自我创造的独创性 [6]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明确指出:“从工厂制度中萌发了未来教育的幼芽。未来教育对所有已满一定年龄的儿童来说,就是生产劳动同智育和体育相结合。它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 [7] : p. 556~557)。

人的社会关系的全面发展考虑到人作为社会生物的本质,重视人际交往和社会参与。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4] : p. 501)。人的本质深嵌于复杂多变的社会关系之中,所以人的发展本质上就是社会关系的发展。社会关系包括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关系、经济关系、生产关系、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以及思想文化上的各种关系。

3. 老年群体的困境 3.1. 物质生活需求受限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衣、食、住以及其他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 [4] : p. 531)。他们认为,人首先需要满足基本的生活需求,如食物、衣服和住所等。因此可以说,满足物质生活条件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的身体机能逐渐衰退,慢性病、退行性疾病等健康问题频发,逐渐失去劳动能力收入也逐渐减少,再加上社会生产力水平和分配方式影响了老年人获取资源的能力。部分高龄老人无法独立完成基本的生活自理活动。同时,医疗保障的不足也使得他们在面对健康问题时,难以承担高昂的医疗费用和长期护理支出,使得许多老年人难以获得及时有效地治疗与照顾。老年人由于退休和健康原因失去工作能力,经济来源受限,经济上的压力导致部分农村和偏远乡村地区的老年人的基本生存需求得不到充分满足。这种物质生活需求的难以满足,进一步加剧老年人的生活困境,阻碍了老年人的全面发展。

3.2. 精神文化需求缺失

“已经得到满足的第一个需要本身、满足需要的活动和已经获得的为满足需要用的工具又引起新的需要”( [8] : p. 159)。马克思认为,在满足物质生活条件后,人的发展需要满足一种的需要。“生活的生产——无论是自己生活的生产(通过劳动)或他人生活的生产(通过生育)——立即表现为双重关系:一方面是自然关系,另一方面是社会关系;社会关系的含义是指许多个人的合作,至于这种合作是在什么条件下、用什么方式和为了什么目的进行的,则是无关紧要的”( [9] : p. 33)。这段话表明在满足物质需求的同时,人们也需要在精神和社会层面得到满足和发展。有研究者对河南省洛阳市西北部的小区进行调查研究,发现大多数老人觉得虽然物质上得到了满足,但精神生活一直很空虚。77.78%的老人表示自己现在的生活很单调,时常会觉得无聊和孤独。绝大多数的老人对精神文化生活没有明确的规划,77%的老年人对现在的精神文化生活不满意,会经常性的觉得生活很枯燥,没有什么乐趣 [10] 。老年人的精神文化需求缺失是值得社会关注的现象。随着年龄增长,老年人的子女离家闯荡,老年人身边缺少家庭成员的陪伴。再加上疾病和体力下降等因素限制了老年人的社交能力,老年人现实中的社交圈子因此缩减,社交范围狭窄。他们没有途径去认识和结交朋友,退休之后主动交往的经历也很少,导致人际交往能力逐步退化。大约80%老年人渴望社交 [10] ,他们渴望与同龄人交流聚会,但因身体健康原因行动不便难以实现。部分农村老年人因为地理位置和经济条件等因素限制,他们难以接触到丰富的文化娱乐活动,再加上受传统观念和生活习惯的影响,他们的文化生活受到限制。老年人的精神文化需求缺失,不仅会降低了他们的生活质量,还会对他们的心理健康造成不良影响 [11]

3.3. 学习与适应能力下降

马克思引用舒耳茨的观点,“国民要想在精神方面更自由地发展,就不应该再当自己的肉体需要的奴隶,自己肉体的奴仆。因此,他们首先必须有能够进行精神创造和精神享受的时间”( [12] : p. 233)。表明随着技术进步,人们有更多的时间用来精神创造和精神享受,精神创造是包括认知在内的人类更广泛的活动,精神享受也包括技能的运用和发展。人的全面发展包括认知和技能的持续发展。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老年人在面对新知识新技术时,接受能力和学习能力有所下降,适应数字化社会存在一定的困难。这种学习能力的下降,不但体现在日常生活中对智能设备、网络应用的生疏上,还体现在职业转型和再就业过程中所遭遇的技能过时、难以找到合适工作岗位的挑战中。同时,老年人适应新环境的能力也在逐渐减弱,面对社会变革和技术进步,他们往往深感力不从心,无法迅速融入全新的生活方式和工作环境。这种学习能力和适应能力的持续减弱,无疑加剧了老年人在现代社会中的边缘化趋势,并导致他们在社会交往和信息获取方面出现障碍。

3.4. 自我价值感降低

在现实生活中,老年人在退休后从职业角色转入闲暇角色,逐渐退出劳动市场。马克思认为,劳动不仅仅是谋生的手段,也是实现自我价值的重要途径。老年人通过劳动展现自我价值的机会逐渐减少,导致他们的自我价值感降低,同时个性发展也受到限制。这种自我价值感的降低不仅源于社会角色的转变,还因为他们教育机会有限。前文指出,马克思认为教育与劳动相结合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老年人因为身体和年龄原因,劳动机会逐渐减少,再加上学习与适应能力下降,老年人在教育方面受到限制,从而影响个性的全面发展。由于健康状况、经济条件等因素,老年人在生活方式、居住选择等方面的自由度大大降低,无法像年轻时那样自由地做出选择,他们在生活选择和兴趣爱好上受到限制。同时,老年人因疾病和体能下降等身体原因限制部分自由活动,使得他们的个性发展受到进一步的限制。这种自我价值感与个性自由的双重挑战,对老年人的心理健康和生活质量构成了严重威胁。

3.5. 家庭角色转变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最基本的社会单元,是人构建社会关系的第一环境。随着年龄增加,老年人的家庭结构和家庭角色发生变化,部分老人面临子女离家和丧偶等家庭事件,这类事件很大程度上是由社会变迁和经济发展引起的。同时伴随着身体衰老,曾经作为家庭支柱的他们,不得不转变为需要被照顾的角色,这种转变往往伴随着情感的失落和孤独感的增加。随时时代发展,老年人与子女之间的代际差异和沟通障碍日益明显,代际隔阂的加深使得老年人在家庭中的话语权逐渐减弱,他们感到被忽视和无法被理解。此外,在快速老龄化的社会背景下,家庭照顾老年人的压力不断增大,这不仅给家庭成员带来了经济和时间上的负担,间接性引发家庭成员间的矛盾与冲突,进一步加剧了老年人的孤独和无助感。

3.6. 社会参与度降低

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人们在生产中不仅仅同自然界发生关系:他们如果不以一定的方式结合起来共同劳动,就不能有生产;为了进行生产,他们彼此之间便发生一定的联系和关系;只有在这些社会联系和社会关系的范围内,才会有他们对自然界的影响,才会有生产”( [13] : p. 486)。他们强调社会参与对生产和人的发展至关重要。社会参与度的降低意味着个人无法充分参与到社会关系中去,人的发展本质上就是社会关系的发展,可以说,社会参与度降低限制了老年人的全面发展,这与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念相悖。老年人由于慢性疾病和身体健康问题,逐渐从劳动力市场退出,这直接影响了他们的社会参与度。在工作中建立的社会关系和身份认同随着退休而逐渐消散,这致使老年人不仅难以维持原有的社会关系,而且难以拓展新的社交圈子。在现代城市生活里,邻里之间的互动愈发稀少,老年人时常觉得孤独和无助,难以在社区中获取归属感和支持。他们内心深处极其渴望与人交流和分享生活,然而现实的冷漠却常常让他们望而却步。尽管部分老年人内心仍然满怀热情,渴望持续为社会作出贡献,但是由于身体条件的限制、机会的匮乏等原因,他们的社会参与度和自我实现感受到了严重的束缚。这使得老年人在社会中逐步被边缘化,生活质量和幸福感也由此大幅降低。

4. 对策

在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思想视角下,老年人的困境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问题,涉及物质生活、精神文化、学习与适应、自我价值与个性发展、家庭变化以及社会参与度等多个方面。为了全面解决老年人的困境,本文从老年人个人、家庭和社会三个层面提出对策。

4.1. 个人

老年人退休后在社会和家庭中的角色都会发生变化,但他们可以通过心理调适去适应退休后角色的转换 [14] 。老年人应保持积极心态,以乐观向上的态度应对生活中的变化和挑战,学会正视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在社会和家庭的帮助下解决问题。老年人应学会自我调节,通过书籍、音乐和运动等方式缓解压力和焦虑,保持内心的平静与满足。

面对这个高速发展的新时代,老年人应主动学习和适应新的知识与技能。他们可以通过老年大学、社区培训班等途径学习新知识,拓宽自身视野。同时老年人也可以尝试使用新媒体与年轻人交流,打破代沟,更好地融入现代社会。

健康的生活方式是老年人全面发展的重要保障。老年人应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合理的饮食、适量的运动、良好的睡眠等,在保持身体活动的同时预防疾病。此外老年人应关注并重视心理健康问题,积极寻求帮助,通过心理咨询、社交活动等方式缓解心理压力和孤独感。

4.2. 家庭

马克思主义强调社会关系对人的发展的重要性,家庭作为最基本的社会单元,其和谐与稳定对老年人的全面发展至关重要。首先,家庭成员应深刻认识到尊老敬老的重要性,这不仅是社会责任的体现,也是家庭伦理的核心。为此家人需要通过实际行动来强化这种意识,如定期探望老年人,与他们进行情感交流,以及提供必要的生活照料,从而确保老年人在物质与精神层面都能得到充分的保障与支持。

鼓励代际互动与支持是缓解老年人孤独的有效方式,而家庭成员间的沟通与理解在其中起着关键作用。作为家人,需鼓励老年人积极参与家庭决策,让老年人在家庭决策中获得成就感和话语权,确保老年人始终是家庭的核心成员,不会被边缘化。同时,家人要耐心倾听老人的需求,并给予他们充分的尊重。此外,家人可以定期组织家庭聚会和家庭旅游等活动,通过这些活动来强化家庭成员与老年人的情感联系,使老人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增强他们的归属感与幸福感,从而为老年人营造和谐温馨的家庭氛围。

4.3. 社会

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的身体机能逐渐衰弱,慢性病和高血压等健康问题频发。这些生理变化直接影响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和社会参与度。因此,社会应更加注重老年人的健康管理和照护服务。政府应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特别是医疗保障方面,老年人在疾病方面仍承担较重的经济负担,健康问题也是导致老年人失去劳动能力的重要因素。政府可以针对现阶段高龄老人收入低、养老需求高的情况,加大对高龄老人养老的政策力度。实施公益性、非营利性养老服务设施建设补贴和运营补贴等政策。此外制度的实施也存在执行不力、覆盖面不全等问题,尽管新农保取得一定的覆盖成果,仍有部分农村和贫困地区老人无法享受到应有的社会保障待遇。并且一些地区的社会保障宣传工作不到位,部分老年人不了解甚至无法认识到社会保障对他们的重要性,因此缺乏主动参与和积极利用社会保障制度的意识 [15] 。因此完善并积极宣传社会保障体系对于老年人的物质生活需求意义重大。政府应加大针对老年人的社会保障投入,不但要完善医疗保险制度,保证老年人得以享受基本的生活保障以及高质量的医疗服务,减缓老年人劳动能力丧失的过程。还要提高养老金,缓解老年人的经济压力,保证他们在食品、药品和生活物品等方面的物质需求。

社会应高度重视老年人的精神文化需求,积极主动地为他们提供丰富多彩的文化娱乐活动。具体而言,可以建设老年人活动中心、图书馆和文化广场等场所,以此为老年人提供便捷的活动空间。并且要经常组织各类文艺演出、体育健身和旅游观光等活动,鼓励老年人踊跃参与,以使他们的晚年生活充满乐趣。例如,可以举办老年人才艺展示活动,为老年人提供展示自我的平台,从而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成就感。还可以开展老年大学课程,涵盖绘画、书法和音乐等内容,以满足老年人的学习兴趣,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同时社会还应关注老年人的心理健康,为他们提供心理咨询和辅导服务,帮助排解老年人孤独等负面情绪。此外鼓励志愿者参与到老年人的精神关爱工作中,通过聊天陪伴给予老年人情感上的支持。另外还可以利用现代科技手段,为老年人提供线上文化资源,诸如在线讲座、电子图书等,让他们足不出户就能享受精神文化盛宴。

学习能力和适应能力的降低是老年人不得不面对的困境。社会应为他们提供学习和适应高速发展新时代的机会,跟上时代的步伐。可以开办老年人大学、电脑培训班和智能手机使用课程等方法,帮助老年人掌握新知识和新技能,提升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帮助他们更好地融入现代社会,畅享科技带来的便利。

政府和社会组织应积极鼓励老年人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为他们提供志愿服务、社区治理和文化传承等活动机会。通过参与社会实践,老年人能够发挥丰富的人生经验和智慧,为社会作出贡献,实现老年人的自我价值,并增强他们的社会归属感和成就感。前文提到老年人在退休后经历社会角色的变化,但他们可以通过参与社会活动、建立新的社交圈等方式适应这些变化。此外政府实施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积极开发老龄人力资源、打通参与渠道等措施,帮助老年人就业,从而提高他们的社会参与度。

社会应密切关注老年人因家庭角色转变而引发的诸如家庭关系紧张、子女不孝以及赡养纠纷等问题。当老年人需要帮助时,社会应及时为其提供家庭咨询、法律援助等服务,以帮助他们化解家庭纠纷。同时要建立健全法律援助机制,为老年人提供法律咨询和援助,切实确保他们的合法权益得到有效保护。此外社会要大力弘扬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加强家庭教育和宣传工作,提高家庭成员的道德素质和法律意识,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鼓励子女关心关爱老年人,积极履行赡养义务,给予他们物质和精神上的支持。可以在社区组织各种家庭活动,促进家庭成员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增强家庭凝聚力。并且建立老年人互助组织,使他们在遇到困难时能够相互帮助、相互支持。

5. 结语

老年人面临的困境是多方面的,包括物质生活需求受限、精神文化需求缺失、学习与适应能力下降、自我价值感降低、家庭角色转变以及社会参与度降低等。这些困境不仅影响着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也对社会的和谐发展提出了挑战。在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的视角下,我们可以找到解决这些困境的方向。通过个人、家庭和社会三个层面的共同努力,为老年人提供更好的支持和保障。解决老年人的困境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关注和努力。只有通过各方的协同合作,我们才能真正实现老年人的全面发展,让他们在晚年生活中享受到应有的尊严和幸福。

References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 第2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9. 陈尚伟, 高永强. 论人的需要及其合理性[J]. 理论与现代化, 2012(5): 38-44. 韩瑄. 马克思民生思想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长春: 长春理工大学, 2019.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 第1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9. 吴琼. 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及其在中国发展进程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长春: 吉林农业大学, 2018. 陈蓓, 周先进. 基于人的全面发展观的高校学风建设探索[J]. 大学教育, 2020(5): 185-187.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 第5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9.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1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2. 马克思, 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3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60. 李会艳. 小组工作满足居家养老老年人精神文化需求的实务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大连: 大连海事大学, 2022. 闵博. 长春市某养老机构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D]: [硕士学位论文]. 长春: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22.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3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2. 马克思, 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6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61. 杨顺兰. 小组工作介入退休干部社会角色调适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贵阳: 贵州大学, 2019. 樊兰. 基于CiteSpace的中国老年人社会保障研究现状、热点与趋势分析[J]. 老龄化研究, 2024, 11(2): 484-490.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