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 Advances in Psychology 2160-7273 2160-7281 beplay体育官网网页版等您来挑战! 10.12677/ap.2024.149612 ap-95314 Articles 人文社科, 合作期刊 网络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逆反心理及其疏导
Reverse Psychology and Its Channeling i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in Network Environment
钟斯雨 南京林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南京 29 08 2024 14 09 1 8 26 6 :2024 23 6 :2024 23 8 :2024 Copyright © 2024 beplay安卓登录 All rights reserved. 2024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逆反心理是教育工作取得实效的“绊脚石”。此心理一旦出现,会使教育效果大打折扣并影响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尤其是在当今网络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信息的复杂多元、教育主体权威地位的动摇以及教育内容形式的冲击,这些因素交织在一起,极易触发大学生的逆反心理。为此,应加强网络信息监管,提升大学生对网络信息的辨别力,并提高教育主体的权威性,优化教育内容及形式,增强思政教育的吸引力,进而疏导和消除大学生的逆反心理。
The reverse psychology of college students 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s a “stumbling block” to the effectiveness of education. Once this mentality appears, it will greatly reduce the effect of education and affect the growth and success of college students. Especially in today’s network environment,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has encountered unprecedented challenges. The complexity and plurality of information, the shaking of the authority of the main body of education and the impact of the form of educational content are all intertwined, and it is very easy to trigger the rebellious mentality of college students. For this reason, we should strengthen the regulation of network information, enhance the discernment of college students on network information, improve the authority of the main body of education, optimize the content and form of education, enhance the attractivenes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then channel and eliminate the rebellious psychology of college students.
网络,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逆反心理
Network
College Student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Reverse Psychology
1. 引言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当代大学生的成长与网络技术的发展呈现出同步的态势。他们身处于网络文化的广阔海洋之中,网络不仅成为他们观察世界、获取知识的关键平台,更成为他们发表观点、交流思想的主要阵地。在此过程中,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不可避免地受到网络环境的深刻影响,这种影响也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带来了新的挑战。在网络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着信息复杂多元、价值观冲突频繁等现实问题,这些问题往往容易引发大学生的逆反心理。尽管党的十八大之后,党中央高度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思政课发展环境和整体生态发生全局性、根本性转变,但在高校实际思政教育工作中,教育对象不同程度逆反心理的存在依然阻碍着教育工作的开展。因此,探讨网络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逆反心理现象,分析其表现及产生原因,并寻求有效的疏导策略具有现实意义。

2. 思想政治教育逆反心理的内涵及表现 2.1. 思想政治教育逆反心理内涵

逆反心理是一种常见的社会心理现象,是客观环境与主体需要不相符合时所产生的一种心理活动,具有强烈的情绪色彩,即带有较强烈的抵触情绪( 朱智贤,1989 )。思想政治教育逆反心理,是指在实施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当教育者按照既定的教育目标对受教育者进行教育时,受教育者因外部环境因素、教育者的教育方式及内容与其既有认知及内在需求发生冲突,进而产生的一种偏离教育目标、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因素,如教育者、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教育环境等产生抵触情绪的心理状态的总和。这种逆反心理包含着一定的行为意向,当抵触的行为意向发展到一定程度时,逆反心理就会转化为逆反行为( 陈红娟,2006 )。

2.2.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逆反心理的表现

在大学生群体中,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出现的逆反心理,实际上源于对教育者或教育内容的不认同,进而呈现为一种显著的抵触情绪。这种心理状态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目标的实现具有潜在的阻碍作用,它不仅可能导致大学生与授课教师之间的互动频次降低,而且最终会削弱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逆反心理具体体现于以下几个方面。

当代大学生在网络环境中受到多元文化思潮的侵袭,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一旦他们发现所学知识与自身既有认知存在偏差或矛盾,他们倾向于从个人的经验认知背景出发,对新知识进行独立审视和评判。这种审视过程往往呈现出多样化的反应模式,包括:对知识的直接拒绝、对知识的选择性曲解、主动调整自身认知以适应新知识,以及经过深思熟虑后的全面接受。当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内容与学生既有认知体系产生显著矛盾时,学生可能会展现出对课程内容的自发抵制倾向。这部分学生可能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陈旧,未能及时反映当代社会的变迁和需求,因此感到与现实脱节,缺乏实践指导价值。他们可能更侧重于实用技能的学习,将思想政治教育视为空洞的理论灌输,缺乏实质性的信息与深入探讨,认为这些内容与他们的专业学习和未来职业发展无直接关联,缺乏实质性的价值。

对思想政治教学存在消极抵抗情绪的学生,往往对思想政治理论课产生厌恶情绪,上课时倾向于选择教室后排座位,缺乏积极的听讲和课堂参与,鲜少发言,甚至可能选择逃课或请人代课。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上,经常可以看到部分学生从事与课堂内容无关的活动,如与同学闲聊、玩手机、打瞌睡或完成其他课程的作业,这些行为均反映出他们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逆反心理。

思政课教师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占据主体地位,其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至关重要。特别是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的实施过程中,教育主体与教育客体之间的情感交流尤为重要。这种交流不仅有助于增强教学效果,还能促进师生之间的理解与信任,从而更有效地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的良好发展。

然而在实际授课过程中,思政课教师常局限于讲台之上传授知识,而与学生间的情感交流显著不足,沟通频次较低,缺乏必要的互动。这种长期的隔阂导致教育工作者与大学生之间逐渐形成了一种冷漠感,大学生难以感受到教育工作者的教学热情,教育工作者的个人魅力无法充分展现。双方之间的距离感容易使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抵触情绪,不愿意配合教育工作者的教学活动。此外,若教育工作者缺乏人格魅力,常常以高高在上的姿态自居,或采用单一、刻板且缺乏创新的教学方式,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对立和敌视。这种情感上的抗拒在行为上具体表现为学生对教师教学内容的不屑一顾,习惯性地对所宣传的观念进行盲目否定,甚至在课堂上故意与教师对立,挑战教师的权威和要求等。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我国正面临国际社会多元思潮的深刻影响。在这一背景下,大学生群体作为网络信息的活跃参与者,有更多机会接触到西方国家所宣传的各类思想观念。然而,由于他们正处于成长的特殊阶段,尚未形成完全独立且理性的思考能力,因此在面对各种思潮交织、观念冲突时,往往难以清晰辨别是非对错,容易在缺乏深思熟虑的情况下盲从他人的观点。这就容易导致部分大学生不仅对高校所倡导的主流文化持否定态度,反而对一些消极的、负面的倾向产生了情感上的认同。

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正面宣传往往占据重要位置,包括党的政策方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优秀人物事迹等。而部分大学生可能认为这些宣传内容过于理想化,与现实世界存在较大的差距,因此产生了怀疑和质疑的情绪。这种情绪进而转化为对正面宣传的反感和抵触,学生可能故意从反面去理解或解释宣传内容,以此来展现他们的独立思考和批判精神。然而,这种批判往往缺乏深度和全面性,容易导致学生陷入偏激和片面的认识中。另一方面,部分学生则对社会上出现的不良倾向产生了情感认同和价值认同。他们可能认为这些行为或现象符合自己的价值观或道德标准,因此产生了强烈的认同感。例如,一些学生可能认为追求个人利益、享受物质生活是理所当然的,而忽视了社会责任和集体利益的重要性。在情感认同的驱动下,他们可能会模仿这些不良行为,将其视为自己个性或成熟的体现。然而,这种对不良倾向的认同往往源于学生对社会现实的误解或对自己行为的错误定位。他们可能未能全面理解社会规范和道德标准,或者对自己的行为缺乏正确的判断和评价。

3.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逆反心理的消极影响

唯物辩证法深刻揭示了任何事物均展现其固有的两面性,这即意味着任何事物都具备积极与消极两个面向。因此,我们在审视问题时,必须保持全面的视角。研究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逆反心理亦不例外,尽管它时常给教育工作者带来困扰,但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的心理现象,它同样具备其独特的积极意义。比如,逆反心理能够激发大学生的独立意识和批判性思维,推动他们更加主动地思考和评价教育内容。同时,当大学生对某些不合理、不科学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产生逆反心理时,这种心理反应有助于促使教育者反思并改进教育方法,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朝着更加科学、现代化的方向发展。然而,在肯定逆反心理积极作用的同时,我们更应当清醒地认识到其所带来的消极影响。在审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逆反心理时,我们必须将关注的重点置于其潜在的负面影响之上,以确保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

3.1. 阻碍大学生成长成才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建设过程中,人不仅是这一伟大进程的核心主体,也是其根本目的和持续动力。在这一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项塑造人、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它承载着为党培养优秀人才、为国家培育栋梁之材的重要使命。然而,逆反心理的存在却成为了一个阻碍思想政治教育培养优秀人才不可忽视的因素。它显著阻碍了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有效沟通和交流,导致受教育者更倾向于封闭自我,避免深入交心,从而使得思想政治教育难以成为他们内心的自觉追求。

同时,这种逆反心理对受教育者的学习态度和情感状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极大地削弱了其接受教育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进一步影响了他们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构建。在逆反心理的消极影响下,受教育者的情绪调控能力明显减弱,容易陷入冷漠、偏执、叛逆和多疑等负面情绪中,这些情绪不仅让他们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抵触和排斥,还可能对他们的心理健康产生潜在的危害。尤为令人担忧的是,逆反心理的否定性影响在大学生群体中逐渐扩大,导致他们倾向于逃避思想政治教育。而网络则为他们提供了一个逃避现实的空间,使他们不假思索地沉迷于网络世界,以逃避现实中的种种问题。新闻报道中频频曝出因沉迷网络而导致学业滑坡甚至退学的案例,充分说明了逆反心理对大学生成长与成才的严重阻碍。

3.2. 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教育对象对思想政治教育者及其教育内容的逆反心理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取得实效的“拦路虎”( 刘书林,2022 )。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中,逆反心理的存在显著削弱了其教育效果,导致投入与产出的失衡。当教育效果未能达到预期目标时,社会上对“思想政治教育无用论”的认同便愈发加剧,进而对学生的教育态度以及教育者的教学态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学生视角来看,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逆反心理的学生,通常会对教育内容持有一种抵触和反抗的心态。他们可能对理论知识感到枯燥无味,或者对教育方式持有不同意见,这种心态极大地制约了教育工作者在教育信息传递上的效率。当教育者试图传递重要的思想政治理念时,学生的抵触情绪往往成为阻碍,使得教育目标难以顺利实现。以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程为例,部分学生在面对这门课程时,不仅选择缺席课堂,即便到课也往往沉浸于与课程无关的活动之中。这种行为无疑严重影响了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基础知识的吸收和理解,使得教育效果大打折扣。

对于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而言,逆反心理带来的挑战尤为显著。学生的双重抵触,不仅表现在对教育内容的抗拒,更表现在对教育者的不信任。这种不信任使得教育工作者在授课或进行学生日常工作时面临更多的挑战和困难。他们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应对学生的抵触情绪,同时也需要不断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以适应学生的需求。这种阻力不仅影响教学质量,更对教育者的工作热情产生了负面影响。当教育工作者感受到学生的抵触时,他们可能会开始质疑自己的职业选择或工作能力。这种质疑往往导致他们的职业认同感和工作信心受到削弱,进而降低工作热情与积极性。这种变化不仅加剧了师生关系的紧张,更可能形成逆反心理的恶性循环:学生的抵触情绪导致教育者工作难度增大,而教育者的工作热情降低又进一步加剧了学生的抵触情绪。

4. 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逆反心理的原因

互联网延伸并拓展了社会生活环境,改变了人的存在方式,引发了思想观念的深刻变革,也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变革( 卢岚,2023 )。而大学生是网民中规模巨大的群体,同样也是互联网使用率最高的亚群体,已然成为网上各种思想文化交锋争夺的重要对象( 骆郁廷,魏强,2012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项筑牢意识形态防线,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重要工作,亟需回应网络所带来的巨大冲击。因此,有必要深入探究网络环境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逆反心理的产生所带来的影响。

4.1. 大学生易受到网络不良信息侵害

首先,绝大多数大学生身处青年中期,正处于自我意识高涨的时期,他们渴望得到他人的尊重和关注,同时也希望摆脱成年人的控制,表现出强烈的独立意识和成人感。这种心理状态可能导致他们对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产生抵触情绪,认为这些内容过于陈旧、枯燥,无法满足他们的需求。并且他们的社会认知尚处于相对薄弱的阶段,自控能力尚未达到成熟水平。在认知事物和处理问题时,他们倾向于受到情感的干扰,而未能达到理性的思考和决策。

然而,在网络环境中,信息呈现出爆炸式的增长,网络为各种声音提供了表达的平台,不同的价值观和观点在网络上交锋。大学生作为网络舆论场的重要参与者,由于理性思考能力的欠缺,容易受到这些多元声音的影响。当网络上的某些观点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不一致时,大学生可能会因为受到网络舆论的影响而产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逆反心理。此外,网络的匿名性使得一些不负责任的言论和行为得以传播。这些言论和行为往往具有极端性,容易激起大学生的情绪,从而进一步加剧了大学生的认知混乱和逆反情绪,导致他们对正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产生逆反心理。不仅如此,网络上还存在各种社交圈层,这些圈层内的信息和观点往往具有高度的同质性。当某个圈层内的观点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相悖时,该圈层内的大学生可能会受到群体压力的影响,从而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逆反心理。例如互联网上很火的“鼠鼠”群体及“鼠鼠文学”,该群体以“鼠鼠”自居,通过自嘲的方式来表达自己在社会中的无力感和卑微地位,其所反映的消极生活观念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中强调的积极、正面的价值观形成鲜明对比。这种反差可能会让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观念产生质疑,甚至产生抵触情绪,进而激发逆反心理。

4.2. 网络话语挑战教育者的权威地位

在网络信息技术尚未普及的时代,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在信息流通上主要呈现为“垂直结构”的模式。这一模式下,信息传播呈现出明确的层级性,教育者作为信息的源头,将知识和信息自上而下地传递给位于其下方的受教育者。这种信息流通方式具有明确的垂直性和单向性,教育者以其深厚的学识和循循善诱的教学方式,往往能使学生豁然开朗。因此,在传统教育体系中,教师的权威地位无可置疑。然而,随着新时代的到来,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逐渐削弱了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传统主导地位。网络交互性的特性使学生不再仅仅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他们通过网络自主学习、搜索相关信息,极大提升了学习效率,传统教育方式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关系已经蜕变成为横向平等型。同时,新时代网络形式的多样化也带来了内容的纷繁复杂,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更加多元化。有时,学生熟悉的网络热词甚至可能让教育者感到陌生,这无疑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权威地位构成了挑战。自媒体时代的来临,更是加剧了这一趋势。每个人都可能成为网络文化信息的创造者和传播者,学生不再仅仅依赖传统的课堂和教师互动来了解知识和思想。网络上的“大V”们,其立场、观点和看法往往能轻易影响学生群体的思想观念。当学生认同某个博主的观点时,这位博主在某种程度上便扮演了“教师”的角色,向学生传递其个人见解。这种变化导致了学生对传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视度下降,高校思想政治教师作为教育队伍的代表,其“权威”地位受到冷落,主导作用和话语权受到冲击。

当思想政治教师的权威地位受到削弱、话语权降低时,学生对教师所传授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可能会产生疑虑。由于教师的权威形象受损,学生可能不再将教师视为知识的可靠来源,对教师所授内容失去兴趣,缺乏对其教育理念的认同感。此外,学生对教师的信任度也可能因此下降。这种信任缺失的状态有可能激发学生对教育内容产生逆反心理,表现为对教育内容的抵触情绪,甚至拒绝接受思想政治教育。

4.3. 网络话语冲击教育话语内容及表达形式

思想政治教育是以“说理”为主要实践形式的教育活动,话语是其得以实施的中介( 吴琼,2017 )。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对话进行说服,在教育对象心中促成思想观念和价值意义生成。然而,当教育者所表达的内容及形式不能充分满足大学生的需求时,教育效果可能适得其反,可能激起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逆反心理。

网络深受当代大学生的偏爱,网络信息的特质往往在于其言简意赅,直接而富有针对性,并且紧密贴合大学生的日常经验,因此它具备了显著的实用性和时效性。这些内容能够敏锐地捕捉到大学生的兴趣焦点,即时地反映出社会的热门话题和走向,使大学生在浏览过程中不仅能够快速获取信息,还能深刻感受到这些信息与自身生活的密切交织。然而,与这种即时性、实用性强的网络内容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常常因其知识结构的复杂性和理论体系的抽象性,而与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实际产生一定的隔阂。这种隔阂不仅体现在知识的深奥与广度上,更重要的是其呈现方式与大学生的认知模式存在较大的差异。因此,当大学生接触到思想政治教育时,他们往往会觉得内容遥远、深奥、乏味且难以理解,甚至认为这些内容与他们的实际生活毫无关联。网络信息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鲜明对比容易在一定程度上使部分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逆反心理,出现学习动力不足、积极性不高等问题。

与此同时,网络话语的表达形式展现出前所未有的丰富性,它囊括了文字、图像、视频、音频等多元化媒介,这种多样性不仅极大地丰富了信息的呈现方式,更使得网络话语在信息表达上更为生动、直观且富有趣味性。在数字时代,这种多媒体融合的表达方式无疑更贴近当代大学生的信息接收习惯,也更能引起他们的兴趣和共鸣。然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表达形式相对单一,主要以文字为载体,这种形式虽然严谨且深入,但是对于早已习惯使用网络话语表达形式的当代大学生而言,但在吸引力与感染力上却略显不足,他们更期望将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经典文本和理念,转化为一种日常化、生活化的表达方式,使之成为一种他们经常使用且乐于接受的话语体系。

5. 网络环境下疏导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逆反心理的对策 5.1. 加强网络信息监管,提升网络信息的辨别力

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大学生所展现的逆反心理与外部环境紧密相连。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网络已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和思想交流的关键渠道。然而,网络信息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却在无形中助长了逆反心理的产生。为了消除网络环境对逆反心理的潜在影响,必须加强对网络信息的监管力度,实施有效的信息过滤和拦截措施,以打造一个积极健康的网络环境。同时,应避免采取过于极端的措施。尽管西方资本主义文化和意识形态通过网络渗透是一个需要警惕的问题,但不能因此而放弃网络这一重要阵地,或禁止学生上网。这种做法不仅效果不佳,反而可能加剧学生的逆反心理。因此,在防范不良信息侵害的同时,更应积极弘扬正能量,大力推广主流意识形态。利用网络平台的优势,针对网络言论中的负面影响,主动开展教育活动。通过正面的引导,以及健康、正确、有力的网络话语,来占据网络新阵地,从而更有效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大学生自身也需着重增强对于网络信息的鉴别能力。鉴于网络文化的开放性和多元性,其内容纷繁复杂,不乏一些似是而非的信息。为了有效地获取有价值的信息并坚守个人信念,大学生必须提高鉴别能力,以免被不良文化所误导。为了培养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教育者在课堂上应引入反面案例,并将网络文化素养的培育纳入日常教育体系之中。这样,大学生在面对多样化的网络文化信息时,不仅能够停留在对视频、文字和热点新闻的表层浏览上,更能够深入剖析,洞察其背后的本质,理解其中蕴含的价值观内涵,从而在网络世界中保持清醒的头脑和正确的价值观,而不会被错误信息蒙蔽以至于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正面引导产生逆反心理。

5.2. 开展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育主体的权威性

教育主体直接影响教育效果,他们是否对自身所教的理论“诚教之,笃信之,躬行之”,是否拥有扎实的专业素养是决定其是否能在学生心中树立权威的关键。思政教师在教授专业知识时,要能够深入挖掘其精髓,透彻解析其内在逻辑,做到讲解彻底、剖析透彻。通过对理论本身“彻底性”的揭示,使其在学生面前展现出其强大的说服力,从而使学生信服并接受。思政教师除了要知得精,还必须晓得广。尤其在网络时代,信息获取渠道多元化,学生接触到的信息量大且复杂。教师必须不断更新和扩充自身的知识体系,确保能够为学生提供准确、权威的引导,帮助学生辨识网络信息的真伪,防止不良信息的误导。

此外,网络环境下的思想政治教育要求教师具备较高的网络素养。这既包括对网络工具的熟练掌握,对网络文化的深刻理解,也涵盖利用网络平台进行教育教学的能力。通过提升网络素养,教师能够更有效地融入网络环境,与学生进行实时互动,从而增强教育的实效性。教师还可利用网络平台发布权威信息,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

师德师风作为教师权威性的另一重要体现,在网络环境下更应得到重视。教师应时刻注意自身的言行举止,树立良好的师德形象,以赢得学生的尊重和信任。通过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教师能够在教育过程中发挥更大的影响力,更有效地疏导学生的逆反心理。

5.3. 优化教育内容形式,增强思政教育的吸引力

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采取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教育形式发挥着重要作用。在考虑到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单向灌输”的局限,其枯燥和缺乏互动的特性容易引发大学生的抵触情绪。因此,亟需转变教育形式,将单向灌输转变为双向交流互动,增强教育过程的对话性,通过对话对学生进行思想接种( 陈红娟,2006 )。这要求将受教育者视为平等的主体,尊重并融入他们的个性爱好和表达方式,进行开放而深入的沟通,以确保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有效传递。在教育过程中,可以巧妙地运用网络话语的亲和力和诙谐特质。诸如“你真是个宝藏女孩”之类的表述,这有助于教育工作者塑造出亲和友善的形象,有效缩短与学生之间的心理距离,进而增强教育的吸引力。并且可以利用大学生熟悉的网络技术,运用声音、图像、动画等数字化传输手段,为学生呈现丰富多样的教学内容。借助多媒体技术在课堂上播放爱国主义、时政视频,使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更加生动活泼,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熏陶。通过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堂与网络的多手段结合,不仅能够打破传统课堂的枯燥乏味,还能在趣味课堂中逐渐疏导学生的逆反心理,从而更有效地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入发展。

在适应网络环境的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应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来更新和拓展课堂教学内容。教育者除了教授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课程外,还可以融入网络道德、网络礼仪以及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知识,以构建更为全面的知识体系。为了更好地契合当代大学生的审美趣味和学习习惯,教育者应积极探索富有创意和趣味性的教育内容激发学生对思政课程的兴趣与投入。教育者应当紧密跟踪网络动态,利用最新的信息和现实材料来更新和丰富教育内容,确保教育内容的时效性和感染力。此外,教育者还需关注网络上的热点话题以及大学生所关注的焦点问题,及时回应并解答他们的思想疑虑,从而进一步增强思政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通过这样的方式,思想政治教育将更加符合时代需求和学生的实际需要,从而充分展现其教育价值。

6. 结语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项塑造人、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它承载着为党培养优秀人才、为国家培育栋梁之材的重要使命。然而,逆反心理的存在却成为了一个阻碍思想政治教育培养优秀人才不可忽视的因素。大学生作为网民中规模最大的群体,网络环境的存在对其思想政治教育逆反心理的产生就是一个催化剂,我们必须重视并给予回应,从而保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顺利进行。

References 陈红娟(2006).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逆反心理新探.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9), 69-72. 刘书林(2022).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对逆反心理的方法探讨.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 13-21. 卢岚(2023).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勘察与现实建构.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18), 1-8. 骆郁廷, 魏强(2012). 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文化话语权. 教学与研究, (10), 74-81. 吴琼(2017). 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发展研究(p. 1).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朱智贤(1989). 心理学大辞典(p. 457).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