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 Advances in Psychology 2160-7273 2160-7281 beplay体育官网网页版等您来挑战! 10.12677/ap.2024.148608 ap-95244 Articles 人文社科, 合作期刊 领悟社会支持对生命意义感的影响:自我概念清晰性和自我认同的中介作用
The Influence of Perceived Social Support on the Meaning in Life: Mediating Effect of Self-Concept Clarity and Personal Identity
张紫璇 刘亚楠 郑州大学教育学院,河南 郑州 31 07 2024 14 08 766 774 13 6 :2024 20 6 :2024 20 8 :2024 Copyright © 2024 beplay安卓登录 All rights reserved. 2024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领悟到的社会支持可以帮助个体获得安全感和归属感,从而获得生命意义感。本研究对领悟到的社会支持和生命意义感之间的关系进行进一步研究,探索自我认同和自我概念清晰性在该影响机制中的中介作用以及两者之间的相关关系。结果显示自我概念清晰性正向预测自我认同,二者在领悟到的社会支持和生命意义感之间起链式中介作用。本研究拓展了社会支持对生命意义感的影响机制的完整性,为提升当代大学生的生命意义感的教育提供了更加清晰的方向。
The perceived social support can help individuals gain a sense of security and belonging, and thus obtain a sense of meaning in life. This study further investigat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erceived social support and sense of meaning in life, exploring the mediating role of self-identity and self-concept clarity in this influence mechanism, as well as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two.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self-concept clarity positively predicts self-identity, and both play a chain mediating role between perceived social support and sense of meaning in life. This study expands the integrity of the influence mechanism of social support on sense of meaning in life, providing a clearer direction for improving the education of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 sense of meaning in life.
领悟到的社会支持,生命意义感,自我概念清晰性,自我认同,链式中介模型
Perceived Social Support
Meaning in Life Self-Concept Clarity Personal Identity The Chain Mediation Model
1. 前言 - beplay安卓登录 1.1. 生命意义感

生命意义感指的是生命意义感是包括认知维度:对自己生存的认知、动机维度:对人生价值的追寻以及情感维度:对生命历程的感受( Crumbaugh, 1968 )。人终其一生都在追寻其活着或者奋斗的意义,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活的富足,人们更多地将精力放在精神层面,对生命意义的追求也日益增长。多项研究显示生命意义感能够正向预测心理健康,与许多积极因素都有密切的关系。例如:感觉到幸福,健康,社会支持,对生活的满意程度( 刘亚楠等,2016 )。其中积极的情绪,社会的支持,自尊等都会对生命意义感产生影响( 黄晓佳等,2020 )。于是,本文想要探究当个体体会到这些外界的支持时,对个体内部的认知,情绪以及生命意义感有着什么样的影响?

<xref></xref>1.2. 领悟到的社会支持

1987年肖水源提出社会支持的结构,包括主观支持、客观支持和利用支持的程度,其中的主观支持就是领悟到的社会支持。他提出领悟到的社会支持是指个体主观上感受到的被尊重,被理解,被支持的情感体验( Thoits, 1986 )。领悟到的社会支持让个体在主观上感受到自己处在一种被亲人朋友包围着的有意义的人际关系当中,让个体能够体验到生活的意义,同时对周边的环境产生一定的归属感和安全感,有研究表明领悟到的社会支持可以有效的维持个体的整体生命意义感。因此,本研究想要进一步探讨领悟到的社会支持与生命意义感之间的关系,当个体感受到支持之后,在内部产生了怎样的变化使得他们体验到了生命意义感?

<xref></xref>1.3. 自我概念清晰性的相关研究

在影响生命意义感的众多积极因素当中,自我认同和自我概念清晰性是两个与生命意义感正相关的变量( 冯富荣等,2020 ),且两者与领悟社会支持之间也存在着正相关关系。自我认同和自我概念清晰性的研究都发端于对自我意识的研究。其中,自我概念清晰性来源于对自我概念的不断深入的研究。首先,美国心理学家William James认为自我概念有两个自我,一个是在客观环境当中活动逐渐建立起来的实际的自我。另一个是在社会群体中活动,通过不断的反馈获得的经验自我。并更深层地将经验我分为社会自我、物质自我和精神自我( 徐晓伟,2010 )。之后Campbell在研究自尊和自我概念之间是否存在显著关系的时候第一次提出自我概念清晰性(Self-Concept Clarity, SCC),该研究指出自我概念清晰性是指个体对自己认知的清晰性以及对该认知的确信程度,其中自我认知包括对自己的认识和评价( 刘岸英,2004 )。自我概念清晰性对自我有一个良好的统合性的认知,使得个体可以顺利地进行社会化。由此,可以推测,当个体拥有较好的自我概念清晰性时,它可以很好地理解自己的生活经历,这时是否能够通过促进个体的理解性(指个体能够对自己的生活经历有着一致性,或者融会贯通的理解),来促使个体体验到生命意义感?

1.4. 自我认同

Higgins认为自我认同指个体依据个人经历进行自我反思并且理解总结出的自我,它使个体产生和谐一致的感受,有助于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性的自我概念,自我认同也称为自我同一性( 郭金山,2003 )。自我认同是人格和个体发展的重要一环,当个体能够对自己的自身价值进行认可,获得人生想要的目标时,便从迷失的自我当中找到了自我认同。这种对人生核心目标的追求,可以帮助个体抵御生活和精神上的痛苦,从而使他们在困难中感受到生命的意义。同时,对自己自我价值感的认可首先需要对自己的认知是清晰的,能够十分明确自己的优势在哪里,才能够通过生活经验获得价值感。由此,本文推测个体首先获得了自我清晰性,从而在经历实践中逐渐找寻到自己的价值,获得自我认同,从而体验到生命意义感。

<xref></xref>1.5. 变量之间的关系

综上所述,自我概念清晰性与生命意义感呈正相关,可以正向预测生命意义感( 聂晗颖,甘怡群,2017 )。同时自我概念清晰性能够正向预测领悟到的社会支持( 梁浩,2020 )。此外,同属于自我概念研究领域的自我认同与生命意义感和领悟到的社会支持也呈正相关,可以正向预测领悟到的社会支持和生命意义感( 冯富荣等,2020 赵谦,2009 徐晓伟,2010 )。针对自我概念清晰性和自我认同的关系,在Schwartz的研究中提出自我认同是自我概念清晰性发展和维持的机制。自我认同是I (主观的我),用于处理与自我相关的信息,而自我概念清晰性是me (客观的我),是被结构化的自我概念。联系埃里克森提到的自我同一性形成的过程(身份–探索–承诺),Schwartz将自我概念清晰性和自我认同联系起来。他认为自我概念清晰性通过建立认同性的承诺来将各种单独的认同的成分合成一个整体的自我形象。之后再由自我认同去和与自我相关的信息进行核查,对我是否满意现在的我这个问题进行回答。如果回答是是的话,就会形成一个稳定的积极的自我认同。如果是否的话就会重新考虑这个自我形象。但如果长时间没有形成一个积极的承诺的话,自我概念清晰性就会遭到损害,所以说两者之间是相互作用的( 郭金山,2003 )。

<xref></xref>1.6. 问题提出与研究假设

综上所述,本文将针对这些问题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并对此提出假设:1) 自我认同和自我概念清晰性之间存在正相关。2) 在领悟社会支持对生命意义感的影响机制中,自我认同和自我概念清晰性都产生中介效应;3) 自我认同和自我概念清晰性在社会支持对生命意义感的影响中起着链式中介的作用。

2. 过程与方法 <xref></xref>2.1. 被试

本研究针对所有本科生和研究生展开研究。共发放问卷327份,有效问卷309份,问卷有效率为94.49%。其中平均年龄在21.38 ± 2.04岁,男生占总人数的38.89% (120人),女生占总人数的61.11% (189人)。大一19.28%,大三15.69%,大四41.18%,其余大二,大五以及研究生为23.86%。专业中工科学生19.93%,理科17.65%,文科52.29%,医学10.13%。

<xref></xref>2.2. 研究工具

该量表由学者Steger和Frazier共同编制,一共有10个条目,使用Likert 7点评分。该量表包括两个维度,分别为存在意义感(The Presence of Meaning, MLQ-P)和寻求意义感(The Search for Meaning, MLQ-S)。本文采用由刘思斯、甘怡群修订的中文版问卷( 刘思斯,甘怡群,2010 )。1表示完全不符合,7表示完全符合。意义存现维度包括5个条目,意义感的寻求维度包括4个条目。本研究只采用意义存现的5个条目。本研究中,该量表的信度为0.86。

本研究采用Fitts编写的田纳西自我概念量表(Tennessee Self-Concept Scale, TSCS. Fitts & Warren, 1996 )。1980年林邦杰修订了该量表,一共由10个维度组合而成,分为三个部分结构化的自我概念,内容性质的自我概念以及综合性质的自我概念。其中综合的自我概念包括自我总分和自我批评。该量表共有70个题目。由于本文只对大学生的自我认同进行研究,所以只采用该量表的1~24题进行调查,其中反向计分的题目有5,8,9,13,14,16,18,19,22。采用5点计分,1表示完全并不符合,5表示完全符合( 郝晓坤,2020 )。本研究中,该量表的α系数为0.82。

本研究使用Campbell等学者编制的问卷,中文版量表被国内学者冯泽雨翻译,该问卷只测量自我概念清晰性部分( Campbell et al., 1996 )。本问卷使用5点计分,从1~5表示非常不同意到非常同意。除了个别题目(7题,11题)之外,其余题目反向计分,个体得分和自我概念清晰性呈正相关。本研究中,该量表的α系数为0.83。

使用由Zimet编制,姜乾金等修订。此问卷共12个项目,家庭、朋友和其他支持(领导、亲戚、同事等)三个维度各由四个项目组成( 姜乾金,1999 )。本问卷使用Likert 7点计分,1~7从非常不符合到非常符合,个体主观体验到的社会支持越高得分相应地就越高。另外,由于本文研究的时大学生群体领悟道德社会支持,所以参照了梁浩的其他支持的转换部分,将领导和同事转换为学生日常接触较多的老师、同学和亲戚( 梁浩,2020 )。该研究中,该量表的α系数为0.88。

<xref></xref>2.3. 统计分析

本研究使用SPSS 21.0统计软件以及Process插件对进行数据的分析和处理,包括:独立样本t检验,相关分析,回归分析,中介效应检验。

<xref></xref>3. 结果 <xref></xref>3.1. 共同方法偏差检验

本研究通过问卷星编制问卷,征集大学生被试进行生命意义感,领悟社会支持,自我认同和自我概念清晰性的网上调查,因此同一个被试需要同时接受四个量表的测验,所以可能会导致共同方法偏差。所以本研究使用Harman单因素检验法对此进行检验,结果显示有12个因子特征根大于1,其中最大因子方差的解释度为26.44%,小于40%,从结果来看不存在共同方法偏差。

<xref></xref>3.2. 描述性统计

为了了解本研究数据的整体情况,将对所有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结果如 表1 所示。

<xref></xref>Table 1. Descriptive statistical analysis results (n = 309)Table 1. Descriptive statistical analysis results (n = 309) 表1. 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n = 309)
描述统计量

极小值

极大值

M

SD

生命意义感

1

5

3.7

0.73

领悟到的社会支持

1

7

5.18

1.20

自我认同

2.25

4.71

3.84

0.40

自我概念清晰性

1.25

5

3.03

0.63

如上表所示,已知本研究所用的生命意义感量表(5条目),领悟社会支持量表(12条目)均采用7点计分,自我认同(24条目)和自我概念清晰性(12条目)采用5点计分,其中MLQ,PSSS,SCCS,田纳西自我认同的均分分别应该为7,7,5,5分,分析表中的数据,可以看到,郑州大学的学生的生命意义感,领悟到的社会支持,自我认同,自我概念清晰性均处于高水平,即他们都拥有较高的生命意义感,社会支持,并拥有建立良好的自我认同和自我概念清晰性的能力。

<xref></xref>3.3. 独立样本t检验

本研究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检验主要变量在性别上是否具有显著差异。由于性别变量与其他变量上并没有显示出差异,此处只报告在自我概念清晰性上的差异,结果如 表2 所示。

<xref></xref>Table 2. The differences of gender in self-concept clarityTable 2. The differences of gender in self-concept clarity 表2. 性别在自我概念清晰性上的差异
性别

n

均值

标准差

t

p

120

2.92

0.64

−2.53

0.01

189

3.10

0.61

大学生的自我概念清晰性在性别变量上有显著的差异,即相比于男生,女生有着更好的获得自我概念清晰性的能力。

<xref></xref>3.4. 相关分析 <xref></xref>Table 3. Correlations analysis for study variables (n = 309)Table 3. Correlations analysis for study variables (n = 309) 表3. 研究变量间的相关性分析(n = 309)
相关性

1

2

3

4

5

6

1. 生命意义感

1

2. 自我认同

0.44**

1

3. 自我概念清晰性

0.30**

0.28**

1

4. 家庭支持

0.30**

0.57**

0.20**

1

5. 朋友支持

0.38**

0.57**

0.19**

0.77**

1

6. 其他支持

0.35**

0.57**

0.22**

0.78**

0.91**

1

本研究采用皮尔森相关分析对主要变量的相关性进行探讨,其中领悟到的社会支持分为三个维度:家庭,朋友,其他支持来参与相关分析。分析结果如 表3 所示。

3.5. 回归分析检验

分别将模型中的变量进行回归分析,构建方程使得领悟社会支持预测自我概念清晰性;自我概念清晰性,领悟社会支持预测自我认同;自我概念清晰性,自我认同,领悟社会支持预测生命意义感,各自做回归效应的检验。所得结果如 表4 所示。

<xref></xref>Table 4. Regression analysis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variables in the chain mediating model (n = 309)Table 4. Regression analysis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variables in the chain mediating model (n = 309) 表4. 链式中介模型中各变量关系的回归分析(n = 309)
回归方程

整体拟合指数

回归系数显著性

结果变量

预测变量

R

R-sq

F

β

t

自我概念清晰性

社会支持

0.22

0.46

14.89***

0.22

3.86***

自我认同

自我概念清晰性

0.62

0.39

97.22***

0.15

3.36***

社会支持

0.57

12.50***

生命意义感

自我概念清晰性

0.49

0.24

31.97***

0.13

3.49***

自我认同

0.22

4.67***

社会支持

0.11

2.36**

注:模型中的个变量都是经过标准化处理后代入方程的,***表示在0.01的水平上显著,**表示在0.05的水平上显著。

根据上表显示,社会支持显著预测自我概念清晰性(t = 3.86, F = 14.89),可以解释自我概念清晰性46%的变异量;自我概念清晰性和社会支持显著预测自我认同(t = 3.36, t = 12.5; F = 97.22),可以解释自我认同39%的变异量;自我概念清晰性,自我认同,社会支持显著预测生命意义感(t = 3.49, t = 4.67, t = 2.36; F = 31.97),可以解释生命意义感24%的变异量。根据此回归结果我们将进一步进行中介效应的检验。

<xref></xref>3.6. 自我认同和自我概念清晰性的链式中介作用检验 Figure 1. Chain mediating effect model of self-concept clarity and personal identity--图1. 自我概念清晰性和自我认同的链式中介模型--

本研究采用SPSS的Process插件进行中介效应检验,判断标准为置信区间是否包含0 (不包含0显著,包含0不显著)或者p值是否在95%的置信水平下显著。经中介效应检验,一共包含三条中介效应的路线:1) 领悟社会支持→自我概念清晰性→生命意义感;2) 领悟社会支持→自我认同→生命意义感;3) 领悟社会支持→自我概念清晰性→自我认同→生命意义感,中介效应检验效果如 图1

在路径1中,间接效应在95%的置信区间内不包含0 (间接效应0.0287,95% CI (0.0088, 0.0617)),表明领悟到的社会支持不仅直接影响生命意义感,还能够通过自我概念清晰性间接影响生命意义感;路径2中间接效应在95%的置信区间内不包含0 (间接效应0.0072,95% CI (0.0017, 0.0217)),证明在领悟到的社会支持与生命意义感影响机制中自我认同有显著的中介效应;路径3中间接效应在95%的置信区间内不包含0 (间接效应0.1252,95% CI (0.0587, 0.1966)),证明在领悟到的社会支持对生命意义感的影响当中,自我概念清晰性可以正向预测自我认同,社会支持可以通过自我概念清晰性和自我认同来影响生命意义感,两者在该影响机制当中起链式中介作用。因为在该模型当中领悟到的社会支持对生命意义感的直接效应显著(p = 0.02 < 0.05),所以自我概念清晰性和自我认同在两者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

<xref></xref>4. 讨论 <xref></xref>4.1. 对自我概念清晰性在性别上的差异的讨论

根据本文研究的结果,除了社会支持以外,生命意义感,自我认同,自我概念清晰性都略低于平均水平。这可能是因为大学生正处于人生的迷茫期和十字路口,大学生活的自由性使得其生活的核心目标变得不是特别清晰,从而引发了对自我认知的模糊性,导致其自我概念清晰性和自我认同还处于构建的过程当中。而自我认同是指个体根据个体经验不断地进行反思而理解到的自我,个体面对未知全新的环境需要一定的时间去经历才能够获得足够多的经验来定位和理解自己。自我概念清晰性则是一个人对对自己进行评价和认识的自信和明确程度。在理解和认识自己的基础上,确定自己的认知是对的或者坚信自己的认识需要的不仅是对经验的反省还要有当下和未来事件对自我理解所产生的行为的后果,来判断自己的自我理解是否正确。所以,综合来看,大学生由于其人生阶段的特殊性,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其自我概念清晰性和自我认同的水平。

<xref></xref>4.2. 领悟到社会支持,生命意义感,自我概念清晰性和自我认同的相关性

在相关分析当中,自我认同,自我概念清晰性分别于社会支持和生命意义感他们两两呈正相关,这与之前的研究结果是一致的。此外,我们还验证了假设1,自我认同和自我概念清晰性有着显著的正相关,进一步做更深层次的回归分析,我们发现自我概念清晰性可以显著正向预测自我认同。即对自己有较清晰和正确认知的个能够肯定自己的价值,拥有良好的认知水平。这可以从自我概念出发去思考,自我认同是经验过后不断反省理解到的自我概念,而自我概念清晰性是对这个自我概念认知的信心和正确性,是自我概念结构化的特征( Higgins, 1987 )。

<xref></xref>4.3. 领悟社会支持对生命意义感的影响机制中自我认同和自我概念清晰性的链式中介作用

在最后的链式中介效应的分析当中,我们也可以看到,自我认同和自我概念清晰性分别在领悟到的社会支持对生命意义感的影响机制当中起部分中介作用,这与冯富荣,赵谦等人的研究是一致的。同时两者也共同在此影响机制当中起链式中介作用。说明领悟到的社会支持可以通过影响自我认同和自我概念清晰性来影响生命意义感,就此也验证了假设2和3。在链式中介影响模型当中,主观领悟到的社会支持包括来自家人,朋友,同学,老师等大学生日常接触的人际关系,这些人共同构成大学生的社会网络,个体从这些社会网络当中获得正面的支持,安全感和归属感,同时也在他人的反馈当中逐渐清晰对自己的认知,肯定自己的优势和价值,从而体验到一定水平的生命意义感。所以领悟到的社会支持不仅是生命意义感,也是自我认同和自我概念清晰性不可或缺的因素( Campbell et al., 2003 )。

<xref></xref>5. 结论

领悟社会支持对生命意义感有显著的预测作用,在以自我认同和自我概念清晰性做中介的模型当中直接效应显著。其次自我认同和自我概念清晰性在对生命意义感也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其在领悟到的社会支持对生命意义感的影响机制当中起部分中介作用。其中自我概念清晰性也可以通过自我认同来影响生命意义感,两者在影响模型中起链式中介作用。因此在大学生群体中生命意义感教育课程或者团体辅导过程中当中,应该注意学生是否有较好的人际关系网络,在团体辅导当中也应该注意建立团体内的人际网络关系。同时要适当激励学生能够正面地对待自己对自己的认知,引导学生在实际生活当中获得人生的价值感,从而提高自我认同,加强学生对自己的自我概念清晰性,从而提高学生的生命意义感。

<xref></xref>6. 研究局限与展望

由于本研究只是小范围的在大学进行,在未来的研究当中可以在更大的范围当中取得更多的样本来对本研究探索的影响机制进行检验。

在独立样本t检验当中性别这一人口统计学变量在自我概念清晰性上有所差别,女生的自我概念清晰性好于男生,但是这与鲁雅静研究的结果相反,以上两个研究的结果是男生的自我概念清晰性更高( 鲁雅静,2015 )。导致这样的结果可能是本研究的男女生样本比例不太相等(男生 = 120名,女生 = 189名)。在以后的研究中,需要首先在男女样本基本相同的情况下,考虑进额外的因素例如社会性别角色等在进行更深层次的研究。

本文研究了自我概念清晰性和自我认同对个体生命意义感的影响,在以后的研究当中可以对更多的积极因素进行探讨。除此之外,还可以研究情绪对生命意义感的影响,在本研究当中男女性别在自我概念清晰性上面的差异是否可以用此影响机制解释,女生相比于男生来说更加情绪化,体验到的情绪更丰富,这也使得他们不断地在对自我认知进行反省,这是否又会进一步影响生命意义感,这些都有待以后的研究进行更深层次的探讨。

致 谢

感谢刘亚楠教授对本论文方向和内容的指导和帮助。

NOTES

*通讯作者。

Baidu
map
References 冯富荣, 朱呈呈, 侯玉波(2020). 控制感与老年人生命意义感: 自我认同和政策支持的作用. 心理科学, 43(5), 1087-1094. 郭金山(2003). 西方心理学自我同一性概念的解析. 心理科学进展, 11(2), 227-234. 郝晓坤(2020). 中学生家庭教养方式与生命意义感的关系. 硕士学位论文, 保定: 河北大学. 黄晓佳, 郜鑫, 陈昕苑, 孙荣君, 吴菁(2020). 大学生生命意义感的影响因素及干预的研究进展.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8(12), 1900-1905. 姜乾金(1999). 领悟到社会支持量表(PSSS). 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出版社. 梁浩(2020). 中学生自我概念清晰性、领悟社会支持与学习投入的关系研究. 硕士学位论文, 长春: 吉林大学. 刘岸英(2004). 自我概念的理论回顾及发展走向. 心理科学, (1), 248-249. 刘思斯, 甘怡群(2010). 生命意义感量表中文版在大学生群体中的信效度.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4(6), 478-482. 刘亚楠, 张舒, 刘璐怡, 刘慧瀛(2016). 感恩与生命意义: 领悟到的社会支持与归属感的多重中介模型. 中国特殊教育, (4), 79-83, 96. 鲁雅静(2015). 大学生自我概念清晰性与社会适应的关系. 硕士学位论文, 保定: 河北大学. 聂晗颖, 甘怡群(2017). 自我概念清晰性与生命意义感及主观幸福感的关系.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5(5), 923-927. 徐晓伟(2010). 初中生社会支持、自我同一性和网络成瘾的关系研究. 硕士学位论文, 延吉: 延边大学. 赵谦(2009). 大学生非理性信念及其与社会支持、自我同一性的关系. 硕士学位论文, 开封: 河南大学. Campbell, J. D., Assanand, S.,&Paula, A. D. (2003). The Structure of the Self‐Concept and Its Relation to Psychological Adjustment. Journal of Personality, 71, 115-140. >https://doi.org/10.1111/1467-6494.t01-1-00002 Campbell, J. D., Trapnell, P. D., Heine, S. J., Katz, I. M., Lavallee, L. F.,&Lehman, D. R. (1996). Self-Concept Clarity: Measurement, Personality Correlates, and Cultural Boundarie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70, 141-156. >https://doi.org/10.1037/0022-3514.70.1.141 Crumbaugh, J. C. (1968). Cross-Validation of Purpose-in-Life Test Based on Frankl’s Concepts. Journal of Individual Psychology, 24, 74-81. Fitts, W. H.,&Warren, W. L. (1996). Tennessee Self-Concept Scale: TSCS-2. Western Psychological Services. Higgins, E. T. (1987). Self-Discrepancy: A Theory Relating Self and Affect. Psychological Review, 94, 319-340. >https://doi.org/10.1037/0033-295x.94.3.319 Thoits, P. A. (1986). Social Support as Coping Assistance. Journal of Consulting and Clinical Psychology, 54, 416-423. >https://doi.org/10.1037/0022-006x.54.4.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