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view of Attention Network Evaluation Research
The attention network theory was first proposed by psychologist Posner et al., which deconstructs the attention function into three subnetworks: vigilance, orientation and executive control. A large number of studies have shown that the attention network test and its variants could effectively measure the efficiency and interaction of the three subnetworks. However, the traditional assessment of attention network mainly uses behavioral methods for analysis. Indicators such as reaction time and accuracy could not reveal the neural mechanism of attention function in depth, which has great limitations. In this manuscript, the anatomical structure, behavioral characteristics and neurophysiological mechanism of the attention network are reviewed from the aspects of behavior, EEG/ERP, MRI, eye tracking and biochemistry. Based on the existing research, the future evaluation of the attention network using multimode fusion technology is prospected. This review promotes a more comprehensive and in-depth understanding of attention networks and provides theoretical and empirical basis for enhancing attention network functions.
Attention Network
注意是认知心理学的一个重要领域,是指对精神思想或物质环境等特定方面的心理准备和选择的过程(
20世纪60年代以来,心理学家提出了一系列注意理论模型,包括注意选择的过滤器理论(
心理学家Posner和Petersen等人基于对注意功能的大脑解剖结构和特定功能的研究,提出了注意网络模型,将注意功能解构为警觉、定向和执行控制三个子网络(
虽然警觉、定向和执行控制三个注意子网络在大脑的解剖结构上是相对独立的,具有各自不同的神经起源和传导通路,但许多研究已经证实(
Fan等人于2002年首次报道了最初版本的ANT任务(
ANT任务以其精妙的任务设计和简单易行的特点,一经报道便被广泛使用。不同于精神运动警觉性任务(Psychomotor Vigilance Task, PVT)、空间线索范式(Spatial Cueing Task)、Stroop任务等分别测量注意的相关功能,初始版本的ANT任务首次将注意的警觉、定向和执行控制子网络一并纳入其中,同时实现对三个子网络功能的测量,有效避免了时间任务效应带来的评估偏倚,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使用该任务的研究者认为三个子网络之间相互独立(
ANT-I (Attention Network Test-Interaction)任务由Callejas及其同事在2004年首次进行研究报道(
Rueda及其同事在研究儿童注意力时对初始版ANT进行了修订,产生了儿童版ANT (
基于许多学者对于警觉、定向和执行控制网络之间的相对独立性和相互作用的争议,Fan等人于2009年报道了ANT-R (Attention Network Test-Revised)任务,重点用于探究网络之间的整合和相互作用(
此外,还有主要用于视觉障碍人群注意网络测量的听觉版ANT任务、用于探究睡眠剥夺与驾驶对注意网络影响的ANT任务(
ANT及其丰富的衍生版任务成为了注意网络研究中最为经典的任务范式,实现了对不同人群的注意网络及其子网络的功能和相互作用,从不同感官通道等进行综合评估,现已被广泛用于认知障碍、精神分裂症、抑郁症、注意缺陷障碍以及特殊岗位人群注意功能评估中(
基于注意网络理论和注意网络测验,国内外许多学者使用多种测量和评估方法,并从多模态角度展开了对注意网络的解剖学结构、行为学特点和神经生理学机制等研究,以下分别从行为学、脑电、核磁共振、眼动以及生物化学方面对注意网络评估方法和结果进行综述。
行为学结果分析是传统常用的分析方法,根据心理物理法测量原理,分别测量不同类型的提示线索、冲突效应和线索–刺激间隔条件下的反应时和正确率,通过运算可以获得子网络处理效率以及网络和效应间的相互作用。常用的指标如
评估指标 | 计算方法 |
Effalerting | RTno-cue− RTdouble-cue |
Efforienting | RTno-cue− RTspatial-cue |
Effexecutivecontrol | RTincon− RTcon |
Validity | RTinvalid-cue− RTvalid-cue |
Flanker Effect | RTFl-incon− RTFl-con |
Location Effect | RTLo-incon− RTLo-con |
注:Effalerting:警觉网络效率,Efforienting:定向网络效率,Effexecutivecontrol:执行控制网络效率,Validity:线索有效性,Flanker Effect:Flanker效应,Location Effect:位置效应,RT:反应时,no-cue:无线索,double-cue:双线索,spatial-cue:空间线索,con:一致情况,incon:不一致情况,valid-cue:有效线索,invalid-cue:无效线索,Fl-con:Flanker一致情况,Fl-incon:Flanker不一致情况,Lo-con:位置一致情况,Lo-incon:位置不一致情况(
由于在ANT任务中要求被试既快又准地对于目标刺激进行反应,个体可能在“速度——准确性权衡”方面呈现不同的特点(
Fan等使用初始版ANT任务研究发现,三个子网络得分之间无显著性差异,故Fan等人认为子网络之间是相对独立的(
研究者使用儿童版ANT任务探究了注意网络随个体心理发展的变化关系,发现三个子网络具有不同的变化特点:警觉网络效率随着年龄增长不断提高,定向网络效率在10岁左右达到高峰,执行控制网络效率在6~7岁之间呈上升趋势。同时,有研究发现,10岁儿童在ANT任务中几乎能与成年人保持同样的正确率,但其平均反应时较成年人更长,反映了儿童可能在大脑发育和认知资源上仍有发展空间(
事件相关电位(Event-Related Potentials, ERP)是研究认知活动和认知神经功能的重要方法。它具有高时间分辨率和锁时特性,反映了大脑在特定任务和感兴趣事件下的反应。ERP可以提供关于人脑如何处理信号和准备采取行动的信息,在揭示认知的时间过程方面具有较大优势(
脑电的时域分析研究表明,P1、N1、N2、P3以及CNV、定向负波等成分均可以反映注意网络相关功能和过程,是描述注意网络特点、揭示其大脑神经机制的有效指标。
P1通常起始于刺激后的60~90 ms左右,并于100~130 ms时在侧向枕叶电极处检测到最大值。一般认为,P1代表视觉注意的早期处理过程,在高警戒状态时其波幅增加,反映了注意资源投入的总量大小(
N1为P1之后的第一个负波成分,大约出现在刺激呈现之后的150~200 ms,同样被认为是视觉注意的早期成分。研究表明,警戒状态下在顶叶可以检测到显著增加的N1波幅,与之前发现的警觉线索后目标早期注意处理增强一致(
N2成分为刺激出现200~300 ms后呈现的负波,根据刺激感官通道的不同具有不同的优势脑区,视觉刺激主要分布在大脑中后部区域,听觉刺激主要分布在中央区的位置(
执行控制加工的第二个阶段——冲突解决主要体现在P3成分的变化上。P3被认为是ERP的第一个内源性成分,是在刺激出现后300 ms左右的正向诱发电位(
以上脑电时域成分贯穿了注意的整个过程,并在不同的注意子网络中具有不同特征,可能具有以下意义:1) 早期注意分配。早期成分的波幅和潜伏期变化可以反映个体在视觉刺激呈现初期的注意分配情况,当个体对某个视觉刺激给予投入更多的注意资源时,相应成分的波幅可能会增大,潜伏期可能会缩短。2) 感觉门控机制。特征成分的出现可能代表了感觉门控机制,即大量的外界信息作为刺激输入大脑时,不同成分可能体现着大脑筛选和过滤重要信息的活动,以便进行后续的更为深入的加工处理。3) 跨通道整合作用。不同的脑电成分代表着不同的认知加工通道和过程,而这些通道和过程并不是独立的。不同的脑电成分可能实现跨通道的整合作用,对于实现复杂的认知功能具有重要意义。
除上述时域特征外,注意网络测验还可以引发被试一定频段内脑电节律性活动的变化,这些事件相关频谱变化被称为事件相关同步化(Event-Related Synchronization, ERS)和事件相关去同步化(Event-Related Desynchronization, ERD)。时频分析同时保留了时间、频率和能量方面的信息。Fan使用高密度脑电对注意网络任务诱发的神经振荡和功率谱进行探究,发现了在警觉线索提示后200~450 ms时θ,α和β频段功率减弱;在空间线索呈现后200 ms左右γ频段功率增强,这可能揭示了在空间定向过程中大脑对刺激即将出现的位置的准备和预期过程;在不一致的Flanker冲突时,执行控制网络在刺激出现400 ms内呈现出γ频段的ERS,随后β和γ频段出现ERD;同时,反应之前所有频段的功率低于反应之后,这表明,注意的每个功能子网络均具有特定的神经振荡模式和时间进程(
通过对注意网络脑电监测的时频特征进行分析,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大脑注意网络的动态变化和神经机制。这些特征一方面反映了大脑对外部刺激的响应和认知资源的分配情况,另一方面还揭示了大脑内部不同脑区之间的同步和整合过程。这对于我们理解注意网络的脑神经机制、优化注意训练方案以及开发相关的神经调控技术具有重要意义。
功能磁共振成像(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fMRI)是一种非侵入性、无放射性观察大脑神经活动的技术,具有优良的空间分辨率(
许多研究使用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对注意网络的神经机制进行探索,发现大脑皮质(如枕叶、额叶和顶叶皮层) (
基于对注意网络定向子网络的研究,Posner和Petersen于1990年(
根据线索和刺激类型之间的不同组合关系,内源性定向和外源性定向分别激活背侧注意网络和腹侧注意网络。背侧注意网络(Dorsal Attention Network, DAN)又称视空间注意网络(Visuospatial Attention Network),主要包括顶内沟(IPS)和额眼区(FEF),参与到自上而下的注意选择和定向过程(
研究表明,当被试经历Flanker冲突时,其相关脑区激活顺序为左侧前额叶、中前区、右侧前额叶等区域。前扣带回也参与到执行控制网络的调控中来(
虽然不同功能子网络分别具有独有的调控脑区,但值得注意的是,额顶控制网络在三个子网络中发生了一定的重叠激活,得到了许多学者的研究证实(
综上,磁共振技术可以利用大脑神经元在活动过程中血液动力学等信息的差异,将兴奋脑区显现出来,并已实现将解剖结构、物质代谢、能量变化等方面进行统合,具有以下重要意义:1) 注意等认知功能的评估。磁共振特征的变化可以反映个体注意网络的功能状态,如:功能连接的强度和模式可以反映信息处理能力和神经网络的协调性,脑区激活的强度和范围可以用来评估个体的注意力集中程度和认知资源分配情况。2) 神经精神疾病的诊断和效果评估。磁共振特征的异常变化可能与神经精神疾病(如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抑郁症、精神分裂症等)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通过fMRI检查,可以有助于患者注意功能的评估以及辅助医生进行早期诊断和制定治疗方案,并通过观察患者在康复过程中脑区激活和功能连接的变化,可以评估注意干预的有效性和调整干预策略。
眼动技术,又被称为视线追踪(Eye Tracking, ET)技术,是研究如何能够即时、准确、无接触地追踪视觉运动过程的新兴技术,可以对被试认知加工特性(如感知觉特性、注意分配和转换)、情绪特征(如紧张度、强度、稳定度)、行为特征(如搜索模式、信息提取策略和效率、对特定客体的偏好)进行有效衡量(
眼动特征可以反映个体在注意网络任务中的认知功能状态。例如,注视点分布和注视时间可以评估个体的注意力集中程度和认知资源分配情况;眼跳幅度和速度可以评估个体的注意转移效率和灵活性。研究表明,外源性注意存在注意转移,易于通过眼跳指标对其进行捕捉,内源性注意转移可能也需要眼球运动系统的参与(
综上,眼动特征在注意网络研究中具有的意义主要体现在认知功能评估、用户行为分析、神经精神疾病的诊断等几个方面。但值得注意的是,眼动技术对于注意网络的评估结果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个体认知加工策略和眼动模式的影响。对于注意网络与眼动的复杂关系还需要更多深入的研究进行探索。
从神经生理学的角度来讲,目前普遍认为警觉功能主要由蓝斑–去甲肾上腺素能系统(Locus Coeruleus-Norepinephrine, LC-NE)参与调控(
然而随着研究进展,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神经递质和子网络之间的关系并不完全是一一对应的。Sara等人的研究显示,同一种神经递质也可能同时影响和调节多个注意过程,表现在注意子网络功能之间的协同和拮抗作用(
综合现有研究,注意网络的生物化学评估涉及神经递质释放与再摄取、受体与信号转导、基因表达与调控等机制和过程,对于认知功能评估、药物研发、个性化治疗等具有重要意义。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各网络具有其主要的调控神经递质,但各种神经递质的物化特性以及平衡均会对三个网络产生不同程度的调控作用,共同协调并维持整体注意网络的功能。
注意作为重要的认知活动之一,是伴随着感知觉、记忆、思维、想象等心理过程的一种共同的心理特征。基于注意网络理论,注意网络测验及其变式巧妙地测量了警觉、定向和执行控制三个子网络功能和效率,并可以有效探究其间的相互作用。此外,认知神经科学技术与研究方法的促进了对于注意网络的研究。但我们要注意到的是,每种技术方法都有其优势与不足。行为学方法虽然是评估任务绩效和能力水平的“金指标”,但无法揭示个体的神经生理学机制;脑电技术具有优良的时间分辨率,但由于“容积传导效应”,其空间分辨率较为有限;磁共振技术对于大脑结构和脑区活动具有良好的研究效果,可以在时间和空间分辨率上与脑电技术优势互补;眼动技术可以较好地分析眼球“看哪里、看多久、怎么看”等运动特点,但受制于精确度及干扰性等问题;生物化学技术可以通过对递质等代谢物质的分析来阐明大脑神经活动的分子机制和相关靶点,但同时对分析方法等提出较高要求。
基于现有研究和各种评估方法的优缺点,研究者逐步考虑综合使用多模态技术方法从不同角度对大脑的结构和功能进行综合评估,有助于揭示大脑神经活动和心理过程的外显特点和内在联系。经过二十余年的发展,EEG-fMRI技术已经相对成熟并处于认知多模态神经成像的前沿,并显示出深入理解认知神经机制和指导临床干预的巨大潜力(
多模态技术作为一个非常活跃的研究领域,既有成熟的应用,也有处于起步阶段的研究,未来前景广阔。正如Tracy Warbrick所讲,脑电、视线追踪、功能磁共振成像等多模态技术的综合应用可以提供丰富的关于大脑的神经动力学信息,从而促进对脑功能的更好理解,而这可能是单一方法所无法达到的(
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军医大学“快速响应”项目(2023KXKT061);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类研究生资助项目(JY2023C199);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装备综合研究重点项目(KJ2022A000415)。
*通讯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