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earance and Reality: Eugene O’Neill’s Cultural Misinterpretation of Taoist Thought in Long Day’s Journey into Nigh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Variation Theory
Eugene O’Neill admired Eastern thought, and his representative work Long Day’s Journey into Night reflects the influence of Taoist philosophy. However, cultural misinterpretation is inevitable in the exchange of heterogeneous cultures, and O’Neill’s understanding of Taoist thought is no exception. This paper interprets O’Neill’s misinterpretation and variation of Taoist thought in Long Day’s Journey into Nigh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variation theory, focusing particularly on his misinterpretation of the core Taoist concepts of “Tao” and “Wu Wei.” The analysis reveals that these creative misinterpretations imbue O’Neill’s late works with unique charm and appeal, making them key to understanding his oeuvre. Furthermore, the paper argues that cultural misinterpretation is inevitable when different cultures encounter each other. Nonetheless, in the context of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it is important to adopt a tolerant attitude towards cultural misinterpretation. Only through the mirror of other cultures can we gain a clearer understanding of our own cultural imprints and thereby promote the integration and transcendence of both civilizations in a dynamic relationship of mutual learning.
Taoist Thought
由于早年漂泊不定的生活,尤金·奥尼尔对生命的苦难有着敏锐的洞察力,这使得他本能地倾向于悲观主义哲学。他将叔本华和尼采视作自己的精神偶像,而叔本华尊崇佛教,尼采宣告了上帝已死。这些因素都促使奥尼尔转向东方文化,尤其是道家思想。中国的道家思想给予奥尼尔的不仅仅是精神上的慰藉,也是其剧作的创作来源。很多国内外的奥尼尔研究学者,包括国外的学者罗宾森(Robinson),卡彭特(Carpenter)以及国内的研究学者郭继德和欧阳基等都指出了奥尼尔与老庄思想是相契相通的。1932年,奥尼尔在致卡彭特的信中就曾指出:“老庄的神秘主义比任何别的东方思想更能引起我的兴趣。”
不同于传统的跨文化研究理论,曹顺庆先生提出的比较文学变异学理论是“由同出发进而求异”,并且重在求异,这为我们解读文学提供了新的思路。文化在传播和接受过程中,由于发送者文化与接受者文化的差异而造成的误差是不可避免的。乐黛云曾在《跨文化之桥》一书中指出:由于文化差异,当两种文化接触的时候,误读必然产生。她将误读定义为按照自身文化传统、思维方式和自己所熟悉的一切去理解另一种文化。
奥尼尔所处的西方文明和老庄的东方文明互为异质,两者的文化传统和话语体系完全不同,再加上作为接受者奥尼尔个人的主体性、选择性和创造性,这就必然导致文化误读的出现。下文主要从比较文学变异学的视角解读奥尼尔在《进入黑夜的漫长旅程》中对道家思想的文化误读现象,主要聚焦于奥尼尔在该剧作中对道家思想的核心观点“道”和“无为”进行的误读。
(一) 道
在道家哲学中,“道”是一种宇宙间普遍存在且主宰万物运行的自然法则。老子在《道德经》中第一章即言:“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在奥尼尔的笔下,这种无形的力量被赋予了特殊的似乎带有人格化的内涵,而在《道德经》的第五章老子谈到“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籥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在戏剧的第四幕中,这种误读得到了进一步的体现。在第四幕的起始,艾德蒙和父亲泰隆喝酒谈心,俩人在聊天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就用到了“下流的吸毒鬼”这个词。然而,“吸毒”在这个家里面这个是禁忌的话题,因为玛丽的吸毒经历是他们不愿触及的痛处。然而,就像是命运开的玩笑一样,他们总是不可避免绕不过这个话题。父子两人原本是为了逃避“吸毒”这一禁忌话题转换话题,却又不自觉地陷入了“酗酒”和“肺痨”这两个新的禁忌话题的漩涡中。
在奥尼尔笔下,泰隆一家所经历的困境呈现出一种宿命色彩,被赋予了消极、无法抗拒的特质,而非像老子在道家思想中所秉持的天道无为。道家思想所说的“天地不仁”强调的是我们可以在顺应自然规律的同时,发挥主观能动性实现有为的目标。而奥尼尔对于“道”的这种误读使得剧中人物在面对困境时显得更为消极无力,缺乏道家思想中应有的积极应对精神。
(二) 无为
除了对“道”的误读外,奥尼尔对于“无为”的理解也存在一定程度的偏离。戏剧中奥尼尔通过丰富的情节和意象,展现了剧中人物逃避现实的倾向,这种倾向似乎与老庄的“无为、遁世”思想有着几分相似,但实际上,泰隆一家所展现的“无为”与道家思想中的“无为”是截然不同的。
从剧本情节来看,第二幕中詹米从花园里做工回来后,看到玛丽从楼上下来时,就已经意识到心理所害怕的事情变成了事实)——玛丽又开始吸毒了。这一发现打破了他对于一家人幸福生活的幻想。此时的詹米虽然难过,但是更多的仍旧是不想面对,于是把脸转到别的地方进行眼神的躲避,并且背对所有人,这些都显示詹米不愿意面对现实的问题。同样地,当艾德蒙意识到自己的母亲再次吸毒,并且也被哥哥詹米意识到的时候,他以叫父亲吃饭为由也采取了逃避的行为。当一家人在餐厅用餐时,玛丽提出要上楼,虽然一家人都知道玛丽的真实目的,但还是都选择沉默任由玛丽去做。
除了泰隆一家逃避的行为似乎符合道家思想中的“无为”准则,剧中还呈现了许多典型的意象,如大雾、雾笛、毒品吗啡、酒、卡西诺以及大海等。这些意象成为角色逃避现实的理由,让他们在“保护机制”的屏障中暂时忘却现实。
而在老子所著《道德经》的第二章中深刻阐释了道家无为思想的精髓:“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在《进入黑夜的漫长旅程》中泰隆一家所表现出来的逃避,从某种意义上看似体验到了遁世与超脱,但仔细琢磨,就会发现这只是一种相似的表象,实际上与老庄的“无为”与“遁世”还是有很大的不同的。道家所倡导的“无为”指的是不要做出违反自然的行为,而是应该在顺应自然的前提下发挥主观能动性。而奥尼尔笔下剧中人物却在很大程度上践行着“不为”,因为无论是玛丽通过吸毒来逃避现实,将自己置身于一种虚幻的状态中,还是艾德蒙因为肺病的折磨,借酒来缓解自己的痛苦,亦或是泰隆和詹米面对玛丽的吸毒和艾德蒙的肺结核的自我欺骗,这些行为都是一种被动的选择,因为他们不愿意面对自己的不堪,所以选择在逃避和欺骗当中治愈破碎的自己。剧中人物的“无为”是一种无奈的选择,是对现实迷茫和绝望的退缩,也是一种无所适从、不知如何作为的逃避。这从本质上与道家思想中的“无为”是截然不同的。
奥尼尔对老庄思想的误读并非偶然,而是多种因素交织的结果。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美国,物质主义盛行,精神空虚,尼采的“上帝已死”更让人们的内心陷入迷茫。奥尼尔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对道家思想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奥尼尔对于道家思想的选择性吸收既是时代背景的产物,也体现了奥尼尔作为艺术家的主观选择。
另一方面,奥尼尔是通过阅读道家思想的文本译本来了解道家思想的,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的理解。因为不同译者的翻译目的、侧重点及策略不尽相同,加之道家思想的原文晦涩难懂,翻译和注释的时候难度都很大。这些无疑为奥尼尔理解道家思想时开辟了更多元的解读空间,但同时也可能导致了对道家思想的片面理解和文化误读。
此外,道家思想是中国文化所特有的思想文化,具有特殊的文化内涵和文化积淀。道家的哲学观念深深烙印在中国人的思想当中,与其他文化具有不可通约性(incommensurability)。其中“道”与“无为”等核心概念,在东西方文化中缺乏直接对应的概念,这些因素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奥尼尔的误读。
但是奥尼尔对道家思想的解读实则是一种创造性转化。如这一转化在其剧本中可能就体现为主角的“不为”。在《进入黑夜的漫长旅程》中,泰隆一家面对玛丽的吸毒和艾德蒙的疾病,选择逃避以维持表面的体面,这也是造成泰隆一家一直陷入到痛苦当中的原因。这种逃避的行为,暗含了道家“无为”思想的某些方面,却忽略了“无为”思想中所提倡的积极应对现实、顺应自然规律的深层含义。这种误读,使得作品中的角色陷入更深的痛苦之中,从而加深了悲剧的震撼力。而悲剧之所以深深触动我们,是因为它不仅仅是剧中人物的命运写照,更是我们每个人可能面临的命运。因为这种逃避现实的行为反映的是人类在面对困境时的普遍心理。我们在受到悲剧触动的同时也会思考,倘若我们处于泰隆一家的境遇中会怎么做呢?也许就像拉康所说的“You are where you are not”,我们永远在这里,但是却总是渴望彼岸的世界。无论是剧中的玛丽选择毒品让自己沉浸在过去的美梦之中,还是泰隆、詹米和艾德蒙的酗酒追求醉酒之后才能获得的短暂幸福和快乐,抑或是艾德蒙一直向往海边渴望沉醉,其原因都是只有当进入迷醉状态的时候,才能摆脱现实世界的一地鸡毛。虽然剧中的泰隆一家和作为读者的我们都能意识到,这种逃避只不过是白日梦,但是这却支撑着我们在这个世界的日日夜夜,时时处处,因此虽然终究还在此地,对彼岸的幻想确实不可或缺,成为了无用的有用。正是这种误读,使得奥尼尔的作品具有更丰富的内涵和更深层次的思考价值。正如著名的文学评论家和后殖民主义学者赛义德(Edward W. Said)所说:“如同其他事物一样,文学中的趣味,就是在于它的混杂程度,而不是纯一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