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cpp Advances in Philosophy 2169-2599 2169-2602 beplay体育官网网页版等您来挑战! 10.12677/acpp.2024.138317 acpp-94751 Articles 人文社科 浅析马克思的宗教批判思想
An Analysis of Marx’s Religious Criticism Thought
许艳云 贵州大学哲学学院,贵州 贵阳 02 08 2024 13 08 2126 2130 22 7 :2024 13 7 :2024 13 8 :2024 Copyright © 2024 beplay安卓登录 All rights reserved. 2024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虽然马克思的宗教批判思想并非是马克思思想的核心,但它却是马克思思想必然的一个逻辑起点,是其批判思想的起源。“对宗教的批判是其他一切批判的前提”很好地表达了马克思的宗教批判理论思想,马克思的宗教批判,是在前人对宗教批判之上进行继承与超越,在此基础上,发展了关于宗教批判思想的一个逻辑进路,他把对宗教的批判最后归于对尘世、法和政治的批判,在此过程中,超越了彼岸世界的真理,实现了此岸世界的真理,最后也为他的唯物史观奠定了基础,在漫长的实践检验中,马克思的宗教批判理论思想也在当代社会具有指导意义。
Although Marx’s religious critical thinking is not the core of Marxist thought, it is an inevitable logical starting point of Marxist thought and the origin of his critical thinking. The critique of religion is a prerequisite for all other critiques, which effectively expresses Marx’s theory of religious criticism. Marx’s religious criticism inherits and transcends the criticism of religion by predecessors, and on this basis, develops a logical approach to religious criticism. He ultimately attributes criticism of religion to criticism of the world, law, and politics. In this process, he transcends the truth of the other world, realizes the truth of this world, and ultimately lays the foundation for his materialist view of history, in the long process of practical testing, Marx’s theory of religious criticism also has guiding significance in contemporary society.
马克思,批判,唯物史观
Marx
Criticism Historical Materialism
1. 引言

马克思从青少年开始就对宗教极其关注,他本人也是在具有宗教氛围中成长的,他对宗教思想的探究也随着他的不断成长以及思想的变化而变化,他的世界观的转变也是开始于对宗教的批判。宗教批判是马克思走向政治批判和政治经济学批判,创立唯物史观的一个必然环节,“对宗教的批判是其他一切批判的前提” [1] 表明了马克思对宗教的批判是对现实的批判的出发点,在马克思看来,只有在市民社会中才能实现人的真正解放,因此,他将宗教批判引领到了一条通往现实的道路,在探索与实践中为他后来形成的系统的唯物史观奠定了基础,并在唯物主义历史观下揭开了宗教的神秘面纱,了解了宗教的本质与真正根源。

2. 马克思宗教批判的思想来源

马克思宗教批判思想的形成离不开一定的时代背景,同时他的批判思想也受到长期以来西方的宗教批判思潮的影响。宗教先于哲学产生,而西方哲学脱胎于古希腊时期的原始宗教。

古希腊时期是宗教批判思想萌芽的重要时期之一。古希腊哲学家在宗教批判方面,为马克思的宗教批判思想提供了理论来源。在原始社会时期,人们在自然面前无能为力并报以盲目崇拜,由此,原始的宗教观出现,成为当时的人们把握世界的方式,形成他们当时的世界观。随着人们认知水平的不断提升以及社会实践水平的提高,人们逐渐开始用理性、智慧来代替迷信。也开始思考世界的本源问题,哲学也由此产生。所以当时的一些哲学家对当时的宗教观念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和反思。例如米利都学派开创了古希腊唯物主义哲学,以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来批判宗教神学。苏格拉底质疑强调通过理性思考和追问来认识真理,他坚信人类的智慧和知识来自于内心的追问和探索,而不是依赖于神秘的信仰,在他眼中,按理性行事与敬神是一致的。柏拉图认为宗教信仰所依赖的图像和象征并不能真正揭示事物的本质和真理。他提出了“理念”的概念,认为真理存在于理性和智慧之中。亚里士多德关于神继承了希腊哲学的理性传统,并创立了“形而上学”。伊壁鸠鲁的原子偏斜运动也体现了其反对神创万物的宗教观点。这也直接影响了青年马克思。

中世纪时期的哲学虽然一段时间内被称为“神学的婢女”,但是这个时期也潜在隐含着宗教批判的种子。文艺复兴时期是欧洲历史上一个充满变革和思想启蒙的时期。在这个时期,近代哲学的主题是“高扬人性,反对神性”,随着文艺复兴、启蒙运动和宗教改革的浪潮,资本主义萌芽产生,人们的思想得到进步与解放,人们开始对宗教进行深入的批判和思考。文艺复兴运动的核心是人文主义,提倡人性解放,反对神学的束缚,支持理性和科学。这个时期最显著的特点是现实与人文,这个时期的人文主义艺术家们打破了封建神权的束缚,冲破了教会的禁欲主义,享受现实的幸福。这个时期的无神论思想还主张用科学反对迷信,用知识代替信仰。他们质疑教会宣称的上帝授予的权力,主张人民应该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智慧来改变自己的生活。例如,培根就曾提出“知识就是力量”的观点。此外,马丁·路德等人发起的宗教改革对整个欧洲的宗教信仰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推动了神权政治的衰落,为宗教批判思想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基础。不仅批判了教会的腐败和虚伪,更强调个体的信仰和对圣经的直接解读,他声称“因信称义”,将《圣经》翻译成每个人都能看懂的德文,破除了将会对《圣经》的垄断 [2] 。这个时期所提倡的个体的自由和对世俗的追求,这些思想为后来马克思的宗教批判思想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18世纪的法国,理性精神逐渐强大,无神论思想盛行,法国启蒙思想家们,如伏尔泰、狄德罗等,对传统宗教进行了深刻的质疑,强调了理性和科学的重要性,他们无法容忍一个超自然信仰的上帝凌驾于人类之上,因此,无神论者彻底将上帝驱逐出人们的现实生活之外,青年黑格尔派在此基础之上更是深入到基督教存在的现实根基,由此揭开了宗教的神秘面纱 [3] 。德国古典时期,对宗教的批判在马克思的宗教批判思想的形成过程中也起着积极作用。康德和黑格尔都是从理性出发批判传统宗教。康德的认识论革命认为人的理性认识能力是先天存在于人的脑海之中的,与上帝无关,同时也是他所做的一次倾巢革命。而黑格尔宗教批判的革命性体现在他把宗教从康德的伦理道德领域重新拉回到人的认识领域的同时,在人的认识领域将其彻底“绞杀”,上帝成为了“绝对精神”自我发展的一个过程而存在,并不是支配着人的精神世界的最终动力。也就是说,黑格尔对宗教所展开的批判,也纯粹是在人的理性视域之内,并未触及现实生活中切切实实存在着,并且随着现代资本主义的发展而愈发兴盛的宗教 [4] 。通过对18世纪法国无神论思想和德国古典哲学中的宗教批判思想的分析,可以看出马克思的宗教批判思想的思想来源。这些思想家们对宗教的质疑和批判为后来的马克思主义者提供了宝贵的理论资源。

3. 马克思宗教批判的逻辑进程

大学期间的马克思还属于青年黑格尔派,而宗教批判是当时青年黑格尔派所热衷的,宗教批判也是马克思思想的起点,马克思在他的博士论文时期受鲍威尔“自我意识”的影响,对宗教进行了深入的批判研究,在《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和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差别》中高扬人的自我意识,彻底地抛弃神的观念,认为所有的神都是落后的,在他看来,反宗教的意义在于宣扬哲学,以追求个人的自由。马克思的博士论文是直接以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作为主要的研究对象的,马克思曾高度评价伊壁鸠鲁的哲学,认为伊壁鸠鲁是“古代真正激进的启蒙者,他公开地攻击古代的宗教,如果说罗马人有过无神论,那么这种无神论就是有伊壁鸠鲁奠定的。” [5] 伊壁鸠鲁认为原子是偏斜运动的,同时还以原子偏斜运动的自由性赋予了人呢的自由的可能性,在博士论文中,马克思澄清了当时所流传的“伊壁鸠鲁不过是一个剽窃者”的错误观点,他认为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与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相比,两者的原子论是不同的,也更加肯定伊壁鸠鲁的观点,认为他赋予了运动更多的可能性。马克思通过对伊壁鸠鲁的无神论思想推进了当时德国的宗教批判,他认为宗教与哲学是相对立的,哲学是绝对自由的,而宗教则是服务于上帝的,因此哲学“反对一切天上的和地上的神,这些神不承认人的自我意识具有最高的神性。” [6] 从马克思的博士论文可以看出,他的宗教批判思想开始有了雏形,也确定了他的无神论态度,但此时的马克思还未涉及现实问题,宗教批判也局限在纯粹的思辨领域。

在马克思的学术生涯中,《莱茵报》和《德法年鉴》时期被认为是他宗教批判思想的重要阶段。在这一阶段的论述中,马克思进一步拓展了他对宗教的批判,深化了他的思想理论,在这个时期,他意识到现实问题苦恼,也将宗教的研究视角转到政治领域,将宗教批判与现实批判结合起来进行考察。同时,在这个时期,马克思写下了《〈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以及《论犹太人问题》,这两本著作都体现了马克思对宗教的基本观点,是马克思宗教批判的重要著作,同时也彰显着马克思思想的变化——摆脱黑格尔哲学的影响,走向彻底的唯物主义无神论 [7] 。马克思通过对宗教社会性和意识形态功能的深入剖析,揭示了宗教的欺骗性和虚假性。认为只有通过对真实社会状况的理性认识和劳动人民的团结斗争,才能最终解放人类。在这个时期之后,马克思逐渐将理论的视域转向政治经济学领域。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马克思在19世纪40年代晚期创作的一部重要著作,在这部著作中,马克思对宗教异化与劳动异化问题进行深刻剖析,也使得马克思的宗教批判走向了一条前所未有的道路,其理论视野得到进一步深化。此时的马克思已经认识到“宗教的异化本身只是发生在意识领域、人的内心领域中,而经济的异化是现实生活的异化,——因此对异化的扬弃包括两个方面,” [8] 马克思在《手稿》中揭示了宗教与经济制度之间的关系,指出宗教是作为一种意识形态,为压迫阶级服务并维护其统治地位的工具。到了《德意志意识形态》时期,马克思对宗教批判思想的探讨更加深入,得到了系统确立,他认为,宗教批判的实质是社会批判,宗教只是社会的投射和反射。马克思指出,宗教批判的关键在于揭示宗教背后的世俗实际,从而解放人们的意识,让人们认识到宗教是一种虚幻的幻想,只有通过社会变革才能真正解决人类的问题。这也意味着马克思唯物史观的宗教批判思想宣告确立。总的来说,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和《德意志意识形态》时期,马克思的宗教批判思想逐渐明确和深化。他通过对宗教的本质和社会起源的分析,揭示了宗教的虚妄性和社会功能。

4. 马克思宗教批判思想的基本内容

马克思对宗教进行了物质基础的批判。他认为,宗教是受到人类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的。在剥削制度下,人们面临着贫困、压迫和剥削的现实,而宗教则成为了人们对于苦难的安慰和希望的寄托。马克思指出,解决宗教问题必须首先解决物质问题,只有通过消除剥削制度,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人们才能真正摆脱对宗教的依赖。其次,马克思对宗教进行了意识形态的批判。他认为,宗教是一种意识形态的反映,是统治阶级通过宗教来维护自己的统治地位。宗教是一种虚假的幻想,是对现实的歪曲和否定。宗教以神权为核心,通过宣扬灵魂的救赎和来世的美好,使人们脱离对现实的关注和抗争,成为统治阶级的奴隶。马克思对宗教的批判是基于对现实的分析和对人类解放的追求。他揭示了宗教的本质和功能,呼吁人们要从宗教的束缚中解放出来,通过实践来改变和解决现实问题。

马克思的宗教批判思想不仅仅停留在对宗教的批判,更具有超越性的意义。他的超越不仅涉及到对宗教本身的批判,更重要的是超越到对宗教产生背后社会现实的批判和对未来社会的构想。通过对马克思对宗教的超越的解读,我们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马克思的宗教批判思想。马克思认为,宗教并非仅仅是个人信仰或者是精神寄托,而是社会现实的产物。要彻底理解宗教的本质,就必须探究社会现实的本质和存在的根源。马克思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分析,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剥削和压迫,将宗教视为阶级斗争的产物,实现了对宗教现象更深层次的理解和超越。马克思认为,宗教批判并非终点,而是为了达到社会解放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目标。宗教的消亡只是人类历史中的一个阶段,随着历史的发展,它将被新的社会形态所取代。马克思的宗教批判超越了对宗教的批判,揭示了人类解放的根本途径。马克思认为,宗教批判不仅是对宗教本身的批判,更重要的是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和对社会变革的呼唤。只有通过彻底改变社会制度和社会关系,才能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真正的解放。因此,宗教批判正是人类解放的第一步,它唤起了人们对于社会不平等和不公正的意识,激发了人们争取改变社会的决心和行动。

马克思的宗教批判还揭示了宗教的本质。关于宗教的本质,马克思是通过对费尔巴哈宗教批判之上进行批判性反思所逐渐形成的,“反宗教的批判的根据就是:人创造了宗教,而不是宗教创造了人。就是说,宗教是那些还没有获得自己或是再度丧失了自己的人的自我意识和自我感觉。” [1] 在这段话中可以看出,马克思同意费尔巴哈将宗教的本质理解为人的本质,但之后,马克思意识到人不是“类存在物”,而是具体的人,“人并不是抽象地蛰居于世界以外的存在物。人就是人的世界,就是国家” [1] 。在费尔巴哈那里,人是抽象的人,并非现实的人,所以对宗教本质的揭示,就是宗教赖以生存的现实生活的揭示。通过对宗教现象的批判,马克思试图揭示宗教背后的社会矛盾和病根。他认为,只有深入分析宗教与社会的关系,才能解剖出宗教的本质和实质,并从中找到解决社会问题的切实途径。

5. 马克思宗教批判思想的当代价值

马克思的宗教批判思想是建立在对人性的肯定、批判宗教对人的贬低的基础之上,在今天仍然具有重要意义。在宗教批判理论形成的过程中,马克思不断探索与总结,最终实现了从唯心到唯物的转变。同时,通过社会实践证明了马克思的宗教批判理论的科学性和真理性。随着马克思对宗教研究的不断深入,他对世界的认识也不断清晰,是马克思探索人类自由发展的最佳路径。马克思以宗教批判理论为基础,确立了认识世界的正确方式,诞生了唯物主义,改变了人类思想进程,是人类思想史上一大创举。同时,马克思对宗教的批判是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之上的,因此,我们要以现实社会为基础,从而正确对待现实生活中的宗教现象和问题 [9]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多宗教的国家,在当今社会,宗教仍然存在并发挥着一定的影响力,它作为一种文化现象给予人们一定的精神慰藉,辩证地看待宗教需要我们以发展的眼光去看,宗教的发展也是一个不断扬弃的过程,结合我国的国情,以辩证发展的眼光看待宗教,合理利用宗教,积极引导人们健康的参加宗教活动,有助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马克思的宗教批判思想提醒我们要警惕宗教对人们思想和行为的影响,要保持对现实问题的敏感性和批判精神。同时,我们也需要深入研究宗教的变迁和适应,探索宗教与社会进步的关系,为构建和谐、稳定的社会提供思考和路径,也为我国的宗教工作提供了理论借鉴,“宗教与社会的关系,是指宗教与作为整体的社会,与社会其他因素尤其是社会经济制度、政治制度之间的关系” [10] 所以一直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6. 结论

马克思的宗教批判思想是马克思思想的逻辑起点,亦是马克思思想的组成部分之一,同时也是马克思唯物史观建立的基础,其经历了马克思从唯心主义到唯物主义的转变。马克思的宗教批判思想继承了德国古典哲学时期宗教批判的思想,同时超越了西方对宗教批判所遵循的理性主义传统,在此过程中,揭示了宗教的本质,把握了宗教的特点,马克思对宗教的批判主要体现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的异化的批判,马克思认识到了“宗教异化”形式,认为只有在消灭现实异化生产关系的基础上,宗教才会得到彻底消亡,最后实现共产主义。

References 马克思, 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9. 从荣莉. 马克思宗教批判理论及其当代启示[D]: [硕士学位论文]. 南京: 南京师范大学, 2021. 林晴. 马克思宗教批判理论及其当代价值[D]: [硕士学位论文]. 济南: 山东师范大学, 2023. 王长志. 马克思宗教批判思想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呼和浩特: 内蒙古大学, 2021. 马克思, 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60: 147. 马克思, 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88: 189. 吴新宇. 论马克思宗教批判的三个阶段[J]. 马克思主义哲学论丛, 2019(2): 96-107. 马克思.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0: 89. 单宝琴. 马克思的宗教批判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杭州: 浙江理工大学, 2023. 田心铭. 马克思主义与无神论研究[M].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9: 191.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