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c Journalism and Communications 2330-4766 2330-4774 beplay体育官网网页版等您来挑战! 10.12677/jc.2024.124177 jc-94701 Articles 人文社科 媒介化社会中“搭子社交”的生成逻辑探析
An Analysis of the Generative Logic of “Dazi Socialization” in a Media Based Society
郭开心 齐鲁理工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山东 济南 30 07 2024 12 04 1158 1162 17 7 :2024 10 7 :2024 10 8 :2024 Copyright © 2024 beplay安卓登录 All rights reserved. 2024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数字时代的社交媒介重塑了人们的交往方式,催生出一种新型的社交形态——“搭子社交”。便捷的网络沟通工具、个性化推荐算法以及人们对归属感和即时满足的追求共同促成了“搭子社交”的流行。“搭子社交”不仅是青年群体对孤独感与社交焦虑的缓解策略,也是个体在海量信息中寻求意义联结和社会认同的过程。尽管“搭子社交”提升了社交效率与生活体验多样性,但也带来了隐私风险与社交质量下滑等问题。因此,提高个体媒介素养、优化平台监管、培养健康的社交文化在引导和规范“搭子社交”健康发展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The social media of the digital age has reshaped people’s ways of communication, giving rise to a new form of social interaction— “Dazi Socialization”. Convenient online communication tools, personalized recommendation algorithms, and people’s pursuit of a sense of belonging and instant satisfaction have all contributed to the popularity of “Dazi Socialization”. “Dazi Socializing” is not only a strategy for young people to alleviate loneliness and social anxiety, but also a process for individuals to seek meaningful connections and social identity in the vast amount of information. Although “Dazi Socialization” improves social efficiency and diversity of life experiences, it also brings privacy risks and declining social quality. Therefore, improving individual media literacy, optimizing platform supervision, and cultivating a healthy social culture are of great significance in guiding and regulating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Dazi Socialization”.
媒介化交往,“搭子社交”,交往行为
Media Based Communication
“Dazi Socialization” Social Behavior
1. 问题的提出 - beplay安卓登录

随着时代的变迁,人类社会的交往方式不断发生变化。在媒介化社会的背景下,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社交媒体平台的广泛应用使得青年群体的社交方式也呈现出快速变化的趋势。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迅速改变的生活环境使得青年人更加注重自我需求的满足,青年群体的孤独性记忆人际关系的疏离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日趋明显。与传统的社交模式相比,青年群体更加偏向于构建以个体需求为主导,彼此独立的具有“Z世代”特征的人际关系 [1] 。“搭子”一词在青年亚文化圈开始流行,成为青年群体的社交模式之一。

“搭子”是青年群体在互联网时代生成的“快餐型友谊”,是兴趣爱好一致的人群临时组成的“共同体”。“搭子社交”作为一种新兴的社交现象,特指基于特定兴趣、活动或临时需求而快速形成的临时社交关系,如在线游戏队友、健身伙伴、学习小组等。这类社交关系往往借助于网络媒介的便利性迅速建立,具有较强的即时性、功能性和流动性特征。“搭子社交”的兴起反映了媒介促进社会交往的灵活多样,以及个体在追求个性化和高效沟通时对传统社交边界的超越。在此背景下,本文探究“搭子社交”的生成逻辑及其对个人、对社会产生的影响,并进一步提出互联网时代“搭子社交”行为的引导路径与防范策略。

2. “搭子社交”生成的内外逻辑

2023年,“搭子社交”开始走入大众视野,“考研搭子”“吃饭搭子”“旅游搭子”等词汇层出不穷,在社交媒体平台上迅速引发激烈讨论。2023年DT财经与DT研究院联合发布的《2023搭子社交小报告》显示,超过一半的人拥有至少一个搭子,而在没有搭子的人里,也有一半以上的人想要拥有搭子 [2] 。“搭子社交”的流行一方面反映出青年群体社交需求的转变,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媒介技术进步对社交方式变革的深刻影响。

(一) 青年群体的内在动因

1. 网络时代的群体性孤独:当代青年呼唤情感的陪伴

青年群体成长于数字化时代,作为互联网的主力军,这一群体在享受科技带来的便利的同时,也承受着科技带来的负面影响。2018年,BBC的一项调查显示:“孤独最为严重的群体近半数为16至24岁的青年群体” [3] 。在数字化时代,互联网以及社交媒体的发展看似让人们的联系变得更加亲密,但实际上却丧失了线下社交的亲密感,加剧了现实社会中个体间的心理距离,导致了一种“群体性孤独”现象。这种孤独并非源自物理上的隔离,而是心理上的隔阂与情感上的空虚。

齐美尔在《货币哲学》一书中提到,在不断变化和紧张刺激的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趋于原子化状态,人际关系疏离 [4] 。而在“原子化状态”中,与他人产生链接是消除个体“孤独感”的有效途径。青年群体难以在竞争压力巨大的社会现实中收获新鲜感与满足感,更加渴望在虚拟世界中找到真实的情感联结以缓解个体的孤独感。青年通过“搭子社交”来满足对归属感的追求,即在特定的兴趣小组或活动中找到志同道合的人,从而减轻孤独感。同时,这种社交形式也为他们提供了自我表达的空间,帮助他们在群体中获得身份认同,满足个人价值实现的需要。

2. 趣缘关系的兴起:“搭子社交”迎合青年群体的生活方式

趣缘关系是指基于共同兴趣、爱好或活动而建立的社会联系,与传统基于血缘、地缘的关系有所不同。在媒介化社会中,趣缘关系的形成变得更加便捷和多样化,青年群体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快速找到圈子,形成临时或长期的社交网络。在趣缘关系中,关系主体之间只要存在共同的兴趣就可以自由联合,每个关系的主题都可以在不同的趣缘关系中进行自由选择,这一点与当代社会青年群体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产生契合 [5]

当代青年生活节奏快、兴趣广泛且多变,传统的社交模式往往难以满足他们灵活多变的社交需求。“搭子社交”以其灵活性、高效性和针对性,完美适应了这一群体的生活方式。《2023搭子社交小报告》中明确指出,对于接受调查的青年群体来说,兴趣相投是搭子社交成功的重要因素。无论是游戏、追剧等线上讨论组,还是徒步、摄影等线下俱乐部,青年群体都能迅速找到与自己志趣相投的伙伴。基于趣缘关系形成的“搭子”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青年群体的交往需求,个体之间共同分享乐趣、交流心得,这种即时性和共鸣感成为“搭子社交”吸引青年的重要因素。

(二) 社会环境与技术的外部推动力

1. 现代化转型对传统社交方式的制约

传统的社交方式一般是基于地理位置的社区联系,但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口流动性增强,青年群体的迁移也越来越频繁,难以在新的环境中迅速建立稳定的社交关系,基于地缘关系的传统社交方式在青年群体的社会交往中逐渐弱化。尽管城市化进程和个体主义趋势日益明显,但人类作为社会性生物的核心属性并未改变。人们依然依赖社交来寻求情感慰藉、获取正能量并缓解孤独感。当置身于陌生环境或人群中时,追求个性化的年轻人可能更倾向于进行一种“以自我为中心”的浅层次社交,即更注重即时满足个人需求的社交形式。这促使他们转向更加灵活、便捷的“搭子社交”形式,以弥补传统社交网络的不足,具有共同兴趣或目标的“搭子社交”契合了青年群体的社交需求,能够在短时间内获得社交满足感,而不必承担长期维持关系的压力。

2. 媒介技术的发展推动社交方式的变革

“搭子社交”的流行与互联网和社交媒介迅速扩张密切相关。新媒体技术的不断进步为公共时空侵占私人时空提供了便利,社会传统结构在这一过程中逐渐被瓦解,人际交往方式也发生显著变化。各种社交平台和应用程序通过算法推荐、兴趣标签等功能,帮助用户快速发现并连接有相同兴趣或需求的人,极大地降低了社交的门槛和成本。基于用户行为和偏好分析的智能推荐系统,能有效促进具有相似背景或兴趣的人群聚集,形成更加紧密的“搭子”社群。这些新兴技术进一步拓宽了社交的边界,使“搭子社交”超越了纯文字或视频交流的限制,创造出更加沉浸式、互动式的社交体验。

3. “搭子社交”的影响探析

1. 正面影响:社交效率提升与多样性体验

在新媒体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小红书”“豆瓣”“微博”等社交平台为“搭子社交”的流行和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这些社交媒体平台大多将社群以趣缘进行划分,年轻人只要在社交平台上发布“寻搭”需求或进行关键词搜索,便可轻松连结社交关系。“搭子社交”利用数字平台的高效匹配机制,极大地缩短了寻找共同兴趣者的过程,使得青年群体社交圈的构建更为高效率和广泛。

互联网的“去中心化”打破了传统社交的地理和时间限制,这种无边界性使得“搭子社交”平台能够汇聚来自世界各地的用户,每个人带着自己独特的文化背景和生活经验,形成了一个极其丰富多元的社交生态。在“搭子社交”平台上,用户不仅能够分享自己的故事、观点和创意,还能接触到其他文化背景下产生的独特内容。这种内容的全球流通和共享,为用户打开了通往世界各个角落的窗口,让他们得以亲身体验和感受不同的文化魅力。参与“搭子社交”的青年能接触到多样化的文化和观点,这种集体智慧的碰撞和融合,无疑极大地丰富了个人的经历与认知。

2. 负面效应:隐私风险与社交质量下降

“搭子社交”的形成主要依赖于网络线上平台,其行为具有功利性和低成本性,结成“搭子”的对象也大多都是彼此不了解或者了解不深入的陌生人。此类基于趣缘而临时结合的社交关系,本身就缺乏信任基础。对于一些人来说,搭子社交的目的就是与陌生人“奔现”,这种快速开展线下活动的“浅社交”,因为信息掌握不充分、不对等,极有可能成为滋生违法犯罪的温床。“特产搭子”需要互换财物,很可能造成财产损失;“旅游搭子”面临线下见面甚至在外过夜的情况,人身安全难以保障;此外,社交媒体平台的数据泄露、不法分子的网络欺诈等行为都威胁到用户的个人信息安全。因此,“搭子社交”也具有一定的社交风险,个人隐私和人身安全成为其一大隐忧。

同时,相较于传统的人际交往,“搭子社交”特别强调社交距离,不涉及深度的情感互动,导致青年群体之间的情感交流趋于表面化,频繁切换的社交场景和短暂的社交关系削弱交往的真诚性和深度链接。“搭子社交”仅仅只能满足青年群体浅层社交需求,很难达到“衔情话语”的境界 [6] 。寻找“搭子”的本意是在满足自身对于陪伴的需求的基础上,在“搭子社交”的过程中寻找情感的共鸣,但事实上,寻搭的需求无法在此过程中得到满足,“搭子社交”以其浅层互动特性,在侵蚀青年群体的社交质量的同时,更削弱了其社会支持网络的稳固性。

4. “搭子社交”行为的引导路径与防范策略

1. 个体层面:提升媒介素养与自我保护意识

对于青年群体来说,个体应当警惕“搭子社交”中存在的“社交陷阱”,不断提升自身的媒介素养与自我保护意识,增加对数字媒体的批判性思维,离职参与线上社交互动。同时,加强个人隐私保护意识,谨慎处理个人信息,防范网络风险,培养健康、负责任的社交媒体使用习惯,确保在享受“搭子社交”带来的便利的同时,维护自身的安全与心理健康。此外,“搭子社交”并不是逃避社交的借口,青年群体更应当走出虚拟空间,用真诚的态度与付出建立更深层次的交往联系。

2. 平台责任:优化算法机制与强化监管

“搭子社交”依赖于社交媒体平台及其算法机制,为营造健康的社交环境,社交平台应不断优化推荐算法,确保信息的多样性和真实性,减少信息茧房效应,促进健康、积极的内容传播。算法设计应从用户出发,促进有意义的社交连接,避免单纯追求点击率和用户粘性。同时社交平台应强化监管与保护措施,建立健全的用户数据保护机制以确保用户信息安全,加强对违法有害内容的监控与治理,维护良好的网络社交环境。

3. 社会层面:培养健康社交文化与强化社区建设

社会各界应共同努力,通过媒体宣传、公共讲座等方式,倡导青年群体建立基于真诚、尊重的健康社交观念,鼓励深度交流与长期关系的建立,减少对即时满足的追求。此外,政府、社会组织和企业应合作加强线下社区建设,举办更多兴趣小组、公益活动等,为青年提供更多面对面交流的机会,促进实体社区内的“搭子社交”,增强社区凝聚力和社会支持网络。更重要的是,出台相关政策和法规,规范网络社交平台运营,保护用户隐私和数据安全,同时鼓励技术创新和服务优化,为“搭子社交”创造一个既有活力又安全有序的发展环境。

5. 结语

搭子社交是虚拟与现实世界交叠的产物,在媒介化社会的背景下,“搭子社交”作为一种新兴的社交模式,不仅反映了青年群体对社交方式的创新探索,也凸显了技术进步与个体需求变化对传统社交结构的深刻影响。通过快速精准匹配、兴趣导向的社交关系,它满足了当代年轻人零负担的社交需求,简单高效、直奔主题、毫无束缚,主打志同道合、精准陪伴。青年群体在满足即时社交需求、拓展多元体验的同时,也面临着隐私风险增加、社交浅层化等挑战。因此,推动“搭子社交”健康发展,需要多方面的共同努力,促进“搭子社交”在便捷高效与深度真诚之间找到平衡,既保留其灵活性和开放性,又增强社交的质量和意义,使之成为促进个体成长和社会和谐的正向力量。

Baidu
map
References 于语和, 周欢. 青年“搭子型”浅社交的心理透视与现实审思——基于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J]. 理论导刊, 2023(10): 96-103. 从饭搭子到蛋搭子, 年轻人为啥流行找搭子? [EB/OL]. >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2749425, 2023-04-19. Barreto, M., Victor, C., Hammond, C., Eccles, A., Richins, M.T. and Qualter, P. (2021) Loneliness around the World: Age, Gender, and Cultural Differences in Loneliness.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169, Article 110066. >https://doi.org/10.1016/j.paid.2020.110066 齐美尔. 货币哲学[M]. 陈戎女, 耿开君, 文聘元, 译. 北京: 华夏出版社, 2002: 211-276. 谢玉进. 网络趣缘关系与人的发展[J]. 理论导刊, 2007(1): 37-39. 蒋建国. 从“断亲”到“搭子” : 青年网民的社交转向与情感纠葛[J]. 南京社会科学, 2024(5): 91-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