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Formation, Connotation and Realization Conditions of the Thought of Free and All-Round Development of Human Beings—Based on “Economic and Philosophical Manuscripts of 1844” and “Capital”
The free and all-round development of human beings is the highest value pursuit of human development and an important theoretical content of Marxism. Its formation has gone through a long and long development process. In Marx’s “Economic and Philosophical Manuscripts of 1844” and “Capital”, he discussed the rich connotation and realization conditions of the thought of free and all-round development of human beings, including time, system, demand, economy, education and so on. Marx attaches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development of human beings. It is of great theoretical significance to sort out the formation, connotation and realization conditions of the thought of free and all-round development of human beings based on the text of Marx’s writing.
Marx
马克思密切关注人的发展问题,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思想是马克思关于人的发展问题理论的核心。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思想基于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立足于客观物质实践,马克思的研究由浅显到深入,始于《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在一系列写作的文本中不断完善,直至《资本论》的撰写完成,逐步形成了完整的思想体系,为后继学者研究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奠定了珍贵的理论基石。
马克思所生活的19世纪,欧洲开始工业革命并飞速发展,资本家依托自由竞争的市场环境和与之相应的社会、政治制度大力发展生产力,“其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时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
《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一文中,马克思就未来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即年轻一代如何选择事业提出了自己的考量,以选择事业发展为突破口,进而引申出人类自身发展的问题。马克思认为,对于青年事业的选择,应该从实际出发,抛开抽象、主观的因素,这是他关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问题的初步思考和呈现。《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形成的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文本中指出人自由自觉的劳动即是人的最本质属性,只有在劳动中才能实现人自身的需求,提高自身的能力超越自我。并且,只有在消灭私有制、实现共产主义的社会中,人才可以没有压迫与限制,实现人自身的解放,每个人可以自由全面的发挥自己的能力,施展自己的本性。共产主义是对私有制社会,也就是人自身异化的主动扬弃。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一文中,马克思将人置于社会生产实践活动中,并且提出只有通过实践才能认识人的本质,也就是说人的本质具有实践性质。实践的主体是人,并且人是不断发展的,这种发展会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而发展。马克思以社会的人取代自然的人,以笼统的人取代整体的人,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问题提出了新观点和新思路,使人的发展问题得到了更深层次的充实和发展。《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将对人的分析由抽象的人转换到具体的人,人自由全面发展的主体是人,人想要实现自由全面发展首先就必须要有人的存在。并且,每个人都应该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马克思在《形态》中对人的自由全面发展问题作了系统的论述,这一文章也成为马克思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思想的重要里程碑。
《哲学的贫困》一文中,马克思指出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具有客观必然性,并指出要取消不利于个人发展的旧式劳动和旧式劳动分工。马克思认为,劳动分工是一种新型先进的生产方式,有利于人的发展。但是旧的劳动分工,是资本聚集的动力,它造成了人的功能的片面化和支离破碎,阻碍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因此,必须要全面消除旧的劳动分工。《共产党宣言》一文中对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思想的论述,使得人自由全面发展思想的发展到达了一个新的高度。《宣言》为研究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条件提供了理论基础,即共产主义社会是最美好的社会,未来必将代替资本主义;《宣言》为研究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条件提出了方法借鉴和实现路径,分别从发展生产力、消除私有制、消除旧的劳动分工、发展教育等角度逐一说明。马克思则是在其科学世界观的指引下,转变了对人类问题的认识,并对其内涵、途径、条件等作了初步的揭示,从而形成并发展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理论体系。
《政治经济学批判(1857~1858年手稿)》一文中,马克思提出三种主要的社会形式学说。资本主义社会以前的时代,人类的发展刚刚起步,人和人的交往主要依靠血缘和区域,个人的发展处于原始富足的状态。尽管这个阶段没有阶级对立和压迫,但是人不能实现自由全面的发展。资本主义社会时代,工业革命和生产力的快速发展要求社会大生产并催生了新的劳动分工,对人的发展造成了畸形消极的影响。社会主义社会,个人劳动并不是资本家创造个人财富的手段,而是个人自身的需求,人可以实现自由全面的发展。三种主要的社会形式学说,是马克思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理论成熟的奠基石。《资本论》着力探讨人的发展问题,并指出人为什么在资本主义社会阶段不能获得发展,其主要原因是资本的阻碍。资本家一味追求剩余价值,为了达到自身财富的积累,采用残酷剥削劳动者剩余价值的方式。资本家持续的压榨,终将造成劳动者的反抗,引起不同阶级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无产阶级革命顺势而生并最终走向胜利。伴随着劳动者的胜利,人的发展将不再畸形、消极。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资本论》的完成是马克思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思想走向完善的重要标志。
马克思在《手稿》一文中指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人向自身、向社会的即合乎人性的人的复归,这种复归是完全的,自觉的和在以往发展的全部财富的范围内生成的。”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必然要内蕴五个核心:“消灭私有制、对异化劳动的积极扬弃、依靠人本身来实现、必须实现真正的人的复归、实现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异化劳动主要有四个方面表现。首先,工人同劳动产品异化。劳动者生产出的产品越多,受到的制约就越多,当其达到某一要求时,资本家又会以合格率为标准提高产品要求。所以,劳动者会一直受到产品的制约。其次,工人同自己的劳动相异化。虽然劳动者进行劳动,但是并不会获得劳动满足与快乐。马克思认为劳动是出自人自身的需要,如同吃饭喝水一样,然而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劳动者无法感知通过劳动创造出来的满足感和充实感。相反,劳动创造了痛苦,成为劳动者的枷锁困着劳动者自身。再次,人同自己类本质的异化。类本质即人之所以成为人的本质所在,马克思认为这一本质是“理智”也可以说是“自由自觉的有意识的活动”,这也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本质。但是异化劳动从劳动者那里夺取了生产的物品,使得劳动者丧失了劳动的兴趣,劳动者的劳动不再出自本心,相反成为了维持自己生活保障的方式。这种情况下,人无法快乐自由的劳动,只是公式化机械劳作,不像是有自主权的人类而更像动物,这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完全背离。最后,人同人的相异化,这也是上述三个方面直接导致的结果。劳动者辛勤劳动生产出来的劳动产品,不属于劳动者本身,作为一种与自己相对立的存在从属于对立阶级资本家。价值创造者和价值所有者的对立,使得资本家财富积累和工人贫穷的积累并行。而从人的类本质来讲,适用于自己的东西,在他人身上一样适用。由此一来,整个工人阶级都处于资本家所控制的生产活动中,工人与资本家就处于对立之中。
这一论断基于剩余价值规律。马克思将人的时间划分为自由时间和劳动时间(非自由时间)两类,劳动时间又分为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剩余劳动时间的长短直接影响自由时间的长短。因为资本主义工作制度下,延长的都是剩余劳动时间,要么通过加班、取消或减少休息日的方式,获得绝对剩余价值,要么通过提高技术水平、改善管理方式等手段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获得相对剩余价值。人们只有在劳动时间之外才能实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为什么劳动时间内不能实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马克思认为,大量工业设备的使用提高了生产效率,机器逐渐取代人工,人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小,人的发展越来越单一,这种条件下,人们不可能获得全面自由的发展。此外,高效率、高强度的劳动会降低人们对自由时间的利用程度。也就是说,人所拥有的自由时间越多,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程度就越高,人所拥有的自由时间越少,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程度就越低,两者成正比例关系。在劳动者受资本家克扣压榨的环境下,资本家不仅掠夺了劳动者生产出来的产品,还掠夺了他们的自由时间。没有了充足的自由时间,人就没有实现自由全面发展的时间条件。这种情况只有到了共产主义社会才能破解。在美好的共产主义社会中,每个人都有充分自由的可以任意支配的时间,那时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程度将是最高。
在以往的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生产资料归私人所有,劳动者只是资本者谋取利润和累积自身钱财的工具和手段,劳动者接受资本家的压榨和克扣,为资本家提供劳动力,只是为了满足生存需求、解决最简单的温饱问题。但是即使劳动者委曲求全,劳动者也永远无法达到资本家的富足程度,只能挣扎在温饱的水平线上。资本主义并不会一直顺利发展下去,经济危机的爆发就是资本主义矛盾的体现。但是事实是,经济危机给普通劳动者带来的穷苦远远大于资本家们,劳动者没有资本家的财富基础可以对抗风险。无论资本主义发展到什么程度,劳动者的生活不会富足幸福,资本主义制度也不合理。消灭私有制后,生产资料的占有者依靠资本压榨、压迫工人的现象将会消失,因为剥削的基础——资本主义雇佣关系将随着生产资料私有制的消失而消失,无产者将彻底挣脱资产者的束缚,感受自由的自己,实现自由全面的发展。并且,在共产主义的第一阶段,生产资料的分配将会摆脱资本主义无序发展、恶意扩张的状态,有计划有安排,会有效避免经济危机的发生。按劳分配的方式也否定了资本家不劳而获的传统恶习,保障了劳动者的利益,人人平等,贫富差距逐渐缩小。
马克思认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有动力的,动力会刺激一个人的发展,这种动力就是一个人的需求和需要得到充分的实现和满足。并且,动力至关重要,这能决定事情的完成程度。马克思对人的需求和需要深入思考后提出了以下观点:首先,根植于实践的客观物质活动能满足人的需求和需要,也只有实践活动才能满足人的需求和需要。离开了客观物质实践,是主观抽象的世界,单纯靠意识观念里的幻想,劳动者无法获取自己想要获取的一切,也创造不了任何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其次,人不是一成不变的,人的需求同样如此,人的需求会随着自身的情况变化而变化。当前的需求满足之后,人还会产生新的需求,进行新的活动。总的来说,一个人的需求和需要至关重要,这是人自由全面发展的动力,需求会激励一个人向前发展,需求应该被重视。
一方面,生产资料的获取需要生产力的提升,使人们有充足的物质保障,物质上的富足是追求自由全面发展最基础的保障。另一方面,生产力会消除旧式社会分工,把人从畸形化、片面化的发展中解救出来。这里需要了解分工及分工带来的弊端。分工就是劳动者共同合作完成某一项工作,分工促进了人的发展,使得劳动者的专业能力、劳动技能和劳动效率得到提高。但是马克思通过对分工的私有制和阶级性的实际考察,进一步发现每一次大分工的结果都是以牺牲对人的分割和进一步肢解作为代价。劳动不是为了满足自身需要,而仅仅是作为一种谋生手段以满足自身之外的他人需要,人在这种情况下的发展是畸形的,片面的会有越来越多的异化现象浮出水面,阶级矛盾尖锐,社会发展受阻。人的生存与发展本该是全面而丰富的,但是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旧式的分工只会导致贫穷的普遍化和争取物质必需品的战争。生产力大力提高之后,劳动不再是维持生计的方式,会变成一种需要,一种满足自身的需要,这样一来,人的全面发展又有了可能性。
人是复杂动物,生活在现实生活中的个体,不同个体之间的发展充满差异性和不确定性。这种发展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如个人的人际关系网络、周边的事物、社会环境和社会氛围等。在自然原始状态下,个人甚至一无所知,没有获得信息的渠道,没有辨别是非的能力,个人能力和素质也无法获得正确的提升。照此发展下去,人不会获得自由全面的发展。此时,必须借助一种手段,使人可以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实现自由全面的发展,这种手段就是教育,教育是最有效的方式
本文受重庆市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资助,项目名称《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价值发掘及阐释弘扬研究》,编号CYS2405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