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cpp Advances in Philosophy 2169-2599 2169-2602 beplay体育官网网页版等您来挑战! 10.12677/acpp.2024.138308 acpp-94391 Articles 人文社科 关于中西哲学根本性问题的探究
Exploration into the Fundamental Issues of Chinese and Western Philosophy
周于涵 周子涵 贵州大学哲学学院哲学系,贵州 贵阳 02 08 2024 13 08 2065 2070 19 7 :2024 10 7 :2024 10 8 :2024 Copyright © 2024 beplay安卓登录 All rights reserved. 2024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中西哲学作为东西方不同文化孕育出来的思想产物,必然受自身历史发展、实践活动、时代背景的多重影响、因此呈现各具特点、互有优势的特征。近年来,在学术界,有关中西差异性的讨论“持续升温”。笔者认为,既然要从根本上寻找中西哲学的差别,那么我们不能“东说东话”也不能“西说西话”更不能“东说西话”,因此,在西方文化主导的全球热潮中,中西哲学的比较不可避免,也不能避免。中西哲学的比较是中国哲学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必经之路。本文通过对中西哲学比较的本体论问题、思维逻辑等根本性问题的探究,发现中西哲学各自的意义与价值。
Chinese and Western philosophy, as intellectual products nurtured by different cultures of the East and the West, are inevitably influenced by multiple factors such as their own historical development, practical activities, and historical background, thus presenting unique and mutually advantageous characteristics. In recent years, discussions on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a and the West have continued to heat up in the academic community. The author believes that if we want to fundamentally find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philosophy, we cannot “speak Eastern dialect” or “speak Western dialect”, let alone “speak Western dialect”. Therefore, in the global trend dominated by Western culture, the comparison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philosophy is inevitable and unavoidable. The comparison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philosophy is a necessary path for Chinese philosophy to face the world and the future. This article explores fundamental issues such as ontology and logical thinking in the comparison of Chinese and Western philosophy, and discovers the significance and value of each philosophy.
中国哲学,西方哲学,比较,发展方向
Chinese Philosophy
Western Philosophy Comparison Development Direction
1. 引言

中西哲学的比较研究在近几十年来获得了广泛的关注。学者们试图从多个角度理解这两种哲学体系之间的异同,以及它们如何反映各自的文化背景和社会实践。这些研究为我们提供了深入了解中西哲学差异性的框架,但也揭示了一些潜在的研究空白。例如,更多跨学科的研究可能有助于深化我们对这两种哲学传统的理解。此外,考虑到全球化背景下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的趋势,未来的研究应更加注重中西哲学在当代语境下的互动与融合。

2. 关于中西哲学根本性问题的概述

中西哲学的比较研究是一个复杂而深入的领域。根据当前的研究情况,存在着两种主要的观点。一方面,有人认为中西哲学是两种本质上截然不同的哲学体系,因此不具备直接的可比性;另一方面,则有人认为正因为两者在本质上有所不同,这反而增加了它们之间的可比性。虽然前者只是一小部分人的看法,他们基于中西哲学缺乏共同的文化背景、问题情境和实践根基这一事实,认为差异性否定了同一性,从而割裂了同一性和差异性的辩证联系;然而,大多数学者则是在强调差异性是存在于同一性之中的前提下,认为这两者不仅是可以比较的,而且还高度肯定了这种比较的价值和重要性。尽管中西方哲学长久以来始终存在着“比较”之争,并且中国哲学也始终要求着自己的“合法”地位,笔者认为,在中西哲学比较的进程中,在本体论等基本概念上所体现的差异,其背后都是两者在思维模式上存在的差异,纵观西方哲学,西方哲学的思维模式主要是形而上学,这种模式涉及到感性世界与超感世界的区分,其中这两个世界被赋予了明显的等级差异,超感世界被认为处于比感性世界更为优越的地位。换句话说,与物理学不同,形而上学的研究对象并非具体的存在者,而是存在本身。因此,形而上学可以被定义为一门研究存在的本质的学问。海德格尔曾称赞道“这种回转发生在真正的哲学中”。实际上,中国哲学的思维模式是体用不二,这意味着在这个范式中,“体”与“用”、“道”与“器”是相互连通、不可分割的。研究中西方哲学的思维范式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因为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我们如何看待中西哲学的整体视角,涉及本体论、认识论、发生论、宇宙论以及价值论等一系列哲学领域的理解。然而,这个问题也一直是学术界争论的焦点之一。吴晓明认为;“中国哲学的独特建制恰恰在于道器不割、体用不二……西方哲学的实质是形而上学” [1] 。程志华认为关于“本体”与“现象”在西方哲学中二分,在中国哲学中合一的说法非常不恰切 [2]

3. 关于中西本体论的探讨 3.1. 本体论的基本含义

本体论,亦称存在论,是哲学中的所讨论的基本范畴概念,是有关存在的本质和实质问题的讨论。本体是指一个实体所具有的基本特征、属性和本质,而本体论即探究存在实体的本体、存在本身的性质以及存在与非存在的范畴等问题。从研究的范畴来看,本体论是哲学中的一个基础性问题,因为仅有对存在实体的基本特征、本质和实质的明确的界定。近年来,以“中国哲学法性”讨论为大背景,关于中西哲学差别性的讨论逐渐凸显,最终便落在两种哲学对“本体”的观点上,而核心的观点是强调中西哲学的“本体之异” [2]

3.2. 西方传统哲学的本体论思想及其鲜明特点

在哲学史上,西方和中国所探讨的本体论却有着一定的差异性。在西方,哲学被认为是有严密逻辑系统的宇宙观,它研究宇宙的性质、宇宙内万事万物演化的总规律、人在宇宙中的位置等等一些很基本的问题 [3] 。在古希腊的本体论思想中,最完整、最系统的本体论思想是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在他的《形而上学》中提出了本体论的重要观点。他认为存在可以分为实体和属性,实体是具体存在的个体,而属性是实体所具有的特征。亚里士多德还提出了实体的形式和物质的念,认为实体的形式是实现其本质和目的的基础。到了西方近代哲学以康德的本体论最为大全的体现,康德的哲学将重心放在人类认识和思维的能力上。他认为人类的认知能力是通过主观结构和先验概念来构建对实体的理解。康德强调认识的主观性和先验条件对于实体认知的限制和塑造。此后的黑格尔的哲学系统则强调了实体的历史和发展过程。他认为实体的理解必须基于其发展的历史背景和辩证的矛盾运动。黑格尔提出了辩证法的观点,认为实体的存在是通过矛盾和对立的统一来实现的。因此,总的来说,西方哲学的本体论思想可以说是具有以下特征:第一,都强调对实体存在的关注,本体论思想关注的焦点是实体的本质、存在和属性。它试图揭示实体存在的直接和基本面,包括实体的存在形式、本质和性质等,从而寻求对实体存在的真实和客观性的认识。第二,本体论思想强调思维和语言对于实体认知的重要性。它试图揭示思维和语言结构对于实体存在的描述和理解方式,并探讨这些结构对于实体本质和属性的塑造。第三,西方本体论思想试图揭示存在与非存在之间的区别和联系,从而探讨实体存在的本质及其与虚构和不存在之间的区别。

3.3. 中国传统哲学的本体论思想及其鲜明特点

中国哲学的本体论思想与西方哲学有些许不同,对于中国哲学的本体论思想来说,中国传统哲学的本体论明显具有政治哲学的色彩,中国传统哲学的本体论主要是从人与上天的关系上讨论宇宙本体的问题,其中最具代表的内容包括:天人合一、天道与人道、阴阳五行等思想。天人合一思想是中国传统哲学的基本思想,中国哲学始终强调“小我”和“大我”的关系,认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是紧密相连密不可分的关系。宇宙中的一切事物都与人类存在有着紧密的关联。而天道与人道的概念作为传统哲学核心范畴,其把宇宙运行的规律和人伦道德基本法则相联系,本体论思想认为宇宙中的存在具有一定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念,人类存在于宇宙中有其特定的道和作用。阴阳五行学说也是中国古代自然观的基础,它主要包括阴阳和五行两个理论。阴阳包含了一切事物相对、相反或相互依存之间的关系,是动态的,表示一种事物内部的差异和相互作用;五行则指金、木、水、火、土五种能量状态和属性,它们相互作用产生了宇宙中一切事物的物质和运动变化。它通过以五行搭配阴阳的方式来描述世界万物及其相互作用。该学说是中国哲学中关于宇宙本质的一个重要概念。所以,综上所述,中国传统哲学的本体论思想具有鲜明的道和生命力的特点,中国哲学强调宇宙的道,认为宇宙中的存在都遵循着一种本然的规律和道。本体论思想强调一种生命力或气的概念,认为存在具有自发的生命力,能够自我发展、变化和更新。而无我观念则是中国哲学中的无我观念是本体论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强调个体的存在不是独立于整体的,个体与宇宙是相互依存的。本体论思想强调个体的存在是在整体中得以实现和理解的。

笔者认为,与西方哲学最追寻的本体论思想来看,中国传统哲学的本体论思想始终具有强烈的政治色彩,由于所处的历史环境的影响,中国大多数哲学家都是从当时社会政治统治出发,通过阐发人命对天命的依赖关系,从而建立其自己的哲学世界观。从一定层面来说,这种本体论的实质是试图通通论证君臣关系、君民关系的合理性和必要性,都是时代背景的缩影,因此都具有浓厚的政治哲学色彩。而随着生产力的不断进步,中国哲学到了近代才出现了真正从人与自然的关系上探索本体论的迹象。与此不同的是,西方传统哲学有关本体论的讨论从一开始就是基于世界统一性的观念而进行讨论的,他们对于“本体”理解都是从“本原”这一层面进行理解的。所以,总是从:“万物”身上寻找某物作为对世界统一性的根源。对整个世界的理解和解释的角度建立各自的本体论思想体系。

4. 关于中西思维方式的探究

思维的方式是一个民族或者一个地区在历史发展进程中所形成的一种定向的思维模式,是最能体现民族文化的最根本的部分。各种哲学之为哲学,有其共通性和普遍性。但哲学又不是孤立的,哲学是植根于具体的历史时代与文化环境中的,不同时代有不同时代的哲学,不同国家有不同国家的哲学 [4] 。中西哲学由于所受到不同的自然环境、社会历史、人文因素等的影响,因此演化成了两种不同的思维定势。纵观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形成与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国哲学家大多主以直观的思维方式探索万物从而建立自己的哲学体系思想,虽然,程朱理学和明代的理学思想从一定程度上来说具有浓厚的理性色彩,但实际上他们所关注的重点依然落足与社会和道德伦理建设的问题,因而在总体上仍然表现出一种直观的思维方式。而相较与中国传统哲学而言,西方传统哲学在其形成与发展过程中透露出强烈的理性思维。从以亚里士多德为代表的古希腊哲学到以康德、黑格尔为代表的近代德国古典哲学,西方哲学家大多数以抽象的理性思维方式建立其各自哲学体系。

4.1. 中国传统哲学注重整体性、主体性的思维方式

在思维方式方面,中国哲学历来以朴素辩证法为传统,侧重于从整体和宏观的角度来把握事物、思考问题;它重视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并追求一种和谐的状态,认为不存在绝对的正确或错误,一切始终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纵观中国古代传统哲学,先哲们都注重于自己哲学系统的完整性、统一性。因此这必然导致整体性观念的出现。整体论思维方式是指从整个系统的宏观层面来阐发论述的,只有从整体性、系统性的思维出发才能迎合当时的统治。但是这种整体性的思维模式存在着一个“漏洞”——缺乏对客观存在的逻辑分析,也就是说在一个整体之下上进行差异与矛盾的调和。比如老子的“道”的思想,认为万物道而来,最后又复归于道中,明显体现的整体性原则的思想。因此在这样的思想影响下,中国传统哲学所主张的中庸之道原则也必然将被视为封建时期的最高遵守原则。从而中国传统哲学因为其整体性的思维模式而具有综合性和完整性,也透露中浓厚、朴素的辩证思想,而这也必然导致中国传统哲学缺乏逻辑推理和思维训练的弊端。

中国哲学的思维模式强调主体性,中国哲学关注个体与整体之间的关系,并重视个体的内在素养和修养。在中国哲学中,个体被视为宇宙之中的一部分。既然中国哲学的元问题是“人应当如何活在这个世界上”,那么它对“这个世界”也并不是漠不关心的,只是它往往是为了寻找人生和社会的根据才去进一步探索“这个世界” [5] 。中国哲学注重个体的内在修养和道德成长,强调个体应当根据自己的理性和道德来决定自己的行为,在这种思维模式下,个体被视为自主的主体,能够自觉地选择和决定自己的行为。中国哲学也始终认为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与平衡是人“得以为人”的重要任务,认为人类是自然界中的一部分,应该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个体被视为人与自然之间联系的纽带,因此,必须要意识到自身作为主体对环境的影响,并要主动维护自然的生态系统。总而言之,个体的自主性和自我实现,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与平衡都体现着中国哲学内在思维模式。这种思维模式在中国传统文化和价值观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对个体的思考方式和行为准则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2. 西方传统哲学注重个体性、逻辑性的思维方式

西方传统的哲学思维注重在个体中把握世界,注重分析事物之间的差别 [6] 。在古希腊早期自然哲学时期,哲学家有关本体论的讨论往往从自然物质开始,因此都具有直观性和朴素性的世界观。从泰勒斯的“水是万物的本原”到德谟克里特把“原子”看作万物的起源。都体现着在自然界中把握一种物质在整体性中把握某种差异性的趋向。

从古希腊哲学开始,个体性思维最早得到了发展。苏格拉底强调个人的内省和追求真理的责任,柏拉图强调人的精神世界和灵魂的独立性。亚里士多德则主张每个个体都有自己的目的和幸福的追求。在现代哲学中,个体性思维也占据着重要地位。笛卡尔和洛克强调了个体的理性和自由意志,主张个体在追求真理和实现幸福时应该独立思考和做出选择。康德则提出了个体的道德自主性原则:每个人都有责任根据普遍适用的道德法则行动。同时,个体性思维也在政治哲学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自由主义强调个体权利和自由,在政治和经济领域主张个体的独立性和自主决策。强调每个公民的平等和自由,每个人都有权利参与政治决策和追求自己的利益。因此,这种思维方式对现代社会和政治制度的发展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西方哲人与中国哲人有所不同,他们从更实证和思辨的角度出发。比较明显的体现在:西方哲学家们借助理性思维的能力,使哲学冲破了中世纪神学这扇压抑的“大门” [6] 。使得欧洲欧科学主义思潮得以兴起。因此,欧洲大陆上出现了以培根等为代表的经验论派和以笛卡尔等代表的唯理论派,虽然经验论和唯理论的矛盾很难调和,但是双方从一定层面来说都运用理性的思维模式这是不可否认的。经验论注重逻辑性的归纳。而唯理论则认为人先天的思辨性,注重先天的逻辑思辨能力,他们论战的理论成果为德国古典哲学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随后孕育出的德国古典哲学 [6] 。在康德的哲学中,逻辑思辨能力是其批判哲学的基石,康德认为,我们的认识能力受到我们自身和经验之间的相互作用的限制。为了克服这种限制,康德提出通过理性思辨的方式将经验中的材料综合起来。认为我们可以通过纯理性思辨去追求真理并超越经验的局限。康德的逻辑思辨能力体现在他的批判哲学中的逻辑结构和推理链条的严密性,以及对认识能力的限制和可能性的深刻思考。黑格尔是绝对理性的代表之一,他的哲学体系建立在逻辑和辩证法的基础上。通过思辨的过程和逻辑的发展,认为通过对观念和概念的分析认为我们可以不断深化我们对世界的认识。他的辩证法思维模式要求我们超越对立和矛盾的认识,通过思辨的过程找到事物内在的发展动力和逻辑关系。黑格尔的逻辑思辨能力体现在他复杂的哲学体系中的逻辑结构和思辨过程的严密性。康德的批判哲学和黑格尔的辩证法思维模式都要求人们通过逻辑和思辨不断深化对世界的认识。这种逻辑思辨能力对于培养批判性思维和推动理性思考是至关重要的。

References 吴晓明. 论中西哲学之根本差别[J]. 哲学研究, 2022(7): 14-28+127. 程志华. 原本体——基于中西哲学本体比较的分析[J]. 社会科学研究, 2022(5): 148-158. 林巍. 在中西思维模式对比中辨析——关于中国哲学概念的翻译[J]. 中国翻译, 2021, 42(2): 178-184. 罗安宪. 全球化视野下的中西哲学比较[J].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2019, 33(3): 1. 郭沂. 中国哲学的元问题、组成部分与基本结构[J]. 哲学研究, 2022(11): 79-90. 谈秋桐. 中西哲学思维方式之比较[J]. 法制与社会, 2012(1): 246-247.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