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 AD)是一种慢性神经变性疾病,临床症状表现为认知功能的各部分障碍和行为损害。患者可能出现记忆力减退、语言障碍、功能丧失、认知能力受限、视空间能力受限、抽象思维和计算能力受损、以及人格与行为发生明显变化。据国际AD协会报道,预计2050年全球AD患者将超过1.15亿,我国AD患者已达600多万,而数据显示
中医无阿尔兹海默病这个病名,阿尔兹海默病属于中医“痴呆”“善忘““喜忘”“文痴”的范畴。中医多从外感、内伤两方面来认识疾病,AD的发生以内因为主,脏腑亏虚则是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根本病因,也是疾病的决定性因素,内因有年老肾脏衰弱,肾精亏虚,生髓不足。郁怒则伤及肝脏,肝气郁结乘脾,脾失健运,则痰湿内生,痰湿上扰蒙蔽清窍导致痴呆的发生;肝气郁结,郁久化火,火邪上犯神明,神机失用;忧虑伤脾,脾运失司,气血生化不足则充髓不足,脑失所养;惊恐伤肾,伤及肾气肾精,肾精不足则脑髓不足,神智失常,发为痴呆。久病伤及脏腑,气血亏虚,脑髓空虚或不荣而致呆。目前认为阿尔兹海默病的病位在脑髓,与心、肝、脾、肾等脏腑的功能失司相关,尤其与肾虚密切相关。
AD疾病较为复杂,“本虚”“标实”为病机的两方面。AD“本虚”多从脑髓、肾、脾等脏出发,有髓海不足,脾肾两虚等证。AD疾病发展过程中涉及多个脏腑,此时在“本虚”的基础上产生诸多病理产物,包括了气、痰、瘀、火等,病理产物的发生加剧AD进展,使得病情复杂多变。在疾病的病理产物生成的过程中,建立了“标实”为基础的的病机理论学说,包括痰浊蒙窍、毒损脑络、肝脑相维等。
脑为髓海,神机之用,肾生髓通于脑,肾之精气不足是脑部老化的主要原因。《内经精义》曰:“精足则令人智慧聪颖”。《本草备要》云:“人之记性皆在脑中……老人健忘者,脑渐空也”。脑以髓为体,以神为用,脑髓充足则思维灵敏快捷,智力和记忆力可以保持正常,所遇到的人、事、物会记存于脑,髓减脑消不仅导致记忆力下降,还会出现相关的疾病表现,《灵枢·海论》“髓海不足,脑转耳鸣,胫眩晕,目无所见,懈怠安卧”。《华洋藏象约编》
AD病脏涉及脾肾,脾与肾为先后天之本,两者生理病理上相互影响、互成因果联系。“脾藏意,肾藏志,意有所存谓之志。”意和志是指人的理性、思维、记忆等精神活动;短时记忆是由“脾意”产生的,在经过信息处理后形成长时记忆即“肾志”
中医素有“痰迷心窍”的说法,多认为神志疾病与痰相关,《丹溪心法》创新性提出了“痰致健忘”的观点。《杂病源流犀烛》言:痰可以随着气流动到全身各个脏腑空窍。可以停滞在心脉、脑络,使得心神失灵而发为痴呆
AD毒邪是疾病发生发展中的病理产物,包括气、痰、瘀、火,诸病理产物胶着黏滞循经而行,久伏并损伤脑络。经络系统包括血络和气络两个方面,二者都属于中医络脉的范畴,如《类经·四卷·藏象类》:“血脉在中,气络在外”。络脉是排泄毒素的重要通路,王永炎院士认为当脏腑功能失司和气血运行障碍时,生理产物或病理废物未能及时经过络脉而被排出体外,体内蕴积过多而导致浊毒内生
肝体阴而用阳,肝气的升发与疏泄可以确保大脑之气血畅和,保证脑主精神意识的功能。《辨证录》:“然而呆病之成……起于肝气之郁”
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基于整体观和辨证论治的理念,把握AD病因病机,AD总体属于本虚标实之证,各代医家对AD病因病机认识各异。本文较为详细地论述AD的病因病机,具体涉及髓海不足说、脾肾互赞说、痰浊蒙窍说、毒损脑络说、肝肠脑相维说,病理因素涉及气、痰、瘀、火。目前AD在临床上难以治愈,药物只能缓解症状,减缓病情的发展,因此AD的预防十分重要,如《黄帝内经》言:“上工治未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的思想与AD的预防和治疗不谋而合,老年人要从生活方式、饮食习惯、情志调节、思维锻炼等方面来降低AD的发生概率。AD为慢性病,虚实夹杂,在临床上应根据AD的发病情况,有侧重点地进行病因病机的分析,需要准确辨析病因病机,精确地辨明证型,从而使在临床上的遣方选药日趋规范化、标准化,为临床诊治AD提供了参考。
*第一作者。
#通讯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