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cm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2166-6067 2166-6059 beplay体育官网网页版等您来挑战! 10.12677/tcm.2024.138302 tcm-94367 Articles 医药卫生 半夏泻心汤治疗胃食管反流的作用机制和研究进展
The Mechanism and Research Progress of Banxia Xiexin Tang in Treating Gastroesophageal Reflux
韦彩容 黄夏冰 甘祥深 广西中医药大学研究生院,广西 南宁 01 08 2024 13 08 2000 2006 13 7 :2024 13 7 :2024 13 8 :2024 Copyright © 2024 beplay安卓登录 All rights reserved. 2024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胃食管反流病(GERD),作为一种高发的消化系统疾病,其核心症状表现为反酸与烧心感,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西医治疗虽以药物为主,但中医通过整体调节的理念,结合药物、饮食、情志及行为等多方面的干预,展现出独特的治疗优势。中医学认为,GERD的病机核心在于“胃失和降,胃气上逆”。这一理论深刻揭示了GERD症状产生的内在原因,即胃的通降功能失常,导致胃内容物反流至食管,引发一系列不适症状。半夏泻心汤能够针对病机,有效缓解反酸、烧心等症状,同时调整患者的整体状态,减少疾病的复发。进一步探究半夏泻心汤治疗GERD的作用机制和药理作用,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其疗效背后的科学原理。同时,现代药理研究也揭示了该方在调节胃肠动力、抑制胃酸分泌、保护胃黏膜等方面的作用机制,为中医药治疗GERD提供了科学依据。本文的探讨旨在为临床医生提供更深层次的研究思路和参考,推动半夏泻心汤在GERD治疗中的广泛应用和深入研究。
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 (GERD), as a highly prevalent digestive system disease, is characterized by core symptoms such as acid reflux and heartburn, which seriously affects the quality of life of patients. Although Western medicine treatment mainly relies on medicatio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demonstrates unique therapeutic advantages through the concept of holistic regulation, combined with interventions in medication, diet, emotions, and behavior.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believes that the core pathogenesis of GERD lies in the “loss of balance and descent of the stomach, and the reversal of stomach qi”. This theory profoundly reveals the underlying cause of GERD symptoms, which is the dysfunction of the stomach’s flow and descent function, leading to the reflux of gastric contents into the esophagus and causing a series of discomfort symptoms. Banxia Xiexin Tang can effectively alleviate symptoms such as acid reflux and heartburn by targeting the pathogenesis, while adjusting the overall state of the patient and reducing the recurrence of the disease. Further exploration of the mechanism and pharmacological effects of Banxia Xiexin Tang in treating GERD will help us better understand the scientific principles behind its therapeutic efficacy. Meanwhile, modern pharmacological research has also revealed the mechanism of action of this formula in regulating gastrointestinal motility, inhibiting gastric acid secretion, and protecting gastric mucosa, providing scientific basis for the treatment of GERD with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he purpose of this article is to provide clinical doctors with deeper research ideas and references, and to promote the widespread application and in-depth research of Banxia Xiexin Tang in the treatment of GERD.
半夏泻心汤,胃食管反流,中医,药理作用,综述
Banxia Xiexin Tang
Gastroesophageal Reflux Chinese Medicine Pharmacological Effects Overview
1. 引言

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 GERD)作为一种由胃内容物反流所诱发的消化系统疾病,其临床表现主要包括烧心、嗳气、反酸等,这些症状不仅给患者带来显著的不适,还可能引发一系列并发症。在全球范围内,GERD的发病率存在显著差异,但均不容忽视。在欧洲地区,若以一周内至少出现一次烧心或反酸作为诊断标准,GERD的患病率高达10%~20%,显示出该疾病在西方国家的高发性。相比之下,亚洲地区虽然整体患病率较低,为2.5%~7.1%,但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这一数字正呈现上升趋势。这提示我们,经济发展与GERD发病率的增长之间可能存在一定的关联 [1] 。在我国,尽管目前GERD的患病率相对较低于西方国家,但这一状况正随着经济水平的提升和人口老龄化的加剧而发生改变。对于已经确诊的GERD患者,应给予及时、有效的治疗,以缓解症状、预防并发症的发生。此外,我们还需加强GERD的流行病学研究,深入了解其发病机制和影响因素,为制定更加科学、有效的防控策略和治疗提供有力支持。

2. 中医对GERD的认识 2.1. GERD的病名演变

在中医理论中,胃食管反流病(GERD)这一现代医学病名并未直接对应,但其典型症状如烧心、反酸、反胃、嗳气、咽喉不适等,以及不典型症状如上腹痛、胃胀、恶心等消化不良表现,均能在中医古籍和临床实践中找到相应的描述和治疗方法。GERD的中医病名经历了从模糊到逐渐明确的过程。李黎 [2] 将其归类于“吞酸”、“胃脘痛”、“噎膈”、“痞满”等范畴。这些病名虽能部分反映GERD的临床特点,但均未能全面系统地概括其病性、病位及病因病机。应海峰等人 [3] 等人通过查阅大量文献和进行临床研究,提出使用“食管瘅”作为GERD的中医病名,以更准确地反映其病位和症状特点。李开杨 [4] 等人则整理了近十几年全国各地名老中医治疗GERD的临床经验文献,发现各医家论及的病名多达二十余种,其中以“吐酸”命名的比例最高,达到66.7%,其次是“嘈杂”,比例为52.4%。此外,还有噎膈、反胃、胃脘痛、胸痹等病名被用于描述GERD的不同方面。在《胃食管反流病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2017)》中,张声生等人 [5] 将GERD的中医病名正式归属于“吐酸”和“食管瘅”等范畴。这一共识不仅体现了中医界对GERD认识的不断深化和统一,也为中医临床诊疗提供了更为明确的指导。综上所述,以“吐酸”为此病的中医病名,是多年来中医界共同努力并总结的结果。它不仅准确地反映了GERD的主要症状特点,也体现了中医对该病病因病机的深刻理解。

2.2. GERD的病因病机

脾胃作为中焦枢纽,其升降功能对于维持全身气机平衡至关重要 [6] 。脾主升清,依赖脾阳的鼓动将精微物质上输于心肺;胃主降浊,则依赖胃阴的濡润使糟粕下行。当脾胃功能受损,脾气无力上升或胃阴不足导致胃无力下降时,脾胃升降失衡,胃气上逆,便形成了GERD的主要病机 [7] 。此外,中医还强调肝胆在GERD发病中的作用 [8] 。肝木过旺或火盛制金(肺金),导致不能有效制约肝木,使得肝木自甚,产生酸味上泛,这也是GERD中反酸症状的重要病因,同时,脾胃不足往往夹有痰饮,进一步加剧了胃气上逆的病理过程,在治疗上,中医强调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根据GERD的病机特点,多数医家认为治疗应以恢复脾胃升降平衡为核心,同时兼顾肝胆、气滞、痰饮、正虚邪侵等多方面因素。时昭红 [9] 教授提出的通降理论,以及吴教授强调的“胃以通为用、以降为顺”理论,均体现了这一治疗思路。郑艺君等人 [10] 认为三焦气化失司会导致气机升降及气血津液代谢失常,从而造成胃失和降、胃酸上逆食管,故其提出通调三焦、标本兼顾的治疗原则。黄适教授 [11] 等人按六经辩证来分型,其根据舌脉象特点,总结得出该病的脉多见为弦脉、细弦脉、脉双关有力或脉右关偏大左关偏弱,适宜使用半夏泻心汤加减等,并根据患者的症状进行加减,注重辨证与辨病相结合,注重整体与局部结合,为更好地治疗胃食管反流病提供经验。通过恢复脾胃升降平衡、调和肝胆气机、祛除痰饮瘀血等病邪,中医在治疗GERD方面展现出了独特的优势和疗效。

3. 中医对半夏泻心汤的研究 3.1. 出处及组成

半夏泻心汤真是一个历史悠久的经典方剂,从张仲景的《伤寒论》中流传至今,它不仅有着深厚的理论基础,还在临床上广泛应用,疗效显著。对于它的君药之争,各位医家也是各抒己见,但无论哪种观点,都体现了半夏泻心汤在调和肝脾、降逆止呕方面的卓越功效 [12] 。半夏泻心汤的七味药,每一味都有其独特的功效,共同构成了这个经典的方剂。半夏散结止呕,黄连、黄芩苦寒泄热,干姜辛热理气,人参、大枣、甘草则健脾补中,调和诸药。这些药物的配伍,使得半夏泻心汤在治疗寒热错杂、虚实夹杂的消化系统疾病时,能够发挥出卓越的疗效 [13] 。《伤寒论》149条“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 [14] 。从现代临床的角度来看,半夏泻心汤在治疗胃食管反流病、消化性溃疡、功能性消化不良等多种消化系统疾病时,都取得了显著的疗效。这不仅证明了中医理论的正确性,也展示了中药方剂在现代医学中的独特价值。华国宣 [15] 从半夏泻心汤的方名、主治和病因病机等各方考虑,提出了“半夏、黄连共为君药”的观点。张俊杰 [16] 根据自己临床经验认为君药为半夏、黄连、干姜,本方是以寒热并用以调和阴阳,辛开苦降以散搭结。本方虽名为半夏泻心汤,但是以黄连、干姜辛开苦降为主,二者也很重要,缺一不可,否则疗效甚差。于丽雅 [17] 总结出古今医家的多种观念及想法,通过该方剂的用药规律以及半夏泻心汤的主要症状及功效分析,提出了该汤以半夏、黄连、干姜共为君药为妥。李付平 [18] 等人在整理方解的文献和数据病总结出涉及君药的共20条,但以半夏为君药的有13条,黄连为君药的有7条,并且半夏用量是最大的,综上分析表明后世在半夏泻心汤药物用量上,以继承张仲景原方为主。全方组成了辛开苦降、寒热并用、补泻兼施于一体的经典名方,在临床上发挥了巨大作用。该方之所以能够在临床上广泛应用并取得显著疗效,离不开历代医家的不断研究和探索。他们通过临床实践,不断总结和完善方剂的理论和用法,使得半夏泻心汤成为了一个经典而实用的方剂 [19]

3.2. 半夏泻心汤治疗GERD的现代临床运用

李学峰 [20] 选取GERD患者143例,证型为寒热错杂型,随机分成对照组及研究组。两组均予西医常规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予半夏泻心汤,研究组予半夏泻心汤联合针刺。研究显示研究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孙艳红 [21] 选择寒热错杂型胃食管反流病的186例病人作为研究对象,分成研究组和对比组,研究组采用汤剂 + 针灸治疗,对比组使用汤剂的治疗方式,结果显示对比组发生的空腹痛、反酸的症状比研究组的概率高,统计学意义存在P值 = 0.0000。关艳君 [22] 将76例胃食管反流病寒热错杂证患者分为针灸合半夏泻心汤药联合组和半夏泻心汤中药组,治疗后针药联合组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比中药组高,针药联合组的治疗开始至胃痛消失的时间、反酸消失的时间及胃部灼烧感消失的时间均短于中药组患者,P < 0.05。李俊 [23] 选取96例GERD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常规的西药治疗,观察组则采用半夏泻心汤联合腹针疗法治疗,结果表明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3.75%,对照组的77.08% (P < 0.05),在临床症状如胃灼热、反酸、吞咽困难中具有很大的改善,并且观察组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以上的这些研究都非常有趣且有意义,它们进一步验证了半夏泻心汤联合针刺治疗在治疗胃食管反流病(GERD)中的显著疗效。我们可以看到半夏泻心汤联合针刺治疗在改善GERD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治疗总有效率以及缩短症状缓解时间等方面都表现出了明显的优势。这种联合治疗方案不仅发挥了中药方剂调和肝脾、降逆止呕的功效,还通过针刺调节了人体的经络气血,达到了内外兼治的效果 [24]

汤英 [25] 等人的研究通过对比常规西药与半夏泻心汤合四逆散加减治疗的疗效,发现观察组(半夏泻心汤合四逆散加减)在治疗总有效率和复发率方面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常规西药)。这进一步验证了半夏泻心汤联合其他方剂在治疗GERD中的优势。莫小琴 [26] 等人的研究则详细描述了半夏泻心汤联合四逆散加减的具体治疗方案和疗效评估方法。他们发现,经过一个疗程的治疗,大部分患者都能达到痊愈或显著效果,总有效率高达96.67%。这充分说明了该治疗方案的有效性和可行性。宫岚 [27] 等人的研究则比较了常规西医治疗与半夏泻心汤合旋复代赭汤加减治疗的疗效。他们发现,研究组(半夏泻心汤合旋复代赭汤加减)的治疗效果明显高于对照组(常规西医治疗),且在治疗前后各项症状积分和胃气上逆证候积分上均有显著差异。这进一步证实了半夏泻心汤联合其他方剂在治疗GERD中的疗效和优势。综上所述,半夏泻心汤联合其他方剂治疗GERD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能够显著提高治疗效果,改善临床症状,缩短症状缓解时间,并降低复发率。这些研究成果为临床医生在治疗GERD时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和参考。然而,我们也需要注意到,不同患者之间的病情和体质存在差异,因此在具体治疗方案上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性化调整。

赵颖丹 [28] 等人的研究发现,虽然观察组(半夏泻心汤结合常规西药)和对照组(常规西药)在中医证候积分、血清炎症因子水平及GERD-HRQL积分上无显著差异,但观察组的临床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这表明半夏泻心汤加减在改善临床症状和提高疗效方面具有优势。陈永峰 [29] 的研究则直接对比了半夏泻心汤联合西药与单纯西药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的疗效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显示,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和并发症发生率均优于对照组,进一步验证了半夏泻心汤联合西药治疗的优势。郑瑛瑛 [30] 等人的Meta分析则通过综合多项研究数据,得出了半夏泻心汤联合PPI (质子泵抑制剂)治疗GERD疗效优于单纯半夏泻心汤的结论。这为我们在临床实践中选择治疗方案提供了有力的证据。上述研究均表明,半夏泻心汤加减在治疗GERD中具有良好的疗效。特别是当它与西药如兰索拉唑、雷贝拉唑等联合使用时,疗效更为显著。这些研究不仅证实了半夏泻心汤的治疗效果,还为我们提供了更多关于联合用药的宝贵经验。综上所述,半夏泻心汤加减在治疗GERD中具有显著疗效,且联合西药使用效果更佳。这一结论为临床医生在治疗GERD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借鉴。

3.3. 半夏泻心汤防治GERD的药理机制

根据国内近年来的文献资料显示,半夏泻心汤加减医治GERD的临床研究较多。半夏泻心汤在治疗GERD(胃食管反流病)和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方面确实有着显著的临床效果和药理作用 [31] 。半夏泻心汤中的每一味药材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比如半夏的镇吐、抗溃疡作用 [32] ,黄连、黄芩的清热祛湿和抗炎作用 [33] ,人参的镇静作用,干姜的促进胆汁分泌和抗炎作用,以及甘草对胃黏膜的保护作用。这些药材的协同作用,使得半夏泻心汤在治疗GERD和幽门螺杆菌感染相关疾病时,能够多靶点、多通路地发挥作用 [34] 。研究表明干姜具有明显的促进大鼠胆汁分泌的作用,且具有抗炎、解热、镇痛及体外抑菌作用 [35] 。甘草具有抑制胃黏膜损伤、保护和修复损伤的黏膜组织及提高血液中PGE2作用。罗安 [36] 等人基于中药及复方多成分、多靶点、多通路的作用特点,通过网络药理学研究半夏泻心汤治疗GERD的分子作用机制,结果发现,信号转导和转录激活因子3、肿瘤蛋白p53、热休克蛋白90AA1等为半夏泻心汤治疗GERD的核心靶点。半夏泻心汤中多种活性成分通过调控多靶点参与肿瘤相关通路、人类巨细胞病毒感染等多条通路治疗GERD。杨璧英 [37] 等人通过研究该方剂的有效成分,结果表明有效成分可能通过抑制细胞凋亡、减轻炎性反应、减少细胞增殖、迁移、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促进血管新生等作用,从而达到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效果,其机制可能与AGE-RAGE信号通路、IL-17信号通路等通路有关,为半夏泻心汤的临床开发利用提供了依据。陈玲 [38] 等人研究表明半夏泻心汤可改善慢性胃炎患者临床症状,并且可降低炎症因子水平。刁建新等人通过对国内近年来的文献进行总结其药理作用,结果提示该方剂具有保护胃黏膜、调节肠道菌群、抗细胞凋亡、减轻炎症反应、控制血糖、调脂稳斑及调节神经递质等药理作用 [39] ,在临床治疗上已取得了明显的疗效。通过现代网络药理学的研究,我们更深入地了解了半夏泻心汤治疗GERD的分子作用机制,这为我们进一步开发和利用这一方剂提供了科学依据。总的来说,半夏泻心汤的组成和药理作用在治疗GERD和幽门螺杆菌感染相关疾病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为临床治疗提供了有效的方案。希望未来能有更多的研究来深入探索这一方剂的作用机制,为更多的患者带来福音。

4. 小结

中医药在治疗GERD方面,尤其是半夏泻心汤的应用,已经展现出了显著的疗效和独特的优势。临床研究显示,无论是单纯使用半夏泻心汤,还是与西药联合应用,均能取得显著的疗效。与传统西医治疗相比,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GERD在改善症状、降低复发率、减少不良反应及提高治愈率等方面展现出诸多优势。这些优势不仅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也体现了中医药在GERD治疗中的独特价值。然而,目前的研究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样本量小、随机双盲对照研究缺乏等,这使得我们难以全面评估半夏泻心汤的确切疗效和机制。此外,对于中医药治疗GERD的分子细胞学机制的研究也还相对薄弱,这限制了我们对中医药疗效的深入理解和应用。因此,未来我们需要加强中医药临床实践和基础研究的结合,通过大样本、多中心的随机双盲对照研究,以及深入的分子细胞学机制研究,来全面评估半夏泻心汤等中医药方剂在治疗GERD方面的疗效和机制。同时,我们也需要关注中医药的个体化治疗特点,即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辨证施治,这也是中医药治疗GERD等疾病的重要优势之一。总之,中医药在治疗GERD等消化系统疾病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和潜力,但也需要我们不断进行深入研究和探索,以推动中医药的现代化和国际化发展。

NOTES

*第一作者。

#通讯作者。

References 安丽娟, 俞永江. 胃食管反流病的治疗进展[J]. 中华胃食管反流病电子杂志, 2019, 6(2): 87-91. 李黎. 胃食管反流病中医古代文献溯源[J]. 环球中医药, 2011, 4(1): 11-15. 应海峰, 朱生樑. 胃食管反流病中医病名的探讨[C]//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 中华中医药学会第二十一届全国脾胃病学术交流会暨2009年脾胃病诊疗新进展学习班论文汇编. 上海: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消化科, 2009: 6. 李开楊, 蔺晓源, 赵琦, 等. 基于名医经验的反流性食管炎中医病名、病因病机、证候分型研究[J]. 山西中医, 2022, 38(10): 51-54. 张声生, 朱生樑, 王宏伟, 等. 胃食管反流病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2017) [J]. 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 2017, 25(5): 321-326. 张欢, 李秀娟. 中医辨证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体会[J]. 系统医学, 2018, 3(1): 181-183. 黄瑶, 李黎, 朱生樑. 辨证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疗效观察[J]. 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2, 26(3): 37-40. 张競云, 田旭东, 雒佳, 等. 中医药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研究现状[J]. 中外医学研究, 2022, 20(31): 177-181. 游毅, 时昭红. 时昭红基于通降理论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经验[J]. 国医论坛, 2023, 38(2): 54-55. 郑艺君, 史中斐, 吕咪, 等. 基于“三焦气化”论治胃食管反流病经验[J]. 北京中医药, 2022, 41(5): 524-527. 黄文封, 黄适, 韦日莲, 等. 黄适运用六经辨证治疗胃食管反流病临床经验[J]. 辽宁中医杂志, 2019, 46(8): 1610-1612. 胡文, 于治恒, 赵晶, 等. 半夏泻心汤浅析及临床运用[J]. 亚太传统医药, 2017, 13(2): 80-82. 任小宁, 郭晓黎, 崔淑兰, 等. 半夏泻心汤在脾胃病辨治中的应用研究[J]. 生物化工, 2022, 8(5): 176-179. 许云姣, 赵孟兵, 吴文笛, 等. 《伤寒论》方证对应治疗痞证[J]. 山西中医, 2022, 38(11): 48-50. 华国宣. 何者为半夏泻心汤之君药[J]. 中医杂志, 1985(6): 76. 张俊杰. 半夏泻心汤临床体会[J]. 天津医药, 1976(5): 243-244. 于丽雅. 论何药为半夏泻心汤之君药[C]//中华中医药学会仲景学说分会. 全国第二十二次仲景学说学术年会论文集. 长春: 中医药大学, 2014: 139-141. 李付平, 葛玉琴, 宗义君, 等. 半夏泻心汤的古代文献考证[J].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2020, 26(22): 164-171. 方霜霜, 独思静, 杨洋, 等. 半夏泻心汤方证述义[J]. 辽宁中医杂志, 2023, 50(9): 45-47. 李学峰. 半夏泻心汤联合针刺治疗寒热错杂型胃食管反流病[J]. 山西卫生健康职业学院学报, 2022, 32(4): 64-65. 孙艳红. 对半夏泻心汤联合针灸治疗寒热错杂型胃食管反流病(GERD)的临床疗效进行观察[J]. 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 2020, 8(21): 147. 关艳君. 半夏泻心汤联合针刺疗法治疗胃食管反流病寒热错杂证的效果观察[J]. 当代医药论丛, 2020, 18(10): 198-199. 李俊. 半夏泻心汤联合腹针治疗胃食管反流病48例疗效观察[J]. 国医论坛, 2017, 32(2): 36-37. 余帆, 杨婷, 周科宇, 等. 针灸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研究进展[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9, 19(80): 157-158. 汤英, 栗醒, 张宁博. 半夏泻心汤合四逆散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的效果[J]. 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 2021, 31(2): 44-45. 莫小琴, 陈慧基. 半夏泻心汤联合四逆散辨治胃食管反流病60例临床观察[J].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 2016, 30(8): 39-41. 宫岚. 半夏泻心汤合旋复代赭汤加减治疗胃食管反流性咳嗽的临床疗效[J].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20, 13(24): 133-135. 赵颖丹, 张鹏, 徐蕾, 等. 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胃食管反流病68例临床研究[J]. 辽宁中医杂志, 2023, 50(7): 98-101. 陈永峰. 半夏泻心汤加味联合西药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的临床分析[J]. 中国社区医师, 2016, 32(10): 111-112. 郑瑛瑛, 陶琳. 中医经典方剂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贝叶斯网状Meta分析[J]. 北京中医药, 2021, 40(11): 1285-1289. 王光明, 周蓉. 半夏的中药药理研究进展[J]. 中医药导报, 2007, 13(2): 97-99. 杨蕾, 陈丽霞, 俞腾飞. 黄连吴茱萸现代药学研究进展及配伍变化[J]. 内蒙古中医药, 2012, 31(23): 115-117. 李倩, 柴艺汇, 高洁, 等. 人参现代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 贵阳中医学院学报, 2019, 41(5): 89-92. 王梦, 钱红美, 苏简单. 干姜乙醇提取物解热镇痛及体外抑菌作用研究[J]. 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 2003, 14(5): 299-301. 张明发, 沈雅琴. 甘草消化系统药理研究进展[J]. 上海医药, 2009, 30(6): 264-267. 罗安, 胡佳. 基于网络药理学及分子对接技术探讨半夏泻心汤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作用机制[J]. 河南中医, 2022, 42(12): 1800-1807. 杨璧英, 黄柳向. 半夏泻心汤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作用机制探讨[J]. 中医药临床杂志, 2022, 34(7): 1280-1287. 陈玲. 半夏泻心汤加味对慢性胃炎症状体征改善情况、血清炎症因子变化及临床治疗效果分析[J]. 中华中医药学刊, 2019, 37(7): 1763-1766. 彭林佳, 刁建新, 王琳琳. 半夏泻心汤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 中国医药导报, 2019, 16(36): 37-39, 45.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