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g Advances in Geosciences 2163-3967 2163-3975 beplay体育官网网页版等您来挑战! 10.12677/ag.2024.148096 ag-93820 Articles 地球与环境 多种地表温度资料在青藏高原的适用性及其主要影响因子研究
Study on the Applicability and Main Influencing Factors of Various Surface Temperature Data in the Qinghai-Xizang Platea
徐子璇 王昭瑾 成玉洁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学院,四川 成都 13 08 2024 14 08 1039 1052 27 6 :2024 5 6 :2024 5 8 :2024 Copyright © 2024 beplay安卓登录 All rights reserved. 2024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本文使用2001~2016年站点观测资料评估三套地表温度再分析产品(ERA5、JRA-55和MERRA-2)在青藏高原(简称“高原”)的适用性,并分析三个气象因子(海拔、NDVI和积雪覆盖率)对高原地表温度的影响程度。基于偏差、均方根误差和相关系数指标综合比较各再分析资料对观测值的模拟情况,结果表明:MERRA-2在青藏高原适用性最好,与地表温度相关性最显著,而ERA5和JRA-55在高原适用性不佳,对地表温度偏差较大,相关性弱。通过EOF分析得到青藏高原全域地表温度呈现随年份上升的趋势,三种再分析资料对于地表温度的时空变化均与观测资料所得的结果有所差异,其中仅有MERRA-2在第二模态中青藏高原大部分区域(除西南部分区域外)的地表温度呈现随年份上升的趋势。在全年和冬季两个尺度上,海拔和积雪覆盖率因子对地表温度均为负影响,而NDVI因子对地表温度的影响随季节变化,冬季为负影响(总效果系数为−0.117),全年尺度下为正影响(0.134),三个再分析地表温度对三个因子的响应情况与观测地表温度相差不大,其中综合比较MERRA-2的响应效果与观测资料最为接近。
This paper uses station observations from 2001~2016 to assess the applicability of three surface temperature reanalysis data (ERA5, JRA-55, and MERRA-2) on the Qinghai-Xizang Platea (referred to as the “Plateau”) and to analyze the influence of three meteorological factors (elevation, NDVI, and snow cover) on surface temperatures. Based on the deviation, root-mean-square error and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statistical indexes and the in-situ observation data, the accuracy of the reanalysis data is comprehensively analyzed. Our findings indicate that MERRA-2 has the best applicability and shows the most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with the surface temperature, while ERA5 and JRA-55 have poor applicability on the plateau, large bias and weak correlation with the surface temperature. The EOF analysis shows that the surface temperature of the whole Plateau has been increasing over the years. However, the spatial and temporal variations of the surface temperature of three reanalysis data are different from those obtained from observations, with only MERRA-2 showing an increasing trend with years in most areas of the Plateau in the second mode (except for part of the southwestern part of the Plateau). At both the year-round and winter scales, the elevation and snow cover factors have a negative effect on surface temperature, while the effect of the NDVI factor on surface temperature varies seasonally. In winter, it has a negative effect in winter (total effect coefficient of −0.117), while it has a positive effect at the year-round scale (0.134). Furthermore, we found that the response of the three reanalyzed surface temperatures to the three factors is similar to that of the observed surface temperatures, with MERRA-2 showing the closest response effect to observations.
青藏高原,地表温度,再分析资料,EOF分析,路径分析
Qinghai-Xizang Platea
Land Surface Temperature Reanalysis Data EOF Analysis Path Analysis
1. 引言

青藏高原(简称“高原”)被称为地球的“第三级”,是世界上面积最大、海拔最高的高原,其特殊的地形和下垫面使得高原地–气相互作用过程对东亚大气环流甚至全球变化都有重要影响,被认为是我国气候变化的启动区 [1] - [4] 。地表温度是陆面研究的重要参数,表征着地面热源特征,其值准确与否直接关系到地–气相互作用过程有关问题研究结果的正确性,在高原气候变化研究中起着十分重要作用 [5] - [8] 。因此,高原地表温度的时空变化特征对于进一步研究高原地–气相互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高原地表温度数据主要有三个来源:气象观测站现场测量、卫星产品和再分析数据 [9] - [11] 。气象观测站可以直接测量地表温度,但地域连续性较差,不能够较好地表现出整个高原的地表温度分布状况。大气再分析资料可以提供空间覆盖完整、时间均一稳定的长序列历史天气资料,但由于再分析资料在数据同化过程中使用的卫星资料在地形起伏较大的山区具有明显的局限性 [12] ,同时,再分析资料作为非独立观测资料,不能完全取代观测资料来描述大气的真实三维状态、客观反映气候的长期变化趋势。因此在使用前需对其在高原地区的可信程度、适用范围进行验证,从而提高气候变化研究的可靠性和再分析资料的质量 [13] - [15]

许多学者已经对多种再分析资料在高原地区的适用性进行了评估,例如:除多等 [16] 利用高原60个气象站点地面观测气温数据,表明MERRA-2再分析产品相比其他全球再分析资料在高原地面气温表达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刘婷婷等 [17] 利用全国站点日温度数据评价ERA5再分析地面气温数据在中国区域的适用性,发现ERA5数据低海拔区域较高海拔区域精度高,在高原气候区精度最低。胡梦玲等 [18] 发现JRA-55能很好地反映出位势高度的变化趋势,与位势高度资料和探空资料相关性最好,但在气候变化趋势方面存在时空差异。赵洪宇等 [19] 研究发现JRA-55再分析水汽资料在模式及观测资料同化方面均有诸多改进,但与高原观测资料的偏差较大。基于以上研究,我们发现ERA5、JRA-55、MERRA-2等新一代大气再分析资料在高原地区的适用性研究主要针对气温、风场、水汽等要素,但针对地表温度要素的适用性对比评估分析的研究较少。

影响青藏高原地区地表温度的因子有海拔、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和积雪覆盖率等,各种因素相互作用相互联系,共同影响地表温度。海拔、NDVI以及积雪对地表温度的影响均呈现负相关关系 [20] - [24] 。其中,海拔是地形因子中影响LST的主要因素,地表温度随海拔升高呈自然对数形式降低 [20] 。同时海拔还会影响积雪的分布,青藏高原积雪分布以高海拔特征为主,有明显的垂直地带性 [25] 。植被的分布同时受积雪及海拔影响,同时随着海拔的升高,植被与积雪之间转化的可能性随之增加 [23] [26] [27] 。因此,青藏高原复杂的地形地势地貌、高海拔和冬季的积雪对于地表温度有重要影响。

基于以上论述,本研究依据高原地区2001~2016年站点观测数据,定量评估ERA5、JRA-55和MERRA-2的三种再分析地表温度数据,分析三种再分析资料在年、季尺度上高原地表温度的时间和空间特征,并且分析海拔、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积雪覆盖率三个因子对高原地表温度的影响。

2. 数据来源与方法介绍 2.1. 站点介绍

青藏高原(Qinghai-Xizang Platea, TP)位于欧亚大陆的中心,范围为24˚~40˚N,67˚~105˚E。本文所用观测资料为2001~2016年青藏高原地区130个基准气象台站( 图1 )的逐月平均地表温度数据。

Figure 1. Distribution of meteorological station in the Qinghai-Xizang Platea--图1. 青藏高原观测气象站点空间分布--
2.2. 数据来源和仪器介绍

ERA5是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生产的全球气候的第五代大气再分析数据集。其时空分辨率大幅提升,水平分辨率为0.25˚ × 0.25˚,产品要素包括大气、海洋和陆地等共240种 [28] ,本文选取2001~2016年ERA5月尺度的地表温度数据( https://cds.climate.copernicus.eu/ )。JRA-55是日本气象厅的第2套全球大气再分析资料,采用更先进的数据同化方案(4Dvar与3Dvar)以及新的辐射方案和变分偏差校正。本文选取2001~2016年JRA-55月尺度的地表温度数据( https://rda.ucar.edu/ )。MERRA-2再分析数据提供了从1980年开始的数据,空间分辨率为0.5˚ × 0.625˚,取代了原来的MERRA数据集。与MERRA数据集相比MERRA-2同化系统取得了进步,能够同化现代高光谱辐射和微波观测,以及GPS-无线电掩星数据集。本文选取2001~2016年MERRA-2月尺度的地表温度数据( https://rda.ucar.edu/ )。

本研究选用的归一化差异植被指数(NDVI)和积雪覆盖率(Snow Cover)来自在Terra航天器上运行的中分辨率成像分光仪(MODIS)仪器,能够提供空间分辨率为0.05˚的MODIS气候模拟网格单元(CMG)的月平均数据,具有较高的空间分辨率和光谱分辨率,并且有良好的动态变化观测能力 [21] [29] - [31] 。NDVI 作为表征植被生长状况的指示因子,用来反映绿色植被的相对丰度和发育状况;Snow Cover产品提供每个CMG的月平均积雪覆盖百分比 [32] 。这两个数据产品分别来自于美国地质调查局EROS数据中心(EDC) ( https://lpdaac.usgs.gov/ )的陆地过程DAAC的MOD13C2产品和国家冰雪数据中心(NSIDC) ( https://nsidc.org/home )的MOD10CM产品。本研究使用了如下MODIS数据产品(V061):

1) MODIS/Terra Vegetation Indices Monthly L3 Global 0.05Deg CMG V061;

2) MODIS/Terra Snow Cover Monthly L3 Global 0.05Deg CMG V061。

本文选取偏差(bias)、均方根误差(RMSE)和相关系数(r)对ERA5、JRA-55和MERRA-2地表温度数据进行定量评估,以上统计指标的具体计算公式如下:

偏差:

b i a s = 1 N i = 1 N ( M i O i ) (1)

均方根误差:

R M S E = 1 N i = 1 N ( M i O i ) 2 (2)

相关系数:

r = i = 1 N ( M i M ¯ ) ( O i O ¯ ) i = 1 N ( M i M ¯ ) 2 i = 1 N ( O i O ¯ ) 2 (3)

其中, M i O i 分别为再分析地表温度和站点观测地表温度。偏差(公式(1))表示再分析与站点观测地表温度之间的差异;均方根误差(公式(2))是再分析与站点观测地表温度之间偏差的度量;相关系数(公式(3))反映了再分析与站点观测地表温度之间的线性相关程度 [33]

站点数据与网格数据在空间尺度上的不匹配是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本研究采用了最近邻插值法,最邻近插值方法是在经纬度基础上从网格点中提取距离站点最近的网格数据作为缺失的站点数据,而且相较于其他插值方法该种方法产生的误差较小 [34] [35] [36]

本研究选取的海拔(X1)、NDVI (X2)和积雪覆盖率(X3)三个因子不仅影响地表温度(Y),且三个因子之间也有一定的相互影响,为了更准确地评估三个因子对地表温度的影响,本研究使用路径分析方法。路径分析是一种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常用于研究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它将因子对因变量的影响分解为直接和间接两部分 [37] [38] 。使用路径系数表征变量之间因果联系的强度,并用标准化回归系数进行分析 [39] [40] 。本文使用SPSS Statistics 26.0 (IBM Corporation, Armonk, NY, USA)计算路径系数和显著性检验进行路径分析。除Bonferroni校正方法外,低于0.05的P值被视为具有统计学意义 [40]

本研究将路径分析中的各个变量分为自变量、中介变量、应变量和残差变量。根据以往研究者的研究结果,海拔是影响地表温度的主要地形因子,且地表温度随海拔升高呈自然对数形势降低 [20] ,显然海拔是不受其他因素影响的因子,因此本研究中将海拔作为自变量,即只能为因的变量;中介变量为既是因又是果的变量,而NDVI和积雪覆盖率对地表温度都存在负相关关系 [21] [23] ,海拔对NDVI空间分布的影响作用显著 [41] ,积雪覆盖率以高海拔为主要分布区域,海拔越高,积雪覆盖率越大 [25] [42] ,本研究中将NDVI和积雪覆盖率作为中介变量;应变量为只能是果的变量,即本研究中的地表温度;残差变量是因果模型之外的影响因变量的所有变量的总称,即 图2 中的e1、e2和e3。

Figure 2. A model of multivariable path analysis--图2. 路径分析模型--

本研究的路径分析模型如图2所示,其中P12、P13、P1Y、P2Y和P3Y为路径系数。同时,由于NDVI与积雪覆盖率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性 [43] ,本研究考虑了NDVI和积雪覆盖率两个中介变量之间的相关性,即 图2 中的r23。此外,由于积雪覆盖率因子具有强烈的季节性响应,本研究仅在冬季分析了积雪覆盖率因子的影响,而在全年范围内仅分析海拔和NDVI对地表温度的影响。路径分析的结构方程组为:

{ X 2 = P 12 X 1 + e 2 X 3 = P 13 X 1 + e 3 Y = P 1 Y X 1 + P 2 Y X 2 + P 3 Y X 3 + e 1 (4)

3. 结果 3.1. 多种大气再分析地表温度定量评估

分析2001~2016年观测资料与ERA5、JRA-55、MERRA-2再分析资料的年、月平均地表温度变化。由 图3 可知,三种再分析资料地表温度年际变化与观测值基本一致,但显著低于观测值,整体呈现增温趋势。地表温度月际变化基本一致,1月平均地表温度最低,2月以后开始升高,到7月达到峰值,8月之后开始下降,均表现为夏季高、冬季低的单峰型特征。

Figure 3. Surface temperature time series of ERA5, JRA-55 and MERRA 2 observed surface temperatures from 2001 to 2016 in the Qinghai-Xizang Platea--图3. 2001~2016年青藏高原地表温度时间序列--

首先比较ERA5、JRA-55和MERRA-2三种再分析资料与观测平均地表温度偏差的空间分布( 图4 )。三种再分析平均地表温度与实际观测地表温度相比均明显偏低,所有站点的平均偏差均为负值,对实际地表温度过冷估计,在空间尺度上均呈现南北差异,具有边缘高,中部低的分布特征具有边缘高,中部低的分布特征。ERA5在高原东南部、东北祁连山地区偏差较大,JRA-55和MERRA-2在青藏高原南部、柴达木盆地地区偏差较大,MERRA-2全年偏差变化不明显。三种再分析资料均存在季节变化。ERA5在春季和冬季偏差大,而JRA-55在秋季和冬季偏差较小,MERRA-2整体偏差较小,对地表温度的模拟能力较强,能较好的表现出青藏高原地表温度的空间分布特征。

Figure 4. Deviation spatial distribution map of ERA5, JRA-55 and MERRA-2 observed surface temperatures from 2001 to 2016 in the Qinghai-Xizang Platea (unit: ˚C)--图4. ERA-5、JRA-55和MERRA-2年、季平均地表温度偏差的空间分布(单位:℃)--图4. ERA-5、JRA-55和MERRA-2年、季平均地表温度偏差的空间分布(单位:℃) Figure 4. Deviation spatial distribution map of ERA5, JRA-55 and MERRA-2 observed surface temperatures from 2001 to 2016 in the Qinghai-Xizang Platea (unit: ˚C)--图4. ERA-5、JRA-55和MERRA-2年、季平均地表温度偏差的空间分布(单位:℃)--图4. ERA-5、JRA-55和MERRA-2年、季平均地表温度偏差的空间分布(单位:℃)

图4. ERA-5、JRA-55和MERRA-2年、季平均地表温度偏差的空间分布(单位:℃)

进一步考察ERA5、JRA-55和MERRA-2三种再分析资料对青藏高原地表温度变化情况( 图5 )。ERA5数据与观测资料相比,整体呈现南高北低的分布态势,分布不均,高原南部地表温度均方差较大存在高值中心,高原北部和边缘均方差较小,季节尺度来看,在春季、冬季有明显的高值中心为22℃~27℃,其余地区均方差达到8℃~16℃。JRA-55数据在春季、夏季,高原北部和南部的均方差较大,高原中部较低,在秋季、冬季,高原平均地表温度呈现南高北低的分布态势,整体均方差均在9℃~13℃。MERRA-2数据与观测资料相比,逐月平均地表温度均方差整体较小,均方差均在4℃~12℃,没有明显的高值中心,四季变化不明显。

Figure 5. Mean square error spatial distribution map of ERA5, JRA-55 and MERRA-2 observed surface temperatures from 2001 to 2016 in the Qinghai-Xizang Platea (unit: ˚C)--图5. ERA-5、JRA-55和MERRA-2年、季平均地表温度均方差的空间分布(单位:℃)--图5. ERA-5、JRA-55和MERRA-2年、季平均地表温度均方差的空间分布(单位:℃) Figure 5. Mean square error spatial distribution map of ERA5, JRA-55 and MERRA-2 observed surface temperatures from 2001 to 2016 in the Qinghai-Xizang Platea (unit: ˚C)--图5. ERA-5、JRA-55和MERRA-2年、季平均地表温度均方差的空间分布(单位:℃)--图5. ERA-5、JRA-55和MERRA-2年、季平均地表温度均方差的空间分布(单位:℃)

图5. ERA-5、JRA-55和MERRA-2年、季平均地表温度均方差的空间分布(单位:℃)

Figure 6.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spatial distribution map of ERA5, JRA-55 and MERRA-2 observed surface temperatures from 2001 to 2016 in the Tibetan Platea--图6. ERA-5、JRA-55和MERRA-2年、季平均地表温度相关分布--

考察ERA5、JRA-55和MERRA-2三种再分析资料与观测平均地表温度的相关情况( 图6 )。MERRA-2地表温度与观测地表温度呈现正相关,最高相关系数达到0.9,冬季相关系数最大,相关性不显著的地区集中在高原西南部、南部、中部的局部地区,JRA-55和ERA5与观测地表温度的相关分布较相似,在东南部、东部边缘地区、柴达木盆地地区相关性最显著,均在夏季相关性最显著,秋季最弱,ERA5与高原大部分地区相关性最差甚至出现负相关的情况。对比而言,MERRA-2地表温度与观测平均地表温度的相关性最好。其次是JRA-55,而ERA-5与观测平均地表温度的相关性最差,仅在高原东南部和北部相关性显著。

逐月计算ERA-5、JRA-55和MERRA-2三种再分析地表温度平均值以考察它们的时间变化特征( 图7 )。从偏差看,ERA-59月平均地表温度偏差最小,3月最大;JRA-55月平均地表温度偏差以1、11、12月最小,3、8月最大;MERRA-2月平均地表温度偏差8月最大,1、12月最小。从均方差看,ERA-5月平均地表温度均方差以2、3月最大,8、9月最小;JRA-55和MERRA-2月平均地表温度均方差均在1、11、12月最小。各月三种再分析平均地表温度均为正相关,MERRA-2与观测月平均地表温度的相关性最好,4月、7月的相关系数最高,超过了0.5;JRA-55以6月相关系数最大,12月最低;ERA5各月平均地表温度与观测平均地表温度相关系数均低于相应月份MERRA-2和JRA-55,相关性最好的是6月,也仅有0.4。

Figure 7. Surface temperature time series of ERA5, JRA-55 and MERRA-2 observed surface temperatures from 2001 to 2016 in the Qinghai-Xizang Platea (unit: ˚C)--图7. ERA-5、JRA-55和MERRA-2年、月平均地表温度时间变化序列(单位:℃)--
3.2. 多种大气再分析地表温度区域变化特征分析

从前2种模态的解释方差( 表1 )来看,观测资料的解释方差与再分析资料相差较大,分别为95.46%和1.48%。三种再分析资料第一模态的解释方差在30%~40%之间,其中JRA-55资料最大(38.61%),ERA5资料最小(30.61%);第二模态的解释方差在12%~21%之间,JRA-55最大(20.89%),ERA5最小(12.90%)。

<xref></xref>Table 1. Variance contribution of EOF analysis in the first two modes of EOF data for various land temperature data (%)Table 1. Variance contribution of EOF analysis in the first two modes of EOF data for various land temperature data (%) 表1. 多种地表温度资料EOF分析前两个模态的方差贡献(%)

OBS

MERRA-2

ERA5

JRA-55

第一模态

95.46

37.79

30.61

38.61

第二模态

1.48

19.50

12.90

20.89

累计方差贡献

96.94

57.29

43.51

59.5

本文对青藏高原站点资料的年平均地表温度经过标准化处理后做经验正交分解(EOF) ( 图8(a1)~(d1) )。第一模态的空间分布显示出出高原主体为一致的负值区,表现为高原地表温度变化的整体一致性,结合时间系数可以看出青藏高原地表温度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但升温幅度不大。从第二模态的空间分布中,可以看出高原从中部到东部呈现出“-+”的变化特征,高原中部负值的绝对值略大于东部正值,结合时间系数得出2012年青藏高原中部和东部地表温度的反向变化最明显。

对青藏高原三种再分析资料的年平均地表温度经过标准化处理后做经验正交分解( 图8(a2)~(d4) )。MERRA-2第一模态的空间分布显示出高原大部分区域为一致的负值区,只有东南部和西北部有小部分正值区,结合时间系数可以看出仅有东北部与西南部小部分区域显示出与观测资料相一致的地表温度升高的趋势,2012年正值区与负值区温度反向变化最明显。分析MERRA-2第二模态的空间分布和时间系数可以得出,青藏高原除西南小部分区域外其余地区呈现地表温度上升的趋势,这与观测资料的分析结果在大部分区域中保持一致。

ERA5第一模态的空间分布和时间系数以及JRA-55第一模态的空间分布和时间系数均没有显示出明显的温度变化趋势。ERA5第二模态的空间分布结合时间系数显示出西部降温东部升温的趋势;JRA-55第二模态的空间分布结合时间系数显示出JRA-55模拟的地表温度仅在2001~2006年中大部分区域呈现升温趋势,其余年份趋势并不明显。

Figure 8. EOF analysis of various surface temperature data--图8. 多种地表温度资料EOF分析--

通过站点资料EOF分析,我们得出青藏高原全域地表温度均呈现出随时间升高的趋势。再综合MERRA-2、ERA5和JRA-55的EOF分析与站点资料EOF分析的比较情况,三种再分析资料中仅有MERRA-2的第二模态结果在大部分区域里(除西南小部分区域外)与站点资料得出的结果相一致,进一步说明MERRA-2在模拟青藏高原地表温度及其年际变化趋势方面的适用性比ERA5和JRA-55的适用性好。

3.3. 多种大气再分析地表温度与气象因子的关系

所有变量的双变量相关系数(r)见 表2 。双变量相关矩阵表示地表温度与三个因子都有显著相关,其中与海拔因子的相关性最大(r = −0.363),与NDVI呈正相关关系,与积雪覆盖率呈负相关。在三个因子之间的相关关系中,海拔与NDVI的相关性最大(r = 0.478),而积雪覆盖率与海拔和NDVI的相关性均呈负相关关系。

<xref></xref>Table 2. Correlation (r) matrix of the variablesTable 2. Correlation (r) matrix of the variables 表2. 各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r)

X1

X2

X3

Y

X1海拔

1.000

X2 NDVI

0.478**

1.000

X3积雪覆盖率

−0.105**

−0.155**

1.000

Y地表温度

−0.363**

0.135**

−0.180**

1.000

**P < 0.01.

通过路径分析, 表3 列出了三个因子分别在全年和冬季尺度下对站点观测和再分析地表温度总效果系数,其中LST-O,LST-E,LST-J和LST-M分别表示站点观测、ERA5、JRA-55和MERRA-2的地表温度。可以看出,海拔对LST的影响效果最为显著。对所有资料地表温度来说,在全年范围内,海拔对地表温度有负影响,而NDVI对地表温度有正影响效果;但是在冬季,由于积雪因子的引入,NDVI对地表温度的影响变为负影响,海拔对地表温度的负影响也有所加强。考虑到站点观测地表温度相对于再分析资料更为准确,在后面具体讨论再分析地表温度对三个因子的响应时,以三个因子对站点观测地表温度的影响程度作为参考真值进行比较分析。

<xref></xref>Table 3. The total effect coefficients during winter and all yearTable 3. The total effect coefficients during winter and all year 表3. 冬季和全年尺度下的总效果系数

LST-O

LST-E

LST-J

LST-M

X1海拔

冬季

−0.584

−0.485

−0.622

−0.541

全年

−0.394

−0.230

−0.426

−0.291

X2 NDVI

冬季

−0.117

−0.140

−0.246

−0.160

全年

0.134

0.146

0.075

0.164

X3积雪覆盖率

冬季

−0.180

−0.073

−0.114

−0.153

**P < 0.01.

表3 可知海拔对地表温度有负影响效应,并且随着海拔的升高地表温度变冷。在全年尺度上,海拔对站点观测地表温度(LST-O)的总效果系数为−0.394;海拔对ERA5产品(LST-E)和MERRA-2产品(LST-M)的总效果系数略小于海拔对LST-O的影响,但对LST-J的影响略大。在冬季,海拔对地表温度的负影响增大到−0.584,海拔对再分析地表温度与对LST-O的总效果系数的相对大小与全年尺度相比保持不变。在这两个时间尺度上,LST-J对海拔因子的响应程度与LST-O最接近,LST-M次之且相差不大。

同时可得到,NDVI对地表温度的影响在全年尺度下为正效应,即植被长势越好,地表温度越高;而在冬季正相反,NDVI对地表温度的影响为负效应。全年范围内NDVI对LST-O的总效果系数为0.134,在冬季为−0.117。综合两个时间尺度,相比之下LST-E对NDVI因子的响应效果最接近于LST-O,其次是LST-M。

本文仅在冬季尺度上研究了积雪覆盖率因子对LST的影响,积雪覆盖率对地表温度呈负影响效应,这意味着积雪覆盖率越高,地表温度越冷。积雪覆盖率对LST-O的总效果系数为−0.180,对LST-M的影响(−0.153)与LST-O最接近。

4. 讨论

本文通过ERA5、JRA-55和MERRA-2三种再分析地表温度模拟资料,分析了近10年来青藏高原地表温度变化趋势,并对地表温度模拟资料的适用性进行了评估,高原变化趋势与朱智等 [44] 的研究结果较为一致,本文认为MERRA-2在高原的适用性较好,但JRA-55、MERRA-2再分析资料存在较大偏差的原因及其在青藏高原其他区域适用性还有待进一步检验。

本文通过站点资料EOF分析得出的青藏高原地表温度变化趋势与朱智等 [44] [45] 研究得到的青藏高原地表温度随年份呈上升趋势结论相一致,但是三种再分析资料EOF分析得出的结果均与站点资料相比较均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差异,这可能与本文选取研究的年份较少对于趋势的呈现不够明显以及不同再分析资料对于植被等地表温度影响因素的同化情况有关,也可能与青藏高原的观测站点的分布情况不均匀有关。

本文中通过路径分析方法得到NDVI与地表温度呈正相关,仅在冬季引入积雪覆盖率因子后NDVI的影响为负效应,但是有研究表示NDVI与地表温度呈负相关关系 [21] ,这可能与积雪和地表温度之间有显著的反馈作用有关,而本文在研究三个因子对LST的影响时,在全年范围内并没有使用积雪覆盖率因子,忽略了积雪对LST的影响,导致全年范围内结果出现偏差。以上导致研究结果不一致的归因还需要进一步具体研究说明。

5. 结论

本研究利用2001~2016年站点观测资料评估三套地表温度再分析产品(ERA5、JRA-55和MERRA-2)在高原的适用性,并讨论了三个气象因子(海拔、NDVI和积雪覆盖率)对高原地表温度的影响程度,得到以下主要结论:

1) 2001~2016年青藏高原地表温度观测数据,三种地表温度模拟资料均与实际观测值出现不同程度的低估现象,呈现南北差异,具有季节性变化特征,相比于其他两种地表温度模拟资料,MERRA-2再分析地表温度资料与实际观测资料较吻合。

2) 2001~2016年青藏高原全域地表温度均呈现出随时间升高的趋势,三种再分析资料中仅有MERRA-2第二模态分析得出的趋势与青藏高原实际情况在大部分区域上(除西南部分区域)相接近,在模拟青藏高原地表温度时空变化情况上的表现优于其他两种资料。

3) 三个因子对站点观测地表温度的影响程度与它们之间的相关性差别不大。海拔和积雪覆盖率因子对地表温度为负影响效果,而NDVI因子对地表温度的影响随季节变化,冬季为负影响,全年平均为正影响。三个再分析产品的地表温度对这三个因子的响应与站点观测地表温度相差不大,综合来看,MERRA-2地表温度的响应效果优于另外两个再分析资料,更接近于作为参考真值的站点观测地表温度。

基金项目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校级)202310621021资助。

References 秦大河, Stocker T. 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第一工作组报告的亮点结论[J].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14, 10(1): 1-6. Chen, F., Fu, B., Xia, J., Wu, D., Wu, S., Zhang, Y., et al. (2019) Major Advances in Studies of the Physical Geography and Living Environment of China during the Past 70 Years and Future Prospects.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62, 1665-1701. >https://doi.org/10.1007/s11430-019-9522-7 吴国雄, 张永生. 青藏高原的热力和机械强迫作用以及亚洲季风的爆发*I.爆发地点[J]. 大气科学, 1998, 22(6): 22-35. 冯松, 汤懋苍, 王冬梅. 青藏高原是我国气候变化启动区的新证据[J]. 科学通报, 1998, 43(6): 633-636. 王可丽,钟强. 青藏高原地区大气顶净辐射与地表净辐射的关系[J]. 气象学报, 1995, 53(1): 101-107. 江灏, 王可丽, 吴国雄. 青藏高原地区地表温度及其取值对大气长波辐射冷却的影响[J]. 高原气象, 1997, 16(3): 27-34. Hao, J. and Keli, W. (2001) Analysis of the Surface Temperature on the Tibetan Plateau from Satellite. 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 18, 1215-1223. >https://doi.org/10.1007/s00376-001-0035-z 程国栋, 江灏, 王可丽, 吴青柏. 冻土路基表面的融化指数与冻结指数[J]. 冰川冻土, 2003, 25(6): 603-607. Zhang, P., Zheng, D., van der Velde, R., Wen, J., Zeng, Y., Wang, X., et al. (2021) Status of the Tibetan Plateau Observatory (Tibet-Obs) and a 10-Year (2009-2019) Surface Soil Moisture Dataset. Earth System Science Data, 13, 3075-3102. >https://doi.org/10.5194/essd-13-3075-2021 Cheng, M., Zhong, L., Ma, Y., Zou, M., Ge, N., Wang, X., et al. (2019) A Study on the Assessment of Multi-Source Satellite Soil Moisture Products and Reanalysis Data for the Tibetan Plateau. Remote Sensing, 11, Article 1196. >https://doi.org/10.3390/rs11101196 Yang, S., Li, R., Wu, T., Hu, G., Xiao, Y., Du, Y., et al. (2020) Evaluation of Reanalysis Soil Temperature and Soil Moisture Products in Permafrost Regions on the Qinghai-Tibetan Plateau. Geoderma, 377, Article 114583. >https://doi.org/10.1016/j.geoderma.2020.114583 王恺宁, 王修信, 黄凤荣, 罗涟玲. 喀斯特城市地表温度遥感反演算法比较[J]. 遥感技术与应用, 2018, 33(5): 803-810. Bengtsson, L., Hagemann, S. and Hodges, K.I. (2004) Can Climate Trends Be Calculated from Reanalysis Data? 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Atmospheres, 109, 1-8. >https://doi.org/10.1029/2004jd004536 赵天保, 符淙斌, 柯宗建, 郭维栋. 全球大气再分析资料的研究现状与进展[J]. 地球科学进展, 2010, 25(3): 242-254. Zhao, T., Wang, J. and Dai, A. (2015) Evaluation of Atmospheric Precipitable Water from Reanalysis Products Using Homogenized Radiosonde Observations over China. 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Atmospheres, 120, 10,703-10,727. >https://doi.org/10.1002/2015jd023906 除多, 杨勇, 罗布坚参, 边巴次仁. MERRA再分析地面气温产品在青藏高原的适用性分析[J]. 高原气象, 2016, 35(2): 337-350. 刘婷婷, 朱秀芳, 张世喆, 徐昆, 郭锐. ERA5再分析地面气温数据在中国区域的适用性分析[J]. 热带气象学报, 2023, 39(1): 78-88. 胡梦玲, 游庆龙, 林厚博. 青藏高原地区多套位势高度和风场再分析资料的对比分析[J]. 冰川冻土, 2015, 37(5): 1229-1244. 赵洪宇, 张雪芹, 解承莹. 多源水汽再分析资料在青藏高原的适用性评估[J]. 干旱区研究, 2017, 34(2): 300-308. 孙常峰, 孔繁花, 尹海伟, 闫伟姣, 许峰, 任怡静. 山区夏季地表温度的影响因素——以泰山为例[J]. 生态学报, 2014, 34(12): 3396-3404. Marzban, F., Sodoudi, S. and Preusker, R. (2017) The Influence of Land-Cover Type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NDVI-LST and LST-T air.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emote Sensing, 39, 1377-1398. >https://doi.org/10.1080/01431161.2017.1402386 江丽莎. 喀斯特城市地表温度影响因素的遥感反演与分析[D]: [硕士学位论文]. 桂林: 广西师范大学, 2014. 赵琴, 郝晓华, 和栋材, 王建, 李弘毅, 王旭峰. 1980~2019年北疆积雪时空变化与气候和植被的关系[J]. 遥感技术与应用, 2021, 36(6): 1247-1258. 任喜珍, 胡春元, 左合君, 余建. 阿尔山地区积雪消融对土壤温度的影响[J].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10, 24(8): 122-125. 车涛, 郝晓华, 戴礼云, 李弘毅, 黄晓东, 肖林. 青藏高原积雪变化及其影响[J]. 中国科学院院刊, 2019, 34(11): 1247-1253. 马英. 青藏高原高寒草地植被返青期对季节性积雪变化的响应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兰州: 兰州大学, 2023. 杨芳芳. 基于多源遥感数据的青藏高原积雪与植被变化关系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北京: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22. 耿姗姗, 韩春花, 徐珊珊, 杨锦坤, 史潇潇, 梁建峰, 刘玉龙, 武双全. ERA5海面气压和风速再分析资料在渤海和北黄海适用性分析[J]. 海洋通报, 2023, 42(2): 159-168. 刘佩霞, 王军邦, 王猛, 孙晓芳, 朱躲萍. 2000-2018年三江源区归一化差植被指数数据集[J]. 中国科学数据(中英文网络版), 2023, 8(2): 213-222. 苗旭, 李九一, 宋小燕, 程度良, 柳玉梅. 2000-2020年鄂尔多斯市植被NDVI变化格局及归因分析[J]. 水土保持研究, 2022, 29(3): 300-307. 刘鑫, 王红, 陈忞, 彭昌馗, 邱宏. 近20年三江源积雪时空变化特征及影响因子分析[J]. 湖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3, 45(2): 246-254. 黄栋, 李鹏, 董南. 近20a环渤海地区GS_NDVI时空分异及其对气候变化和LUCC的响应[J]. 生态环境学报, 2021, 30(12): 2275-2284. Li, N., Zhou, C. and Zhao, P. (2022) The Validation of Soil Moisture from Various Sources and Its Influence Factors in the Tibetan Plateau. Remote Sensing, 14, Article 4109. >https://doi.org/10.3390/rs14164109 Xing, Z., Fan, L., Zhao, L., De Lannoy, G., Frappart, F., Peng, J., et al. (2021) A First Assessment of Satellite and Reanalysis Estimates of Surface and Root-Zone Soil Moisture over the Permafrost Region of Qinghai-Tibet Plateau. Remote Sensing of Environment, 265, Article 112666. >https://doi.org/10.1016/j.rse.2021.112666 毛克彪, 严毅博, 赵冰, 袁紫晋, 曹萌萌. 中国地表温度时空变化及驱动因素分析[J]. 灾害学, 2023, 38(2): 60-73. 丁旭, 赖欣, 范广洲, 文军, 袁源, 王欣, 王作亮, 朱丽华, 张永莉, 王炳赟. 再分析土壤温湿度资料在青藏高原地区适用性的分析[J]. 高原气象, 2018, 37(3): 626-641. Qin, Y., Yi, C., Dong, G. and Min, J. (2019) Investigating the Influence of Meteorological Factors on Particulate Matters: A Case Study Based on Path Analysis. Energy&Environment, 31, 479-491. >https://doi.org/10.1177/0958305x19876696 蒋恬田, 杨纯, 廖炜, 胡力, 刘欢瑶, 任勃, 李小马. 城市绿地景观格局影响地表温度的通径分析——以长沙市为例[J]. 生态环境学报, 2023, 32(1): 18-25. Huang, Y., Qi, F., Wang, R., Jia, X., Wang, Y., Lin, P., et al. (2021) The Effect of Health Literacy on Health Status among Residents in Qingdao, China: A Path Analysis. Environmental Health and Preventive Medicine, 26, Article No. 78. >https://doi.org/10.1186/s12199-021-01001-8 Erdemsoy Karahan, B. and Izgu, N. (2023) Impact of Symptom Burden and Self‐Efficacy on Functional Status in Advanced Breast Cancer Patients: A Path Analysis. Nursing&Health Sciences, 25, 354-364. >https://doi.org/10.1111/nhs.13033 程博, 周显洋, 姚昆, 的的克牛, 喻磊, 樊骁. 川西高原植被NDVI变化研究[J]. 河南科技, 2023, 42(13): 94-98. 除多, 达娃, 拉巴卓玛, 徐维新, 张娟. 基于MODIS数据的青藏高原积雪时空分布特征分析[J]. 国土资源遥感, 2017, 29(2): 117-124. 冯金爽, 孙颖娜. 永翠河流域积雪覆盖及植被NDVI时空变化分析[J]. 黑龙江大学工程学报, 2022, 13(3): 15-20. 朱智, 师春香, 谷军霞, 梁晓. 近10a来青藏高原地表温度时空变化特征分析[J]. 科学技术与工程, 2020, 20(10): 3828-3837. 朱伊, 范广洲, 华维, 王倩茹. 1981-2015年青藏高原地表温度的时空变化特征分析[J].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8, 40(11): 127-140.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