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urrent Situation and Optimization Path of Chinese Sports Spirit into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Chinese sports spirit is the precious spiritual wealth formed by the Chinese nation in sports practice, and it is the highly condensed Chinese spirit in the field of sports.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times value, realistic difficulties and effective ways of integrating Chinese sports spirit into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in order to fully tap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of Chinese sports spirit itself, improve the characteristic resources of sports people, enhance the appeal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cultivate high-quality talents with all-round development.
Chinese Sports Spirit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广大体育工作者在长期实践中总结出的以“为国争光、无私奉献、科学求实、遵纪守法、团结协作、顽强拼搏”为主要内容的中华体育精神来之不易,弥足珍贵,要继承创新、发扬光大。随着社会发展和时代变迁,现阶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着诸多压力和挑战。而中华体育精神内涵丰富,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学生家国情怀、丰富课程思政资源方面具有独特价值,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生动的思政资源。因此,在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中融入中华体育精神,不仅能推动高校思政教育改革深入人心,更能够彰显这一重要精神的时代引领力和精神感召力,助力广大青年学子在顽强拼搏中锤炼意志,在团结协作中凝聚力量,在超越自我中追求卓越。
“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中华民族是崇尚精神的民族,中国精神引领各民族团结奋斗,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总则第一条明确指出,“弘扬中华体育精神,培育中华体育文化”。由此可见,新时代必须重视中华体育精神蕴含的时代价值,将中华体育精神融入高校思政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青年是一个国家发展的根基,是一个民族复兴的希望。中华体育精神融入高校思政教育,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多方面的意义。首先,体育精神中的拼搏进取、坚韧不拔等品质能培养学生的意志力和克服困难的能力,让他们在面对学业和生活中的挫折时更具有信心和勇气,从而促进其精神层面的成长。其次,通过参与各种体育活动,让学生体会到团结协作、公平竞争的体育精神,可以帮助其提升人际交往能力,树立正确的竞争观念,这对于他们在未来的社会生活中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追求成长进步至关重要。再者,中华体育精神与高校思政教育的融合能进一步丰富思政教育的内容和形式,使思政教育更具有活力和吸引力,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思想熏陶和教育,激发学生对自身健康的重视,促使他们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运动习惯,提高身体素质,实现身心协调发展。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中国体育精神包含了大量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元素,将中华体育精神融入高校思政教育,为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提供了生动而有力的途径和载体。在体育赛场上,运动员们为国家荣誉而拼搏奋斗的身影,能让学生深刻感受到对国家的热爱和责任。当看到中国体育健儿在奥运赛场上争金夺银,国旗升起、国歌奏响的时刻,内心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将会被极大地激发。在这一过程中,让学生们明白,个人的成长与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在追求个人体育价值的过程中,也是在为国家的体育事业发展而努力。同时,通过高校体育活动中的团队合作和集体荣誉感的培养,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个人与集体、小家与大家的关系,从而强化青年大学生的家国情怀,从中华体育精神中汲取智慧和力量,懂得只有国家强大了,个人才能更好地发展平台和机遇,进一步担负起强国有我的信念。
2019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强调:会讲故事、讲好故事十分重要,思政课就要讲好中华民族的故事、中国共产党的故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故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故事、改革开放的故事,特别是要讲好新时代的故事
无论是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和平发展时期,中华体育精神都是伟大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展现了中国人民自信自强的精神风貌。中华体育精神蕴含着最丰富、最生动、最具说服力的思政教育资源,各高校对于加强中华体育精神教育进行了一系列积极地探索。然后,现阶段中华体育精神融入高校思政教育依然存在困境与短板。
现阶段,由于高校生存与发展的需要,专业学科建设被看成是头等大事,思政教育工作重要性一直停留在口头上强调,但实际上是被很多高校忽视。具体表现为,思政课程体系中较少专门涉及中华体育精神的内容,学生参与度不高,即便有也处于边缘化位置;校内关于中华体育精神融入思政教育的宣传力度较弱,宣传渠道单一,难以引起广泛关注;部分教师自身对中华体育精神的理解不够深入,因缺乏理论成果来支撑实践工作,在日常教育教学中较少主动提及和运用;学校领导在工作部署和决策中,较少将中华体育精神融入思政教育作为重点工作来抓,缺乏明确的指导和要求。
长久以来,我国高校思政教育过程中往往只注重理论层面的灌输,体现为一种“灌输式”或“填鸭式”教育模式。在这种模式中,几乎仅通过思政教育老师在课堂中进行口头讲解,缺乏多样化的呈现形式,导致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就会被忽视,积极性、主动性得不到有效的调动与发挥。在课程思政背景下,尽管各个专业课程尝试思政教育元素的挖掘,但是大多都是简单的叠加,生搬硬套,缺乏有机融合和相互渗透,对于学生而言,没有充分考虑其兴趣、能力和需求,也发挥不了中华体育精神潜移默化的作用。同时,在校园环境营造中,体现中华体育精神融入思政教育的元素较少且不突出,只是简单依靠播放一些视频或图片,没有进行精心设计和整合,未能拓宽更多有效的融合方式。
古人云,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的职业就是教书育人,如果自己一瓶不满、半瓶晃荡,那是教不好学生的。因此,师资力量直接关系着中华体育精神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质量和效果。但是就目前高校思政教育师资队伍而言,部分思政教师自身缺乏体育方面的专业素养和实践经验,对中华体育精神的内涵、历史、价值等了解不深入,他们自己都难以自圆其说,又怎么能教育说服大学生呢?其二,辅导员作为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主力军,绝大多数并非科班出生,加之日常事务繁重,精力有限,很大程度上制约着思政教育实效性。最后,针对提升思政教师在中华体育精神融入思政教育的专项培训较少,导致教师无法获取前沿的观点和技能,难以推动教学的深入发展和创新。
高校要充分利用中华体育精神蕴涵丰富而深刻的精神内涵,为培育时代新人铸魂育人。中华体育精神融入高校思政教育需要选择有效的路径,才能展现鲜明的时代价值。笔者结合“怎么融”“谁来融”的问题,结合笔者长期从事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经验,从深入挖掘中华体育精神内涵、强化中华体育精神传承意识、创新中华体育精神传播方式三个方面探索将中华体育精神有效地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路径。
中华体育精神是中华民族体育实践活动发展中形成的,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在体育实践中的具体体现。经过五千多年的锤炼,中华体育精神立足体育领域,延伸到社会各个领域,形成以“为国争光、无私奉献、科学求实、遵纪守法、团结协作、顽强拼搏”为主要内容的中华体育精神,成为每个中华儿女义不容辞的体育精神价值共识。纵观中华体育精神的相关研究,学者们大多从冬奥精神、女排精神、红色体育精神等具体内涵方面论述了中华体育精神的生成逻辑和时代价值,也有学者关注中华体育精神的思政教育作用
传播是手段,传承是目的。一是强化培训机制。中华体育精神融入高校思政教育需要党委、团委和教务处等多部门联动,共同发力,建立合作机制。在对高校思政队伍和体育教师培训方面,要给予一定的政策支持,只有进行专门的培训,使其深刻理解中华体育精神的内涵和价值,以及将其融入思政教育的重要意义,从而能够自觉地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进行渗透和引导。二是营造中华体育精神氛围。高校校园是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重要场所,是新时代大学生中华体育精神培育的主阵地,高校体育文化氛围是否浓厚直接影响高校思政教育的育人效果。比如,通过举办专题讲座、主题班会、校园演讲等形式,向大学生深入宣传中华体育精神的具体内容和传承的必要性,让大学生从思想上认识到其重要性,了解中华体育精神,培育家国情怀,树立正确的历史观。三是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对于那些在传承中华体育精神、推动其与思政教育融合方面表现突出的教师、学生以及团体,给予适当的奖励,激发大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且通过学校官方网站、社交媒体等新媒体平台,定期推送关于中华体育精神和思政教育融合的内容,创新传承方式,激活学生对传承中华体育精神的关注度。
中华体育精神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增强其传播范围和影响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必然诉求。但是,当前中华体育精神的传播范围、传播力度、传播效果尚不理想,在传播形式、传播途径、传播媒介等方面也缺乏创新
中华体育精神融入高校思政教育具有重要意义,虽然当前存在一些现状和面临的困境,但通过采取有效的优化路径,能够有效地实现两者的有机融合,为培养具有高尚品德和全面素质的大学生发挥重要作用。今后,高校应积极探索和实践,由政府部门、高等学校、社会组织合理构建“政校社”联动型中华体育精神传播方式
南宁学院2022年“课程思政”教学团队项目(项目编号:2022SZJXTD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