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mparison of Confucian and Taoist Social Governance Thoughts and Analysis of Modern Value
Confucianism and Taoism are both part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both have their own unique ideological essence and the value of The Times. Because they represent different classes, their main contents and purpose are different. Through the comparison of the two ideas, to further trace the source of social governance, so that the contemporary social governance is full of cultural confidence. The thought and viewpoint of social governance of Confucianism and Taoism have important reference value and reference significance to contemporary social governance.
Confucianism
进入21世纪以来,社会治理理论和思想逐步完善。党的二十大报告也对社会治理提出了新要求,报告指出:完善社会治理体系,健全社会治理制度,提升社会治理效能等。社会治理作为国家治理的重要方面,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要想推动社会治理的进一步发展,就要搞清楚、弄明白社会治理的思想渊源,在传统思想和现实思想的交融中,促进社会治理创新性发展。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都属于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儒道思想中蕴含着社会治理价值,在几千年的过程中不断丰富发展,在国家治理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如果想要治理好现在的中国,需要对我国古代历史悠久的治国理政的探索和智慧进行不断总结”
儒家思想、道家的形成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春秋战国时期,周王室衰微,周朝已经不能维系以前的统治,中国社会四分五裂,动荡不安。因此,社会发展中的各阶层对社会变革提出自己的想法和主张,百家争鸣局面形成,儒道家思想应运而生。儒道两家的思想代表了不同阶层的发展需求。
儒家思想有着悠久的历史,其内涵复杂丰富,在中国几千年来的发展中经久不衰,是中国社会治理的重要依据。儒家思想在发展过程中,成为当时时代的主流,甚至一度成为国家治理的指导思想,它的对现代社会治理思想有着不可忽视的指导意义。
孔子是儒家思想的奠基者,他在儒家社会思想中发挥着先锋作用。孔子的社会治理思想在《论语》中得到充分的体现。孔子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
先秦儒家并只是强调德治的作用,而且还坚持以刑法作为补充。对于社会的治理,道德教化是一方面,刑罚是另一方面。刑罚只是一种手段,一种工具,并不能从根本上规范人的行为。刑罚是一种强制约束力,使人的行为有更稳定的预期,强迫人们遵守规章制度,但并不能从根本上消除人的恶念。相对而言,社会治理不能缺乏刑罚的规范,德行的约束力是有限的。法治是德治的补充,坚持法治和德治共同促进。法治作为一种相对硬核的社会管理方式,可以以规章制度的方式来规范人的行为。一方面,在社会领域有很多边界线模糊的方面,单单靠德治并不能实现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另一方面,法治的约束过于刚硬和刻板,只能起到规范个人行为的作用。因此,必须将德治和法治相结合,通过德治的发展推进法制的建设,通过法治的完善促进德治的进步。在刚柔并济中,及时调整人与社会关系,推动社会治理的进一步完善。
孔子进一步继承和发展了民本思想。先秦儒家认为人民是国家的根本,要以民为本,民心向背关系着国家的兴亡。孟子发展了孔子的仁政思想,提出了民贵君轻的观点,进一步强调民众的重要性。为了更好贯彻孔子仁政思想,孟子还提出了统治者要减轻赋税,但本质上依然是为了统治者服务。荀子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这句话是指统治者就像船,百姓就像水,水既可以让船平稳地前行,也能将船推翻。因此,可以说统治者的成功是“民心所向”,失败也在于丢失民心。先秦儒家思想在发展过程中一直坚持民本思想,儒家民本思想把民众视为国之根本,民众是国家稳定的基石。只有百姓们安居乐业,社会才会和谐稳定。在以后的社会发展中,民本思想也一直摆在重要的位置。
先秦道家思想不同与法家儒家思想,他主张无为而治,要尊重客观规律,不做违背规律的事。道家思想的主要代表人物是老子。道教的社会治理思想在发展过程中受到一定时期统治者的制约,不可避免的受到一些人的反对。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道家的思想也受到一定推崇,具有一定的现实价值。
道家的代表人物老子一直倡导无为而治主张顺应自然,顺应天命。道家主张顺应自然规律,顺应民情,要顺应人的本性。但是无为而治并不是什么都不做,无所作为,而是不要过多的干预,要发挥民众自觉主动的能力,不要遏制民众的本性。老子作为道家的主要代表人物,曾说:“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做于细”,这里的必做指的就是有为的意思。身为君主要用制度治国,而不是人治。人具有主观能动性,对于人的评判和事件的处理必然会带有一定的主观色彩,有失偏颇。而且要将合适的人放在合适的位置,知人善用不用事事躬亲。
道家在发展过程中一直将道作为心中准则,而道就是自然规律,是人心所向。道就是民心,众人和合的心的聚合。民情是指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和社会发展的规律。社会在发展过程中自然有它发展的规律,君王在做决策时一定要遵循民情实事求是,切不可好高骛远。各个地府官员一定要在考察实际情况后,在进行决策,要听取民众的意见。百姓过着自由自在的生活,用顺应民情的方法去治理国家。
孔子提出了以仁礼为核心的思想观念,“为政以德”是其政治思想的核心观点,对后代社会治理产生重要影响。儒家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它重视现实社会里个人发挥自己的价值,为百姓万民谋福,同时自己也可以功成名就
道家提倡无为的思想观点,老子提倡君主要顺应民众,顺应自然规律,不能违背民众的本性。事实上,老子的“无为”思想还存有积极的一面,其无为也可以理解为是要求人们学会有所作为,即要求人们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按照事物自然发展的需要作为,不要被私欲控制做出一些有害之为,要做到适可而止,适度而为,不去妄为
“仁”是内在的价值定性,不仅是社会伦理行为的一般准则,也是指导人性的伦理道德原则,更是引领社会德性的蓝本
道家文化有着深厚的历史积淀及悠久的文化传承,“道法自然”作为道家文化的核心表达之一,具有遵循客观规律、主张万物共生及尊重事物本身个性的基本内涵
孔子和老子作为儒道的主要代表人物,他们不仅讲社会治理而且将社会治理分为不同的几个方面,分开管理。社会是分为不同的阶级和层次的,每个阶层要根据其具体情况进行具体管理。因此,每个人要处理好自己和各个方面的关系,个人与他人的关系,个人与家庭的关系,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他们所指的社会治理是将每个社会成员都包括在内应该维护每个社会成员。
道家和儒家的无为而治有着些微的差别,道家是指顺应自然,儒家是指通过有为之后达到无为而治的目的。儒家和道家的最终目的都是无为而治,只不过过程方法不同,但是最后效果是一样的。道家认为有一种自然的秩序达到规范人和引导人,从而达到无为而治的目的。道家和儒家对于社会治理的发展,最后都是为了达到一种无为的境界,不需要君主的参与,社会就能自主的运转。
法治和德治建设一直是我国社会发展的重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强调法治和德治两手抓、两手都要硬。这既是历史经验的总结,也是对治国理政规律的深刻把握。”法治和德治作为社会治理的重要手段,在社会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我国在发展和完善治国理政的过程中,一直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民生是社会和谐之本,要进一步改善和推动民生的发展。我国在社会治理中一直坚持以民为本,为人民办实事。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是一个抽象的、玄奥的概念,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止步于思想环节,而要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各个环节
和谐社会的建构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有为”与“无为”兼而用之
世间万物都有自身运行的规律,大到宇宙繁星,小到尘埃,都蕴含着一定的规律。我们的人类社会在运行时当然也有规律,作为社会工作者,要有敏锐的眼光,发现社会运行的规律。在解决众多的社会工作中,我们要不断寻找它们的共性,发现它们的规律,并利用它们的共性和规律,结合具体问题的特性,更好地发挥治理能力。当然,我们在认识规律的同时,更要充分地尊重规律,减少主观臆断,尊重客观规律,结合事实,思考和解决群众工作中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