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ese Traditional Sports Integrated into Spring Sports Festival of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It is necessary and urgent to introduce Chinese traditional sports into schools to inherit and carry forward the national traditional sports culture.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threefold challenges faced by introducing Chinese traditional sports into schools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students, parents, and schools, namely, insufficient awareness, weak promotion efforts, and low attention, which are prone to being marginalized, limited support, and difficult to sustain. Taking traditional Wushu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tries to analyze the feasibility of integrating Chinese traditional sports into the spring sports festivals in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and discusses how to better carry out the activities of introducing traditional sports into schools from the aspects of teacher strength, resource investment, and content innovation, so as to make traditional sports become vibrant, dynamic, and trendy.
Chinese Traditional Sports
中华民族传统体育运动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具有历史性与社会性、地域性与传承性、强身健心性与保健养生性、大众性与多样性的特点。学校作为体育的摇篮,是体育从原始形态走向规范化、科学化和普及化的必由之路
中华传统体育项目众多,根据《中华民族传统体育志》统计,全国已经成功挖掘、整理出传统体育项目979项,其中汉族传统体育项目301项,55个少数民族的传统体育项目676项
民族传统体育与各民族历史积淀、生活习惯、民俗风情息息相关,具有较强的地域性和民族性,学习掌握存在难度,特别是对一些少数民族的传统体育项目,如赛马、射箭、角力,日常生活中难以接触。受限于媒体和传播渠道的选择,传统体育项目缺乏广泛的传播平台和机制,中小学生对其内容、形式等知之甚少,更倾向于参与足球、篮球等现代化的体育活动。
为了应对升学压力,家长通常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语文、数学、英语等文化课的学习,以及体育中考的考试项目上,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更多作为兴趣爱好,容易被边缘化。
中华传统体育项目通常需要专门的师资力量进行指导和培训,而中小学校往往缺乏具备相关教学经验和专业知识的教师,导致组织管理、比赛规范等方面缺乏专业化和规范化。除了一些少数民族的特色项目,多数学校在课程设置和时间安排上,也难以有足够的时间进行传统体育项目的教学和实践。
中小学春季体育节,是在春季开展的满足学生体育、艺术等文化生活需要的综合性校园节事活动,一般停课开展,营造出一种浓厚的文化节庆氛围。春季体育节的综合性特点,有利于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同其他传统文化活动的协同,共同对学生实施传统文化教育并进行熏陶。通过观摩比赛、参与体验和展示等方式,可以帮助中小学生深入了解传统体育项目的规则、技巧和历史渊源,加深对传统体育项目的了解和认识。春季体育节淡化竞技性、突出参与性的特点,也有利于更多学生参与其中,从而提高中小学生对民族传统体育学习的积极性。
体育节的策划,不仅要考虑基础性,强化健身与娱乐,也要考虑主体性,让学生愿意参加、主动参加,充分参与到筹备、组织及实施的全过程。时间安排划分选拔阶段、比赛阶段。内容安排上,兼具娱乐性体育游戏、健身性体育活动、竞技性体育活动和创造性体育活动
演示与展示。在体育节开幕环节,设置传统武术展演活动,邀请专业武术团队或武术习练者进行中国武术表演,多人集体表演武术操或武术套路,如太极拳、太极剑,个人表演双截棍、长拳等,通过展示一些经典的武术动作,让学生们感受柔和流畅、力量与爆发力,增进对传统武术的兴趣。
体验与学习。在体育节期间,组织一场参观武术文化博物馆的研学活动。在活动开始前,将重要知识点制作成学习任务卡分发给学生们,并把学生们分成若干组。大家根据任务卡的要求,一边完成答题、一边参观体验。活动结束后,按小组展示答题成绩,分享心得体会。
比赛与竞技。将比赛分为幼儿组、小学组、中学组等组别,比赛项目包括传统拳术、刀术、剑术、枪术、棍术等多个项目,学生们可以选择自己擅长或感兴趣的项目进行角逐。比赛前,学校邀请专业的武术教练和评判团队,负责比赛规则的解释、技术指导和评分工作。学生们在教练的指导下进行一段时间的训练和准备,熟悉比赛要求和技巧。比赛当天,学生们穿着统一的武术服装,整齐排列在赛场上。每个组别的比赛按照先展示基本功和套路,然后进行实战对决的方式进行。在基本功和套路展示环节,学生们通过展示自己的拳法、刀法、剑法等动作和套路,展现了他们对武术技巧的掌握和表现能力。评委团队根据动作的准确性、流畅性和力量运用等方面进行评分。比赛结束后,为表现优秀的选手颁发奖章和证书。
文化交流与展览。在体育节期间,在校园里布置专门的中国武术展览区,采用图片、文字、实物和文物模型等多种形式,展示中国武术的历史、流派、器械和服饰等方面内容。邀请体育学院武术老师或武术志愿者走进校园,举办知识讲座,既介绍中国武术的历史与文化、拳术与械术的知识,也现场演示,教授武术基本礼仪、基本套路。在互动环节中,开展“武林盟主”大比拼活动,由武术老师按流派划分几个小组,通过展示武术招式、现场抢答等方式,选出“武林盟主”。
注重引入多样化的传统体育项目。比如,将传统舞蹈、民间体育游戏、传统射箭等项目引入其中,通过丰富的项目选择,让中小学生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和体验不同的传统体育运动。
注重跨校区或跨区域合作交流。不同学校之间可以跨校区或跨地区举办春季体育节,共同推广和发展传统体育项目。这不仅可以使学生们在活动中结识来自其他学校的同龄人,也可以互相学习和交流传统体育项目的经验和技巧。
注重扩大中小学春季体育节的参与面。不仅邀请学生家长参加,也鼓励向社会开放,邀请属地街道社区居民代表参与其中。通过与社区进行互动,可以加强传统体育项目与社区文化的联系,提高社区居民对传统体育的认知和参与度。
注重用好现代化科技手段。比如,利用虚拟现实(VR)技术模拟传统武术的场景,让学生们身临其境地感受和学习。结合音乐、舞台表演和影像艺术等元素,创造出独特而富有创意的传统体育节活动。
注重融入日常校园生活。设立传统体育兴趣小组、俱乐部或社团,提供定期的训练和比赛机会,让对传统体育运动感兴趣的学生能够持续参与和发展。学校可以与相关的体育组织和机构合作,在更广泛的范围内推广和普及传统体育项目。
在校园中推广传统体育项目,积极开展传统体育进校园活动,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彰显,也是实现文化自信的高度自觉。在这融合过程中,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师资力量、资源投入、内容创新等方面,都需要进一步研究分析。
学校应为体育教师和教练提供专业培训和指导,使他们具备更好地传授和指导传统体育项目的能力。体育教师要主动学习,不断提升自身对中华传统体育的感悟能力和教学能力,要做到教育者先接受教育。比如,分批次组织体育老师参加中华传统体育培训班。培训班既讲理论知识,包括传统体育项目的特点、技巧和教学方法,如何将传统体育融入学校的教学和活动中,也重视实践环节,组织老师学习中国传统武术的基本动作和套路、传统体育项目的技巧和规则。设置教学案例分析和研讨环节,分享自己的教学经验和困惑。培训结束后,学校组织评估和考核,对参加培训的体育教师进行综合评价。
投资建设适合传统体育项目的场馆和设施,或在体育馆设置武术练功区、太极拳训练区、传统球类项目训练区等,配备合适的器械和设备,如武术木人桩、太极剑,提供良好的训练和比赛条件。同时,考虑传统体育比赛的需求,如垫子的软硬度、场地的尺寸和标线等。通过为学生们提供了更好的运动环境,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到传统体育项目中。
通过组织更多的比赛、展览和演出等活动,扩大传统体育项目在学校的普及程度,吸引广大中小学生产生兴趣、参与进来,打造特色校园体育文化,以体育人、以文化人。定期举办传统体育项目体验活动,设置体验区域,如传统武术体验区,学生们可以跟随教练学习基本动作和招式;传统球类体验区,学生们可以尝试打羽毛球、踢毽子等。
充分挖掘、整理中华民族传统体育与学校体育之间的特色元素,运用校内媒体资源,开展形式多样的线上培训、线上展示、线上竞赛等,向学生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示传统体育运动的独特魅力,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与认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其对传统体育项目的认知和关注度。
当前,中华传统体育项目进校园在思想认识、宣传推广、支持保障等诸多方面遭遇“堵点”,借助中小学春季体育节这一载体,通过展示、体验、竞赛、交流等多种方式,把传统体育融入日常、抓在经常,把武术学习与学生自强不息的君子文化建设相结合,将武术教学纳入体育课和大课间活动中,不断丰富中小学课后服务特色课程“菜单”,让每个学生都能享受武术带来的快乐,做到文武兼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