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n the Impact of Schopenhauer’s Pessimistic Outlook on Life on Contemporary Youth
Schopenhauer’s pessimistic outlook on life emerged under the influence of irrationalism. Nowadays, his pessimistic outlook on life permeates various fields of social life, and its impact on the values of young people cannot be ignored. Analyzing the dual impact of Schopenhauer’s pessimistic outlook on life on contemporary youth, and based on this, exploring positive guidance for Schopenhauer’s realization path towards youth from four aspects: school, family, mass media, and individual, can help contemporary youth establish positive and upward life values, and correctly grasp the direction of life.
Schopenhauer
叔本华,德国哲学家、作家、学者,非理性主义哲学的创始人,唯意志论的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之一,被称为“悲观主义哲学家”。他是黑格尔绝对唯心主义的反对者、新的“生命”哲学的先驱者。对人间的苦难甚为敏感,因而他的人生观带有强烈的悲观主义倾向。
叔本华的人生观主要来源几个方面:一是深受康德哲学的影响,特别是对“自在之物”即意志的理解,认为其构成了世界的根本本质。二是受柏拉图“理念”思想的影响,认为“理念”是意志的直接客体化,是具体事物的“模式”;三是受到佛教哲学中的悲观主义、禁欲主义和虚无主义的影响。叔本华的悲观主义人生观的主要特点是把人的意志绝对化、神秘化,把意志当作世界的本原。叔本华深刻揭示了人生的苦难本质,并提供了超脱之道。
叔本华写到“承受痛苦的那一个就会体会到世界上现在或过去造成的一切恶都是从那同时也是构成他的本质,在他身上显现的意志中流出来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的;就会体会到他,由于这显出的现象和这现象的肯定,就已承担了从这意志中产生的一切痛苦;他一天是这意志,就理应忍受这些痛苦
人生中分裂性的矛盾持续伴随终身。形象比喻就是,人的存在仿如钟摆,在不同欲望之间往复摆动:一项欲望满足之后,新的欲望即刻生发。这种连绵不断的欲望转换,使得人无法彻底寻得幸福与快乐。因此,人生本质上是一场无解的矛盾和内在冲突的展现。叔本华认为,人生的本质是痛苦和不幸,人类为了摆脱痛苦而不断地寻求解脱的方法
叔本华的哲学观点深刻揭示了人类存在的悖论。他认为,每个人的死亡标志着其个体意志的终结,因此对于该个体而言,这可视为一种世界末日。生活在这个世界上,个体所感受到的一切,无非是其内在意志的反映。叔本华进一步指出,人生的驱动力仅仅是需求与幻觉,一旦这些动力消逝,生命的真实面目——绝对的荒芜与空虚——便暴露无遗。从这个角度看,除了应需求和追逐幻觉的徒劳循环之外,人生本质上缺乏更深层的价值意义。这种观点挑战了传统对人生意义的乐观解读。
解脱痛苦人生的途径有两个。其一是艺术的短暂逃避。艺术是意志本质的摹本。修养、艺术与哲学的深入可丰富精神生活,升华人的理性认知,助人超越物质诉求,达到心灵的暂时自由。但是我们最终还是要回到可悲的尘世间,还是要直面这个世界;其二就是彻底否定意志。若想从源头上得到长久的幸福,唯一途径就是彻底否定生命意志的道路,即禁欲
叔本华的悲观主义常因其个性特质——愤世嫉俗、孤僻冷漠等,被误读为性格缺陷的直接产物,并在意识形态的框架内被标签化为资本主义衰退的象征。然而,深入探究叔本华的哲学实则发现,其悲观主义并非简单的消极颓废,而是一种深邃的、有着丰富哲理的智慧性悲观主义。这种观点要求我们跨越固有的意识形态界限和主观偏见,以更开放的视角重新评价他的思想。只有真正理解叔本华的深层逻辑,我们才能公正地评价其学说的价值与影响。他的悲观主义人生哲学思想对于现代青年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第二,解脱痛苦人生的方式为当代青年安身立命提供借鉴。首先,叔本华认为真正的艺术是超功利性的,艺术的创造者和欣赏者都超出生存意志和功利主义的要求。艺术可以让人短暂地解脱痛苦,使人忘却自我、舍弃欲望,求得生命中暂时的安慰。其次,痛苦人生要获得彻底的解放,必须要通过彻底否定生命意志的禁欲来实现。然而从现实生活中来看,只有极为少数圣人或智者能够真正愿意并接受禁欲主义,而当代很多青年置身于生活的享乐之中。我们当代青年大多数只是普通人,不可能也无需像叔本华所提出的达到绝对的如同清教徒准则般的禁欲。但是作为新时代的新青年,要有青年该有的态度和精神,不可做欲望的奴隶,不要以各种虚假的快乐如享乐主义、消费主义、奢靡之风等来麻痹自我、欺骗自我。
第三,悲观主义人生观为青年做出决策在某种程度上提供一定的积极影响。悲观主义是有一定好处的,但是前提是在一个“健康范围”内的悲观主义者。具体来说,悲观主义者更加敏感,他们通常会为未来可能遇到的“灾难”做好心理准备,未雨绸缪,而乐观主义者往往会忽视未来可能遇到的风险。而且,悲观主义因为不自信,会质疑自己正在做的事情,如果遇到这种情况的青年可能会做最大的努力,最坏的打算。进行周密的“心理排练”,把焦虑“具体化”,看清事情的本质。
第一,人生痛苦论、晦暗宿命论扭曲当代青年正确的思想观念。叔本华认为“整个宇宙就是一个求生的意志”,大家都为求得生存、满足欲望而不断挤压别人的生存空间,直至同归于尽,归于虚无。其实求生的意志是人与人联系的基础,没有求生意志,这个社会将和原始社会毫无差别,人与人之间的共生发展才是社会进步的动力源泉。这种偏激地把人生看作一切毫无价值的梦幻不利于当代青年世界观、人生观的形成。叔本华生活在由片面导向的经验世界中,得出悲观主义哲学的晦暗宿命论。把人生看作一场悲剧,把人看作是一群还未进化的毫无自我拯救能力的动物群,这是片面的,是看淡人生、内心荒芜的体现,可能造成青年思想的扭曲。
第二,否定人的社会价值文化、道德体系削弱青年精神意志与理想信念。叔本华所说的“痛苦与无聊”来自欲望之不能满足及满足之后的暂时欲望的缺失,没有区分人与动物需要的不同。从社会角度来看,探讨人生的痛苦与幸福,不应该从人生意义而言。叔本华的悲观主义人生哲学无疑是一种消极的人生观,他把最基本的生存欲望看作是万恶的根源,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荒谬的。人生意义是在社会层面体现的,个人价值以社会价值为前提。当一定价值观念去驱动青年追求某种目的并产生价值,那么他也会产生幸福感。叔本华的悲观主义人生观忽视人的社会性存在,是没有现实根基的,因此具有片面性。
第三,悲观主义人生观催生摆烂躺平和享乐主义。在如今社会,激烈的竞争已经不止在社会中存在,内卷有过之而无不及,再加上一些社会舆论的引导,已经让青年充满危机感。大学生多为18~22岁的青少年,悲观主义的在校园的盛行,会影响到他们的思想和行为。轻者会让大学生停止学习,放弃努力,开始摆烂躺平,或是追求享乐,贪图安逸,选择当下短暂的快乐。严重的悲观主义甚至会导致许多心理疾病的产生,造成青年不健全的人格与思想,忘却了生命的意义,沉迷于对欲望的追求,在痛苦中无奈地活着,最终选择死亡来结束苦痛。此外,悲观主义还会让我们以最坏的角度去看待生活中的问题,从而产生一些不必要的消极情感与精神压力。
综上,叔本华虽然是非理性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但他的悲观主义思想仍有一定的理论局限性。从实践层面来看,也并非悲观主义思想的所有原则,都值得我们去践行。但是基于意志主义形而上学,尤其是基于意志无休止的求生性而得出的悲观主义学说,由于在寻求终极解脱之路时走向了极端的禁欲主义,这便注定了这一学说在生活实践中不可能是健康向上、积极进取的
第一,创建良好和谐的校园文化。悲观主义人生观作为一种被常作为消极的人生观,它并非独立存在,在校园内泛滥的悲观主义与其主体所接触的其他思想意识和环境是有着很大关联的。如今社会,激烈的竞争已经不止在社会中存在,大学生的内卷有过之而无不及。本科生,研究生的数量年年递增,高学历高素质的人才比比皆是,再加上一些社会舆论的引导,已经让大学生们充满危机感,把我们内心的悲观又不断放大,最终导致大学生们开始否定自身价值。学校应当加强对优秀文化的宣传和对垃圾信息的及时清理,发挥网络引领社会思潮的功能;同时,学校应当深入调查青年的喜好需求,凸显对青年的人文关怀,开展健康且丰富多彩的人文活动。
第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青年。悲观主义对青年的人生观、世界观的养成具有很大的消极影响,但它流传至今,仍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当前国际环境复杂多变,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青年是敌对势力对我进行渗透分化的重点人群,因此,必须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当代青年,引导学生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
第三,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导性。思想政治教育课的改革,是克服当代青年悲观主义的主要途径。主要包括以下途径:首先,丰富思想政治课教学内容。思想政治课作为一门教育引导学生的课程,应当充分做到“以人为本”,在教育引导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当前时代和社会的变化,以当代青年喜闻乐见的内容去体现和引导。这要求教育者不仅要继承传统还要推陈出新
第四,组织积极有效的社会实践。封闭的学习环境、压抑的学习氛围容易让青年抑郁。学习不是一味传输理念,而是从青年的身心出发,使“悲观”在学生的认知中作为基本限度起到一定的指向作用在课后,学习可以组织学生开展道德教育实践活动,让青年在时间的过程中去解决问题、辩证地看待问题,咋社会实践中辩证看待悲观主义带来的双重影响,提高自己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进一步直接增加办事情的实效性,在参与社会实践中,不断的认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第一,提高自身修养。一个家庭里的每一个份子的言行举止都在影响着家庭中的其他成员。家长要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注意言传身教,淡化悲观主义在家庭中的影响,面临一些困难时,要以乐观向上的心态去面对,多带孩子参加一些有趣的活动,让孩子在活动中得到满足感,从家庭生活的点滴小事中,对孩子施以潜移默化的影响。
第二,加强与青年沟通。首先,青春期处于进入成年的最后阶段,要尊重和接纳他们在这个特殊时期的特殊表现,比如开始变得喜欢打扮自己,家长千万不能说孩子“臭美”,开始关注异性,家长也不要大惊小怪,觉得孩子一定“早恋”了,有时候变得沉默,内向等等,这些都是青春期的正常现象。孩子也有自己的权利和义务,教育只有在尊重人格、维护尊严、保证权利的前提下进行,才可能培养出“人”来。其次,沟通的时候先把自己的情绪放下,不要带着情绪沟通;沟通时家长要注意处理两方面的情绪,一方面是自己的情绪,一方面是孩子的情绪。最后,教练式地沟通,避免领导式的说教。沟通并不仅仅是“告诉孩子做什么”而是了解孩子真实的想法后再给出建议和方法,让孩子自己选择和做决定。家长只是一个引导者,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教练和陪伴,而不是发号施令者或者操控者。
第三,树立正确价值观。现在的社会风气侵蚀着孩子对价值观取向的判断,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价值观的正确树立正是在父母的影响下逐渐形成的。一个人从出生开始,其言行都是随着家庭和社会的影响,逐步形成的。在培养青年的价值观时,可以用故事、现场教学等方式引导孩子。比如,试着选择传达正确价值观的书籍给孩子讲授价值观的形成,了解价值观的重要性,也可以以讲授世界各国的历史由来,来让青年明白价值观的重要性。还可以通过用相反的价值观来让青年学会辨别正确价值观的意义。
第一,发挥大众传媒的积极作用。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应当依照党管媒体的原则和积极宣传的方向,运用科学理论培养群众,通过真实规范的引导提升认知,塑造高尚精神气质,借力优秀文化成果激发人心。同时,确保大众媒介充满丰富而真实的信息资源,以拓宽知识视野,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普及和领悟。还要主动引导青少年关注的热点问题。利用访谈、讨论、参与、教育等方式方法,多角度、多侧面地做好热点问题的引导和教育工作。
第二,避免大众传媒的错误导向。树立社会主义道德观,强调传媒作品的文化内蕴与艺术特性,在注重娱乐品质中反对泛娱乐化倾向。主流媒体是党和政府的喉舌,应理直气壮地为大局服务。广大主流媒体应着眼于党和国家重大活动、重要时间节点的宣传报道发挥自身优势,有效占领意识形态阵地,有效传达党和政府声音,不给虚假新闻和有害信息以传播空间
第一,提升科学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青年要加强自身的理论学习,提高知识和理论水平,加强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等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学习,做到深入和全面武装自己的思想阵地。青年要树立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增强对事物的认识能力和明辨是非的能力,增强认识事物的能力,淡化悲观主义对青年产生的消极影响。
第二,正确汲取悲观主义人生中所能发挥的引导作用。悲观主义虽然带有一定的落后腐朽色彩,但其中仍有很多地方对青年具有借鉴意义。首先,叔本华所揭示的人生悲剧状态,只是要我们看清宇宙人生的本来面目,把人生痛苦的底线呈现出来,然后鼓起勇气,选定适当的生活态度。其次,现实生活中大多数人只顾置身于生活的享乐之中,只有圣人才真正能够并且愿意接受禁欲主义,他们总是极少数。这使我们想起了亚里士多德那句著名的话:智者不追求快乐,只寻求烦恼痛苦的解脱。我们青年要反对享乐主义,选择积极向上的生活方式,正视个人生存发展对社会进步的积极作用。
第三,积极主动投身于社会生活实践。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而青年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有助于加强他们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所以,要教育和鼓励青年,要承担起社会的责任,勇敢地去社会的最底层、最艰苦的地方去锻炼,并在实践中改造自己的世界观,使自己的思想和精神得到升华。在实践中做到活学活用,有助于提高青年我们真正的理论水平和工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