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cpp Advances in Philosophy 2169-2599 2169-2602 beplay体育官网网页版等您来挑战! 10.12677/acpp.2024.138260 acpp-93289 Articles 人文社科 马克思主义人文观视域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问题研究
Research on the Modernization of Harmonious Coexistence between Man and Natur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arxist Humanistic View
顾鑫博 海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海南 海口 02 08 2024 13 08 1734 1740 6 7 :2024 27 7 :2024 27 7 :2024 Copyright © 2024 beplay安卓登录 All rights reserved. 2024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新时代孕育新思想,新思想引领新时代。在新时代的条件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焕发出新的生机。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代表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宣读了党的二十大报告,这篇报告提纲挈领地总结过去所取得的伟大成就,同时继往开来,提出许多富有理论性、创造性的成果,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中国式现代化就是党二十大报告当中的重大理论成果之一,在中国式现代化内容当中,对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具有很强的时代性特征,需要我们从马克思主义人文观的角度,深入开展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问题的学理研究。
The new era nurtures new ideas, and new ideas lead the new era. Under the conditions of the new era, the theory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has shown new vitality. At the 20th Congres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the general secretary Xi jinping read out the report of the 20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which summarized the great achievements made in the past in an outline, and at the same time carried forward the past and forged ahead into the future, and put forward many theoretical and creative achievements, which became the latest achievements of the Sinicization of Marxism. Chinese path to modernization is one of the major theoretical achievements in the report of the 20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In the content of Chinese path to modernization, the modernization of the harmonious coexistence of man and nature has strong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imes. We need to carry out in-depth theoretical research on the modernization of the harmonious coexistence of man and natur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arxist humanistic view.
马克思主义人文观,中国式现代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Marxism Humanism
Chinese Path to Modernization Modernization in Which Man and Nature Coexist Harmoniously
1. 引言

马克思主义具有高度的人文观,从马克思主义创立至今,始终贯穿着人的解放这一主线,而对于人的解放,不仅是思想上的解放、政治上的解放,更是对物质生活上的解放,是对物质生产方式上人与人的解放、人与社会的解放、人与自然的解放。而人与自然的关系方面,在当代社会发展中越显重要。为此,本文通过对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为出发点,以马克思人文观为视角,通过中国式现代化对全球生态治理的贡献和影响,强调国际合作在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中的作用,展开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问题的研究。

2. 马克思主义人文观的当代解读

对马克思主义人文观的深入理解,首先要明确马克思主义理论条件下的人是什么样的。马克思主义中的人是拥有主观能动性地从事社会物质生产生活的人,是现实意义上的人。同时,还要理解人的本质是自由自觉、全面发展的人。上述这些是马克思主义人文观理解的的前提和基础。与此同时,为了更好、更加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人文观,还要区别西方的人本主义和马克思主义人文观的区别,防止出现概念上的混淆。

2.1. 马克思主义人文观是现实生活中从事物质生产的人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是现实生活中从事物质生产的人,人的本质是自由自觉。马克思在《费尔巴哈的提纲》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1] 因此,马克思主义的人文观的前提是从事物质生产活动的现实中的人,不承认人这一点,就会陷入历史唯心主义,无法理解现实生活中人的主体性,无法理解人在实践活中认识世界改造世界。马克思在批判过去的一切旧唯物主义哲学家就曾指出“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做感性的人的活动,当做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 [1] 过去一切旧的唯物主义主义哲学家把人当作抽象、直观的人,而马克思把人当作现实感性,能够发挥主观能动性,强调人的主体性,积极改造世界的人文观。

2.2. 人的本质是自由自觉而全面发展的

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人文观不仅要知道马克思主义人文观深刻的现实性、物质生产性,更重要的是去理解人的本质。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一当人开始生产自己的生活资料,即迈出由他们的肉体组织所决定的这一步的时候,人本身就开始把自己和动物区别开来。人们生产自己的生活资料,同时间接地生产着自己的物质生活本身。” [1] 人的本质是是开始于自己的生活资料生产,从而把人与动物区别开来。但与此同时,在资本主义条件下进行物质资料生产活动,劳动被异化,劳动者被贬低为价值增值的工具,无法获得自身的解放。只有在无产阶级斗争带领下,建立无产阶级争权,生产资料实行公有制,从社会主义进一步过渡到共产主义社会,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人的解放。在共产主义社会,不再是人们为了劳动而劳动,而是为了自身自由自觉、全面发展的去劳动,让劳动产生美。因此,人的本质是人从事物质生产的基础上,自由自觉、全面发展的。

2.3. 西方的人本主义与马克思主义人文观的区别

人本主义是西方哲学重要的哲学思潮,有三层含义“一是特指14世纪下半期发源于意大利并传播到欧洲其他国家的哲学和文学运动,它构成现代西方文化的一个重要因素;二是专指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德国古典哲学中的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哲学;三是泛指承认人的价值和尊严,或以人性和人的利益为主体的任何哲学,其中主要是指现代西方哲学中与科学主义相对立的,以人的本质、价值、地位等为研究重心的哲学思潮。” [2] 上述对西方人本主义的界定,是从历史发展过程、主要核心内涵以及具体内容等角度出发。虽然西方人本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人文观有着一定联系,比如对于揭示人的异化,批判资本主义社会异化现象等进行了不同视角下的研究阐述。但是还是存在着许多的区别。其中,最本质的区别在于西方的人本主义忽视或否定无产阶级革命,提出在资本主义框架内社会改良,人本主义对人的本质和解放就不彻底,甚至逐渐成为乌托邦式的空想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人文观是真正意义上人的解放的学说,是我们制定政策、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之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对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关系的新认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自然是生命之母,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 [6] ,既鲜明强调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又深刻阐明了人与自然的整体性、生态系统各要素间的普遍联系性,超越了西方“人类中心主义”“生态中心主义”等将人与自然割裂开来的思维方式,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生态唯物论、生态系统论的丰富和发展。值得注意的是,当代许多西方马克思主义学派受自由主义的影响越来越深,逐渐脱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此,一方面,我们要吸收西方马克思主义、人本主义观点中,积极合理的成分。做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另一方面,我们要抵制自由主义错误思潮,辨别真正的马克思主义与虚假的马克思主义。

3.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要求

在深入了解马克思主义人文观丰富内涵的基础上,还要对中国式现代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二者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研究,来体现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对马克思主义人文观的丰富和发展。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 [3] 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之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具体表现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中国式现代化的马克思主义人文观。

3.1.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尊重自然的马克思主义人文观

尊重自然,就是尊重人类自身、人类社会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与自然是是生命的共同体。生态环境没有替代品,用之不觉,失之南存。” [4] 人类史与自然史是辩证统一的,“只要有人存在,自然史和人类史就彼此相互制约。” [1] 自然逐渐成为人类历史,人类也是自然史的一部分。马克思指出,“劳动作为使用价值的创造者,作为有用劳动,是不以一切社会形式为转移的人类生存条件,是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即人类生活得以实现的永恒的自然必然性。” [5] 人类的劳动离不开自然界,正是人类通过自然界这个物质载体,开展自身的劳动,来认识并改造这个世界。因此,尊重自然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思想前提,是马克思主义人文观中的自然观的出发点。

尊重自然,就是尊重规律,就是尊重生产力。马克思指出,“在人类历史中即在人类社会的产生过程中形成的自然界是人的现实的自然界;因此,通过工业——尽管以异化的形式——形成的自然界,是真正的、人类学的自然界” [5] 。自然界的形成越来越离不开人的活动,而人的活动是带有自然属性的活动。总之,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是人化自然,自然化人的辩证统一的运动规律,因此,我们要尊重自然,自然与人是相统一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 [6] 绿水青山的生态思想理论,指出了生产力与自然环境的辩证关系,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人文观。现阶段,尊重自然要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做到节能环保,低碳生活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3.2.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顺应自然的马克思主义人文观

在尊重自然的思想前上,还要顺应自然。顺应自然的发展,就是要顺应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马克思主义人文观。马克思认为,“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因此,第一个需要确认的事实就是这些个人的肉体组织以及由此产生的个人对其他自然的关系。……任何历史记载都应当从这些自然基础以及它们在历史进程中由于人们的活动而发生的变更出发。” [1] 历史的发展规律是以自然规律基础上进行的,因此,尊重规律,就要顺应规律,顺应规律的前提就是要顺应自然,这是马克思主义人文观的丰富内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的需要已经成为这一矛盾的重要方面,广大人民群众热切盼望加快提高生态环境质量。” [4] 建设人与自认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就需要顺应自然的发展规律,认真分析和研究当今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社会矛盾决定我们社会发展的状况,社会发展状况影响着人们对绿水青山优美环境的需要。顺应自然,就要认清社会发展中的主要矛盾,这是解决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发展过程所面临问题的核心,是马克思主义人文观发展的内在动力。

3.3.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保护自然的马克思主义人文观

保护自然就是保护生产力,就是稳步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马克思主义人文观的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恩格斯指出,“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每一次胜利,起初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往后和再往后却发生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最初的结果又消除了” [1] 自然对人类是公平的,保护自然就是保护我们人类自身,破坏自然就是破坏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因此,马克思主义人文观下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保护自然。习近平总书记也强调,“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天不言二四实行,地不语而百物生。当人类合理利用、友好保护自然时,自然的回报常常是慷慨的;当人类无序开发、粗暴掠夺自然时,自然的惩罚必然是无情的。人类对大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这是无法抗拒的规律……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生态财富,又是社会财富、经济财富。保护生态环境就是白虎自然价值和增值自然资本,就是保护自然经济社会发展潜力和后劲,使绿水青山持续发挥生态效益和经济社会效益。” [4] 因此,保护自然就是保护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生产力,生产力的提升有进一步改善人与自然的关系,最终形成一种人与自然的良性互动。

4.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本质要求

人是实践的主体,是现实生活中具有主观能动性,从事社会物质生产的人,自然是实践的客体,是人所从事社会生产、社会交换的物质基础。人只有通过实践才能认识世界,改造世界,从而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因此,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是人与自然沟通的桥梁、是处理好人与自然关系的现实依据、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根本途径。

4.1. 实践是连结人与自然沟通的桥梁

实践是连接主体与客体的纽带,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桥梁,人类的历史是由人们自己创造的历史,是人类社会从事物质生产实践活动的历史。人类历史又离不开自然史的发展,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就指出,“我们仅仅知道唯一的一门科学,即历史科学。历史可以从两方面来考察,可以把它划分为自然史和人类史。但这两方面是不可分割的;只要有人存在,自然史和人类史就彼此相互制约。” [1] 自然史与人类史,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发展是对立统一的,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相互制约,从而达到共同发展的历史运动规律。而人的社会实践活动贯穿于社会历史发展的全过程,包括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规律认识,体现人类社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马克思指出用人类社会物质生产实践活动,揭示人类历史的方法“是唯一的物质主义的方法,因而也是唯一的科学方法” [5] 。因此,用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揭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哲学依据,提供了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唯物主义科学方法,成为连结人与自然关系和谐共生的桥梁,从而使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成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马克思主义人本观核心内容。

4.2. 实践是处理好人与自然关系的现实依据

实践不仅是连结人与自然关系和谐共生的桥梁,同时也是处理好人与自然关系的现实依据。实践活动不仅改变周围的环境,同时也改变人的本身。实践活动作为人的存在方式,是为了满足人类自身需要而进行的能动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实践活动是人类所特有的活动,体现人的本质的社会性。马克思指出“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穿住以及其他一切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物质生产物质生活本身。” [7] 而这一切,就需要我们在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上,要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处理好人与自然关系不是从头脑中想出来的,而是通过具体实践来实现的。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发现规律,并进一步指导人与自然的内在关系。因此,实践是解决人们现实需要的物质生产方式,是处理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实依据。

4.3. 实践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唯一途径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理论产生源于实践,离开了实践,中国是现代化理论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理论价值也来源于实践,离开了实践,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就失去了理论意义。马克思指出“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程度,总是取决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程度。” [7] 社会物质生产的实践,决定了社会发展的需要,在新时代的条件下,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中国是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基于社会实践的现实需要。中国坚定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积极推动全球可持续发展,同世界各国开展环保交流合作,彰显了环境治理的大国担当。从思维、理念到经验、制度,中国已成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通过发起建立“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联盟、设立中国气候变化南南合作基金、将实施绿色发展行动纳入中非“八大行动”、在发展中国家启动低碳示范区等方式,帮助发展中国家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共享中国生态红利。

5.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对全球生态治理的贡献是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必由之路

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要尊重客观规律,同时也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辩证统一原理。人们由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是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统一,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最终目的。因此,就要深入理解必然和自由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间的关系,从而揭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人由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重要一环;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过程中,由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最终目的。

5.1. 必然王国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前提

“必然是指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的自然和社会发展所固有的规律。” [2]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必须尊重客观规律,人对自然规律的尊重与运用,就是在尊重规律的基础上,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作为自然的存在物,人不可能离开自然界和社会,其活动肯定要受制于自然必然性和社会必然性,必须服从客观规律。” [2] 面对生态危机与环境挑战,中国秉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等绿色发展理念,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的路径,从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高度出发,坚持用系统论的工作方法解决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难题,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建设清洁美丽世界提供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尊重必然性,即尊重自然和社会所发展的固有规律,才能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才能使必然王国成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因此,必然王国是人与自然关系和谐共生现代化的前提。

5.2. 自由国王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归宿

“自由就是人在活动中通过认识和利用必然所表现出的一种自觉、自为、自主的状态。自由实现的程度同人的认识与实践水平是相一致的。” [2] 人作为超越自然的存在,不满足于现有的生存状态,而是力求获得思想和行动上的自由。与此同时,“人对一定问题的判断越是自由,这个问题判断的内容所具有的必然性就越大。” [7] 当今世界,人类命运与利益相互交织、紧密相连,牵一发而动全身,任何一国都无法置身事外、独善其身。人类命运共同体立足于生态环境的开放性、共享性,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目标,中国明确倡导“国际社会应该携手同行,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之路”,主张加快构筑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共建清洁美丽的世界。因此,人们只有通过获得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才能更加彻底地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人越是自由,人与自然就更加和谐共生。最终自由王国就成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归宿。

5.3. 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最终目的

毛泽东指出“人类的历史,就是一个不断地从必然王国像自由王国发展的历史。这的历史永远不会完结……人类总得不断地总结经验,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 [8] 。人类的历史也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历史,人对自然态度发展的进程,经历了原始时期对自然的盲目崇拜;古代朴素的唯物主义自然观,如“知天命而用之”、“人定胜天”等思想;到近代形而上学的自然观,人主宰自然界,人类征服自然界;再到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即人与自然辨证统一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人化自然和自然化人的辩证统一,自然史与人类史的辩证统一,人与自然的和解等;再到现如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自然观,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可持续发展,绿色发展理念等。党的十八大以来,环境法制建设、环境监管执法、环境风险管理更加有力,建立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制度,全面推行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健全生态补偿制度,生态文明“四梁八柱”性质的制度体系基本形成;依靠科技创新这一关键变量,破解绿色发展难题,充分运用大数据、现代遥感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构建环境问题发现机制,搭建国家生态环境科技成果转化综合服务等创新平台,提升精准治污水平和效能。人们对人与自然的关系随着社会实践,物质生产方式的变化而不断发展。从而使人们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由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最终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成为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最终目的。

References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 第三卷)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2: 133, 135, 146-147, 998. 马克思主义哲学[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 2020: 13, 307-308.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全国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单行本[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22: 19.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 第三卷[M]. 北京: 外文出版社, 2020: 359-36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十三卷, 第四十二卷)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72: 56, 128, 519. 习近平著作选读(第一卷、第二卷) [M]. 北京: 外文出版社, 2023: 165+434.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 第九卷)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9: 12, 120, 531. 毛泽东文集 第八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9: 325.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