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xploring the Effect of 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 Methods for Non-Suicidal Self-Injury among Adolescents
Non-suicidal self-injury is closely related to suicidal behavior and has become a global public health problem, which seriously threatens the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 of adolescents. In recent years, the incidence of non-suicidal self-injury among adolescents in China has been increasing year by year, and has received widespread attention from society. This article aims to explore the effectiveness of current psychological crisis intervention methods for non-suicidal self-injury among adolescents through the review and analysis of existing literature.
Adolescents
非自杀性自伤行为是指在没有自杀企图的情况下直接而刻意地伤害自己的身体,以反复性、蓄意性、间断性为特点,主要形式为用利器划伤四肢,或用裸手砸玻璃,用火烧伤自己的皮肤、组织、毛发等,其中最常见的形式为用玻璃、小刀等划伤自己的皮肤。非自杀性自伤通常始于青少年早期,青少年是该行为的高发人群。在普通青少年中,非自杀性自伤患病率为14.8%~21.7% (
并且,在政策上,《健康中国行动2023年工作要点》指出,要开展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开展生命教育、自护教育和心理咨询,持续开展青春自护和健康守护行动。对青少年进行生命教育,让他们重视自己的生命,爱护自己的身体,明白个体生命的重要性。
青少年情绪具有不成熟、不稳定的特点,并且起伏波动较大,反应强烈,容易受到环境、心理暗示等多因素影响。青少年学生对各种事物比较敏感,自我意识迅速发展,心理行为自控能力较弱。因此,如果青少年长期处于强烈的负性情绪中,对情绪的自我控制调节能力较弱,就容易产生伤害自己的想法,久而久之就会将这种想法付诸行动。情绪的消极性以及青少年的情绪调节困难就很大可能会引起非自杀性自伤行为,如果该行为的发生频率较高,青少年甚至可能会导致对非自杀性自伤行为上瘾。
家庭环境、亲子关系、家庭教养方式对青少年的身心发展有直接影响。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大部分会出现叛逆行为,正是需要父母关爱理解以及正确引导的时期,但有些家长没有及时关注到孩子的情绪变化,有的家长可能意识到了但也不知该如何去引导,甚至有的家长会采取不恰当的方式进行管教,使青少年的负性情绪不被接纳,是他们的感受不被尊重、不被关注,更加产生抵触情绪,出现自杀性自伤行为。
在现代教育环境下,青少年的学习压力较大,为保障其未来全方面发展,学习任务较重,使得其容易产生较大心理压力。并且在校园环境中,人际环境深深影响着青少年的健康发展。在人际交往中容易受挫,或受到校园霸凌的影响容易产生负性情绪与心理。
青少年随着年龄的增长会逐渐深入接触社会,并且随着现代信息环境的环境化现象逐渐加深,信息传播速度较快,且传播范围较广,青少年可通过多种途径了解信息。但部分青少年的辨别能力较差,容易受到错误信息的引导,形成不正确认知,从而加重负性情绪对自己的影响。
在青少年的成长过程中,身心健康是他们全面发展的基石。然而,随着现代社会压力的增加和竞争的激烈,许多青少年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心理压力和困扰,这其中包括非自杀性自伤等严重问题。非自杀性自伤行为不仅直接对青少年的身体造成伤害,更在深层次上对其心理健康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因此,心理干预手段在此时显得尤为重要(
非自杀性自伤行为虽然并非直接以自杀为目的,但与之相关的心理问题,如抑郁、焦虑等,以及自伤行为本身,都可能显著增加自杀行为的风险。首先,非自杀性自伤行为通常与情绪调节困难、自我认同问题以及缺乏有效的应对机制有关。这些心理困境往往导致青少年在面临压力时采取极端行为来寻求释放或逃避。这种自伤行为不仅会对身体造成直接伤害,更重要的是,它可能成为自杀行为的潜在预兆。基于此,心理干预手段在此时显得尤为重要。通过专业的心理评估、咨询和治疗,可以帮助青少年识别和管理这些负面情绪和想法,学习更有效的应对机制和情绪调节技巧。这不仅可以减少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发生,更重要的是,可以降低自杀行为的风险。
非自杀性自伤作为一种复杂的心理现象,长期以来在社会中并未得到足够的关注和认识。这种缺乏理解的环境往往导致对自伤者的偏见和歧视,进一步加剧了他们的心理压力和负担。因此,心理干预手段的研究可以揭示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深层心理机制和影响因素,帮助人们更全面地理解这一现象。这些研究不仅展示了非自杀性自伤行为背后的心理困境,还揭示了它与社会、家庭、个人经历等多方面的联系。这种深入的理解有助于打破社会对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误解和偏见,使更多人认识到这是一种需要关注和帮助的心理问题(
根据李颖琳的分类方法,将现有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相关的心理治疗干预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特定性心理干预,研究对象仅为青少年且主要结局指标为非自杀性自伤相关指标;另一类是非特定性心理干预,研究对象不只针对青少年或主要结局指标为不是非自杀性自伤的相关指标(
认知行为疗法是一种为改变人们不良思想、态度和行为的心理治疗形式,被推荐为治疗焦虑和抑郁的一线治疗方法,其目标人群包括儿童和青少年(
辩证行为疗法是一项综合性的治疗,在20世纪70年代由美国心理学家Marsha M Linehan教授创立。辨证行为疗法的许多基本思想来自于传统的认知行为理论,它强调必须在患者与治疗师之间建立一种开放而明确的合作关系,同时在治疗中应用了大量自我监测的技巧(
由美国心理学家Hayes于20世纪90年代提出,以功能性语境主义为哲学基础,以关系框架理论为理论背景而创造的心理治疗方法,属于基于正念技术的第3代行为疗法之一(
其治疗基础是青少年的非自杀性自伤行为可能与家庭教育、不良的亲子关系、童年受虐待等家庭功能障碍有关(
削减方案是由Taylor等根据人工辅助成人认知行为疗法改编,是一种以认知为导向、以问题为中心,针对有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门诊青少年的人工短期治疗,由8~12个个体治疗阶段组成,包括提高患者的治疗动机和依从性、识别自伤行为的原因、测试自伤的替代行为、稳定替代行为以减少经常激活自伤的厌恶紧张4个主要模块,平均持续时间为10个月。
自我伤害行为治疗是为青少年设计的为期9周、每周1小时的个体化行为治疗,包括治疗前的动机增强策略、心理教育、功能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技能训练以及在个性化模块中的人际沟通、认知扭曲和痛苦容忍技能,旨在减少非自杀性自伤行为和冲动的频率,侧重于通过功能评估以识别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前因和使非自杀性自伤行为加重的因素,解决认知扭曲、人际交往不足或痛苦耐受技能不足等问题,并且可以在不对临床医生进行强化训练的情况下进行(
青少年情绪调节个体治疗是基于情绪调节团体治疗,由瑞典学者Bjureberg专门为减少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频率而开发的为期12周的短期个体化治疗,包括个体治疗、群体治疗和为父母(至少有一方父母参加方案)提供的网络课程,有在线治疗师提供支持。
目前对于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干预主要采用心理治疗,其中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辨证行为疗法在减少非自杀性自伤行为方面有效并且运用普遍。辩证行为疗法,通过改变青少年对自己、他人及世界的看法,帮助其更好地应对情绪和行为问题。
在干预非自杀性自伤方面,认知行为疗法的有效性也已经得到了一些研究的支持。认知行为疗法可以减少青少年的自伤行为,认知行为疗法可以帮助个体识别和改变与自伤行为相关的负面情绪。其次,能增强情绪调节能力,认知行为疗法可以帮助个体学会更有效地识别和调节自己的情绪。通过改变负面的思维方式和应对策略,个体可以更好地应对压力和情绪挑战,减少自伤行为的触发因素。
接受承诺疗法干预非自杀性自伤可以增强心理弹性,接受承诺疗法可以帮助个体培养心理弹性,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从而提高自我觉察,接受承诺疗法强调对内在体验的觉察和接受。通过提高自我觉察能力,个体可以更好地理解自己的情绪和行为模式,从而更好地管理和改变自伤行为。需要注意的是,接受承诺疗法的有效性可能因个体差异、治疗师的专业水平和治疗的具体实施方式而有所不同。此外,对于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干预,综合的治疗方法可能更为有效,包括心理治疗、药物治疗和社会支持等。综上,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干预手段的有效性因人而异,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干预方案。
综上所述,非自杀性自伤行为在青少年中呈上升趋势,已成为一个亟待关注和干预的公共卫生问题。从个体因素、家庭因素、学校因素到社会因素,多方面的原因共同促使青少年采取自伤行为以应对内心的困扰和压力。这些行为不仅直接对青少年的身体造成伤害,更在深层次上对其心理健康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甚至增加自杀的风险。因此,对青少年进行心理干预显得尤为重要,如认知行为疗法、辩证行为治疗等,能有效帮助青少年识别和管理负面情绪,培养健康的应对机制和压力处理能力。通过有效的心理干预,青少年的负性情绪可以得到显著的缓解,减少他们采取自伤行为的可能性,从而降低自杀行为的风险。同时,提升社会对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认识和了解也至关重要。这不仅有助于消除对自伤者的偏见和歧视,还能为自伤者创造一个更加理解和支持的社会环境,减轻其心理压力和负担。通过媒体宣传、教育讲座、社区活动等途径,我们可以向公众普及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相关知识,提高社会对这一问题的关注度,使更多人愿意为自伤者提供帮助和支持。因此,针对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心理干预及其社会关注度的提升,是保护青少年身心健康、预防自杀行为的有效途径。我们需要从多方面入手,共同努力,为青少年创造一个健康、和谐、支持性的成长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