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Impact of Proactive Social Media Use on Loneliness: The Serial Mediating Role of Friendship Quality and Online Positive Feedback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llege students’ proactive social media use, friendship quality, online positive feedback, and loneliness. Method: A survey was conducted on 346 college students using the Proactive Social Media Use Questionnaire, Friendship Quality Scale, Online Positive Feedback Scale, and Loneliness Scale. Results: 1) There were significant correlations between proactive social media use, friendship quality, online positive feedback, and loneliness. 2) Proactive social media use not only has a direct positive predictive effect on loneliness but also indirectly affects college students’ loneliness through the mediating effects of friendship quality and online positive feedback. Conclusion: The study reveals the mediating mechanism of friendship quality and online positive feedback between proactive social media use and the relationship with college students’ loneliness, providing some reference and enlightenment for correctly guiding college students to use social media reasonably to reduce the experience of inner loneliness.
Proactive Social Media Use
随着网络的普及程度的提高,人们越来越依赖网络,尤其是以微信、QQ为代表的一系列社交网站进行沟通交流。根据第5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3年6月,我国网民的规模已达到10.79亿人,互联网普及率高达76.4%。社交网站可以为用户提供网络上的个人空间以及动态分享,而对社交网站的使用一般分为两种:主动性社交网站使用和被动型社交网站使用(
孤独感作为大学生常见的负性情绪体验之一,往往伴随着大学生的人际交往问题,孤独感指个体在社会适应过程中体验到自身与外界隔绝或受到外界排挤所产的孤苦无依的消极体验(
友谊是个体在与他人进行人际交往的过程中通过自我表达和信息交流所建立起来的一种情感联系,友谊质量则是衡量友谊关系强弱的重要指标(
线上积极反馈是个体在使用社交网站过程中所获得的支持性回应如点赞、评论等,这种来自线上的社会支持与线下支持一样对个体的社会化适应与发展产生重要促进作用(
社交网站作为线下人际交往的重要补充,在促进个体人际关系的建立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它为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联系与信息交流提供了便利的平台。个体主动在社交网站上发布自己的动态,并点赞评论好友的动态可以促进其与好友之间的了解,加强情感联系从而对友谊关系的发展产生积极影响(
综上所述,本研究以大学生为研究对象,考察主动性社交网站使用与孤独感的关系,以及友谊质量和线上积极反馈在这二者之间的中介作用,以探明主动性社交网站使用对孤独感影响的心理机制。
本研究采取方便抽样方法,以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在线上收集问卷共370份,有效问卷为346份,问卷回收有效率为93.51%,被试平均年龄为19.57岁。
被试基本信息如
被试基本情况 |
|||
性别 |
男 |
195 |
56.40% |
女 |
151 |
43.60% |
|
生源地 |
城镇 |
167 |
48.30% |
农村 |
179 |
51.70% |
|
是否独生子女 |
独生子女 |
124 |
35.80% |
非独生子女 |
222 |
64.20% |
2015年,由Frison和Eggermont编制,共5个题目,采用李克特五点计分。主要用来测量个体主动使用社交网站如在社交网站上更新信息、发布照片等的情况,个体在该量表得分越高,则说明个体的主动性社交网站的使用频率越高(
采用Russell编制的孤独感量表(
该量表由崔曦曦、孙晓军和牛更飒人修订(
Liu和Brown编制了该量表(
由于本研究数据来源于被试自我报告,可能存在共同方法偏差。在对大学生进行施测的过程中,主试强调问卷的匿名性与保密性,说明数据仅限于科学研究用,以尽量控制共同方法偏差来源。此外,在统计上采用Harman单因子检验法进行共同方法偏差检验。结果表明,第一个因子所解释的变异量为 34.05% (<40%),因而本研究的数据不存在严重的共同方法偏差。
对家庭功能、共情、道德认同、网络利他四个变量的得分进行描述性统计,结果如
最小值 |
最大值 |
平均值 |
标准差 |
方差 |
|
主动性社交网站使用 |
5 |
25 |
13.51 |
4.27 |
18.26 |
孤独感 |
20 |
75 |
44.56 |
8.92 |
79.48 |
友谊质量 |
14 |
98 |
76.84 |
12.20 |
148.82 |
线上积极反馈 |
5 |
25 |
18.37 |
5.03 |
25.30 |
对各个研究变量进行了皮尔逊积差相关分析,结果见
主动性社交网站使用 |
孤独感 |
友谊质量 |
线上积极反馈 |
|
主动性社交网站使用 |
1 |
|||
孤独感 |
−0.32** |
|||
友谊质量 |
0.35** |
−0.43** |
||
线上积极反馈 |
0.47** |
−0.39** |
0.46** |
1 |
*代表p < 0.05,**代表p < 0.01,***代表p < 0.001,以下同。
从
根据Hayes的SPSS宏程序PROCESS模型6,在控制性别、年龄、生源地、是否独生子女和网龄的条件下,通过5000次重复抽样估计中介效应95%置信区间,检验共情和道德认同在家庭功能与网络利他之间的链式中介效应。
回归方程 |
整体拟合指数 |
回归系数显著性 |
|||||
结果变量 |
预测变量 |
R |
R2 |
F |
β |
t |
|
友谊质量 |
主动性社交网站使用 |
0.40 |
0.16 |
10.97*** |
0.31 |
5.97*** |
|
线上积极反馈 |
主动性社交网站使用 |
0.57 |
0.33 |
23.46*** |
0.34 |
6.86*** |
|
友谊质量 |
0.33 |
6.80*** |
|||||
孤独感 |
主动性社交网站使用 |
0.52 |
0.27 |
15.36*** |
−0.16 |
−2.63** |
|
友谊质量 |
−0.28 |
−5.15*** |
|||||
线上积极反馈 |
−0.19 |
−3.33** |
如
效应值 |
95%置信区间 |
占总效应比例 |
||
上限 |
下限 |
|||
总效应 |
−0.66 |
−0.44 |
−0.88 |
100% |
总中介效应 |
−0.36 |
−0.23 |
−0.49 |
54.55% |
Ind1 家庭功能→共情→网络利他 |
−0.18 |
−0.08 |
−0.29 |
27.27% |
Ind2 家庭功能→道德认同→网络利他 |
−0.16 |
−0.05 |
−0.23 |
9.09% |
Ind3 家庭功能→共情→道德认同→网络利他 |
−0.02 |
−0.01 |
−0.08 |
3.03% |
此外,如
通过数据分析发现,主动性社交网站使用、友谊质量、线上积极反馈、孤独感显著相关,进一步进行回归分析发现,主动性社交网站使用可以显著负向预测孤独感,这与以往研究一致(
本研究的结果表明,主动性社交使用可以通过友谊质量的中介作用对孤独感产生影响,以往的研究也表明,个体在社交网站中呈现积极动态如自拍对提高个体的人际关系满意度和友谊质量有重要影响(
除此之外,主动性社交网站使用还可以通过线上积极反馈的中介作用对孤独感产生影响,与以往研究中社交网站的使用和线上积极反馈之间关系的研究结果相符(
最后,研究结果表明主动性社交网站使用可以通过友谊质量和线上积极反馈的链式中介作用对孤独感产生影响,以往研究表明,当个体在社交网站发布自拍时,很容易激发看到照片的好友大脑子中相关的社交临场感,增强朋友之间的亲密感,从而促进友谊质量的提升(
四川省社科规划“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新时代大学生心理特点、成长规律及思想动向研究。
*通讯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