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s Creative Education Studies 2331-799X 2331-804X beplay体育官网网页版等您来挑战! 10.12677/ces.2024.127462 ces-91974 Articles 人文社科 “大思政课”视域下大学生科学家精神培育研究
Research on the Cultivation of the Scientist Spirit of College Students in the View of “Bi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吉首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 吉首 10 07 2024 12 07 283 288 18 3 :2024 11 3 :2024 11 7 :2024 Copyright © 2024 beplay安卓登录 All rights reserved. 2024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以“大思政课”为视域,对大学生开展科学家精神培育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实践进路,是丰富思政课教学内容的现实需要,更是培养担当民族复兴时代新人的时代要求。当前,科学家精神培育还存在培育方式缺乏创新协调性、培育资源的运用意识和能力不强、培育场域单一等问题。因此,必须从基于大格局、善用大资源、开拓大视野、利用大场域、争做大先生的角度出发,进一步增强“大思政课”视域下大学生科学家精神培育的实效性。
In the view of “bi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the cultivation of scientists’ spirit for college students is a practical way to implement the strategy of developing the country through science and education, a practical need to enrich the teaching conten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and a requirement to cultivate newcomers to take up the role of rejuvenating the nation in the era. At present, the cultivation of the spirit of scientists still exists problems such as the lack of innovation and coordination in the cultivation method, the lack of strong awareness and ability in the use of cultivation resources, and the single cultivation field. Therefore, it is necessary to further enhance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cultivation of the spirit of scientists among college students in the view of “bi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based on a big pattern, making good use of big resources, developing a big vision, using a big field and striving to be a big gentleman.
“大思政课”,大学生,科学家精神,培育
“Bi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University Students Scientists’ Spirit Cultivation
1. 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 [1] “大思政课”实质上是一种教学理念,强调聚焦于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坚持大局思维、系统思维、创新思维、协同思维等思维方式,在改革创新思政课程课堂教学基础上,善用社会大课堂,搭建大资源平台,构建大师资体系,拓展立德树人大格局 [2] 。进入新时代,在科技事业越来越受到重视的同时,科学家精神也逐渐显示出重要价值。大学生作为国家科技创新事业发展的后备军和重要人才来源,加强对新时代大学生科学家精神的培育是建设科技强国的题中应有之义。而“大思政课”的提出为思政课的守正创新指明了方向,为培育大学生科学家精神提出了新要求,也为解决大学生科学家精神培育中存在的问题提供了新思路。

2. “大思政课”视域下大学生科学家精神培育的价值意蕴

新时代,对大学生开展科学家精神培育有益于实施科教兴国的目标战略、推动思政课建设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培育堪当民族复兴的时代新人,是提升大学生科学文化素养,引导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

2.1.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实践进路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 [3] 科学家精神是一代代科技工作者在救亡图存、科技报国的实践中形成的宝贵资源,是支撑当前科技工作者抵御风险挑战、矢志不渝推进国家科技创新的重要前进力量,更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创新型科技强国的精神支柱。将科学家精神与“大思政课”相结合,将爱国、创新、求实、奉献等精神融入大学生的培养中,可以进一步强化高校思政课的引领作用。同时,在引导大学生提高科技创新能力的同时,进一步感悟老一辈科学家的人格魅力,发挥其榜样和示范作用。使大学生在努力实现自立自强的过程中,敢于解放思想,勇于探索新领域、新理论,提高科技战略能力,为国家的发展稳定提供重要保障。

2.2. 丰富思政课教学内容的现实需要

以内容为“王”是思政课教育教学始终秉持的理念。首先,科学家精神作为一种积极进取、创新思维和价值追求的精神状态,为思政课注入了科学探索、创新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等方面的内容。使思政课能更好地满足学生对知识、能力和素质的需求。其次,“大思政课”之“大”就在于其将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和中华文明史等历史变迁、将“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全球视野、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时代特征等鲜活素材都展现出来。无论是从历史发展还是当下实践来看,日新月异的历史变迁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都为大学生科学家精神培育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也进一步拓展了思政课教学的元素和资源,赋予了思政课生命力与活力。

2.3. 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要求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广大青年要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怀抱梦想又脚踏实地,敢想敢为又善作善成,立志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 [3] 从“培养学生爱国情怀、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 [4] ,到“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 [5] ,这些对时代新人的要求中蕴含着科学家精神的内核。思政课是弘扬科学家精神的主渠道、主阵地,将科学家精神与“大思政课”相结合,是培育时代新人的需要,更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应有之义。新时代新征程,战略机遇与风险挑战并存,肩负着民族复兴时代重任的大学生必须学习科学家身上一心为国、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精神,把科学家精神作为宝贵的学习资源,以此约束自己的行为,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在学习弘扬科学家精神的进程中,勇做新时代的奋进者,实现自我梦与“中国梦”的相结合,在新时代书写自身的价值与担当。

3. “大思政课”视域下大学生科学家精神培育的问题之困

在“大思政课”布局下,大学生科学家精神培育还存在诸多问题,因而全面系统地分析“大思政课”视域下影响科学家精神培育实效性的社会因素、学校因素、家庭因素、个人因素等多方面的因素,是从善用“大思政课”视角出发,探索大学生科学家精神培育的重要思路。

3.1. 大学生科学家精神培育缺乏“大思政”思维

当前,善用“大思政课”培育大学生科学家精神的意识还有待提高,具体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大学生科学家精神培育缺乏大局思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高等教育要立足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心怀‘国之大者’。” [5] 科学家精神作为意识形态教育的重要部分,应紧密联系国内发展和世界形势的新动向。然而当前科学家精神的培育者未能站在全球视野的高度讲清我国在“两个变局”中面临的机遇挑战,讲清大学生应担任的时代使命,使学生缺乏全球视野和弘扬科学家精神的意识。其次,大学生科学家精神培育缺乏历史思维。这主要体现在科学家精神培育者未能充分利用生动、具体的历史素材将科学家精神讲清或使用的历史素材不够典型,使大学生未能深入体会到科学家精神所形成的历史背景,无法产生情感共鸣。

3.2. 大学生科学家精神培育协同育人格局不完善

大学生科学家精神培育方式单一、培育力量薄弱、培育内容不完善等问题存在的原因主要是因为科学家精神培育协同育人格局不完善。首先,大学生科学家精神培育协同育人主体未广泛调动。《人民日报》在专题报道中讲道:“‘大思政课’大就大在是一门社会大课,是系统工程,光靠学校还不够,需要社会各方参与。” [6] 大学生科学家精神培育是一项系统性、长期性的工程,但由于学校、家庭、社会对大学生科学家精神培育的意识不够强烈,且缺乏相应的政策、资源供给等外部条件的支撑,使得其培育效果大打折扣。其次,大学生科学家精神培育协同资源未有效挖掘整合。“大思政课”的提出强调要充分调动社会各类资源并进行有效整合,而当前大学生科学家精神培育的各类资源彼此分离导致了培育内容的不完善、不系统。这主要体现在高校教师对教材所蕴含的科学家精神资源挖掘力度不深、对疫情防控技术、航天航空技术、中医药技术等现实生活资源的运用整合力度不够。

3.3. 大学生科学家精神培育实践育人体系不完善

社会现实与社会实践是进行科学家精神培育最为鲜活的教学素材,而当前大学生科学家精神培育存在着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问题,这势必会降低大学生的参与感和获得感。首先,“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联系不够紧密。当前,大学生科学家精神培育在培育内容上缺乏理论与实践相联系,在培育形式上缺乏实践教学与现场教学相结合,影响了科学家精神入脑入心、化为学生报国之心的实效性。其次,社会衔接与转换机制不完善。善用“大思政课”来进行科学家精神培育,必须构建课堂的社会对接与社会转换机制。当前,大学生科学家精神培育的场所主要拘泥于学校场域、课堂空间及师生之间,其视野的开阔度、内容的现实性、过程的社会化等方面都有待加强。同时,大学生科学家精神培育,不仅限学校课堂,还应在社会生活中感受科学家精神,传递社会主导价值,但当前科学家精神培育与社会衔接的紧密度不强。

4. “大思政课”视域下大学生科学家精神培育的实践路径

以“大思政课”为视域对大学生开展科学家精神培育就必须树立新的培育理念,探索新的培育方式,做到善用“大思政课”,基于大格局、善用大资源、展现大场域、争做大先生,将宏大的时代、鲜活的现实、生动的实践融入到大学生科学家精神培育中,推动大学生科学家精神培育的高质量发展。

4.1. 基于大格局,构建协同育人体系

大学生科学家精神培育是一项系统复杂的工程,必须基于大格局,构建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全社会协调配合、上下联动,协调统一的体制机制。首先从中央到各级政府党委、高校党委要从“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战略高度出发,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开展相应的方案和计划,并建立监督反馈机制,将其落实至实处。其次,要不断加强思政课教师科学家精神培育能力,使其既能在“思政小课堂”上讲好科学家精神的理论知识,又能在“社会大课堂”中开展科学家精神培育实践活动。高校辅导员和班主任在日常教学和管理过程中,也应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科学家精神培育,专业课教师在讲授知识时要善于挖掘相关资源,如在“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板块里融入科学家精神专题教育。最后,充分发动社会组织、企业事业单位、网络媒体等育人主体。如学校可开展优秀科学家座谈会,组织参观科学家旧址,观看科学家纪录片等,让学生切身体会到科学家精神。此外,还需要发挥网络媒体的正确舆论引导作用,如高校可利用“学习强国”“青年大学习”“慕课”等平台实现科学家精神教育的跨时空学习、多元交互。

4.2. 善用大资源,完善培育内容

“方法制胜”的前提是“内容为王”。“大思政课”强调思政课不能是“没有生命,干巴巴的” [2] ,而是应该丰富多彩的。善用“大思政课”培育科学家精神,就是要深挖历史、现实、中华文化中深刻展现科学精神的资源,使学生在生动、有趣的课堂教学中学习感悟理论知识、深化情感认同。首先,深挖历史资源,引导学生在历史中回望初心,强化担当使命。如“两弹一星”元勋邓稼先隐姓埋名的爱国精神,袁隆平“让中国人吃饱饭”的奉献精神,“嫦娥团队”“北斗团队”“奋斗者”号的创新精神以及《我和我的父辈》等反映历史题材的影片。其次,深挖现实资源,要充分宣扬在科研方面有优秀成果和道德方面作出突出贡献的学生的优秀事迹,发挥朋辈引领作用。深挖与大学生学习生活密切相关的人物事迹,缩短大学生与优秀代表人物之间的距离,使他们认识到科学家精神的弘扬与传承并不是个别人的使命,更是每个大学生的责任与担当。

4.3. 开拓大视野,提高大学生自我涵育能力

胸怀“两个大局”是我们讲好“大思政课”的前提。大学生科学家精神培育的目的就在于引导大学生将自我发展同国家前途命运紧密结合在一起,这不仅需要各方努力,更需要大学生树立主体意识。首先,利用“大思政课”培育科学家精神,必须要讲清“两个变局”下我国发展的机遇与挑战,培养其国际视野。大学生通过学习理论知识、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进一步认清国际局势,认识到自身所肩负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认识到科技创新对我国未来发展的关键作用,养成培养严谨治学的求实态度,树立忧患意识、创新意识、责任意识。其次,以知识视野完善科学家精神认知。大学生只有从内心深处自觉认同科学家精神,才能真正将科学家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形,形成科学家精神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从而使科学家精神培育的实效性增强。因此,大学生应自觉养成阅读、学习科学家精神知识的习惯,不断增强对科学家精神的认同感。最后,以历史思维提升自我践行科学家精神的实践。大学生要想更好地学习和领悟科学家精神,必须正确认识近代以来我国在科技创新领域取得的一系列成就,正确认识科学家在革命、改革、建设中所作出的伟大贡献,准确把握科学家精神形成的历史脉络,认识到科技创新在我国历史发展和未来走向中所承担的重要地位。

4.4. 利用大场域,实现培育场域的多元整合

“鲜活的实践、生动的现实,波澜壮阔、横无际涯、蕴含着理论之源、信念之基、是非之度、情怀之根,蕴含着丰富的教育元素。” [7] 善用“大思政课”培育科学家精神,就是要拓展大学生科学家精神培育的场域,在社会大课堂中感悟科学家精神的力量,引领大学生在社会生活和实践中践行科学家精神。首先,要引鲜活实践进“思政小课堂”。思政课可定期举办“筑牢科学家精神”“实现科技强国”为主题的演讲、阅读等活动,鼓励学生走上讲台,以生动的科学家故事、现实事例来进行科学家精神培育。其次,带领学生走进“社会大课堂”,构建实践育人体系。通过参观以科学家为主题的博物馆,组织社会志愿服务活动,开展榜样主题教育活动等,让学生在实践中亲身体会老一辈科学家身上的意志品质和伟大精神。最后,处理好“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之间的关系。对大学生开展科学家精神培育,要坚持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充分发挥两者协调育人的功效,既不能弱化思政小课堂的思想引领和理论灌输作用,也不能使科学家精神的学习变成“蜻蜓点水”“走马观花”式的实践活动。“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只有相互结合,各司其职,才能使“大思政课”在推动大学生科学家精神培育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4.5. 争做“大先生”,培育高素质师资队伍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教师不能只做传授书本知识的教书匠,而要成为塑造学生品格、品性、品味的大先生。” [5] 以“大思政课”为视域对学生进行科学家精神培育,就要强化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队伍综合能力,构建大师资体系。一方面,要加强培养教资队伍的道德素养。通过完善教师素养考核评价机制、激励机制以及监督机制等形式,优化教师德育素养的培育内容。使教师在面对波诡云谲的国际局势时,坚定理想信念,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培育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另一方面,提升师资队伍的能力素养。首先,思政课教师应主动加强专业领域知识学习、完善和创新教育教学方法,争做专业知识扎实的教学领先人。其次,应提高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程度,在辅导员的选拔过程中,应注重考察候选人的科学素养和科学家精神,如严谨的思维方式、实事求是的态度、勇于探索的精神等。最后,专业课教师需要充分挖掘自身学科中的科学家精神内涵,并将其融入课程教学中。例如,在讲解物理规律时,可以介绍科学家们如何通过坚持不懈的实验和探索,发现这些规律的过程。

科学家精神是广大科技工作者在实践中形成的宝贵精神财富,不仅承载了伟大中华民族精神,而且赓续了中国共产党百年来的精神谱系。结合“大思政课”,对大学生开展科学家精神培育,发挥好科学家精神的铸魂育人作用,才能帮助大学生筑牢信仰之基,激发奋进力量,担负起时代重任,成长为助推民族复兴梦的中坚力量。

基金项目

本文系2023年度湖南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项目——“大思政课”内容创新视域下湘西红色资源挖掘、整理及运用研究(编号:23A21)阶段性研究成果,受湖南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资助。

References “‘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 (微镜头∙习近平总书记两会“下团组”∙两会现场观察) [N]. 人民日报, 2021-03-07(1). 王磊. 地方红色文化融入思政课教学理路探寻[J]. 中学政治教学参考, 2023(35): 68-70. 习近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22年10月16日)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22. 习近平. 在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20: 7. 习近平在清华大学考察时强调坚持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目标方向为服务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贡献力量[N]. 人民日报, 2021-04-20(01). 大思政课, 总书记心中的一件大事[N]. 人民日报, 2022-05-22(1).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N]. 人民日报, 2018-09-11(1).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