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udy on Influencing Factors and Improving Strategies of Psychological Competence of Overseas Security Personnel
Personnel selection based on competency theory is an important basis for scientific personnel selection. Overseas security personnel are often in a foreign country and face the challenges of physical and mental stress and lack of social support, which requires them to be highly adaptable and resilient at the psychological level. This paper briefly analyzes the three stages of the psychological development of overseas security personnel, and probes into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the competence of overseas security personnel: the bad environment, the complexity of the task, the lack of social support and the lack of personal adjustment ability. It also puts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improvement strategies for these factors, and provides references for the selection of overseas security personnel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overseas security teams.
Overseas Security Officer
随着我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逐渐提高,以及海外利益的日益拓展,海外安全人员在保障我国在海外的利益、保护公民安全以及参与国际事务中的作用日益重要。海外安保人员在海外执勤期间,不仅要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局势和严峻的外部环境,长期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并且身处异国他乡,缺少亲人朋友等重要社会支持,心理健康状态易受到影响(
海外安保人员心理呈现阶段性特征,一般分为三个阶段:前期兴奋好奇,兴奋、迷茫、紧张情绪居多;中期沉闷阶段,无聊、抑郁、孤独情绪增加,后期再兴奋阶段,倦怠、易怒、烦躁等情况多发(
海外安保初期,个体一般心理健康状态相对平稳,主要是焦虑、恐惧、紧张情绪居多,情绪波动较大。由于异国环境陌生、语言沟通不畅、执勤压力骤增等,加之对人身安全的担忧,执勤人员常表现为高焦虑、过度警觉、过度紧张,特别是遇有个别国家或地区社会动乱等情况,还会伴随着出现一定的恐惧情绪,致使部分人员可能会出现躯体化症状,如睡眠障碍(
工作中期沉闷阶段又被称为孤独焦虑期,安保人员渡过前期的新鲜感后,对周遭环境有了一定的熟悉,但工作期间条件艰苦,生活封闭、单调,远离祖国、亲人和朋友,缺少家人、集体的社会支持,常出现烦躁、抑郁、自制力下降等情况,从而引发心理问题,具体表现为寂寞空虚感、孤独感增强,行为懒散、焦虑反应等。有研究者通过对维和人员任务中期孤独感调查及相关因素分析,认为要关注特殊岗位人员选拔,重视心理承受能力,完善心理筛选方案(
随着海外安保工作推进,人员可能会面临工作的重复性和持续的压力累积。长期处于紧张的应激状态,极易出现疲惫、倦怠、无力、无助、易怒等情况,导致心理应付资源耗(
胜任力的概念最早由美国教授McClelland提出,其理论基础在于个体在某一工作中为确保顺利完成任务或达到目标表现出的深层次特征,这些特征能够区分优秀与一般绩效者,从而分辨出表现较好的个体或组织。通过研究海外安保人员胜任力,可以作为选拔胜任任务人员的重要参考。胜任力不仅包括传统的技能和知识,还涵盖了心理特质、自我管理能力以及社会沟通能力等,探究其影响因素,进行针对性的提升与培训,可以提升人员执勤效能。
作业环境是战斗力构成的重要因素,海外安保人员处于高危险、高恶劣、高压力的特殊工作环境。环境因素可以分为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其中外部环境包括自然条件、社会政治状况以及文化差异等(
安保人员作为一个特殊群体,身负职责使命,面对任务过程中的各种复杂压力源,必须勇于面对,无法做到避而远之。海外安保人员肩负使领馆安保神圣职责,面对危险不能逃避,要保持高昂士气,要求海外安保人员具备高度的自我效能感以及自驱力,以便在面对任务的不确定性和潜在风险时,能够持续保持积极的态度和高效的工作表现。于是在长期紧张状态下的生活节奏以及周边社会的不稳定形势,使得个体担忧苦恼增加却无处排解。特别是外出执行安保任务期间,其危险性与不可预知性易给个体身心造成很大冲击;同时长时间的重复单一工作会使个体感到疲惫、烦躁,产生负性情绪和非理性思维,影响自我评价和动机,从而引发一些不理智的行为,影响任务圆满完成。
胜任特征是能力属性,与组织提供的支持存在密切关联。社会交换理论认为工作中的个体得到正向的工作支持,就会表现出正向的工作表现,如果得到组织以及亲人朋友的支持,会明显的提升其工作动力,相应的胜任力也会得到加强(
根据麦克兰德的胜任特征理论,人格特质属于深层次的胜任特征,对于区分优秀与普通绩效的个体起到关键作用(
在海外安保任务的前期包括准备阶段,人员可能面临的主要心理压力主要源自于对任务执行和个人表现的不确定性。这一阶段我们应侧重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和降低压力。具体我们可以通过专业的心理咨询与训练,教授压力管理和情绪调节技巧;在安保小组中建立相互支持的团队氛围,鼓励人员交流与合作,增强团队凝聚力;明确任务的目标与期望,让人员充分理解任务的重要性和预期成果,提高人员的任务动机和自我效能。
任务中期人员面临的主要问题是紧张的执勤环境和持续的压力,这一阶段的策略应侧重于帮助他们保持冷静和高效应对。若随队心理力量不足,可以借助互联网通过远程连线的方式提供持续性的心理支持、咨询和必要的心理辅导,提供远程心理支持和咨询,确保人员在心理危机时能够得到及时帮助,同时鼓励人员积极寻求反馈和评价,及时调整自己的表现。
任务后期及总结阶段,需要关注人员的心理倦怠情况,在这一阶段需要注重奖励机制和组织支持,对任务过程进行专业的绩效评估和反馈,帮助人员认识到自己的表现和改进空间,为人员的个人发展指明前进的目标与方向,同时还要为人员制定合理的休息和恢复计划,帮助他们调整身心状态,提高人员自我调适能力进而缓解心理倦怠状况。
心理教育的目标是促进人员心理素质的提高和心理潜能的开发,提升人员心理韧性,确保人员心理健康发展。常规的心理教育方式一般包括集体授课、心理咨询、教育手册和团体辅导等,海外安保人员在集训时包括安保执行期间也会进行心理方面的教育,但目前心理教育主要还是沿用传统的心理学理论,教育的重点在心理问题、心理症状的预防和识别上。不同于传统心理学聚焦在心理问题与症状等消极因素上,积极心理学主张研究重心应当在幸福美德等积极因素上。
为增强个体幸福感,最大限度提高个人表现,美国基于积极心理学理论提出的心理弹性项目,并广泛应用于各个单位(
心理训练是指有目的性、计划性的对个体心理进行干预和影响,培塑人员执行任务的必要心理品质,增强人员心理应战能力和胜任能力。以美军为代表的心理训练主包括战斗意志、精神心理卫生和超级战士心理训练三类,战斗意志训练磨练军人的战斗意志,精神心理卫生训练是通过心理卫生课程、心理卫生干预等维护人员心理健康;在超级战士心理训练中,美军运用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新技术,实现了脑–机结合训练(
要推进心理训练多学科交叉智能融合,摒弃从心理学单一角度进行心理训练的模式。在传统的纸笔测验基础上,要结合神经生物学、计算机科学等学科,如美军研发出基于生物反馈技术的智能化计算机辅助训练平台CHARLY,主要用于部署在阿富汗(国际安全援助部队)任务前的心理训练中,在降低创伤后应激障碍方面取得显著优势,并有效降低常见心理压力的风险(
心理选拔是指运用心理学的方法选拔那些心理素质适合各岗位的候选者,淘汰心理素质不适合的人员(
维护国家海外权益拓展、服务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海外安保人员不同于海外维和人员,安保人员要面临暴恐袭击、暗杀投毒、聚集围攻、监听监视等多样风险。由于其任务的特殊性,与一般人员相比要求具备更高的心理素质。目前我国针对海外安保人员胜任力的相关研究较少,需要进一步完善发展。本文简要介绍海外安保人员任务期间心理发展特点,探讨海外安保人员胜任力的影响因素以及提升策略,为下一步构建海外安保人员胜任力模型,筛选更能适应海外复杂环境安保任务的人员,搞好针对性培训工作提供一些新的参考与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