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Colon Cancer in Cold Area by “Supporting Yang and Regulating Body”
As a common malignant tumor, the incidence rate and mortality of colon cancer are increasing year by year worldwide. Especially in cold regions, the incidence rate of colon cancer is higher due to the influence of cold climate and eating habits. Therefore, 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explore effective preventive measures to reduce the incidence rate of colon cancer in cold regions. In recent years,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method of nourishing yang has achieved significant results in th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tumors. This article aims to explore the application effect of nourishing yang and regulating body in th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colon cancer in cold regions based on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onstitution of people in cold regions.
Colon Cancer
结肠癌之所以作为临床上致命的恶性肿瘤之一,主要是因为其恶性程度高、进展快、早期诊断困难、预后差,已被列为全球癌症相关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而近年来寒冷地区结肠癌发病率连年走高,这大多由于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以及饮食结构改变,加之环境影响,导致个人体质发生变化以致肠息肉频发继而产生癌变。西医治疗结肠息肉主要以肠镜下息肉电切术为主,以此消除肠息肉潜在的致癌风险,但肠镜下息肉电切术属于侵入性操作,具有一定风险,依从性较低,且术后肠息肉易复发,让患者有较大的心理负担
中医对于结肠癌病名尚无统一认识,多依据其临床表现,将其归属于中医“肠积”、“肠覃”、“积聚”、“肠瘤”等病证范畴。后世医家认为其病位在肠腑,对其病因病机主要概况为内因和外因。内因包括正气亏虚和情志失调;外因包括感受外邪、环境因素和饮食所伤。根本病机是机体阴阳失调,正气虚弱,以至结肠癌整个发病以及治疗过程中也会反应出体质的偏颇。由于患者先天禀赋不足,脾胃虚弱,脏腑升降失机,加之饮食不节,日久则生痰湿,则可导致痰湿体质的生成;痰湿日久阻滞气血运行,郁久化热,酿生湿热体质;气化不足以致痰瘀互结而形成息肉,因积而益虚,成为气虚体质;痰瘀互结导致气血运行失常进一步引发癌肿;癌病后期,阳气愈加衰弱,机体免疫功能低下,癌肿也更易转移;由此可见,无论是结肠癌的病因病机还是其偏颇体质都以阳虚肠积贯彻始末,其体质总体上表现为虚中夹实,以阳虚、痰湿、湿热、气虚体质更为多见
“寒地”一词,通常用来描述气候寒冷、温度偏低的地区。中国东北三省地处北纬45˚以北的高纬度地区,冬季漫长,气候严寒,光照时间短,属于寒地范畴。常年居住寒地,于外,其地气候寒冷,风寒肆虐,故常有寒邪侵袭人体;于内,其人嗜食肥甘厚味,遂多见痰湿之邪内生,由此而形成痰湿体质。漫长的冬季使人们运动较少,代谢较慢,食积湿滞,气机不畅,郁久化热,湿热搏结,湿使热不得发散,热使湿不得气化,久之湿热无从分消,弥漫全身形成湿热体质。加之冬季漫长寒冷,四季温度偏低,光照时间短,寒冷可伤及脾阳,阻遏气机运行,尤以女性而言,由于生理特点,既要面临生产造成的身体伤害又要参加工作,劳则气耗,故更倾向于气虚体质;而男性则因生活工作压力大,喜食冷饮,尤喜饮酒,夜生活频繁,夏季过度使用冷气等不良生活习惯,更倾向于阳虚体质。由此可见,寒地之人以湿热,痰湿,气虚,阳虚为多见体质
所谓“扶阳调体”,就是明确患者体质的偏颇,扶助阳气,增强抵抗力,改善并优化体质,从而达到预防和治疗疾病的目的
即通过扶助阳气纠正寒地之人结肠癌各阶段的体质改变,以排除其潜在的发病因素,改善并优化体质,从而预防肠息肉的生长以及截断“息肉–腺瘤–癌变”途径
非药物扶阳调体法主要包括饮食有节,运动锻炼,生活习惯,调畅情志。非药物扶阳调体法对预防肿瘤的发生与复发具有重要意义。
1) 饮食有节:在寒地,饮食养生尤为重要。应避免寒凉、油腻、辛辣食物,忌酒。建议多食温性食物,如姜、葱、蒜、以助温阳化湿,适当摄入健脾消食的山楂、麦芽、鸡内金等,以促进脾胃的运化功能。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增强机体免疫力。
2) 运动锻炼:研究发现在寒地适度的强身健体能一定程度上预防疾病发生,“百病生于气也”,在自然界阳气升发之时进行适当的锻炼,如散步,太极拳、瑜伽等,可鼓舞人体阳气升发,有助于排除体内的湿邪和热邪,增强人体正气,提高机体抵抗寒邪的能力。但亦要注意保暖和防寒,避免在寒冷的室外进行剧烈运动。
3) 生活习惯:在寒地良好的生活习惯对于体质的调节至关重要,尤其在秋冬季节,应注意保暖,避免寒邪侵袭人体,坚持“春夏养阳”“冬病夏治”的中医理念,还应保持充足睡眠,避免熬夜和过度劳累。同时,注意个人环境卫生,保持身体干爽。
4) 调畅情志:人的情志与肝、心、脾、肺、肾五脏均有关系,情志异常会影响五脏的气化功能,脾为中焦之土,过度思虑影响脾胃运化功能,并可导致气机不畅,痰热互结。故调畅情志,积极向上,对于机体调节有重要作用。
药物扶阳调体
湿热体质扶阳调体:湿热体质以面垢油光、苔黄腻为主要特征
痰湿体质扶阳调体:痰湿体质以舌苔厚腻、黏滞重浊为主要特征
气虚体质扶阳调体:气虚体质以食少纳呆,神疲乏力,舌淡苔少为主要特征
阳虚体质扶阳调体:阳虚体质以畏寒怕冷、手足不温等虚寒现象为主要特征
自《内经》以来,历代医家将肿瘤的发生归于阳虚、寒积两大因素,认为,正虚邪实是恶性肿瘤发生的基本病机。正气包括阳气和阴精两个方面,而以阳气为主。对人体来说,阳气总是积极的,起主导作用的。阳气在外具有固表抗邪的能力,在内具有维持气血脏腑活动的重要作用。若阳气亏虚,则可导致机体卫外不固,或气血脏腑功能活动失常,易致肿瘤发生。寒地四季分明,寒冷时间较长,光照时间短,尤易伤及阳气,阻遏气机运行。在结肠癌的发生、发展以及转变过程中,阳虚既是其发病的必要条件,又是其外在的病理表现。
现代临床治疗结肠癌常采用手术、放化疗等方法,结肠癌术后伤气耗血,损伤阳气,中阳不振,肠府传导失司;再根据其所处分期,配合放化疗后,药毒攻伐,更易耗伤阳气。《医学源流论·表里上下论》云:“善医者,知病势之盛而必传也,预为之防,无使结聚,无使泛滥,无使并合,此上工治未病之说也”,由于药性的偏烈,在患者接受化疗药物之后,体内的气血阴阳平衡出现偏颇,使痰湿瘀血等病理产物停滞,从而引起气机失调,最终导致中医体质的改变。这也是患者产生耐药的原因之一,若能分析及总结化疗用药的属性,调摄患者化疗后偏颇体质,并配合反佐药物联合化疗,则能达到最优疗效。据调查显示肠癌化疗药物极易导致阳虚体质、气虚体质以及痰湿体质的偏颇。目前临床常见的肠癌化疗用药中应用最多的是奥沙利铂,氟尿嘧啶,伊立替康等
对于结肠癌的复发和转移大致可归于内在的正气亏虚和外在的残癌存体。结肠癌患者由于经过手术,或放化疗后,正气损伤,加之素体脾胃虚弱,运化失司,痰湿结于体内,善于流窜,裹挟身体残癌流注全身,引起复发和转移。但由于正气被癌毒戕害已久,加之寒地之人体质特殊,若盲目峻补,不仅妨碍脾胃运化,导致阴阳失衡,加重体质偏颇,进一步耗伤正气,反而不利于机体的恢复。因此,从调节体质为基础,扶助阳气,温化痰饮,缓图其功,以强阳气、祛痰湿、清残癌,对于防止结肠癌复发和转移是极为重要的。
对于寒地之人结肠癌的防治主要以扶助阳气,调节体质为主,阴阳平衡是维持人体健康,预防癌瘤发生的关键。阳气作为推动人体生长发育的主要动力,又可抵御外邪侵袭,寒地之人本身就容易产生体质偏颇,若因感受外邪导致阳气受损则进一步耗伤正气。因此,通过“扶阳法”调节阳气以纠正偏颇的体质类型对于寒地结肠癌的预防、治疗以及避免复发和转移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