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xploration on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Great Harmony Society and Communist Society
The reason why Marxism and th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can be combined is because although their cultural sources are different, the convergence of the two provides internal possibilities for their combination. Marx and Engels drew the blueprint of the communist society for the pursuit of a better life provides a goal,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ommunist society as early as in the Tao Te Ching has related. The analysis of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great harmony society and the communist society is helpful to understand the compatibility of Marxism and th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and 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promote the Sinicization of Marxism, the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the profound understanding of the connotation of “the second combination”.
Tao Te Ching
中国是一个社会主义社会,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引下,中国的最终社会理想将是共产主义社会。马克思和恩格斯描绘了共产主义社会这样一个理想社会的美好蓝图,在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基础上,没有阶级,没有压迫,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实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社会中的人自由而全面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共产主义社会和老子的理想的大同社会有很多相同之处,因此,中国要实现共产主义社会的终极目标,就可以从老子的《道德经》中汲取有益养分,而老子的《道德经》所描绘的大同社会,则是当代中国发展的一种自然而又可持续的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首次提出“第二个结合”的概念。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新征程上,我们必须“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用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把握时代、引领时代,继续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
在大同社会,人人为公不为私。在每个人的信念之中,物品是自己的,更是人人的。由此可知,大同社会存在的重要基础为财产公有制。具体表现为人们看到财物抛置在地上会厌恶,但人们会捡起来却又不占为己有。在财产公有制的基础下,人们的思想境界高度提升,自觉地保护共有财产,以劳动和工作为荣,只担心自己的气力没有地方使,自己的本领没有领域展现,而不是因为是为大家共有的物品工作而怠惰。在每个人的信念中,努力工作为公也为己,人们无私有财产之念,故不存财,从根本上杜绝了偷盗、抢劫、豪夺等引起动乱的行为。
在儒家思想中,夏朝作为大同社会和小康社会的分界线,这条线就是有无私有制。私有制产生,公天下过渡到家天下。老子认为百姓智识未开,生活于结绳记事的非私有制时代是人类社会的理想状态。《道德经》中“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也就是上古氏族社会的缩影,小国寡民,是大国谦逊处下、强国守弱而不争的一种体现,也是一个大国家能够以无为之治而永存的根本之道。“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人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写道:“大体说来,亚细亚的、古希腊罗马的、封建的和现代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可以看作是经济的社会形态演进的几个时代。”
“共产主义”狭义上指“共产主义社会”。马克思、恩格斯对共产主义社会的认识是不断深化的,他们认为,共产主义社会就是生产资料公有制的社会,“马克思对共产主义社会的科学构想是伴随其科学的唯物史观的形成而实现的。它既是对以往历史的反思,更是对未来历史发展方向的推测,把握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动态性地将人类历史理解为自然界、人和人类社会的有机统一”。
共产主义社会形态,根据它的成熟程度,共产社会可以划分为社会主义初级社会和共产主义高级社会。共产主义社会有以下基本特征,社会的生产力得到了很大的发展,社会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我们实行的是生产资料的公有制,所有的生产资料都由全体社会成员所共有;实行按劳分配,各尽所能;要完全地消除阶级的差异,消除阶级的剥削,消除三大差别;整个社会的共产主义意识与道德素质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劳动已经从单纯的谋生方式上升到了人民生活的首要需求;实施计划经济,国家的解体,等等。
现阶段,尽管人们普遍认为实现共产主义这一最终目标仍存在着巨大的差距,但是,作为全人类共同向往的美好生活愿景,它所具有的一些基本特征,对于我们建设一个理想的社会,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道德经》的大同社会是“小国寡民”。春秋时期,道家代表人老子心中理想社会的范围是有限的,是对为追求国家实现大同社会崇高理想的未来圣人群体而提出的,是仅限于中国古代的理想社会。共产主义社会是“全人类的解放”。马克思认为,“必须区分政治解放和人类解放,政治解放的实质是资产阶级革命,其目标只是消灭封建制度,实现资产阶级的民主和自由”。
大同社会更多是古代先贤的理想,大同社会的理想在历史上曾经被多次提出,如孔子的“大同”理念。而共产主义社会则是基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现代构想,需要通过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来逐步实现。
大同社会的实现有赖于个人的道德修养与行为规范,而共产主义社会的实现则需要通过生产资料公有制等具体的经济制度安排。此外,大同社会的实现过程是静态进程,而共产主义社会的实现是一种伴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的动态进程。
《道德经》构建了一幅社会稳定的和平景象,即对内无阶级压迫武力镇压,对外无战争暴乱。“虽有甲兵,无所陈之。”(
《道德经》构建了一幅物质资源丰裕的富饶景象。“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道德经》构建了一幅精神境界提高的文明景象。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老子在描绘心中的理想社会大同社会这个蓝图时,认为德行对于大同社会的建立是极其重要的,即人们的精神境界的高低与否。只靠物质世界,而不在精神世界上实现超越是无法满足人类贪婪无止境的需求的。物质的极大丰富虽是人类得到全面发展的基础,但其并不能够完全满足人类高级的精神需求。“乐其俗”即过得快乐。河上公注:“乐其质朴之俗,不转移也。”
《道德经》构建了一幅朴实无压迫的自然景象。马克思认为,在共产主义社会中,不仅阶级将会消失,国家也将消亡,作为阶级压迫工具的军队、警察、监狱等将失去作用。“使民复结绳而用之”(
《道德经》构建了一幅各尽所能、共同分配的和谐景象。老子是楚国人,楚国比中原地区进行阶级社会晚十世纪有余,原始时代的公有制距离老子生时并不长远,氏族社会的风俗、制度、习惯、观念等对老子的影响甚深,并且老子曾担任过周朝管理藏书的史官,对远古典籍涉猎较多。因此,老子对阶级社会特权阶层压迫剥削百姓的行为愤恨至深,殷切期盼原始社会。“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
《道德经》老子奉献给中国乃至全人类的智慧之书,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之一,更是中国哲学的先驱,其博大精深的思想对中华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类社会的最高阶段,是全人类追求的最终目标。
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所以能够结合,是因为虽然二者的文化来源不同,但二者的契合性为他们的结合提供了内在可能性,通过探赜《道德经》大同社会与马恩共产主义社会的异同之处,发现二者虽然在范围、理论基础和实践路径不同,但在和平、富饶、文明等景象方面具有一定的相同之处,这为马克思主义能够在中国文化土壤中生根发芽,共产主义学说传入中国后能够被中国人民认可并接受提供了可能性。理清《道德经》大同社会与共产主义社会的异同之处,有助于理解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契合性,及其对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传统文化的发展和深刻理解“第二个结合”的内涵具有重要意义。在现代社会,我们可以通过借鉴和吸取两种理念的精华,为建设一个更加公正、和谐的社会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