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earch on the Innovation Path of Psycholog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ositive Psychology
Psycholog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s an important measure to promote the physical and mental development of college students and an important conten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s a scientific theory that studies the development potential and cultivates the positive quality, positive psychology has important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for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provides scientific theoretical support for psycholog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broadens the specific path of the educational func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ositive psychology,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can play a positive role in strengthening the emotional identity of college students, shaping their positive personality quality, and innovating the college education mode through the implementation of scientific and effective psychological education work. Relying on the background of positive psychology, it innovates the specific path of psycholog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promotes the realisation of the goal of psycholog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implements the fundamental task of establishing morality and educating people.
Positive Psychology
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征程中,主要靠人才,主要靠教育。这就要求高校进一步优化育人工作,使学生在心理、思想及行为上更加适应时代发展。2017年12月6日教育部党组颁发《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把破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作为目标指向,着力构建一体化育人体系,正式将心理育人纳入“十大”育人体系,充分肯定了心理育人对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具有重要意义。
积极心理学提倡挖掘人的发展潜能和培养人的积极品质,注重积极情绪的体验、积极人格特质的塑造、积极社会环境的构建,以充分挖掘个体潜在的建设性力量。新时代的大学生已经逐步成为高校的生力军,是促进社会稳定发展的人才,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他们的身心健康关乎国家的发展和民族的未来。为此,在积极心理学背景下,高校通过借鉴积极心理学的核心理念,以坚持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推进学生实现全面发展为出发点,创新以积极心理学的视角推进高校心理育人工作得以高质量发展的路径,充分发挥高校心理育人工作对于大学生潜能的发挥和积极向上品质的培养的积极作用。
积极心理学是心理学领域的一个新兴分支,它以一种全新的视角对传统心理学的议题进行积极的探讨和研究。它的首倡者为心理学家Seligman和Csikzentmihalyi。对于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对于其核心词汇“积极”要有正确的理解。“积极”这一词最早来源于拉丁语,它表示“潜在的”和“实际建设性”的意思,既包括内心冲突,也包括潜在的内在能力。从心理学的角度看,积极心理学同传统心理学只关注于心理疾病的解决形成鲜明的对比,并以积极的方式对个体进行解读,它意味着心理学开始更多的关注人类积极的一面,引导人们发现个人的潜力和美德。这一观点丰富并发展了对积极心理学的概念上的界定,是一种对传统心理学的理论创新。
总的来说,就积极心理学内容而言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其一,在主观层面,积极心理学研究积极的情感体验。积极情感体验是人们的积极的主观感受体验,它是在目标顺利实现过程中产生的一种愉悦感受的情感体验,并能够提高人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积极的情绪体验是多种多样的,例如幸福感、快乐、乐观以及满足、希望等,在众多的积极体验中,幸福感体验是居于核心地位。其二,在个人层面,积极心理学研究积极的人格特质。积极心理学认为,积极的人格特质主要是通过对个体的各种现实能力或潜在能力加以激发和强化,当激发和强化使某种现实能力或潜在能力变成为一种习惯性的工作方式时,积极人格特质也就形成了(
心理育人以坚持落实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着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目的,遵循个人的身心发展规律及教育规律,结合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理论及实践,通过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坚持育心与育德相统一,有目的、有计划地对教育对象进行积极心理引导,提升个体的心理素质和道德修养,以实现培育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时代新人这一目的的教育活动。在心理育人这一概念中,“心理”与“育人”之间包含了多方面的含义、多层关系,“心理”既可以指“育人”的手段、途径、方法,也可以指“育人”的内容、理念、态度、氛围等,总的来说,都是指通过“心理”最终实现“育人”目的。育人是目标,是目的,是根本,是出发点也是归宿(
第一,心理育人工作顶层设计层面逐渐加强。20世纪80年代,我国高校对大学生心理育人工作进行了初步探索,经过三十余年的发展,高校心理育人工作取得了一定发展成果(
第二,育心与育德在理论和实践中进一步融合。《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指出:“要促进心理育人,坚持育心与育德相结合。”进入新时代以来,随着加强心理育人的迫切性以及国家和地方对于加强高校心理育人的重视程度的提高,从高校到下属各级学院,都在积极地从理论与实践中不断地探索心育与德育的融合路径(
第三,新时代新形势新任务,在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下,高校心理育人工作有序推进,理论不断深化,体系日趋完善,取得成效显著,积累了丰富经验。然而,受发展时间和外部因素限制,高校心理育人仍面临一些问题。其一,心理育人工作中的全员育人意识不强。心理育人是一种全员性、全方位的育人活动,但是在目前高校教育中,一定程度上还存在着协同育人效果弱化的现象(
积极心理学提出要关注积极的情感体验,进一步加强个体的情感认同,提高个体的幸福感和积极性;提出要塑造积极的人格品质,激发和强化个体的各种现实能力或潜在能力,进一步体现个体的人生价值;提出要构建积极的组织系统、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促进积极模式的进一步探索,从而调动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激发个人积极的情绪感受和塑造积极的人格特质。这些主要内容都为高校心理育人提供了新视角。
高校心理育人是促进高校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重要举措,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主体性,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得以有效展开的基本条件(
积极心理学强调对个体的各种现实能力和潜在能力的激发和强化可以形成积极的人格特质。积极人格特质是指个体在认知、情感、行为等方面的积极力量,由生理机制、外部行为和社会环境三者的交互作用形成,最终通过个体的认知构建,结合实践活动,内化为个体成长必备的积极品质(
积极心理学领域的研究指出,个体成长经验的积累并非孤立无援的,而是通过一系列相互关联的组织系统体现出来。这些系统包括家庭、学校和社会,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复杂的社会网络,对个体的身心健康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一网络不仅为个体提供了成长的环境,还塑造了他们的积极品质和人格特征。良好的社会组织系统能够培育和强化个体的积极力量,激励人们不断进取,充分挖掘自身的潜能,激发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促使人追求真、善、美。积极心理学的组织系统构建理论对于高校心理育人工作提供了具有重要的价值,创新了高校的育人模式,为高校心理育人工作提供了更为发散的思维和视角。通过将家庭、学校和社会这三个关键组织系统相互连接,架起三者沟通的桥梁,树立全员育人大教育观,充分调动和发挥家庭、学校、社会环境中所有积极因素的作用,经过科学统筹和配合,让系统的作用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在高校心理育人工作中,坚持全员育人理念,建设一支高质量育人队伍,是确保心理育人工作有效开展的关键。全员育人意味着全体教育工作者都应参与到心理育人工作中来,形成全员参与、全过程覆盖、全方位育人的心理育人模式。第一,高校可以通过培训、讲座、研讨会等形式,加强全员育人理念的宣传,使每位教育工作者都认识到自己在高校心理育人工作中的角色和责任。第二,高校应重视专业师资队伍的建设。《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中明确指出,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要具有从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学历和专业资质,要按照师生比不低于1:4000配备,每校至少配备2名。因此,高校应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引进心理健康教育专业人才。通过提供在职培训、鼓励教师参加学术交流等方式,提升师资队伍的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同时,鼓励教师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以研究促进教学,提升教育质量。第三,高校应建立跨学科合作机制,心理育人不仅仅是心理学专业教师的责任,也需要其他学科教师的支持和参与。高校应鼓励不同学科背景的教师进行合作,共同开发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实现跨学科资源的整合和优化,充分发挥心理教师、思政队伍、专业教师等全体教职工力量,形成育人合力(
高校通过丰富教育方式,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将积极心理学内涵贯穿于心理育人工作中,充分挖掘大学生内在的潜能,强化高校学生的情感认同、塑造其积极的人格品质。第一,将积极的情绪体验融入到理论知识课程中。高校针对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如压力管理、人际关系、自我认知等,设计一系列主题活动,包括讲座、知识竞赛、海报设计、心理健康征文比赛、角色扮演、团体辅导、心理剧表演等,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心理健康知识和技能,给予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氛围。同时,这些主题活动也能够让学生更加积极地参与到教育过程中,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使他们更深入地掌握和领悟知识,培养他们批判性思维、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意识。第二,依托现代信息技术,搭建线上心理健康平台,建立心理健康网站或App,提供心理测试、自助学习资料、在线咨询等服务。将现代信息化技术应用于心理育人领域,能够打破传统教育的时间和空间限制,确保每个学生都能接触到优质的教育资源,并且更及时地监测大学生的心理状况,更精准地提供心理支持资源,更高效地解决他们面临的心理问题。这种方法不仅增强了心理育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还提高了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整体水平。第三,组建心理育人工作志愿者团队,通过朋辈教育、宣传推广等方式,更有效地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并且定期收集学生对心理育人活动的反馈,根据反馈调整和完善活动形式和内容,确保活动的有效性和可持续性。通过这些手段,可以有效地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提高学生对心理健康的认识和重视,引导他们关注自身心理状况,提高心理健康的自我调适能力。此外,为学生建立便捷的反馈渠道,倾听并采纳他们的意见。有助于教育者了解学生的需求和心理状况,从而更好地调整和优化心理育人策略。这种做法可以保证心理育人工作始终紧贴学生的实际需求,提高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积极心理学提倡构建积极的组织系统,而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系统的复杂的工程,在组织系统的构建方面,家庭、学校、社会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同时又是相互促进的。高校在推进家校社协同心理育人机制中应发挥主导作用,建立稳固的家校社联系桥梁,充分发挥三者的合力作用。一方面,在构建家校协同心理育人机制时,高校需确保与家庭的沟通渠道畅通无阻,保持充分的沟通和理解,提供更多的服务,并制定清晰的家校合作规章制度,明确双方在合作过程中的责任、权利和义务。此外,高校应重视向学生家长宣传家校协同心理育人的理念,搭建与家长良好的沟通平台,利用新媒体平台定期向家长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指导家长掌握促进学生心理成长的有效方法。同时,制定预警方案和规范处理突发心理事件的程序。这些预警机制和程序应当基于科学的原则和方法来构建,以确保一旦学生出现心理危机,能够立即根据预警机制进行适当的监控和心理疏导。这样的做法不仅能够提升心理育人工作的前瞻性和针对性,还能够增强对心理危机的快速反应和处理能力,从而更有效地保护学生的心理健康和福祉。另一方面,高校应主动与社会上的行业、企业加强合作,为高校心理育人工作提供支持与帮助。首先,与心理健康相关行业和企业建立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这不仅可以让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还可以让增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此外,高校应整合校内外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如心理咨询中心、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心理测评工具等,邀请行业专家和企业家参与高校相关课程的设计和教学,或举办讲座和研讨会,引入实际的案例和实践经验,使课程内容更加贴近实际需求,实现资源共享。家校社协同心理育人机制强调了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从而为高校心理育人工作提供了一个更加综合和全面的方法论。这种方法有助于充分整合资源,优化协同机制,持续提高心理育人主体间的协同效能。同时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增强他们的自我认知和适应能力,形成积极的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
综上所述,高校心理育人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培养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使命。在此过程中,高校通过借鉴积极心理学的相关理论,将其与我国教育方针和人才培养目标相结合,创新高校心理育人路径,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通过全面、科学、系统的工作措施,为培养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时代新人提供坚实保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