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exithymia and Moral Judgment: A Cross-Sectional Study Based on MJT
The study aims to examine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alexithymia and moral judgment competence among adolescents. To achieve this, we administered the 20-item Toronto Alexithymia Scale (TAS-20) and the Moral Judgment Test (MJT). The sample comprised of 1211 adolescents aged 13~23 years. Among them, 404 were classified as non-alexithymia (NA, TAS-20 score ≤ 51) and 511 as high-alexithymia (HA, TAS-20 score ≥ 61) based on critical scoring criteria. We found that the moral judgment competence of HA was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from NA in three age groups. The key findings of the study are as follows: (1) There was a notable disparity between the HA and NA groups in terms of moral affect at the pre-conventional level (comprising stages 1 and 2). HA individuals scored higher on moral affective aspect compared to NA, indicating a greater focus on the immediate consequences of actions. (2) A significant negative correlation was observed between TAS-20 scores and moral cognitive competence. HA individuals consistently showed lower C-scores compared to NA from high school through college. This suggests that alexithymia, as a stable personality trait distributed across adolescence, may impede individuals’ moral development over time.
Alexithymia
一项元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述情障碍特质在纵向研究中的稳定性较高,尤其是在非临床人群中的随时间变化的绝对稳定性很高(即在多个时间点的测试结果在特定样本中持续稳定在同一水平上) (
道德判断是需要情感加工和认知加工共同参与的过程,情绪是道德判断中的先决条件,相关理论包括社会直觉模型(the social intuition model),双过程加工模型理论(dual-process model),认知–情绪整合观(the new synthesis in moral psychology)等(
科尔伯格(Lawrence Kohlberg)将道德判断能力定义为“个体基于内部原则做出道德决定和判断,并根据这些判断行事的能力”。道德判断能力测验通常设置两难故事(如“海茵茨偷药”故事),要求被试对人物行为的动机和理由进行推理。科尔伯格提出的道德发展理论将个体道德判断发展分为前习俗、习俗、后习俗三个水平,每个水平包括两个阶段,依据顺序共六个阶段。每个阶段对应不同的道德判断的认知基础(
本研究为问卷调查,抽样来自广东省普通本科高校和普通公立中学。中学生问卷施测前已向学校、家长、学生发放知情同意书并获得同意。研究回收有效问卷1211份,其中初中生540人(平均年龄13.29 ± 0.64)、高中332人(平均年龄15.83 ± 0.55),大学生339人(平均年龄20.76 ± 1.31)。基于研究目的是对比高述情障碍个体和非述情障碍个体的道德发展差异,根据20项多伦多述情障碍量表(20-items Toronto Alexithymia Scale,简称TAS-20)的划分标准,总分 ≥ 61分为高述情障碍,总分 ≤ 51分为非述情障碍,得到高述情障碍404人,包括初中158人(TAS-20总分66.82 ± 5.04),高中101人(TAS-20总分67.53 ± 5.21),大学生145人(TAS-20总分70.01 ± 6.25)。非述情障碍511人,其中初中247人(TAS-20总分42.03 ± 7.17),高中121人(TAS-20总分44.08 ± 5.44),大学生143人(TAS-20总分41.96 ± 7.52)。
述情障碍量表。采用
道德判断测验。采用
采用Harman单因素检验对全部条目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共析出10个特征根大于1的因子,首个因子的解释度为14.92%,远小于临界值40%,表明本研究不存在严重的共同方法偏差问题。
阶段 |
年龄段 |
M ± SD |
差值的95% CI |
F |
p |
η2 |
|
非述情障碍 |
高述情障碍 |
||||||
1 |
初中 |
−3.76 ± 4.80 |
−2.56 ± 4.72 |
[−2.16, −0.25] |
6.11 |
0.014 |
0.015 |
高中 |
−3.12 ± 4.67 |
−1.45 ± 4.94 |
[−2.95, 0.40] |
6.74 |
0.010 |
0.030 |
|
大学 |
−3.18 ± 3.65 |
−1.51 ± 4.69 |
[−2.65, −0.70] |
11.38 |
0.001 |
0.038 |
|
2 |
初中 |
−3.87 ± 4.40 |
−2.56 ± 4.30 |
[−2.18, −0.43] |
8.66 |
0.003 |
0.021 |
高中 |
−3.35 ± 4.41 |
−2.18 ± 4.11 |
[−2.31, −0.03] |
4.11 |
0.044 |
0.018 |
|
大学 |
−2.97 ± 4.01 |
−1.79 ± 4.66 |
[−2.20, 0.18] |
5.34 |
0.022 |
0.018 |
在六个阶段的道德情感分上,年龄段与述情障碍程度的方差分析检验结果显示,交互作用不显著(ps > 0.05)。年龄段在六个阶段上的主效应显著(ps < 0.05),三个年龄段的道德情感发展符合MJT的常模,见
年龄段 |
M ± SD |
差值的95% CI |
F |
p |
η2 |
||
非述情障碍 |
高述情障碍 |
||||||
C分数 |
初中 |
18.92 ± 12.58 |
19.49 ± 11.69 |
[−3.02, 1.89] |
0.20 |
0.652 |
0.001 |
高中 |
22.03 ± 13.68 |
18.89 ± 11.36 |
[−0.23, 6.50] |
3.37 |
0.068 |
0.015 |
|
大学 |
28.57 ± 20.47 |
22.90 ± 16.20 |
[1.33, 9.89] |
6.66 |
0.010 |
0.023 |
因变量 |
自变量 |
样本 |
N |
β |
R2 |
F |
p |
C分数 |
TAS-20 总分 |
高分总体 |
404 |
−0.15 |
0.034 |
7.15 |
0.001 |
初中 |
158 |
0.03 |
0.007 |
0.53 |
0.592 |
||
高中 |
101 |
−0.22 |
0.070 |
3.71 |
0.028 |
||
大学 |
145 |
−0.23 |
0.054 |
4.08 |
0.019 |
科尔伯格提出的道德发展阶段中,第一阶段被称为权威主义阶段,是服从与惩罚定向,关注行为受到惩罚的严重程度,第二阶段被称为道德相对主义,是利己主义定向,关注行为对自身的利益。这两个阶段属于前习俗水平,其典型表现为自我中心主义,关注行为结果的奖惩后果。在本研究中高述情障碍组在第1阶段和第2阶段的道德情感分显著高于非述情障碍组,表明高述情障碍组更认同关注行为后果的论述。关于未成年暴力犯的研究也有类似的发现,
根据行为的直接后果是否符合个人利益的角度进行推理,这是儿童最早期的行为准则,即便是成人也会表现出这种水平的推理。在本研究中高、非述情障碍在前习俗水平两个阶段之间的差异,可能是由于述情障碍的一个关键特征:情绪的经验性回避。经验性回避是指试图逃避或避免不想要的内部事件的倾向(
本研究发现初中阶段的高述情障碍与非述情障碍在道德认知能力上差异不显著,可能是初中整体的道德判断能力均还处于较低阶段的原因。在高中、大学阶段,高述情障碍组的道德认知能力明显偏低,述情障碍程度越高,道德认知能力越低。有关未成年暴力犯的研究和本研究结果相似,青少年罪犯在道德情感上已经脱离前习俗水平,但整体道德认知能力偏低,说明青少年罪犯将其道德原则应用于讨论和解决具体道德困境的能力不足(
道德发展水平描述了一个人的道德取向和原则,而道德判断能力是在判断道德问题时始终如一地使用内在道德准则的能力。对六个阶段的行为规范的正反面观点进行思考是复杂的认知情感冲突的过程,情绪能力有助于更好地推理和应用道德规范和原则(
近几十年来,已有大量研究表明述情障碍和青少年身心健康、认知发展、决策与行为等领域密切相关。从发展角度来看,述情障碍已经不单是临床表现,而是一系列心理功能发展迟缓的重要预测因素。高述情障碍群体在表情注意加工、情绪的语言和非语言图式、心理理论等幼年期开始的心理机制中已经表现出缺陷,因此在包括道德发展在内的广泛领域上探讨述情障碍对心理发展的影响是非常有必要的。本研究初步探讨了述情障碍和道德判断能力及其发展的关系,进一步明确了情绪能力在道德发展过程中的功能性作用。情绪察觉与表达障碍不仅影响道德判断中道德情感同时也影响道德认知。这对深入理解述情障碍在青少年群体道德发展过程中的影响机制具有积极意义。有关述情障碍在更具有生态效度上的道德判断实证研究是未来的研究方向。
本研究由2019年广东省普通高校特色创新类项目“成人初显期视角下青年的道德认知与行为冲突的成因与干预”(2019WTSCX083)资助。
*通讯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