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rceived Overqualification and Work Procrastination: The Mediating Effect of Dwelling on the Forgone Identity
With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social economy and education, high-quality talents have emerged in a blowout, but there are limited vacancies in enterprises, and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the employment demand of high-quality talents and the lack of market supply is becoming increasingly prominent. More and more talents with high education or more experience are engaged in ordinary and simple jobs, and the phenomenon of perceived overqualification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common. Will the overqualified choose to “accept the existing”? What kind of work cognition and work behavior will they have? Through collecting 329 valid questionnaires, this paper draws the following conclusions: perception of perceived overqualification is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employees’ work procrastination behavior; there is a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perceived overqualification and employees’ struggle to give up their identity. Dwelling on the forgone identity mediates a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perceived overqualification and work procrastination; psychological resilience has a negative moderating effect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erception of excess qualifications and work procrastination.
Perceived Overqualification
我们正处在一个大变革时代,经济结构持续转型升级,在机遇与挑战并存的竞争环境和经济形势下,企业的高质量持续发展与高素质人才挂钩,不少企业都青睐于资质高于岗位要求的应聘者。企业凭借“买方”优势,提高招聘要求,“掐尖”式搜罗人才,最终使得竞聘上岗的员工资历超出工作岗位需求,造成资质过剩。企业如何管理好资质过剩的高素质人才,使之能够更好地施展才华,成为管理人员和研究人员需要探讨的课题。
根据任仕达的工作趋势调查报告,84%的中国员工感知到自己资质过剩,学术界称之为主观资质过剩
人们在对当前生活不满意时,也会引发对过去已放弃身份和角色的思考
综上,本文在过往关于资质过剩感知及其相关领域的理论基础上,首先以工作拖延行为为结果变量,聚焦资质过剩感知与消极工作行为之间的关系。其次,构建了一个被调节的中介模型,引入纠结已放弃身份这一全新视角来解释资质过剩感知对于工作拖延行为的作用机制,推动纠结已放弃身份理论本土化。最后,引入心理弹性来解释个体差异在员工感知到资质过剩对工作拖延的不同影响,以期弥补现有研究的不足,进而推动理论研究的进程。
资质过剩是不充分就业中的其中一方面,是人职不匹配的一种,是指个人的学历和技能等资历超过了工作所需
假设1:资质过剩感知与员工工作拖延行为呈正相关。
职业身份指的是人们在工作中关于“我是谁”的理解,例如“我是一名教师”、“我是一名华为的员工”或“我是某某项目的团队成员”等,而已放弃的职业身份是一个人原本可以正式拥有、但自行决定或被迫结束(经历过),抑或是未经历过就放弃的职业身份
在教育、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员工拥有已放弃的职业身份的现象更为普遍
纠结已放弃身份带来的影响是复杂的,一方面,无所事事地沉湎于幻想是一种放松的行为,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恢复心理资源,但是另一方面,沉湎于过去并产生遗憾、后悔等负面情绪也会导致消极后果,例如会导致减少帮助行为并增加退缩行为
假设2:资质过剩感知与员工纠结已放弃身份呈正相关。
假设3:员工纠结已放弃身份中介资质过剩感知与工作拖延之间呈正相关关系。
在本文模型中心理弹性发挥的调节作用可能在两个阶段,分别是在资质过剩影响纠结已放弃身份的过程中,和在纠结已放弃身份影响工作拖延行为的过程中。本文根据心理弹性的定义和结构推测,心理弹性更有可能在资质过剩影响纠结已放弃身份的过程中起到调节作用。原因在于心理弹性的关键要素之一是经受困境,而资质过剩感知是工作场所中令人不愉快的工作体验,可以被认为是个人遭遇的困境,而纠结已放弃身份属于认知行为,本身没有消极或积极之分,故而资质过剩感知更符合心理弹性发挥作用的背景。因此,本文认为心理弹性的调节作用发生在第一阶段,即心理弹性调节了资质过剩对纠结已放弃身份的影响。
此外,本文认为心理弹性可以负向调节资质过剩与纠结已放弃身份正相关关系,原因如下:
首先,根据资源保存理论,在面对资质过剩带来的资源损耗时,心理弹性作为一种应对资源
因此,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4:心理弹性对资质过剩感知与员工工作拖延之间的关系具有调节作用,员工心理弹性水平越高,资质过剩感知与工作拖延正相关关系就越弱。
假设5:心理弹性对资质过剩感知通过纠结已放弃身份对员工工作拖延的影响具有调节作用,员工心理弹性越高,资质过剩感知通过纠结已放弃身份对工作拖延的正向影响就越弱。
本文理论假设模型如
正式调查阶段,采用线下和线上两种方式收集问卷,线下利用个人交际圈采用滚雪球的方式收集数据,被试者集中在京津冀地区和上海地区。线上通过Credamo见数的数据集市进行收集,自带注意力检测题,完成问卷并通过检测题的被试会得到2元现金的奖励。共回收问卷364份,剔除选项明显重复、作答时间过短、回答前后矛盾的无效问卷35份,最终得到有效问卷329份,有效回收率为90.38%。
对样本人口统计学变量部分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从性别角度来看,其中男性占比45%,女性占比55%,比例相当。从教育背景来看,本科学历的员工占比81.8%,专科以下和硕士及以上学历的员工分别占比9.1%和18.2%,符合目前职场学历水平。工作年限方面,在2~10年的员工最多,占比79.6%,这一阶段的员工具有一定的成熟度,且存在探索职业发展方向的更大的可能,1年以下和10年以上的员工占比较少,分别为11.6%和8.8%。由此可见,本次调查的被试在人口统计各维度,较符合近年来职场员工的基本特征,所得数据具备有效性。
本文采用问卷调查法进行研究,选用国内外成熟量表,主要包括资质过剩感知量表、心理弹性量表、纠结已放弃身份量表以及员工工作拖延量表,并参考相关文献将性别、教育背景和工作年限作为控制变量加入到问卷中,采用5点李克特量表进行测量。
资质过剩感:采用Maynard et al.等于2006年编制的量表,该量表已被国内研究广泛使用并得到反复验证。该量表属于单维量表,共有9个题项,例如“我的工作要求的学历比我所具备的学历低”、“我的能力高于工作所要求的能力”等。在本研究中,该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898。
心理弹性:采用Connor等2003年编制的CD-RISC对心理弹性进行测量。和资质过剩感知的相关研究一样,本文选取该量表中的8个题项,例如“最近我总能从幽默的角度看待事情”、“最近我能处理好压力”等。在本研究中,该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891。
纠结已放弃身份:参考该定义提出者Burgess (2022)编制的量表
工作拖延:用Kühnel等于2013改编自Tuckman拖延量表中的6个项目,该量表适用于组织情境。例如“即使工作很重要,但我还是选择了拖延”、“我浪费了时间,但却对此毫无办法”等。在本研究中,该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839。
首先,本研究采用Amos24.0、Mplus8.0对数据进行验证性因子分析后。第二,使用SPSS26.0进行共同方法偏差、描述性统计和相关性分析。最后,使用SPSS26.0配合process插件对本文假设进行验证。
使用MPLUS8.0对资质过剩感知、心理弹表、纠结已放弃身份和工作拖延行为进行验证性因子分析,来判断测量量表与被测真实情况的一致性程度,结果如
模型 |
因子 |
χ2 |
df |
χ2/df |
RMSEA |
CFI |
TLI |
四因子模型 |
M0: POQ, R, DFI, JP |
574.788 |
291 |
1.975 |
0.054 |
0.94 |
0.933 |
三因子模型 |
M1: POQ, R + DFI, JP |
1232.159 |
300 |
4.107 |
0.097 |
0.802 |
0.786 |
二因子模型 |
M2: POQ + R + DFI, JP |
2621.881 |
310 |
8.458 |
0.151 |
0.509 |
0.485 |
单因子模型 |
M3: POQ + R + DFI + JP |
3702.105 |
316 |
11.716 |
0.18 |
0.281 |
0.260 |
本研究所采用的各变量量表均为员工自评,且数据收集时间间隔较短,为了避免可能出现的共同方法偏差,需要进行单因子的验证性因子分析,根据
M |
SD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
1性别 |
1.550 |
0.498 |
- |
|||||||
2年龄 |
2.570 |
0.798 |
−0.053 |
- |
||||||
3学历 |
4.070 |
0.626 |
0.019 |
−0.150** |
- |
|||||
4工龄 |
2.000 |
0.536 |
−0.046 |
0.607** |
−0.009 |
- |
||||
5资质过剩感 |
3.321 |
0.899 |
−0.015 |
0.023 |
0.015 |
−0.056 |
(0.706) |
|||
6心理弹性 |
3.911 |
0.726 |
−0.125* |
0.209** |
0.052 |
0.192** |
−0.109* |
(0.714) |
||
7纠结已放弃身份 |
3.377 |
0.957 |
−0.059 |
−0.167** |
−0.056 |
−0.141* |
0.368** |
−0.169** |
(0.798) |
|
8工作拖延行为 |
2.459 |
0.928 |
0.128* |
−0.162** |
−0.012 |
−0.131* |
0.178** |
−0.698** |
0.174** |
(0.822) |
注:**在0.01水平上显著相关,*在0.05水平上显著相关(下同)。
本文认为纠结已放弃身份在资质过剩感影响员工拖延行为的过程中起着中介作用,为了验证该假设,需要检验资质过剩感对纠结已放弃身份是否存在显著影响。根据
纠结已放弃的身份 |
工作拖延行为 |
||||||||
模型1 |
模型2 |
模型3 |
模型4 |
模型5 |
模型6 |
模型7 |
模型8 |
模型9 |
|
性别 |
−0.064 |
−0.57 |
−0.071 |
−0.064 |
0.157** |
0.161** |
0.170** |
0.077* |
0.088* |
教育程度 |
−0.056 |
−0.063 |
−0.056 |
−0.053 |
−0.036 |
−0.04 |
−0.03 |
0.004 |
0.007 |
工作年限 |
−0.144** |
−0.124* |
−0.102* |
−0.104* |
−0.161* |
−0.15 |
−0.131 |
−0.024 |
−0.027 |
资质过剩感知 |
0.362** |
0.349** |
0.629* |
0.178** |
0.135* |
0.114** |
0.555** |
||
纠结已放弃身份 |
0.118* |
||||||||
心理弹性 |
−0.117* |
0.073 |
−0.693** |
−0.392** |
|||||
资质过剩感知*心理弹性 |
−0.323 |
−0.512* |
|||||||
r2 |
0.027 |
0.157 |
0.17 |
0.173 |
0.033 |
0.065 |
0.077 |
0.499 |
0.508 |
F |
3.026 |
49.921 |
4.949 |
4.949 |
3.741 |
10.889 |
4.066 |
279.088 |
5.572 |
Effect |
S.E. |
LLCI |
ULCI |
效应占比 |
|
间接效应 |
0.043 |
0.022 |
0.002 |
0.093 |
24% |
直接效应 |
0.139 |
0.059 |
0.022 |
0.257 |
76% |
总效应 |
0.183 |
0.055 |
0.074 |
0.293 |
100% |
本文首先使用分层回归初步验证心理弹性对资质过剩感与工作拖延、资质过剩感与纠结已放弃身份的调节作用。将资质过剩感和心理弹性中心化,相乘得到交乘项,分别与纠结已放弃身份进行回归分析。结果如
根据模型4可知,资质过剩感与心理弹性的交乘项和纠结已放弃身份的标准化系数为−323,在0.05水平上不显著,即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弹性下,资质过剩感对纠结已放弃身份的影响相当,心理弹性对这对关系的影响并不显著,不支持假设5。
从模型9可知,资质过剩感与心理弹性的交乘项与工作拖延行为的标准化系数为−0.512,在0.05水平上显著,即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弹性下,资质过剩感对纠结已放弃身份的影响有显著差异。为了进一步揭示心理弹性的调节效应,极端心理弹性的正负一个标准差,结果如
Effect |
S.E. |
t |
p |
LLCI |
ULCI |
|
−0.7266 (低) |
0.2294 |
0.0639** |
3.5913 |
0.0004 |
0.1037 |
0.3550 |
0 (中) |
0.1349 |
0.0419** |
3.2181 |
0.0014 |
0.0524 |
0.2173 |
0.7266 (高) |
0.0404 |
0.0512 |
0.7877 |
0.4315 |
−0.0604 |
0.1411 |
辅以简单斜率图来看,更直观地展示出心理弹性的调节效应模式,如
本文基于相对剥夺理论和资源保存理论,从员工过往的经历入手,以纠结已放弃身份为中介变量,来探讨资质过剩感对员工工作拖延行为的影响过程机制。通过实证分析,得到了以下三点结论:资质过剩感知与员工工作拖延行为呈正相关;资质过剩感知与员工纠结已放弃身份呈正相关;员工纠结已放弃身份中介资质过剩感知与工作拖延之间呈正相关关系Obodaru;心理弹性对资质过剩感知与员工工作拖延之间的关系有负向调节作用。
从员工过往经验入手探讨了资质过剩感知对消极行为的作用机制。随着中国教育一步步普及,人才市场高素质人才竞争更加激烈,资质过剩的现象也愈来愈普遍并逐步得到学界的重视,关于资质过剩感的探讨也日益深入,但是在员工资质过剩感的研究中,关于员工过往职业生涯历程的讨论相对缺乏。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一个关键转折点做出的选择对一个人后续的人生会有深刻的影响,而没做出一个选择就意味着多了一个本来能存在的“现实”。而有着资质过剩感的员工,很有可能会具有且沉湎于这个本来能存在的“现实”,加重资质过剩感带来的不适感和消极情绪,从而更容易做出消极的工作行为。
丰富了纠结已放弃身份的本土化研究。纠结已放弃身份是一个发展不久的构念,由美国学者Burgess在2022年的论文中首次提出
探索了个体差异调节个人对工作困境的处理方式。本文引入心理弹性这一个人特质变量来解释不同个体在相同资质过剩感水平上造成不同程度的工作拖延行为,负向调节了资质过剩感影响工作拖延行为的正向影响,即心理弹性低的个体在资质过剩感强烈的时候更容易选择拖延手头的工作,这一结果拓展了在中国文化背景下资质过剩感相关边界条件的研究。
组织应该重视资质过剩员工带来的不良影响。根据本文研究结果显示,资质过剩的员工在工作时存在着不可忽视的隐患,相对剥夺感会使其常常含有负面情绪,并做出组织不愿见到的消极行为。组织应该认真考虑高资质员工和低工作要求之间的矛盾,一方面,需要梳理清楚岗位职责,根据岗位职责画出人才画像,而不是一味地要求高学历高经验的求职者,这样既可以减少招聘失误成本又可以达到人-岗匹配;另一方面,对于已经招聘进组织的高素质员工,可以审视其工作任务有无可以改善的地方,例如提高任务挑战性,拓展其个性化任务等等。
组织应该关注员工的职业生涯历程。研究结果显示,职业生涯中令人难忘的转折点会对员工的工作行为会产生实际影响,组织应该预想到资质过剩者出现这种消极情绪的原因,并在这种情况进一步加重之前重视员工的职业生涯历程对其的影响,采取座谈会、谈心的方式,了解其已放弃身份中未在当前身份中实现的诉求。组织管理者只有恪守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不忽视员工未表达出来的职业遗憾,倾听并尊重员工的合理诉求,才能提高员工对工作内容和组织的满意度,减少消极行为,增加积极行为,为组织做出更多有价值的贡献。
组织可以有意地针对员工的个体心理状态进行有效地管理,帮助其在困境中成长,避免出现消极行为。根据研究结果显示,当面对资质过剩的员工时,除了关注其合理诉求以外,还可以通过心理辅导、培训、授权等方式,提高员工的心理弹性水平。本文中所涉及的心理弹性有两个重要维度,分别是忍受消极情绪和控制感,企业可以从这两点入手,提高员工在面对不良环境时做出积极的行为,例如满足合理诉求和心理辅导,可能会有利于员工乐观处理困难和消极情绪,而授权则会提高资质过剩员工控制感,从而提高心理弹性水平,进而避免做出工作拖延这种消极的工作行为。
首先,本文样本量缺乏一定代表性。首先,本研究在样本选择上并没有筛选人群特征,意在得到一个普适的结论,但是也存在缺乏代表性的弊端。另外,本文调查的被试者大多数20~30多岁的年轻群体,任期均值为5年左右,对当前工作尚处于探索和提升阶段,不能很好地代表工作年限长的员工和经验过剩的员工。后续的研究可以通过完善样本结构,扩大样本覆盖面,或者单独研究某一特征群体关于各变量的差异,提高研究结果的可用性和说服力。
其次,在数据收集和测量方法上存在局限。本研究主要集中在同一时间用网络平台收集问卷数据,且收集的仅有横截面数据,而员工的职业道路历程是以一个纵向的过程且在不断地发展,一个时间点的数据可能存在不可避免的误差,不能很好地反映员工的真实想法。同时,由于网络问卷的局限性,调查者不能够很好地引导被试者作答,只能尽可能地通过文字来解释变量的含义,这很有可能出现被试者理解上的偏差,比如没有很好理解已放弃的身份出现的前提是真的花费功夫追求过且有关键转折点,而不是一个空空的幻想。后续研究可以通过线下收集以及访谈的方式对纠结已放弃身份进行测量,或者采用实验法或者时间跨度大的纵向研究等方法,提高研究结果的深度和可靠性,更好地揭示变量间的关系。
本文在变量选择上缺乏情境因素的讨论。本文四个变量属于个人心理个人特征和行为层面,没有涉及组织情境因素。但从现实和理论来看,组织中的因素对于员工个体行为的影响不容忽视,相较于个人因素,组织情境因素对于组织来说更容易调整,有更明显的可用性。在后续研究中可以引入如领导类型和工作量等组织情境因素,来丰富研究模型和相关构念,对组织管理实践也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第一作者。
#通讯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