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udy on Bionic Surface Thermal and Structural Coupling of Brake Disc
Due to the poor heat dissipation performance of the brake disc under emergency or frequent braking, the phenomenon of thermal degradation of the brake disc is easy to occur. Using the excellent heat dissipation performance of the surface microstructure of the butterfly wing scales, a biomimical model of the surface microstructure of the brake disc was constructed. According to the thermal analysis theory, the thermal and structural coupling temperature field simulation analysis of the bionic brake disc was carried out to study the heat dissipation of different bionic brake discs. The bionic brake disc with the best heat dissipation performance was chamfered and the temperature field simulation analysis was carried out.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surface temperature of the non-smooth brake disc is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smooth brake disc during the braking process, and the surface temperature of the non-smooth brake disc drops rapidly after the braking end, and the final temperature is lower than that of the smooth brake disc model. After the stagnation cooling stage, the surface temperature of the brake disc with circular groove and chamfering of 45˚ is the lowest, which can effectively reduce the thermal degradation of the braking performance during the subsequent braking process.
Brake Disc
制动性能的稳定性是确保汽车行驶安全的关键因素之一,当频繁或紧急制动时,由摩擦片与制动盘之间摩擦产生的热量瞬间聚集,使制动盘表面温度骤然升高,远远超过其散热能力,从而引发制动盘热衰退现象
制动盘非光滑表面结构可以改变摩擦副之间的摩擦条件,提高制动盘的耐磨性与散热能力,近年来,众多学者研究了不同的非光滑表面制动盘对制动噪音的影响规律。张锐
综上所述,通过上述研究发现,蝴蝶翅膀鳞片上的微观结构具有良好的散热性能,可以将其运用到制动盘表面,以降低制动过程中的热衰退现象。本研究将对制动盘表面进行微观仿生构造,结合热–结构耦合的方法研究不同表面织构对散热性能的影响,并对最佳散热性能的表面微观结构进行倒角设计,研究倒角角度对散热的影响,最大限度地提高制动盘的散热性能。
本文以某乘用车前轮通风式制动盘为研究对象,其实体模型与仿真模型如
摩擦副 |
外半径/mm |
内半径或边距/mm |
厚度/h |
制动盘 |
140.9 |
75 |
23 |
摩擦片 |
137.2 |
82.5 |
11.5 |
为研究制动盘表面结构对制动过程中温度及散热性能的影响,对制动盘表面进行仿生结构构建,结构模型参考蝴蝶翅膀微观形状,蝴蝶翅膀微观结构如
由
温度/℃ |
热导率/(W/(m·K)) |
线膨胀系数/(10−6K−1) |
比热容/(J/(kg∙K)) |
20 |
0.9 |
1.0E−05 |
1200 |
100 |
1.1 |
1.8E−05 |
1250 |
200 |
1.2 |
3.0E−05 |
1295 |
300 |
1.15 |
3.2E−05 |
1320 |
温度/℃ |
热导率/(W/(m∙K)) |
线膨胀系数/(10−6K−1) |
比热容/(J/(kg∙K)) |
20 |
42.38 |
4.39E−06 |
503 |
100 |
43.06 |
1.1653E−05 |
530 |
200 |
44.23 |
1.2836E−05 |
563 |
300 |
43.55 |
1.3580E−05 |
611 |
本文以有限元仿真与实验验证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研究,具体研究步骤为:
1) 使用有限元方法研究制动盘表面不同仿生槽型结构对制动时及制动后制动盘表面的温度情况,得到具有最佳散热性能的仿生槽型。
2) 对上述所得的最佳散热性能槽型结构表面进行倒角设计,研究具有不同倒角结构的槽型结构在制动过程中及制动后的制动盘表面温度情况。
3) 将原始方案与研究得到的最佳槽型结构及倒角结构组合形式的制动盘进行台架试验,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验证最佳方案的合理性。
在对盘式制动器进行热–结构耦合分析之前,需对模型做出如下假设
对制动盘热量的产生与散热情况进行有限元仿真,其中热量的传递主要以热传导、热对流与热辐射三种形式进行
完全接触的两个物体会因温度梯度的存在而产生内能的交换,盘式制动器在制动时,摩擦产生的热能,其中一部分由制动盘传递给摩擦片,在两者的热传导过程中,单位面积的温度面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热量称为热流密度,沿着等温面的法线指向降温方向,根据热流密度求解方法
(1)
式中: 为摩擦热功率; 为摩擦片与制动盘之间的热流分配系数。
(2)
式中: , , 分别为制动盘的密度、比热、导热系数; , , 分别为摩擦片的密度、比热、导热系数。
制动盘表面与周围空气进行热量传递的过程为对流换热过程,根据文献
(3)
式中: 为空气的导热系数; 为制动盘最大直径;Re为雷诺数, 。其中 为制动盘的角速度; 为轮胎的滚动半径; 为制动盘外半径; 为空气密度; 为空气粘度。
制动盘通风槽表面与空气的对流换热系数为
(4)
式中:Pr为空气普朗特常数; 为流体力学直径;L为制动盘的特征长度; 为空气导热系数。
利用CATIA三维软件建立盘式制动器简易模型,并对模型表面分别进行圆形凹槽、矩形凹槽及六边形凹槽设计,各模型结构如
建立紧急制动工况下的制动器热–结构耦合模型,对模型进行仿真计算,模型加载条件如下:制动盘初始制动速度为100 km/h,制动末速度为0 km/h,制动压力为3.2 MPa,制动时间为3.47 s,制动后停滞时间为200 s,本文使用自然对流换热系数进行停滞阶段的仿真研究,取值为5.0 W/(m2∙K)。摩擦系数采用随温度变化的数值,如
图3. 制动盘模型的仿生表面构建。(a) 无槽模型;(b) 矩形槽模型;(c) 圆形槽模型;(d) 六边形槽模型
图4. 划分后的制动盘网格模型。(a) 无槽模型;(b) 矩形槽模型;(c) 圆形槽模型;(d) 六边形槽模型
摩擦系数 |
温度/℃ |
0.37 |
20 |
0.38 |
100 |
0.41 |
200 |
0.39 |
300 |
0.24 |
400 |
研究制动盘不同仿生表面结构对制动温度的影响,将表面无槽制动盘模型设置为对照组,将三种槽型结构的仿真模型分为三组,依次分别为圆形凹槽、矩形凹槽及正六边形凹槽,每组模型的凹槽中心间距离为18 mm,相邻凹槽之间的周向间隔度数为30˚,将三种槽型结构与空气的接触面积及槽深情况进行等值约束,凹槽深度统一为7 mm,各槽型结构单个凹槽表面积为50.26 mm2。对上述工况下的四种模型进行仿真分析,四个模型紧急制动结束时的温度云图如
图5. 四种类型制动盘紧急制动结束时的温度云图。(a) 无槽模型;(b) 矩形槽模型;(c) 圆形槽模型;(d) 六边形槽模型
由
由
温度/℃ |
无槽 |
六边形 |
矩形 |
圆形 |
初始阶段 |
132.5 |
137.197 |
139.531 |
136.271 |
最终阶段 |
105.557 |
101.754 |
104.426 |
99.871 |
始末差值 |
−26.943 |
−35.443 |
−35.105 |
−36.4 |
由
由3.2结论可知,圆形槽仿生表面散热性能最好,因此对圆形槽表面进行倒角设计,进一步提高制动盘的散热性能。
模型建立步骤与上文一致,网格大小同为2 mm,取倒角长度为2 mm,分别取15˚、30˚、45˚、60˚的倒角角度,构建的不同倒角制动盘模型如
图7. 制动盘模型的仿生表面倒角构建。(a) 15˚倒角模型;(b) 30˚倒角模型;(c) 45˚倒角模型;(d) 60˚倒角模型
图8. 划分后的制动盘网格模型。(a) 15˚倒角模型;(b) 30˚倒角模型;(c) 45˚倒角模型;(d) 60˚倒角模型
由上文可知,具有圆形凹槽结构的制动盘表面具有更优的散热性能,因此在相同的盘形结构下,在圆形槽表面进行倒角结构设计,共四种模型进行仿真分析,研究不同倒角结构对制动温度的影响。四个模型紧急制动结束时的温度云图如
如
图9. 四种倒角制动盘紧急制动结束时的温度云图。(a) 15˚倒角模型;(b) 30˚倒角模型;(c) 45˚倒角模型;(d) 60˚倒角模型
制动盘表面的空气对流,从而展现出更优的散热性能。相较于非仿生无槽模型与三种非倒角模型,四种倒角模型的表面节点最高温度均有所上升。为便于比较,在四种倒角结构制动盘模型表面选取了与仿生制动盘表面相同位置处的节点进行温度曲线的绘制,如
由
由
温度/℃ |
15度 |
30度 |
45度 |
60度 |
初始阶段 |
143.798 |
142.151 |
140.117 |
142.656 |
最终阶段 |
100.155 |
98.805 |
95.615 |
99.129 |
始末差值 |
−43.643 |
−43.346 |
−44.502 |
−43.527 |
取本文所研究的最优散热性能的仿生结构及倒角形式的制动盘为最佳方案(圆形槽且倒角为45˚制动盘),为了验证本文研究最佳方案的合理性,在企业提供的制动惯量试验台进行试验,为了避免对制动盘表面造成损坏,本次实验采取k型热电偶对制动盘表面进行贴合,使用ACW控制器连接热电偶与终端电脑.在终端电脑上提取最终温度。试验台架、ACW控制器与热电偶如
图11. 试验部件结构图。(a) 试验台架;(b) ACW控制器;(c) 热电偶贴片
参数 |
参数值 |
惯量参数 |
15 kg∙m2~250 kg∙m2 |
主驱动系统 |
186 kW,速度10 rpm~2000 rpm |
静态力矩 |
5650 N∙m |
制动压力 |
最大制动压力200 bar |
湿度控制范围 |
15% RH~95%RH |
固定通道数量 |
4 |
旋转通道数量 |
4 |
热电偶类型与温度范围 |
K型 −40℃~1200℃ |
采样频率 |
50 HZ |
测量精度 |
0 t~0.75% t (t为实测温度值) |
为验证最佳方案的合理性,设置与仿真同等制动工况且散热时间为300 s,在制动惯量试验台上进行试验,在仿真模型中,提取工况结束后与热电偶贴合位置相同处的节点最终温度,无槽制动盘代表的原始方案1,圆形槽制动盘代表的原始方案2与最佳方案组合为同一实验组,共设三组实验,实验结果如
实验1 |
仿真 |
实验 |
误差 |
原始方案1 |
108.9 |
102.7 |
5.6% |
原始方案2 |
101.7 |
94.8 |
6.8% |
最佳方案 |
97.1 |
90.3 |
6.0% |
实验2 |
仿真 |
实验 |
误差 |
原始方案1 |
110.2 |
104.3 |
5.3% |
原始方案2 |
103.4 |
97.9 |
5.3% |
最佳方案 |
99.6 |
93.1 |
6.5% |
实验3 |
仿真 |
实验 |
误差 |
原始方案1 |
105.8 |
101.2 |
4.3% |
原始方案2 |
98.2 |
94.6 |
3.7% |
最佳方案 |
94.4 |
90.7 |
3.9% |
由三组实验结果显示,实验数据的原始方案与最佳方案都要低于同组中的仿真数据,误差且在允许范围内。三组实验中,最佳方案的最终温度始终低于原始方案,表明圆形槽且倒角为45˚制动盘具有更好的散热性能,实验与仿真皆验证了最佳方案的合理性。
1) 本文首先建立了圆形槽、矩形槽与六边形槽三种仿生制动盘与无槽制动盘模型,对四种制动盘紧急制动与停滞散热两阶段的温度场进行了分析,通过对比得知圆形槽结构具有更优的散热性能。
2) 通过对圆形槽表面进行不同角度的倒角设计,分别取15˚、30˚、45˚与60˚倒角角度,通过四种制动盘模型的温度场分析,发现具有45˚倒角的圆形槽制动盘散热性能优于其他倒角结构制动盘,并且优于未开倒角的仿生制动盘。
3) 经过实验结果表明,研究得到的最佳方案具有更优的散热性能。在三组实验中,最佳方案温度比原始方案1平均降低11.36℃,比原始方案2平均降低了4.4℃。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19753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