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alization of Optical Holography by Reverse Design Based on Riley-Sommerfeld Diffraction
Optical holography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applications in microscopy, optical information storage, laser processing, optical anti-counterfeiting, and other fields. The traditional method of calculating the phase of optical holography is mainly based on the (Gerchberg-Saxton) algorithm, using which a wide variety of optimized optical holography can be realized to achieve free manipulation of the light field. However, this method utilizes the optical fast Fourier transform, which inevitably results in zero-level diffraction, which greatly reduces the optical intensity of the holography and also affects the quality of the holographic imaging. In this paper, we propose and implement a method to achieve optical holography based on the inverse design of Riley-Sommerfeld diffraction. For the holographic computation objective, this paper defines a special loss function and theoretically realizes the holographic computation of discrete and non-discrete optical fields with high diffraction efficiency. The research results of this paper have important research value for the application of inverse design in optical holography, such as optical information storage, laser processing, and other fields.
Inverse Design
光学全息,作为现代光学技术的重要分支,其意义深远且广泛。它不仅在科技领域揭示了物体光波的全部信息,包括振幅和相位,还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成像方式
近年来,逆向设计与纳米光子学的结合,代表着现代光学研究的一大飞跃,为光子器件的精细设计与创新应用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可能性
因此,本文提出并探索了基于瑞丽索末菲衍射的逆向设计实现光学全息的技术。不同于传统的计算全息的GS算法,本文提出并实现了基于瑞丽索末菲衍射的逆向设计实现光学全息的方法。针对全息计算目标,本文定义了特殊的损失函数(混合型的损失函数),从理论上实现了具有高衍射效率的离散光场和非离散光场的全息计算。本文的研究成果对逆向设计在光学全息的应用,如光学信息存储、激光加工等领域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随着相关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有理由相信,逆向设计计算全息将在未来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推动全息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和应用。
(1)
其中,l代表第l层衍射层,i代表在全息相位版上的第i个衍射像素单元,其坐标为 , 代表入射光波长即光学全息的工作波段,
(2)
代表当前衍射单元到目标衍射区域在自由空间中传播的距离, 代表虚数单位。根据此式,可以对成像空间的任意一个点进行积分计算,得到该处的光强信息。
基于瑞丽索末菲衍射的逆向设计中的一个关键内容,就是要构建一个合适的优化损失函数(Loss function)
根据计算全息的优化目标,本节设计了一种复合型优化损失函数(hybrid loss function)。这一损失函数包含两个部分,一部分损失函数针对目标区域外,一部分损失函数针对目标区域内。从数学形式上表达可以定义为:
(3)
(4)
(5)
特别指出,采用这种复合型的损失函数的优势是非常明显的。这是因为,传统的逆向设计的优化函数一般采用一个优化部分,在仿真中,本文发现单独使用一个优化函数,虽然能够让目标区域内的光强实现最大,但是无法让目标区域外的光强实现最小。而使用这种复合形式的损失函数,能够极大程度的避免这一现象。
使用复合形式的损失函数能够满足逆向设计在运算过程中对损失函数追求到最小的目标(在接下来的研究中会详细介绍)。本文采用了python进行基于瑞丽索末菲衍射的逆向设计构建和训练,其中使用N × N的矩阵代表当前相位衍射层的单个衍射单元,并设置权重网络计算当前衍射层对入射光的调制结果,并用瑞丽索末菲公式数值模拟光经过相位衍射层的传播,以此来模拟全息成像的过程。根据分类结果,反向传播算法会将损失函数结果返回到权重网络,修改权重网络,再次计算新的结果,根据梯度向下算法,经过多次的训练–返回的优化后,可以得到一定范围内的局部最优解情况。
基于上述算法,本节首先探索并实现了利用瑞丽索末菲衍射的逆向设计实现离散光场的全息。离散点全息实现的意义在于,离散点全息光场可以被用来实现多焦点的光场控制
针对单个字母的离散光场全息计算结果如
同时,根据瑞丽索末菲衍射仿真得到了平行光场经过全息相位板的全息成像结果,在复合损失函数的作用下,全息成像的字母A的目标区域以内的区域光强非常均匀,且强度比目标区域以外的区域强很多。本文定义了一个全息衍射效率作为衡量全息成像的标准。全息衍射效率定义为目标区域内的光强与目标区域以外的光强的比值。通过计算得到全息衍射效率为91.8%,对应于极低的全息成像噪声。
根据这一研究成果,本文利用训练好的逆向设计程序,设计了多个字母的全息板,在
图3. 探测区域为不同字母的点阵时的训练模拟成像及对应相位板。(a)~(f) 分别对应字母B, C, K, S, X, Z以及计算得到的全息相位板。其全息衍射效率分别对应为:91.26%,95.30%,89.60%,96.30%,95.34%,90.46%。标尺大小为20微米
在光学全息中的应用中,一个重要的方向是全息显示(holographic display)。全息显示要求全息成像是一个非离散的光场。非离散光场全息的实现要求全息具有较高的全息衍射效率
首先本文利用提所提出的基于瑞丽索末菲衍射的逆向设计的方法,对离散的光场图像(手写字母A)进行逆向设计的计算,计算结果如
为了提高全息衍射效率,本文探索了缩小目标区域的大小对衍射效率的影响。从物理上而言,当全息相位板的像素数目和大小一定时,其能衍射的光强的比例取决于全息计算的目标区域的大小。针对较小的目标区域(较小的字母A图像),逆向设计算法能够充分发挥所有全息相位板像素的衍射能力,提高全息衍射效率。计算结果如
当目标区域大小减小到原图的1/4时,逆向设计得到的全息相位板通过瑞丽索末菲衍射恢复出的图像的具有明显提高的亮度,其计算得到的全息衍射效率为92.58%。相比于较大的目标区域,这一数值提高了约10%。这一发现为逆向设计全息计算在实际中的应用提供了有力的指导方向。
对于字母内部光强分布极度不均的问题,本文猜测,对于执行全息任务的衍射单元,需要经过较大的衍射角实现全息,因此,就要求全息相位版的衍射单元具有较强的相位的调制能力。原有单一的损失函数不足以支撑对衍射单元相位调制能力约束的需求,需要更复杂的损失函数对神经元进行控制。在未来的研究中,将进一步对此进行深度探索和实验上的实现。
本章简要介绍了基于瑞丽索末菲衍射的逆向设计实现光学全息技术,提出并研究了利用逆向设计实现光学全息的方法。通过引入复合的损失函数(目标区域外和目标区域内),最大程度上提高衍射效率的方法。针对不同的去全息应用,本文研究了利用这一方法实现离散全息显示和非离散全息显示的计算结果。计算结果显示,利用基于瑞丽索末菲衍射的逆向设计实现光学全息能够消除零级衍射,实现具有较高的全息衍射效率的全息。对于离散光场的全息,数值模拟实现了平均高于90%的全息衍射效率。对于非离散的光场的全息,其全息衍射效率是由目标区域的大小决定的,目标区域的大小越小,全息衍射效率就越高。本文的上述研究和发现,不仅在理论上提出了一个计算全息的新方法,而且有助于推动逆向设计在纳米光子学特别是衍射光学中的应用。本文的研究成果将有助于推动逆向设计全息技术在微纳激光多焦点加工、光信息存储、高效率的全息显示技术领域的应用。
本研究得到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021YFB2802000, 2022YFB2804301)、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21DZ1100500)、上海市科学技术重大专项、上海市前沿科学中心计划(2021~2025年第20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61975123, 62305219, 62205208)、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23ZR1443200)、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2022M712138, 2021M702192)、上海市超级博士后激励计划(5B22904002, 5B22904006)。
*通讯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