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rl Climate Change Research Letters 2168-5711 2168-5703 beplay体育官网网页版等您来挑战! 10.12677/ccrl.2024.134099 ccrl-91155 Articles 地球与环境 2020年10月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群发的原因分析
Cause Analysis of the Group Occurrence of Tropical Cyclones in the Western North Pacific in October 2020
刘晓鹏 1 冯丽莎 1 王彦磊 1 闫佳宁 2 3 中国人民解放军61741部队,北京 中国海洋大学海洋与大气学院,山东 青岛 河南省气象服务中心,河南 郑州 05 07 2024 13 04 865 875 2 6 :2024 3 6 :2024 3 7 :2024 Copyright © 2024 beplay安卓登录 All rights reserved. 2024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利用多年高分辨率气象要素场资料,完整阐述了一次台风群发时其附近气象要素场和大尺度环流异常情况,综合考虑台风群发时的多种环境变量和大尺度环流的共同作用,并阐明其各自对台风群发的影响机制。此外,使用GPI (Genesis Potential Index)作为定量的指标来衡量台风生成可能性,通过计算个别气象要素异常对GPI的贡献来确定本次台风群发事件中的最大环境影响因素,同时使用大气向外长波辐射表征热带大气季节内振荡的活跃程度。研究发现:2020年7~10月是一次典型的MJO对流传播事件,自印度洋、孟加拉湾一带自西向东传播,2020年10月份传播到南海以及西北太平洋海域。本文认为MJO对流传播和拉尼娜事件共同造成了2020年10月份西北太平洋地区的环境异常,进而导致台风群发事件的产生。
Using high-resolution meteorological element field data for many years, this article fully describes the meteorological element field and large-scale circulation anomalies near a typhoon cluster. It comprehensively considers the combined effects of multiple environmental variables and large- scale circulation during a typhoon cluster, and clarifies their respective impact mechanisms on the typhoon cluster. In addition, GPI (Genesis Potential Index) is used as a quantitative indicator to measure the possibility of typhoon formation. The maximum environmental impact factor in this typhoon cluster event is determined by calculating the contribution of individual meteorological element anomalies to GPI. At the same time, atmospheric outward long-wave radiation is used to characterize the activity level of intraseasonal oscillations in the tropical atmosphere. The study found that July-October 2020 was a typical MJO convective propagation event that spread from the Indian Ocean and the Bay of Bengal from west to east, and spread to the South China Sea and the northwest Pacific Ocean in October 2020. This article believes that MJO convective propagation and La Nina events jointly caused environmental anomalies in the northwest Pacific region in October 2020, which in turn led to the occurrence of a typhoon cluster event.
台风,GPI,群发,环境异常,大气季节内振荡
Typhoon
GPI Mass Distribution Abnormal Environment Atmospheric Intraseasonal Oscillation
1. 引言和研究背景 引言

中国的地理位置正处于亚欧大陆东畔、毗邻太平洋西岸,因此登陆在我国内陆东南沿海一带的台风通常发源于西北太平洋海域,西北太平洋海域是台风发生最频繁的海区之一 [1] ,这造成我国东南部沿海一带每年平均有10余次台风登陆。从气候平均来看,登陆中国东南沿海一带的台风多产生于夏秋季,春冬季节台风登陆比较少,2020年的情况与往年不同 [2] 。2020年5~9月西北太平洋生成的台风个数略低于往年平均值,而10月却明显高于往年平均台风数,2020年10月18日至10月29日11天内就相继产生了5个台风,像这种台风在短时间内聚集发生的现象被称为台风的群发 [3]

由前人的研究成果可以看出台风的形成过程是由于低层有一气旋式涡度作为初始扰动,这是台风形成的首要因素。其次,较暖洋面(SST > 26℃)为台风生成提供充足能量,此外,台风生成地附近的垂直风切变比较大时,上层空气流速、流向与下层空气的流速、流向差距明显,上下空气团会在动力的作用下被切断,对流的发展受到抑制,所以较小的垂直风切变更有利于台风生成。当垂直风切变很小,而气旋生成中心垂直风切变的水平梯度又很大时,对流层上层与下层间会形成连续的空气柱,气旋会获得巨大的热带气旋发生势 [4] 。大尺度环流与台风群发也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当MJO强对流位于印度尼西亚群岛的东部以及西太平洋东部时最容易发生台风群发事件,而当MJO强对流发生于非洲和印度洋西部时,台风最不容易群发 [5]

本文从大尺度环流系统的变化机制与气象要素异常特征入手,进一步探究MJO对流传播以及2020年拉尼娜事件对2020年10月西北太平洋台风群发事件的影响,对大尺度环流判定台风路径有重要意义 [6] ,以期为台风精准预报提供有利参考。这对利用大尺度环流情况来更精准的预报台风具有重要意义。

2. 资料和方法 2.1. 资料

研究中使用的资料如下。

(1) 日本气象厅(Japan Meteorological Agency, JMA) 1979~2019年历年历月台风生成位置、时间、强度数据,时间分辨率为6小时。

(2) ERA5再分析数据集( http://climate.copernicus.eu/climate-reanalysis)中海平面温度场(sea surface temperature, SST)、海平面气压场(sea surface pressure, SLP)、风场、相对涡度场、相对湿度场等变量,本文使用的时间范围为1979~2020年。

(3) 温州台风网( http://m.wztf121.com/ )历史台风数据集。

(4) NCEP/NCAR再分析数据集( https://www.psl.noaa.gov/data/gridded/data.ncep.reanalysis2.html )中向外长波辐射场(Outgoing Longwave Radiation, OLR),空间分辨率为2.5˚ × 2.5˚。纬度范围是60˚W~160˚E,经度范围为−30˚S~50˚N。

2.2. 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比较分析法、滑动平均法先将数据进行可视化,观察海平面温度(Sea Surfurce Temperature)、海平面气压(Sea Level Pressure)、低层相对涡度(Relative Vorticity, 850 hPa)、低层相对湿度(Relative Humidity, 850 hPa)、低层风矢量(Wind)、中层垂直运动速度(Vertical Vector, 500 hPa)、垂直风切变等不同气象要素场在2020年10月份的异常情况,再深入其变化机制来阐述各气象要素场对于台风群发事件的影响机制。

在比较各气象要素对于台风群发事件产生的贡献时,用台风潜在生成指数(Genesis Potential Index, GPI)作为定量的指标。GPI是衡量台风发生可能性的一个重要参数,计算公式中包括涡度、湿度、垂直风切变和MPI (Maximum Potential Index),最大潜在强度)具体计算公式为:

GPI = | 10 5 ω | 3 2 ( RH 50 ) 3 ( MPI 70 ) 3 ( 1 + 0.1 V ) 2

式中 ω 表示低层850 hpa的绝对涡度,RH表示600 hpa的相对湿度,MPI (Maximum Potential Intensity)是台风发生的最大潜在强度,需要先行计算出结果再代入,V指的是低层大气到高层大气的垂直风切变,计算时分解为经向风速差和纬向风速差来进行计算。

MPI = SST T 0 C k C D [ CAPE * CAPE ]

SST表示海表面温度,T0表示逐层大气温度, CAPE * 表示空气达到饱和状态时的有效位能,CAPE代表对流层边界处活跃大气的有效位能, C k C D 是代表海面性质的物理量。GPI的值一定会大于零,值越大代表气旋生成的可能性越高。

在研究大气低频振荡(MJO)时选取OLR (Outgoing Longwave Radiation)再分析资料进行可视化,将OLR数据在纬向上进行平均,通过观察OLR负异常中心随时间的移动来阐述MJO对流活动在经向上的传播。

3. 2020年10月台风特征

图1 是历年台风生成时间统计情况表,从图中可以很明显的看出2020年10月西北太平洋台风生成数量的特征,2020年1~4月还处于我国的冬春季节,西北太平洋地区没有台风生成,这与往年情况没有太大出入,2020年5月生成1个台风,与气候平均情况吻合。而异常的是7~10月的情况:7、9月份台风较常年生成情况偏少,10月出现了台风“扎堆”出现的情况 [7] ,故本文主要分析10月台风生成数量异常情况的原因。

Figure 1. Comparison between the number of typhoons generated in the Northwest Pacific over the years in 2020 (red) and the average number in previous years (blue)--图1. 2020年历月西北太平洋台风生成数量(红色)与往年平均数量(蓝色)的比较--

根据2020年10月生成台风历史路径与强度数据统计情况( 表1 )可知:从2020年10月初至2020年10月下旬,在太平洋西北部和我国南海地区先后共有7个台风生成,其中2019号台风“天鹅”的最大风速达68 m/s,于2020年11月1日第一次登陆菲律宾,登陆时其中心附近风速达到了17级,经陆地摩擦减弱后继续向西行进,越过中国南海,于当月6日在越南沿海又一次登陆,此次登陆时其中心最大风力仍然在6级以上。在生成位置上,2020年10月生成的台风位置主要集中在北纬0~30˚、东经110~150˚,其中2015号台风“莲花”和2016号台风“浪卡”在南海一带生成,其余台风在太平洋西北部生成,除2014号台风“灿鸿”以外,其余台风路径都是向西行进 [2] 。因为2020年是拉尼娜年,并且2020年副热带高压也有西伸的情况,所以本文主要考虑MJO与拉尼娜现象对本次台风群发事件的贡献。

<xref></xref>Table 1. Summary of the specific situation of typhoons generated in October 2020Table 1. Summary of the specific situation of typhoons generated in October 2020 表1. 2020年10月生成台风的具体情况汇总

TC编号

TC名称

时间

位置

中心气压/hPa

中心风速/m⋅s1

2014

灿鸿

5日

22.0˚N,139.2˚E

960

40

2015

莲花

11日

14.6˚N,111.2˚E

995

20

2016

浪卡

12日

17.6˚N,117.3˚E

998

25

2017

沙德尔

20日

15.4˚N,124.6˚E

965

38

2018

莫拉菲

25日

13.7˚N,127.0˚E

950

45

2019

天鹅

29日

16.7˚N,137.8˚E

905

68

2020

艾莎尼

29日

8.0˚N,148.5˚E

975

33

4. 气象要素异常 4.1. 海表面温度异常

2020年是拉尼娜年,强劲的东南信风携带着暖湿空气的暖海水吹向西北太平洋,海水受热之后开始蒸发,周围环绕的温度较低的空气会在大气压的挤压作用下向中心运动,在热力作用下形成一个低压中心。

Figure 2. Abnormal sea level temperature field in October 2020 and sea surface temperature field in 2020 (green circular markings represent the location of typhoon occurrence)--图2. 2020年10月海平面温度场异常场和2020年海表面温度场(绿色圆形标记代表台风发生位置)--

图2 是2020年10月海表面温度异常场,绿色标记代表2020年10月台风群发事件的台风源地。从 图2 不难看出,2020年10月登陆我国的台风多产生于西北太平洋、菲律宾沿海一带,这是由于当时西北太平洋受偏东南风的影响,暖湿空气加大了海面附近空气扰动的形成,而温暖的洋面又可以为已经产生的台风源源不断地提供能量,使其不断加强并向西北方向移动,进而影响我国。台风集中生成在110˚E~160˚E、0˚N~30˚N的西北太平洋海域和南海海域,该区域海温均在27℃以上,满足有利于台风生成的海温条件,所以2020年10月西北太平洋海表面的温度异常是造成本次台风群发事件的首要原因。

4.2. 海平面气压异常 Figure 3. Sea level pressure anomaly field in October 2020 and sea level pressure field in October 2020 (green circular markings represent the location of typhoon occurrence)--图3. 2020年10月海平面气压异常场和2020年10月海平面气压场(绿色圆形标记代表台风发生位置)--

图3 看出,2020年10月太平洋表面气压大致呈现高纬正异常,低纬度地区局部存在负异常,太平洋东部处于海平面气压正异常区,越向南气压越高,在中国黄海、渤海大部分海面气压呈现正异常,太平洋西部大部分地区都处于海平面气压负异常区,我国南海和日本海附近海域分别形成两个海平面气压负异常中心。

2020年10月副热带高压比往年同期偏东、偏南,副热带高压脊线东退至140˚E,而本次台风群发事件的台风源地普遍偏西且偏南,就是因为南海海表面气压存在负异常中心,为台风产生提供了有利条件,而副热带高压持续西伸,对产生的台风产生“压迫”,阻止台风向北运动。

4.3. 低层相对涡度异常 Figure 4. 850 hPa relative vorticity anomaly field superimposed with wind anomaly field in October 2020 (green circular mark represents the location of typhoon occurrence)--图4. 2020年10月850 hPa相对涡度异常场叠加风异常场(绿色圆形标记代表台风发生位置)-- Figure 5. Wind field superimposed with 850 hPa relative vorticity field in October 2020 (green circular markings represent the location of typhoon occurrence)--图5. 2020年10月850 hPa相对涡度场叠加风场(绿色圆形标记代表台风发生位置)--

除海表面温度和海平面气压异常以外,季风强度变化是影响台风生成的又一重要因素,甚至有时季风可对西北太平洋生成的台风产生重要的支配作用,要研究台风生成异常情况的成因,对季风槽以及低层涡度场的研究是必不可少的。 图4 是2020年10月60˚E~160˚W、30˚S~50˚N区域的涡度异常场与矢量风异常场的叠加,可以看到在南海及南海以西地区受盛行西风的控制,而在西太平洋、南海以东地区受偏东方向的风控制,于是在中国南海与菲律宾群岛一带就形成了偏东风与盛行西风的交汇区,在两侧风力的动力强迫作用下,西北太平洋处于气旋式环流控制下,形成上升气流,这对台风的生成是十分有利的。受拉尼娜事件影响,2020年10月季风槽位置较常年偏西,因此台风群发的位置也较常年台风生成地偏西。从 图5 可以看出,在菲律宾群岛和日本附近的西北太平洋海域存在气旋式涡度中心,而2020年10月的台风多发源于这两个地方,这就进一步验证了季风槽对台风生成有至关重要的影响这一结论。

4.4. 低层相对湿度异常

除了上述几个影响因素以外,水汽条件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要素,存在于对流层中层的水汽蕴藏着大量的潜热,在潜热释放的条件下水汽周围空气会吸收热量从而温度上升、质量变轻,从而不可避免地产生了一系列的上升运动,当上升运动产生时大气层结的稳定状态就会被破坏,当水汽越多时,这种空气向上运动的趋势就会越明显,对流也就越容易产生。本研究利用低层相对湿度(Relative Humidity)来代表大气对流层底部的水汽状况。从图中可以看出在2020年10月整个西北太平洋的水汽条件都比较充沛, 图6 也可以很明显的观察到该月西北太平洋及南海海域处于相对湿度(Relative Humidity)正异常区,台风生成地附近均有良好的水汽条件。 图7 反映出在100˚E~150˚E、0˚N~30˚N存在大范围的相对湿度大值区,平均相对湿度在82%以上,为台风的生成提供了良好的水汽条件。

Figure 6. Anomalous field of low level relative humidity at 850 hPa in October 2020 (Green circle mark represents typhoon location)--图6. 2020年10月850 hPa低层相对湿度异常场(绿色圆形标记代表台风发生位置)-- Figure 7. Low level relative humidity field at 850 hPa in October 2020 Unit: % (green circular mark represents the location of typhoon occurrence)--图7. 2020年10月850 hPa低层相对湿度场单位:% (绿色圆形标记代表台风发生位置)--
4.5. 垂直风切变异常

垂直风切变是高层风与低层风在垂直方向上发生的大小、方向的改变,由于大气环流的复杂性和热力因素的影响,风的方向和大小会随着高度的改变而改变。当垂直风切变很大时代表大气上层和下层的气流运动方向相差很大,难以形成连续的空气柱,阻碍了强对流活动的产生。

Figure 8. Vertical wind shear field at 850~200 hPa in October 2020 (unit: m/s) (green circular mark represents the location of typhoon occurrence)--图8. 2020年10月850~200 hPa垂直风切变场(单位:m/s) (绿色圆形标记代表台风发生位置)--

观察台风生成的区域,即100˚E~150˚E、0˚N~30˚N的垂直风切变情况(如 图8 所示),100˚E~140˚E、5˚N~20˚区域有一垂直风切变最小值中心,在这种情况下对流层上层和底层的风向风速变化比较小,垂直方向上可以形成连续的空气柱,高空风场不会破坏这种暖中心结构,台风更容易生成。所以台风生成源地均围绕这一最小值中心附近,这个现象也进一步解释了以上机制。

4.6. 各气象要素异常的贡献

GPI是衡量台风生成可能性的定量指标,某处GPI的值越大,代表在该处的环境因素下生成台风的可能性越大,GPI综合考虑了相对涡度、相对湿度、垂直风切变、台风最大潜在强度MPI四个变量,是判定环境条件能否生成台风的最2020年10月西北太平洋台风群发的原因分析14准确指标之一。从 图9 可以看出2020年10月西北太平洋及南海,从100˚E~140˚E有一GPI带状极大值中心,这与10月台风生成及移动路径高度吻合。

Figure 9. Distribution of typhoon generation potential index in October 2020--图9. 2020年10月台风生成指数分布-- Figure 10. Contribution of various meteorological elements to typhoon generation potential index in October 2020. (a) 850~200 hPa wind shear; (b) 600 hPa relative humidity; (c) Maximum potential typhoon generation intensity; (d) 850 hPa absolute vorticity--图10. 2020年10月各气象要素对于台风生成指数的贡献。(a) 850~200 hPa风切变;(b) 600 hPa相对湿度;(c) 台风最大潜在生成强度;(d) 850 hPa绝对涡度--

图10 是各气象要素对于GPI的贡献值,比较这四张图不难看出西太平洋及南海地区在10月份的绝对涡度分布与10月GPI的分布十分相似,绝对涡度和GPI都在在菲律宾东部海域及南海海域存在最大值中心,太平洋中部的绝对涡度对GPI的贡献不显著。相对湿度对GPI的贡献次之,相对湿度的贡献尤其表现在太平洋远海。台风最大潜在强度的贡献主要集中在南海地区,其对西北太平洋GPI的贡献比较小。垂直风切变对于GPI的贡献在四者之中是最小的。综上所述,台风在10月的群发事件是在各气象要素场的同时变化下产生的,包括海平面温度、海平面气压、低层相对涡度、低层水汽条件、垂直风切变,风这6个主要因素,本研究通过对GPI的进一步计算,得出的结论是涡度场的异常对GPI的贡献最大、相对湿度因素和台风潜在强度(MPI)次之、垂直风切变对GPI的贡献最小。

5. MJO (热带大气季节内振荡)对台风群发的影响

大气季节内振荡(Intraseasonal Oscillation, ISO)是一种全球尺度上30 d~60 d左右的周期性的自西向东传播的大气振荡现象,也将赤道附近的大气季节内振荡称为热带大气季节内振荡(MJO) [8] ,我国地理位置东临西北太平洋、南部是中国南海,所以MJO活动时常影响我国,本研究利用OLR来表征MJO对流活动的传播 [9] 。全球MJO活动根据地理位置被分成八片区域,1区位于非洲大陆地区、2区位于阿拉伯海海域、3区位于孟加拉湾海域、4区位于南海海域、5区位于菲律宾东部的菲律宾海、6区位于太平洋西部、7区位于太平洋中东部、8区位于大西洋海域 [10] ,其中主要影响我国天气的区域为MJO的2~6区。当MJO对流活动位于第2、3位相时,西北太平洋台风生成往往会减少,当MJO对流位于5、6位相时台风生成会增多 [11] 。OLR表示大气向外长波辐射,在大气对流活动强盛时期,水汽往往比较充足,低空有良好的辐合条件,上升运动强烈,大气向外长波辐射(OLR) 2020年10月西北太平洋台风群发的原因分析16由于被云层遮挡而呈现负异常,在对流活动减弱时,高空云量少,大气向外长波辐射(OLR)不会被遮挡,故呈现正异常。所以可以用OLR负异常中心随时间的移动来表示对流活动随时间在赤道附近自西向东的传播。 图11 是将2020年7月1日至12月31日的OLR距平场进行纬向平均后的结果, 图12 是2020年10月850 hPa上风的分布。可以观察到,在2020年7月时OLR负异常中心位于孟加拉湾海域(90˚E附近),MJO对流位于第3位相,之后自西向东传播,10月中旬已经到达南海海域(115˚E附近),MJO对流位于第4、5位相,南海地区对流活动旺盛,而10月份南海上空爆发强烈的西风异常,异常强烈的西风带可以将孟加拉湾和印度洋的水汽吹到南海以及菲律宾附近的西北太平洋海域,这也加剧了MJO对西北太平洋及南海海域生成台风的调节作用 [12] 。而2020年的弱LaNina现象在其中也扮演着不可忽视的角色,由于LaNina事件的发生,太平洋中东部海域海温降低,西部海域绝对湿度存在正异常,在菲律宾及南海海域北部东南信风加强,南海海域西部爆发西风异常,动力因素使得南海地区低层空气辐合,加之MJO对流中心在10月份抵达南海,在多种类、多尺度气象要素异常的共同作用下造成了台风群发。

Figure 11. Anomalous field of atmospheric Outward Long Wave Radiation (OLR) from July to October 2020 (Unit: W/m2)--图11. 2020年7~10月大气向外长波辐射(OLR)异常场(单位:W/m2)-- Figure 12. 850 hPa wind farm in October 2020 (Unit: m/s)--图12. 2020年10月850 hPa风场(单位:m/s)--
6. 总结与展望

本文以2020年10月的台风群发事件为出发点,进一步探讨群发事件的原因分析。第一章的内容主要在海平面气温(Sea Surface Temperature)、海平面气压(Sea Level Pressure)、850 hPa相对涡度(Relative Vorticity)、850 hPa风(Wind)、850 hPa相对湿度(Relative Humidity)、500 hPa垂直速度(Vertical Velocity)等气象要素场在2020年10月产生的异常现象做具体阐述并通过计算GPI来定量的比较各气象要素异常对本次台风群发事件的贡献值。2020年10月各气象要素场都有一定程度上的异常,由于拉尼娜(LaNina)事件的发生,10月份西北太平洋海温呈现正异常,东南信风将中东太平洋表面的暖海水吹到西北太平洋沿岸,使西北太平洋海温升高,海面附近空气受热膨胀上升,冷空气下沉补充,海面出现低压中心;西北太平洋和南海地区受异常低压控制,且对流层低层在西北太平洋和南海海域有正涡度异常中心,低层气流顺时针聚合,高层逆时针分散,为气旋生成提供了良好的动力条件;风场在印度洋–孟加拉湾–南海一带2020年10月西北太平洋台风群发的原因分析18有强烈的西风异常,西太平洋受拉尼娜影响低层大气被偏东风控制,于是南海及菲律宾海域气流在风力作用的强迫下辐合上升形成气旋,孟加拉湾一带的西风异常是由于MJO对流传输引起的,通过观察OLR距平场在7~12月份的变化情况可知,从7月~10月OLR负异常中心(可表征MJO对流中心)从孟加拉湾自西向东传播至南海海域,造成10月南海地区台风频发,且生成位置及路径均偏西偏南。所以,本文的研究结论认为2020年10月台风群发事件是ENSO与MJO共同作用下的结果。本文在研究时只考虑了环境要素场异常对西北太平洋台风生成在动力和热力方面的影响,实际上大气运动是多方面的,本文的结论是ENSO和MJO环流因素造成台风群发。反之,台风群发对于西北太平洋的环境场也会产生反作用,除此之外,各个相继产生的台风也会在强度、路径方面彼此影响。具体机制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NOTES

*通讯作者。

References 盛裴轩, 毛节泰, 李建国, 等. 大气物理学[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3. 孙舒悦, 尹尽勇, 张增海, 柳龙生. 2020年秋季海洋天气评述[J]. 海洋气象学报, 2021, 41(1): 19-29. 王文秀, 林燕丹, 许桂旋, 郭汝凤, 陈远珠, 陈世发. 1951~2016年厄尔尼诺/拉尼娜事件对登陆华南地区台风的影响[J]. 亚热带水土保持, 2018, 30(2): 13-19. 孙长, 毛江玉, 吴国雄. 大气季节内振荡对夏季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群发性的影响[J]. 大气科学, 2009, 33(5): 950-958. 何洁琳, 段安民, 黄永森. 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群发与MJO的联系[J]. 气象科技进展, 2013, 3(3): 46-51. 冯涛, 黄荣辉, 杨修群, 沈新勇, 胡开明. 2004年与2006年7~9月西北太平洋上空大尺度环流场与天气尺度波动的差别及其对热带气旋生成的影响[J]. 大气科学, 2016, 40(1): 157-175. 周冠博, 董林, 王海平, 刘达. 2020年西北太平洋和南海台风活动概述[J]. 海洋气象学报, 2021, 41(1): 1-10. 金小霞, 韩桂荣, 占瑞芬, 陈圣劼, 何金海, 张静. 南海-西北太平洋地区低频振荡特征及其对TC群发过程的影响[J]. 大气科学学报, 2016, 39(2): 198-208. 李崇银, 潘静, 宋洁. MJO研究新进展[J]. 大气科学, 2013, 37(2): 229-252. 李静. 西北太平洋地区热带气旋群发性生成的环境条件分析[D]: [硕士学位论文]. 南京: 南京大学, 2014. 王国民. MJO对春季中国东部大气环流和降水的影响[J]. 气象科学, 2020, 40(5): 679-685. 叶成瑶. 不同ENSO条件下MJO对南海和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生成的影响及机理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湛江: 广东海洋大学, 2020.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