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use Analysis of the Group Occurrence of Tropical Cyclones in the Western North Pacific in October 2020
Using high-resolution meteorological element field data for many years, this article fully describes the meteorological element field and large-scale circulation anomalies near a typhoon cluster. It comprehensively considers the combined effects of multiple environmental variables and large- scale circulation during a typhoon cluster, and clarifies their respective impact mechanisms on the typhoon cluster. In addition, GPI (Genesis Potential Index) is used as a quantitative indicator to measure the possibility of typhoon formation. The maximum environmental impact factor in this typhoon cluster event is determined by calculating the contribution of individual meteorological element anomalies to GPI. At the same time, atmospheric outward long-wave radiation is used to characterize the activity level of intraseasonal oscillations in the tropical atmosphere. The study found that July-October 2020 was a typical MJO convective propagation event that spread from the Indian Ocean and the Bay of Bengal from west to east, and spread to the South China Sea and the northwest Pacific Ocean in October 2020. This article believes that MJO convective propagation and La Nina events jointly caused environmental anomalies in the northwest Pacific region in October 2020, which in turn led to the occurrence of a typhoon cluster event.
Typhoon
中国的地理位置正处于亚欧大陆东畔、毗邻太平洋西岸,因此登陆在我国内陆东南沿海一带的台风通常发源于西北太平洋海域,西北太平洋海域是台风发生最频繁的海区之一
由前人的研究成果可以看出台风的形成过程是由于低层有一气旋式涡度作为初始扰动,这是台风形成的首要因素。其次,较暖洋面(SST > 26℃)为台风生成提供充足能量,此外,台风生成地附近的垂直风切变比较大时,上层空气流速、流向与下层空气的流速、流向差距明显,上下空气团会在动力的作用下被切断,对流的发展受到抑制,所以较小的垂直风切变更有利于台风生成。当垂直风切变很小,而气旋生成中心垂直风切变的水平梯度又很大时,对流层上层与下层间会形成连续的空气柱,气旋会获得巨大的热带气旋发生势
本文从大尺度环流系统的变化机制与气象要素异常特征入手,进一步探究MJO对流传播以及2020年拉尼娜事件对2020年10月西北太平洋台风群发事件的影响,对大尺度环流判定台风路径有重要意义
研究中使用的资料如下。
(1) 日本气象厅(Japan Meteorological Agency, JMA) 1979~2019年历年历月台风生成位置、时间、强度数据,时间分辨率为6小时。
(2) ERA5再分析数据集(
(3) 温州台风网(
(4) NCEP/NCAR再分析数据集(
本文采用比较分析法、滑动平均法先将数据进行可视化,观察海平面温度(Sea Surfurce Temperature)、海平面气压(Sea Level Pressure)、低层相对涡度(Relative Vorticity, 850 hPa)、低层相对湿度(Relative Humidity, 850 hPa)、低层风矢量(Wind)、中层垂直运动速度(Vertical Vector, 500 hPa)、垂直风切变等不同气象要素场在2020年10月份的异常情况,再深入其变化机制来阐述各气象要素场对于台风群发事件的影响机制。
在比较各气象要素对于台风群发事件产生的贡献时,用台风潜在生成指数(Genesis Potential Index, GPI)作为定量的指标。GPI是衡量台风发生可能性的一个重要参数,计算公式中包括涡度、湿度、垂直风切变和MPI (Maximum Potential Index),最大潜在强度)具体计算公式为:
式中 表示低层850 hpa的绝对涡度,RH表示600 hpa的相对湿度,MPI (Maximum Potential Intensity)是台风发生的最大潜在强度,需要先行计算出结果再代入,V指的是低层大气到高层大气的垂直风切变,计算时分解为经向风速差和纬向风速差来进行计算。
SST表示海表面温度,T0表示逐层大气温度, 表示空气达到饱和状态时的有效位能,CAPE代表对流层边界处活跃大气的有效位能, 、 是代表海面性质的物理量。GPI的值一定会大于零,值越大代表气旋生成的可能性越高。
在研究大气低频振荡(MJO)时选取OLR (Outgoing Longwave Radiation)再分析资料进行可视化,将OLR数据在纬向上进行平均,通过观察OLR负异常中心随时间的移动来阐述MJO对流活动在经向上的传播。
根据2020年10月生成台风历史路径与强度数据统计情况(
TC编号 |
TC名称 |
时间 |
位置 |
中心气压/hPa |
中心风速/m⋅s−1 |
2014 |
灿鸿 |
5日 |
22.0˚N,139.2˚E |
960 |
40 |
2015 |
莲花 |
11日 |
14.6˚N,111.2˚E |
995 |
20 |
2016 |
浪卡 |
12日 |
17.6˚N,117.3˚E |
998 |
25 |
2017 |
沙德尔 |
20日 |
15.4˚N,124.6˚E |
965 |
38 |
2018 |
莫拉菲 |
25日 |
13.7˚N,127.0˚E |
950 |
45 |
2019 |
天鹅 |
29日 |
16.7˚N,137.8˚E |
905 |
68 |
2020 |
艾莎尼 |
29日 |
8.0˚N,148.5˚E |
975 |
33 |
2020年是拉尼娜年,强劲的东南信风携带着暖湿空气的暖海水吹向西北太平洋,海水受热之后开始蒸发,周围环绕的温度较低的空气会在大气压的挤压作用下向中心运动,在热力作用下形成一个低压中心。
从
2020年10月副热带高压比往年同期偏东、偏南,副热带高压脊线东退至140˚E,而本次台风群发事件的台风源地普遍偏西且偏南,就是因为南海海表面气压存在负异常中心,为台风产生提供了有利条件,而副热带高压持续西伸,对产生的台风产生“压迫”,阻止台风向北运动。
除海表面温度和海平面气压异常以外,季风强度变化是影响台风生成的又一重要因素,甚至有时季风可对西北太平洋生成的台风产生重要的支配作用,要研究台风生成异常情况的成因,对季风槽以及低层涡度场的研究是必不可少的。
除了上述几个影响因素以外,水汽条件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要素,存在于对流层中层的水汽蕴藏着大量的潜热,在潜热释放的条件下水汽周围空气会吸收热量从而温度上升、质量变轻,从而不可避免地产生了一系列的上升运动,当上升运动产生时大气层结的稳定状态就会被破坏,当水汽越多时,这种空气向上运动的趋势就会越明显,对流也就越容易产生。本研究利用低层相对湿度(Relative Humidity)来代表大气对流层底部的水汽状况。从图中可以看出在2020年10月整个西北太平洋的水汽条件都比较充沛,
垂直风切变是高层风与低层风在垂直方向上发生的大小、方向的改变,由于大气环流的复杂性和热力因素的影响,风的方向和大小会随着高度的改变而改变。当垂直风切变很大时代表大气上层和下层的气流运动方向相差很大,难以形成连续的空气柱,阻碍了强对流活动的产生。
观察台风生成的区域,即100˚E~150˚E、0˚N~30˚N的垂直风切变情况(如
GPI是衡量台风生成可能性的定量指标,某处GPI的值越大,代表在该处的环境因素下生成台风的可能性越大,GPI综合考虑了相对涡度、相对湿度、垂直风切变、台风最大潜在强度MPI四个变量,是判定环境条件能否生成台风的最2020年10月西北太平洋台风群发的原因分析14准确指标之一。从
大气季节内振荡(Intraseasonal Oscillation, ISO)是一种全球尺度上30 d~60 d左右的周期性的自西向东传播的大气振荡现象,也将赤道附近的大气季节内振荡称为热带大气季节内振荡(MJO)
本文以2020年10月的台风群发事件为出发点,进一步探讨群发事件的原因分析。第一章的内容主要在海平面气温(Sea Surface Temperature)、海平面气压(Sea Level Pressure)、850 hPa相对涡度(Relative Vorticity)、850 hPa风(Wind)、850 hPa相对湿度(Relative Humidity)、500 hPa垂直速度(Vertical Velocity)等气象要素场在2020年10月产生的异常现象做具体阐述并通过计算GPI来定量的比较各气象要素异常对本次台风群发事件的贡献值。2020年10月各气象要素场都有一定程度上的异常,由于拉尼娜(LaNina)事件的发生,10月份西北太平洋海温呈现正异常,东南信风将中东太平洋表面的暖海水吹到西北太平洋沿岸,使西北太平洋海温升高,海面附近空气受热膨胀上升,冷空气下沉补充,海面出现低压中心;西北太平洋和南海地区受异常低压控制,且对流层低层在西北太平洋和南海海域有正涡度异常中心,低层气流顺时针聚合,高层逆时针分散,为气旋生成提供了良好的动力条件;风场在印度洋–孟加拉湾–南海一带2020年10月西北太平洋台风群发的原因分析18有强烈的西风异常,西太平洋受拉尼娜影响低层大气被偏东风控制,于是南海及菲律宾海域气流在风力作用的强迫下辐合上升形成气旋,孟加拉湾一带的西风异常是由于MJO对流传输引起的,通过观察OLR距平场在7~12月份的变化情况可知,从7月~10月OLR负异常中心(可表征MJO对流中心)从孟加拉湾自西向东传播至南海海域,造成10月南海地区台风频发,且生成位置及路径均偏西偏南。所以,本文的研究结论认为2020年10月台风群发事件是ENSO与MJO共同作用下的结果。本文在研究时只考虑了环境要素场异常对西北太平洋台风生成在动力和热力方面的影响,实际上大气运动是多方面的,本文的结论是ENSO和MJO环流因素造成台风群发。反之,台风群发对于西北太平洋的环境场也会产生反作用,除此之外,各个相继产生的台风也会在强度、路径方面彼此影响。具体机制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通讯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