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Brief Discussion on Family Education of Rich People in Jiangnan in Yuan Dynasty
In the Yuan Dynasty, the forms of family education included parents’ daily education and dying instructions, inviting Confucian students to teach, running schools, study Tours, clan rules and so on. Family education includes moral education, cultural education, student management education and clan education. Diversified educational forms and diversified educational contents not only improve the cultural literacy of the rich children, but also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rich family learning network, and strengthen the connection between them and the local society. This not only consolidates and improves the social status of the rich families, but also promotes the development of local social and cultural education.
Yuan Dynasty
唐宋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快速发展,富民阶层开始崛起。入元以后,唐宋以来富民阶层的发展态势不仅没有受到太大的阻碍。相反,由于其“政令疏阔,赋税宽简”而得以赓续和壮大
科举制度的创立,在促进社会阶层流动的同时,也逐渐成为人们进入仕途,实现身份跨越的主要途径,“学而优则仕”似乎已经成为人们的一种价值取向。但是在蒙元时期,科举制度却长期中断,整个元代仅有45年举行了科考。而且科举所录取的进士数量根本无法与前代相比,平均每年只能录取进士23名,仅为宋金时期的一小部分
为了子弟的向学,富民一般以重金延请儒生来家任教。更有甚者,为了给子弟提供便利,他们会选择建立义塾。除了富民的子弟外,其家族内部成员,乡党邻里及从其他州郡县而来的求学之士均可入内就学。如金溪王善“自欺早废学,力迪其子以经术,筑精舍一区,聘硕士居之,朝夕策励,若斯须不忘去者。”(
有元一代,游学之风盛行。富民子弟为了增长自己的学识和开阔自己的视野往往自觉出游。如金溪王善其子王经“从师二千里外,膏粱之馈,络经道途,曾不以为烦。”(
宗族的内部管理是宗族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为了维持族内秩序的稳定,富民往往会制定严格的规约,使宗族内部的管理规范化和制度化。具体表现如台之临海人朱嗣寿“春秋祭其先,仪文并循家礼,升降跪拜如将见闻其容声,人取以为法。治家甚严,子孙朝夕冠带,承候颜色,拱听训饰,不命之退不敢退也。”(
由上可知,富民家庭教育的形式日趋多样化。父母平日的言传身教、临终嘱托及宗族规约主要是从家庭内部对富民子弟的行为举止予以教导和规劝。而延请儒生任教、办学及游学则在提升富民子弟文化素养的基础上,增进了其与儒士的交往。再加上学緣关系具有一定的衍生性,因此也推动了富民家庭学缘网络的构建。
道德教育是富民家庭教育的重要内容。拥有良好的道德品质也是富民在地方社会获得认可的重要因素。元人文集记载了众多富民对其子弟道德教育的内容,具体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忠孝之道是处理人伦关系最重要的道德规范。元代江南富民不仅要求自己做到忠孝节义,而且还教导子孙后辈要严格践行,并时常劝诫已入仕的子弟为官正直,积极报国。如温之平阳人周守思临终惟属其子骥曰:“尔祖训我孝弟忠信,我遵之尺寸不敢违,获为寡过之人,则职此也。尔克率尔弟,遵尔祖之训,又克勤于学,孝于母,无贻祖父羞,则我虽死无憾矣。”
勤俭节约不仅是一种良好的品德修养,更是生财之道,致富之途,是维护家庭地位不败的重要方式。因此,富民经常告诫其子弟要克勤克俭,不要太过奢侈华丽。如深溪王澄呼家人谓曰:“吾将逝矣。尔等当法我俭勤,吾瞑目泉下矣。”(
作为财富的主要占有者,富民们不仅自己积极参加地方社会的公共生活,扶助贫弱,救济急困之人,还时常教导子弟应增强社会责任感,尽自己所能,多做有利他人之事。如平江高翥常教其子曰:“我家近于海滨,以弓马植门户,田桑供衣食,虽不多读书,家法素谨,至今弗敢坠。尔曹益务力善,毋为祖考羞,使他人称汝为善士,我死目亦瞑。不然,虽日宰百羊马响吾,吾将不食而吐之矣。”(
高尚的道德品质不仅是富民阶层自身的追求,也是他们教导子孙的重要内容。富民家庭普遍重视道德品质的培养,这不仅有益于提升他们的道德修养,还有助于推动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元代的富民普遍拥有“先富后教”、“望子成龙”的心理。因为,培养子弟向学入仕不仅可以提高自身文化素质及政治地位,还能得到社会的认可和尊重,加强其在地方社会的影响力。如吉水刘时明“其督子以学也,汲汲若追奔而逐逃;其勗子以仕也,切切若食饥而饮渴。子自为儒官以至于膺朝命,一而再,再而三,欲留养,辄不许。曰:‘汝养吾志,欲迎养亦不许。’曰‘汝毋以养吾口体为也。’子顺命不敢违。”
在入仕艰难的背景下,元人大都被迫流向地方,职业选择也更趋多元化。除了从事传统的农业外,他们开始经营商业,手工业,甚至是高利贷等金融行业,通过自身实践获得了大量财富,拥有丰富的治生经验。为了维持家业不败,他们往往热衷于将这些经验传授给子孙后辈。如婺源吴克属二子:“米盐靡密,悉不以经意,尔等治生产,勿过营也,凡博学在力行,毋为滔擢肝肾,务竞纤巧,惠逆之施,各以类应,吾慎守以老,若等其勗之。”
在元代,南人政治地位低下且入仕艰难,这使他们更加注重子弟的宗族教育。但相比于南宋关注较多的家族成员人身、家族财产的安全问题,元代不仅考虑本家族的问题,还开始考虑宗族凝聚力的问题。
综上所述,富民家庭教育的内容包括了道德教育、文化教育、治生教育以及宗族教育四个方面。这不仅寄托了富民希望通过家庭教育使子孙后辈树立起良好的道德观以及价值观,而且希望他们提升自己的文化知识水平,读书应举,维持财富地位及加强宗族凝聚力。
在科举多年未兴的元代,江南地区经济繁荣发展,加之政府对教育事业的重视及受“学而优则仕”思想的影响,人们的尚学之风依然比较兴盛。尤其是富民阶层,他们深知,要想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只靠占有财富是远远不够的。因此,他们非常重视家庭教育。其教育形式更趋多元化,在平日里他们注重言传身教,制定严格的家族规约;到了子弟上学的年龄,他们往往会选择延请儒士为子弟讲学,财力比较雄厚的富户甚至会建立既为本家族的子弟提供方便,同时也向其他求学之士开放的义塾;而有的富民为了进一步丰富自己的见闻或实现自身的价值,往往选择出门游学。在教学内容上,他们依然重视子弟的文化教育,但不再拘泥于以往科举考试的章程,而是更趋于世俗化。如他们更加重视培养子弟的社会责任感,不仅自己主动参加地方社会的慈善工作,还积极教导子孙后辈要扶弱济困,仗义疏财;他们也非常重视子孙的谋生教育,将自己致富、守富的经验传授给子弟,使其维持财富不败,稳固家族在地方社会的影响力;除此之外,元代富民还非常重视家族凝聚力的教育,除了平日里对宗族成员的主动赈济外,他们还会建立祠堂举行定期的祖先祭祀及制定严格的宗族管理规约。延聘饱学之士任教、对向学之士开放的义塾的建立及蔚然成风的游学,游宦都不同程度地增进了富民家庭与士人社会的交往,极大地推动了富民家族学缘网的构建。对子弟社会责任感的教育、勤俭节约的教导、治生经验的传授及对宗族凝聚力的重视也都反映出富民家庭与地方社会联系日益密切的趋势。无疑,二者都大大增强了富民家庭在地方上的影响力和控制力。
但需要注意的是,元朝入仕的艰难意味着并非所有重视子弟教育的富民家庭都能顺利进入官场,未能成功入仕者反而居多。他们有的因为有司认为其议论奇异或是持论太高而不予录用。如温之平阳郑采“科举法行,公自度其学可用,投牒试场屋,司文衡者见其持论太高,黜去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