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2160-7540 2160-7559 beplay体育官网网页版等您来挑战! 10.12677/sd.2024.146185 sd-90945 Articles 地球与环境, 经济与管理 中国传统村落与住宅的空间构成研究——以河南省郏县李渡口村为例
Research on the Spatial Composi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Villages and Residences—Taking Lidukou Village, Jiaxian County, Henan Province as an Example
1 2 金美善 1 孙胜光1‡ 东新大学建筑工学系,韩国 罗州 河南城建学院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河南 平顶山 20 06 2024 14 06 1608 1625 17 5 :2024 21 5 :2024 21 6 :2024 Copyright © 2024 beplay安卓登录 All rights reserved. 2024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本研究通过位于中国河南省郏县的李渡口村,对中国传统村落的特点进行了考察。研究内容包括李渡口村的重要空间、道路与地块规划和住宅空间构成这三方面。通过文献调查和实地调查的研究方法,分别分析了李渡口村的选址具有“背山面水”的中国传统风水布局特点。强调了公共空间和历史文化要素的重要性。被寨墙包围的村庄,具有典型的防御性特征。地块规划是以地势高地和街道为参考,也受商业因素的影响,体现了地域的独特性。探讨了明、清和1912~1949年住宅院落的空间差异,并与北京四合院的构成进行了比较。该研究不仅可以为中国传统村落空间的文化传承提供参考,还可以为后期人居环境满意度的调查提供基础资料。
This study examin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villages through Lidukou Village, located in Jiaxian County, Henan Province, China. The research content includes three aspects: the important space of Lidukou Village, road and land planning, and the composition of residential space. Through the research methods of literature survey and field investigation, it analyzes that the location of Lidukou Village has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Feng Shui layout characteristics of “backing mountains and facing water”. The importance of public space and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elements is emphasized. A village surrounded by a wall has a typical defensive character. The land planning is based on the high terrain and streets, and is also affected by commercial factors, reflecting the uniqueness of the region.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spatial differences of residential courtyards in the Ming, Qing and 1912~1949 year periods, and compares them with the composition of courtyards in Beijing. This research can not only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the cultural inheritanc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village spaces, but also obtain basic information for later surveys of satisfaction with the human settlement environment.
传统村落,传统村落,李渡口村,空间构成,住宅空间
Traditional Village
Lidukou Village Spatial Composition Residential Space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目的

传统村落不仅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更蕴含了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的生活智慧以及独特的社会组织形式。随着现代化与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传统村落的个数不断减少,传统建筑逐步被改造利用,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保护挑战和传承危机。在这一背景下,中国政府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旨在促进农村的可持续发展,同时注重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河南省郏县李渡口村作为本研究的案例,该村是郏县20个国家级传统村落之一,保留着明、清时期的原貌,具有“豫中地区”独特的文化价值。本文研究的目的,是把现今留存下来的建筑遗产,对传统村落和住宅的空间构成特征进一步分析对比。反映出居住生活环境、居住空间和公共服务设施方面的居民满意度指标,为以后传统村落的保护工作和居住空间的再利用提供参考。

1.2. 先行研究

2012年4月,国家启动了中国传统村落的调查,进行了专家审定与《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的甄选工作。同年,又颁发了《传统村落评价认定指标体系(试行)》。这是一个意义重大而深远的事 [1] 。通过国内外文献资料的整理,在建筑学科对河南省传统村落的研究,主要是对村子的空间特征 [2] [3] 、防御性 [4] [5] 、民居院落 [6] [7] 、保护利用 [8] [9] 等方面的内容。研究郏县传统村落最多的依次为临沣寨、张店村和李渡口村这3个村。

对于李渡口村的研究,测绘基础数据已明显滞后。当前学术界在该村的地块规划、住宅空间及居民居住环境满意度方面的研究尚未开始,本研究旨在这些方面重新梳理,填补相关空白。其内容也是后续研究李渡口村人居环境满意度指标的一部分。

<xref></xref>1.3. 研究方法

主要研究方法有文献研究法、访谈法和实地调查法这三种方法。① 研究国内外相关领域的先行研究和县志书籍,得出对本文研究比较有指导意义的资料与理论。② 通过采访村中德高望重的老人、村委会工作人员和居民,全面了解村落和人口的实际情况。③ 实地调查是通过多次反复的现场拍照、无人机航拍1和测绘代表类型的院落,收集数据并绘制图纸。

1.4. 研究对象

李渡口村于2013年被评为第二批国家级传统村落。该村位于中国河南省中部,郏县冢头镇西北部,蓝河东岸。村子以东紧邻“杨庄”。该地区属于北温带,气候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李渡口村曾是“许荆古道”2的必经地,是历史上的交通要道( 图1 )。明朝初期,李姓从山西洪洞县来此落户,标志着村落形成历史的开端,距今约650年。村落的绝大多数居民都是李姓的后代。

图1. 李渡口位置图(河南省–郏县–李渡口,根据网络自绘)

2. 李渡口村的特征 2.1. 村庄沿革

李渡口村位于北汝河3北侧的冲击平原上,这里土壤肥沃,利于人们生存。东、南、北三面是平原,西面邻水( 图2 )。北面靠山,背山依水,符合中国传统村落“背山面水”的选址风水。

西汉末年有一个李姓贵族,从山西迁入定居。到了唐朝,被皇帝赐名“李姓”的功臣迁入。明朝洪武七年,山西省洪洞县4迁入一批李氏的人,渡口壮大,改名“李渡口”。到了清代改为“同心寨”5。清同治三年(1864年),全县共有25处集贸市场,李渡口为其中之一,已成为名扬一方的商贸重地 [10] 。1912~1949年间设郏邑李渡口镇,1934年复名隶属郏县三区,1947年属冢头镇,1958年更名李渡口大队,归冢头公社,1984年复名李渡口村,隶属冢头镇至今。

Figure 2. Lidukou Village site map (modified based on the Tiandi Map website)--图2. 李渡口村选址图(根据天地图网站修改)--
2.2. 村落的演变

李渡口村形成初期为了满足人们的生产、生活的需求,建筑沿蓝河走向南北分散布置,便于生产、生活取水,当时还没有形成村子的规模。

明、清和1912~1949年是村庄主体部分的形成期。村庄呈东西长方形聚落,占地10万平方米。有东西主街一条,多土木,砖木结构瓦房。以农为主,兼事黄洋、青麻纺织业6 [11] 。清代修建寨墙,外有一圈寨壕环绕,寨壕内有水,具有双重的防御系统。现今寨壕遗址仍可辨认,但水早已干涸( 图3 )。

Figure 3. Village wall and gate (photographed by UAV)--图3. 寨墙和寨门(无人机拍摄)--

1953年进行了土地革命7,平均每人可以分房屋2.5间,增加了住宅的数量。1986年,大划宅基地8,村子从寨墙内向寨墙外南、北和东侧迅速扩张。东寨门位置也发生了重大变化,被重新设立在更东侧的位置( 图3 )。原来位于寨墙上的东寨门以及寨墙的东半部分,在1957年洪水9灾害中遭到了严重破坏,并最终倒塌10。这一变动不仅改变了村庄的空间结构,也象征着从传统到现代的过渡。寨墙外新扩张的住宅区,属于1950年代以后的近现代住宅。再加上寨墙内的原建筑,形成了现今的规模范围( 图4 )。

Figure 4. Village expansion period (drawn by the author)--图4. 村落扩张期图(作者自绘)--

小结:村子萌芽期,是以自然环境和传统生活方式为主要因素。形成期在明清时期,是以经济因素(商业贸易)为主要因素。扩张期主要是以社会因素(人口增长和中国土地分配制度)为主要原因。

3. 重要空间

这些重要空间一直延续至今,是人与人之间交流和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是文化的传承。反映出中国从封建社会传承下来的农村农民的生活面貌。李渡口村最重要的是宗祠和戏台,它们周边分布着众多传统住宅,连同寨门,重要空间都集中分布在寨内中心街一带,这里是村民最早聚集的地方,成为当时的村落核心( 图5 )。

人们从西侧的蓝河渡口,穿过寨门来到李渡口村。寨内中心有2棵古榆树。人们在古树下围坐、纳凉、孩子们嬉戏、吃饭聊天( 图5 ,①)。渴了就在旁边的古井边排队打水喝,人们摇着辘轳用索链把水桶提上来( 图5 ,②)。水井的对面是潞银广场,是平时举办大型活动的场所11( 图5 ,③)。玉仙奶奶庙12位于寨墙外部,村子西南角边界处。因宗教活动的存在而一直保留至今( 图5 ,④)。李氏祠堂13位于中心街中部,因宗法制度的消失而衰亡,现在人们在自己家中摆放祖先的牌位或遗像,进行祭拜( 图5 ,⑤)。寨墙上东西方向有两个寨门,是连接与外界的通道( 图5 ,⑥)。原寨墙总长1100米左右,呈圆形,高三丈左右,上宽八尺。寨墙上还按五行八卦布置8个瞭望台,设岗哨执勤,在竖向空间上增加了防御性( 图5 ,⑦)。

Figure 5. Important space (drawn by the author)--图5. 重要空间(作者自绘)-- 防御性

① 寨墙体系

豫中地区的村落大部分在平原地区,不像山地那样地形变换多样,明代开始战乱不断。为了应对动荡的社会环境,防御的思想深入到了村落的空间体系。寨墙和寨壕,在外围上形成了双层的防御体系。寨墙东西方向有两个村庄城堡门,通过中心道路与外部相连。这是第一部分外围防御体系,也是最基本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② 寨墙内部

在道路网和进入住宅的方法上确保防御空间。多层次的道路分级,通过转折和宽窄的变化,进入住户。村庄的中心街与南、北次干道,围绕这三条相互平行的主道路,形成居住的地块。连接它们之间的是垂直方向宽度变窄的胡同。胡同可以连接住宅的正门、后门,胡同有的是南北相通,有的是断头路,形成了外部很难进入的空间。

③ 住宅的防御布局

第三部分防御层是住宅的围墙和大门。传统住宅以庭院为中心,大门是院子的一层防御层,入口正对厢房的山墙或者设置照壁,通过视线的阻隔,不会直接进入住宅内部,起到一定的防御作用。第二层防御是住宅。高墙围护的院落,住宅建筑外墙坚固厚实,窗户狭小,有石窗或铁窗。明、清时期大户人家的正房(绣楼或碉楼),一般有2层,楼梯狭窄,且有封口。有的在2层会专门开设门洞,平时关闭,在有敌人入侵的情况下,打开门架上门板,便可以与厢房的山墙连接,形成通道逃离,起到防御外敌的作用( 图6 )。

正是这些一系列的空间变化,组成李渡口村独特的防御体系( 图7 )。对比同地区的传统村落——临沣寨,防御系统除了寨门和寨墙,街巷空间层级的丰富和转折点多是其特点,这一点与其它地域的村落有着显著的不同 [12]

Figure 6. Escape door and stairs of the main house (photographed by the author)--图6. 正房的逃生门、楼梯(作者自摄)-- Figure 7. Defense system (drawn by the author)--图7. 防御系统(作者自绘)--
4. 道路和区域内特征 4.1. 道路组织

李渡口村现在的道路有两大系统,分为寨墙内历史性道路和寨墙外非历史性道路。寨内的历史性道路等级体系,从大到小依次为中心街–次干道–小巷胡同,3个清晰的层级( 图8 )。寨外的非历史性道路等级体系,从大到小依次为主干道–次干道,2个清晰的层级( 图9 )。

Figure 8. Road hierarchy inside the village (drawn by the author)--图8. 寨内道路层级(作者自绘)-- Figure 9. Road hierarchy outside the village (drawn by the author)--图9. 寨外道路层级(作者自绘)--

主要道路有3条(A&B),都形成于清代。最早形成的是正中心一条东西走向的“中心街”A,它把村子分为南、北两大部分。也是最宽的主干道,直接连通东、西寨门。古代,李渡口村是区域内东西方向经过蓝河的唯一纽带,现今,中心街连接乡道,仍旧是村子连接外部的唯一通道。随着村子的发展,形成了南街和北街两条次干道B。它们平行中心街A,位于中心街的南、北两侧。这3条主要街道组成了寨内村落的基本生长骨架,店铺、民居单元依次展开( 图8 )。中心街A主要承担交通、商业、居住等生活功能,南街和北街B为副街,主要承担居住、劳作等附属功能( 表1 )。中心街A与南、北街B之间连接多条小巷胡同C,这些胡同起到消防和交通的作用。

<xref></xref>Table 1. Road space scaleTable 1. Road space scale 表1. 道路空间尺度

道路系统

道路类型

道路名称

修建年代

街巷宽度

方向

寨内历史性

中心街

中心街A

清代

6 m

东西

次干道

南街、北街B

清代

3.5 m, 4.2 m

东西

小巷胡同

C

清代

1~1.5 m

南北

寨外非历史性

主干道

D

清代

6 m

东西、南北

D1

1987

4.8 m

D2

2018

8 m

次干道

E

1986年以后

3.5~4.2 m

东西、南北

寨外非历史性道路是从1986年后,村子扩张后形成的道路。分为主干道(D, D1, D2)和次干道E ( 图9 )。1986年洪水后,原来寨墙的东半部倒塌,在此位置上,1987年修建了与寨内中心街A十字相交的道路D1。成为连接寨内与寨外的主要通道,也是连接周围其他村子的通道。寨墙内的中心街A与道路D是同一条道路。D2是环村路,它最终与D连通,通向外界。方便寨墙外北侧居民的出行,于2018年修建完毕。剩下的寨外次干道E,位于住宅的南侧。

小结:寨外的主次干道只能通过中心街A,与寨内的道路连接。寨内的中心街和次干道是东西向分布,胡同是南北向分布,他们是垂直关系。这三种层级的道路都可以通往住宅地块。寨外的次干道基本是东西向分布,主、次干道均可以直接通向住宅地块。

4.2. 村落地块布局

李渡口村最初的建筑布局,选择在寨内中心街的两侧,其入口面向中心街。尤其集中在西寨门附近中心街的南侧,这里是村落地块的最高点,是大户人家布置家宅的首选。所以影响地块布局的两个主要因素是:

第一,地形对地块布局的影响。地形作为建筑布局的初步参考点具有决定性作用,体现了对地形高低差异的利用。这一因素还有一处例子: 图10 中的A区域,地势自西向东逐渐降低,建筑布局顺应该地形特征,沿南北方向排列,并自西向东依次布置,其入口朝向东侧。这种依据地形高低进行的建筑布局有利于生活用水的高效管理,即从高处向低处顺利排放。

Figure 10. Plot layout (drawn by the author)--图10. 地块布局图(作者自绘)--

第二,是道路的走向,建筑沿道路两侧布置。中国传统聚落基址优选原则是“避风、向阳、近水”,属于风水宝地。但这不是唯一条件,街道走向也是决定宅院坐向的重要因素 [13] 。李渡口村寨墙以内就是以街道走向的典型。以中心街和南街、北街为例,这三条道路均呈东西走向,建筑则分布在街道的南北两侧,其入口直接面向相应的道路。此种布局不仅考虑了道路的交通功能,也考虑到了建筑对街道空间的利用和街道景观的形成( 图10 )。

4.3. 地块朝向

李渡口村位于中国北方地区,该地区的建筑布局传统上倾向于坐北朝南的设计,以满足采光的功能需求。然而,通过实地调研,发现李渡口村寨墙内的历史建筑,存在数量不少的坐南朝北的建筑,显示出与地区典型布局相反的特点。这一现象的形成受到地块布局的第二个主要因素,即道路的走向对房屋朝向和院落组合的影响。

以寨墙内的中心街、南街、北街三条平行东西向道路为参照点,建筑物主要沿道路两侧布置,入口面向道路( 图10 )。寨内共75户,朝向统计如 表2 所示。

对于寨墙外的建筑,属于近现代建筑。寨墙外现存的建筑总数约为205户。道路布置主要在建筑的南侧,建筑入口面向南侧的道路。大多数建筑呈现坐北朝南的布局,使南侧拥有更充足的外部空间,满足北方建筑采光的功能需求,如 表2 所示。

通过对比可以看出,尤其是在寨墙外,绝大多数家庭是坐北朝南的布局,入口在南侧。

<xref></xref>Table 2. Statistics of the number of households inside and outside the village wall in terms of orientationTable 2. Statistics of the number of households inside and outside the village wall in terms of orientation 表2. 寨墙内、外户数朝向统计

区域

家庭户数

坐南朝北户数(百分比)

坐北朝南户数(百分比)

其他方向(百分比)

寨墙内

75

23 (31%)

49 (65%)

3 (4%)

寨墙外

205

0

196 (96%)

9 (4%)

4.4. 道路与住宅

以寨内的住宅地块为例,通过以上对李渡口村的道路组织、地块布局和地块朝向等的分析,绘制出道路–地块–入口–建筑的关系图( 图11 )。通过关系图可以看出,每一个住宅地块呈“长条形”布置,特别是沿中心街两侧,对称布置。因为在以商业为主导因素的影响下,尽可能在有限的地块内布置更多的商家沿街店铺,取得更大的经济效益。每户再根据人口的多少,住宅地块只能向后发展,形成长条形。这是李渡口村对比郏县其他村落的最大特点。

图11. 道路与建筑的关系图

通过道路入口统计对比可以看出( 表3 ),寨墙内的家庭,从主干道和次干道进入的占多数,且比例基本相同,还有小部分家庭从小巷胡同进入。而在寨墙外,更多家庭偏好通过次干道进入。

<xref></xref>Table 3. Statistics of entrances to roads inside and outside the village wallTable 3. Statistics of entrances to roads inside and outside the village wall 表3. 寨墙内、外道路入口统计

区域

家庭户数

中心街主干道(百分比)

次干道(百分比)

小巷胡同(百分比)

寨墙内

75

28 (37%)

29 (39%)

18 (24%)

寨墙外

205

24 (12%)

181 (88%)

0

5. 住宅空间构成 5.1. 住宅布局形式

本节主要研究李渡口村寨墙内现存的建筑,共有约75户,包括明朝、清朝、1912~1949年的历史建筑和1950年以后的现代建筑( 表4 )。这些住宅的布局特点是每个家庭单元主要围绕着院落展开,这一点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居住模式。

<xref></xref>Table 4. Number of households inside the village wallTable 4. Number of households inside the village wall 表4. 寨墙内的户数

年代

明朝(百分比)

清朝(百分比)

1912~1949年(百分比)

1950年以后(百分比)

户数

2 (2.7%)

15 (20%)

3 (4%)

55 (73.3%)

其中明、清和1912~1949年的历史建筑仅存约20户,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分布于230米长的中心街南北两侧( 图12 )。这些历史建筑存在老化的问题,例如屋顶漏雨、墙体裂缝、材料脱落、门窗损坏、脊兽缺失等。随着“美丽乡村”和“国家级传统村落”等项目的申报工作开始,从2017年开始,至今大部分已被改造成用作展示或其他利用目的( 图13 ,对应 表5 )。20户历史建筑中,改造了9户清代建筑,1户1912~1949年的建筑,明代的没有改造。把20户明、清和1912~1949年的历史院落分成五类:① 1进4,② 1进3 + 跨院,③ 1进3,④ 1进2,⑤ 1进院。见 表5

Figure 12. 2024 construction map (drawn by the author)--图12. 2024年建筑年代图(作者自绘)-- Figure 13. Renovated historical buildings (drawn by the author)--图13. 改造过的历史建筑(作者自绘)-- <xref></xref>Table 5. Number, type and renovation information of historical building courtyardsTable 5. Number, type and renovation information of historical building courtyards 表5. 历史建筑院落数量、类型及改造信息

原始院落类型

总数量

年代数量

年代

序号

现名称(现户数)

是否改造

现存

原用途

现用途

①1进4

1

1

清代

1

渡口水坊(2户)

1进2 (1栋)

居住

居住

② 1进3 + 跨院

3

2

清代

2

李朝永故居

1进2 (3栋)

居住

展示

清代

3

李启龙故居

1进2

居住

饭店

酒器艺术馆

1栋建筑

居住

展示

1

1912~1949年

4

李冠儒故居(5栋)

1进2 (3栋)

居住

展示

③ 1进3

9

2

明代

5

官宅屋

1栋建筑

办公

居住

明代

6

李之印故居

1进院(1栋)

居住

居住

7

清代

7

村史馆

独栋建筑

花行

展示

清代

8

李泽之故居

1进2

居住

展示

清代

9

嵩山堂(原李全发、李振仓故居)

1进2

居住

展示

清代

10

二十四节气馆

1栋建筑

酒铺

展示

清代

11

渡口瓷坊

1进2

居住

居住

清代

12

局子屋(2户)

1进2

办公

居住

清代

13

济世堂药铺

1进2 (1栋)

药铺

居住

④ 1进2

2

2

清代

14

贾记清老宅

1进2

居住

居住

清代

15

民宅

独栋建筑

居住

居住

⑤ 1进院

3

1

清代

16

李魁元老宅

1进院

卷烟厂

居住

2

1912~1949年

17

民宅

1进院

居住

居住

1912~1949年

18

民宅

1进院

居住

居住

小结:根据统计分析,李渡口村现存的建筑中明代2处全是1进3的院落。清代各种类型的院落都有,仅有的一处1进4的院落在清代。1912~1949年有1进3的跨院和1进院。在总院落中,大多数是1进3的院落,占一半以上。带跨院的院落从清朝起开始出现,到1912~1949年为止,只有大户人家才有。

5.2. 住宅的地域性特征

李渡口村明、清和1912~1949年的历史建筑,最能体现出中国“豫中地区”地域性特征。明、清和1912~1949年的住宅院落构成有3点相同点:① 单体组成、② 院落空间、③ 院子宽窄。不同点主要是砖、瓦的大小上不同。院落构成的对比主要是和北京四合院的4点区别。

① 住宅单体:李渡口村传统住宅独栋建筑的特点是若干“间”沿面阔方向依次排列形成的长方形房屋,位于中间的那一“间”称之明间,明间两边房间为次间。传统民居中明间、次间的开间尺寸并不相同,一般为明间最大,向两边递减。“庶民庐舍明朝洪武二十六年定制不过三间五架,不许用斗棋饰彩色” [14] 。实际上,李渡口村的住宅单体基本都是三开间,平面图如 图14 所示。

Figure 14. Floor plan of historical buildings (drawn by the author)--图14. 历史建筑平面图(作者自绘)-- (a) (b) (c)--Figure 15. Courtyard layout (drawn by the author)--

② 院落空间:院落空间布局是由若干栋单体建筑、墙和围廊围合而成。若院落有两面布置建筑,房屋与房屋之间的空隙用围墙连接,则称之“二合院”;若院落有三面布置建筑,房屋之间的空隙用围墙连接,则称之“三合院”;同理,称为“四合院”( 图15(a) )。每一院落称为“一进”。若干“进”沿纵向轴线串联,形成“多进”院落( 图15(b) )。“跨”表示左右并联的关系,横向有多少院子就叫多少“跨”院落,并可按照位置分别称东跨院、西跨院等 [15] 。院内布置按中国传统长幼尊卑的思想,布局分明。院落空间中轴对称明显,正房位于最后的正中位置,供家中老人居住。厢房左右对称,由晚辈居住,东厢房为上,大儿子居住,其次是西厢房。多进院落在院子前半部分是接待客人、生活区和仆人的活动区域,后半部分才是主人的居住空间。

李渡口村传统院落的基本组成是:前有倒座(店铺),后有正房,有东西配房(厢房),根据院落进数多少,中间增加过厅数量,且对称布置。而现代建筑即1950年以后的院落,建筑“一”字形或“L”形布置,另外还有简易棚,布置灵活多样,非对称布置( 图15(c) )。

Figure 16. Variation map of width of courtyard houses in Henan (Henan folk houses)--图16. 河南四合院宽窄变化图(河南民居)-- Figure 17. Beijing courtyard houses (northern folk houses)--图17. 北京四合院(北方民居)--

③ 院落宽窄:李渡口村寨内中心街南北两侧的院落,因商铺众多,宅基地紧张,把有限的地面尽量用于室内,是院落建设的基本理念。明、清和1912~1949年的院落,院落宽度一般是两厢房檐口间距等于正房明间面阔,俗称为“宽房窄院”。左满常认为,与河南其他地区相比,河南东部地区民居院落普遍较宽,属于宽型院落。河南西北地区,以窄院为主。厢房的山墙挡住正房的多少,把正房露脸宽度在一至二间的称为“窄型”院落,在二至三间的称为“宽型”院落( 图16 )。

李秋香认为,与北京四合院相比,北京四合院的院子更宽。因为正房两侧都有耳房,厢房两侧有厢耳房,平面组合起来院落显得较宽。李渡口村的四合院内很少建设耳房,平面组合起来院落显得较窄( 图17 )。

李渡口村各个朝代的历史建筑,最大的区别在于砖的尺寸。明代的砖、瓦尺寸最大、最厚。通过对比砖、瓦的尺寸能直接地判断出建筑的朝代,见 表6

<xref></xref>Table 6. Brick and tile dimensions of different dynastiesTable 6. Brick and tile dimensions of different dynasties 表6. 各朝代砖、瓦的尺寸

名称

尺寸

明、清早期

清朝中晚期

1912~1949年

1980年以后

比较

长(cm)

31

27

24

时代越早越长

宽(cm)

15

13

12

时代越早越宽

高(cm)

8

7

5.3

时代越早越高

长(cm)

18.5

14

时代越早越长

宽(cm)

17

15

时代越早越宽

中国自明朝(1421年)以后,首都都是在北京,中国北方民居受北京四合院的影响深远,但每个地区又根据自身的地理环境和风俗文化,民居具有差异性。以李渡口村为代表的“豫中地区”的住宅院落与北京四合院的差异,从4个方面进行对比:

① 功能组成不同

在商业为功能主导的村落宅院中,沿中心街南北布置的宅院是“前店后院”的典型代表。张东认为,进入后面的院落需要穿过沿街的倒座(店铺),这种宅院往往是以家庭为单位的,一个家庭居住在这里,通过前面店铺的经营,来维系家庭的收支,店面成了一个家庭的支柱。而北京四合院的前面是倒座,没有对外的功能,是客房和佣人住的场所( 图18 图19 )。

② 第二道门的位置不同

以李渡口村二进院为例,平面图的二门位置是在倒座(店铺)之侧或之后( 图18 )。北京四合院的二进院落平面图的二门的位置,位于倒座的对面,且两者相距很近( 图19 )。

③ 院落组合不同

李渡口村的第一、二进院是在四合院后叠加一个三合院( 图18 );而北京的第一、二进院是在基本型四合院的厢房外端山墙处,接砌墙体,中间设二门(垂花门),所形成的二进院,其一进院即相当于李渡口村四合院进大门后的过渡空间( 图19 )。这两种不同的组织手法,必然形成二者的平面构成与空间形态有很大差异,院落的通进深尺度相差很大。

④ 多进院的后院形式不同

Figure 18. 2-courtyard house in Lidukou Village (self-drawn)--图18. 李渡口村2进院落(自绘)-- Figure 19. 2-courtyard house in Beijing courtyard houses (northern folk houses)--图19. 北京四合院2进院落(北方民居)-- Figure 20. 3-courtyard house in Beijing courtyard houses (Modified from Henan Folk House)--图20. 北京四合院3进院落(根据《河南民居》修改)--

李渡口村院落的最后是一个标准的三合院,呈现出四方形的空间( 图18 )。左满常认为,北京多进四合院中最后的庭院往往没有厢房,只有一排后罩房,且前后排房的间距较小,呈现出“扁口型”的狭长空间( 图20 )。

6. 结论

以上对中国传统村落特征的研究,对位于我国豫中地区李渡口村进行了实地调查分析,结果如下:

1) 李渡口村有很强的中国传统村庄布置的形式和河南豫中地区建筑的特征,从村落到建筑都有明显的防御功能。

2) 村子初期形成时,建筑布局首先是以高地势的地形为首选。寨墙内的中心街、次干道以及住宅进行了布局。

3) 寨墙内的建筑结合道路的位置对称布置,院落呈“长条形”,建筑出入口对着道路,是受到商业因素的影响。坐北朝南和坐南朝北的建筑居多,这是李渡口村区别于其他村落的最大特点。

4) 现存寨内明、清时期和1912~1949年建筑的共同点是:前有倒座(商铺),后有正房,有东西配房(厢房)。根据院落进数多少,中间增加过厅数量,对称布置。而现代建筑的院落已经简化,建筑一字形或L形布置,另外还有灵活布置的简易棚,非对称布置,更适合现代人的居住生活需求。从中国现代如何看待传统、如何接受新居住文化的角度出发,需要更加缜密的比较和观察。

基金项目

2024年度河南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一般项目(2024-ZZJH-434)。

NOTES

*第一作者:李敏(1984-),女,河南许昌人,博士在读。讲师,研究方向:历史建筑保护,乡村人居环境改善。

#通讯作者:金美善,女,韩国光州人,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建筑规划与设计。

孙胜光,男,韩国光州人,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建筑规划与设计。

1无人机拍摄时间为2024年1月5日,型号为大疆DJI M300 RTK,镜头是大疆禅思L1激光雷达。

2许荆古道:古代从河南省许昌到湖北省荆州的道路。

3北汝河:中国河南省境内的一大河流,全长250公里,流域总面积6080平方公里。

4位于中国山西省南部,是中华民族古老文明的发祥地。境内的“大槐树”是中国以“寻根”和“祭祖”为主题的唯一民祭圣地。

5“同心寨”:清代村子的名称。

6黄洋、青麻:指麻制品的原材料。

7土地革命:1953年,中国土地改革结束,全国90%以上的农民分到了土地和住宅,政府发房产。

8划宅基地: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颁布,农民的住宅面积增加,一户一宅政策实施。

91957年洪水:1957年8月初,由3号台风引起的“75·8”特大洪水,河南省境内许多房屋倒塌。

10李廷元口述内容,李廷元:现今75岁。于1970年高中毕业,到李渡口村工作,当过李渡口村的团支书、会计、秘书、村主任、副支书,直至退休。参与了李渡口村国家级传统村落的申报工作。

11每年的阴历3月13日,是玉仙奶奶的生日,在这里举行大型的古刹庙会,方圆百里的乡亲们聚在一起看大戏,欢歌载舞,进行物资交流。

12始建于明洪武年间,道光五年重修过一次,已毁尽。现存建筑为2015年重修。人们把中医世家玉仙奶奶奉为神仙,祭拜她祈求平安。

13曾是村里重要的公共空间,是“李”姓人共同祭祀祖宗的厅堂,存放有家谱和祖先牌位等。

References 冯骥才. 传统村落的困境与出路-兼谈传统村落是另一类文化遗产[J]. 民间文化论坛, 2013(1): 7-12. 徐博伦, 李娇, 范学琴, 等. 基于空间句法的传统村落叙事空间研究——以河南省郏县张店村为例[J]. 湖北农业科学, 2020, 59(6): 104-107, 125. 张东. 中原地区传统村落空间形态研究[D]: [博士学位论文]. 广州: 华南理工大学, 2015. 袁冬颜, 闫慧, 徐森森. 古村落的防御性分析——以郏县临沣寨为例[J]. 安徽建筑, 2018, 24(4): 50-51, 67. 孟圆真. 豫中传统民用堡寨聚落空间特征与保护更新策略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南昌: 南昌大学, 2022. 李斌, 何刚, 李华. 中原传统村落的院落空间研究——以河南郏县朱洼村和张店村为例[J]. 建筑学报, 2014(s1): 64-69. 陈豪. 河南省郏县传统民居建筑文化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郑州: 郑州大学, 2014. 栗小晴. 河南郏县李渡口传统村落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郑州: 郑州大学, 2020. 谷春. 河南冢头古镇明清建筑群保护与维修技术探研[D]: [硕士学位论文]. 郑州: 郑州大学, 2016. 政协郏县编委会编. 记住乡愁-郏县传统村落[M]. 郑州: 中州古籍出版社, 2018. 郏县地名办公室. 河南省郏县地名志[M]. 郑州: 中州古籍出版社, 1989. 张东. 中原地区传统村落空间形态研究[M].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7. 左满常, 渠滔, 王放. 河南民居[M].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2. 刘致平. 中国居住建筑简史: 城市, 住宅, 园林: 附四川住宅建筑, 云南一颗印[M].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0. 李秋香, 罗德胤, 贾珺. 北方民居[M].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0.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