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Path of the Integrated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alents
The integrated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talents are the important decisions and arrangements made by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in the new era. However, at present, there are still challenges in the integration of education, technology, and talent that are not smooth, in-depth, and have insufficient and unbalanced development. Because educ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talent have a certain independence, but also closely related to one another. This characteristic determines the overall promotion of the integration of the three, neither by confusion, nor dissection. To promote the integration of education, science, technology, and talent, we should uphold the leadership of the Party, putting the people first, and the concept of system.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ractical path, it is necessary to improve the top-level design, strengthen the integration of industry, education and research, and reform the evaluation mechanism to further promote the integration of educ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talents.
The Integration of Education
教育、科技、人才三者本身具有一定独立性,但又是密切相关的三个系统。从历史视角看,教育、科技、人才三者有着天然的联系;从经济社会发展角度看,三者有着内在的联系;从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角度看,三者有着本质的联系。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创造性地对教育、科技和人才的发展作出了科学完整的规划,以创造性、前瞻性思维提出必须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的论断
教育、科技、人才的关联并非是自古存在的,在较早期的时候,教育、科技、人才具有较强的相对独立性。具体而言,人才的培养并非来自于系统性的教育体制,很多人才来源于自学成才以及师徒的口口相传。教育的首要目的也并非是人才培养,例如中国的科举制度和官学系统就是以国家治理和人才管理为最重要目标的。从世界历史而言,教育、科技、人才也在一定时期一定国家范围内存在割裂。
随着科学和高等教育的逐渐发展,教育、科技、人才的关联逐渐加强。从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现代化进程看,世界教育中心、科学中心和人才中心的转移存在必然的伴生关系
进入21世纪以后,教育、科技、人才的联系更加紧密,三者相辅相成、协同发展。由于国与国之间的竞争对教育、科技、人才提出了全方位的要求,国家竞争力越来越依赖于教育竞争力、人才竞争力和科技竞争力深度融合
对于中国实践而言,教育、科技、人才三者相互依存、互相支持,作为有机的整体共同支撑社会主义建设与中国式现代化进程。具体来说,教育、科技、人才中的任一部分的主要功能不同,其所需要的主要养分也必然有所不同,但是教育、科技、人才三部分相互支持、互相得益,所以彼此不能分离。任何一部分存在短板或者融合不畅都会导致整个系统运行受阻、发展滞缓。其中,教育的基本功能是通过知识的传播与传授来育才,是科学进步的基本前提和人才培养的主渠道与主阵地,在系统中发挥基础性、先导性和全局性作用。人才是知识传播和科技创新活动的行为主体,是教育持续发展、科技自立自强的战略资源,因而是科技系统与教育系统的“发动机”,在系统中发挥主体性作用。科技的基本功能是知识的创新与应用,主要目标是提高生产力,能够为教育充分发展、人才充分涌现提供空间,从而为教育和人才事业源源不断注入新鲜内容和动能,在系统中发挥动力性、环境性作用。动态的来看,人才向前联结教育的科技人才培养与输送,向后主导科技的创新创造活动开展,教育通过人才培养促进科技创新,科技创新通过创新和创造反过来促进教育的发展与人才培养,三者以人才为纽带、创新创造为核心构成循环递进、相互交叉的紧密关系。
虽然教育、科技、人才具有内在的明显联系,但是三者也是相对独立的活动,具有不同的特性。一般来说,教育强调累积与传承,对于稳定性具有较高的要求;科技则更强调创新与突破,存在明显的动态性;人才则分别受到科技与教育的牵引,对社会经济文化的变化更为敏感。综合来看,三者相互依存的关系决定了三者需要一体推进,三者的独立性则要求不能把三者混为一谈。既要避免把三者割裂开谈一体化,也要避免谈一体化时混淆、忽视三者的相对独立性
前面的分析表明,教育、科技、人才存在内在的不一致性,这种不一致性外化为发展的不同步,并受到体制机制分隔的影响,从而表现为两方面的挑战:融合不顺畅、不深入的挑战和发展不充分、不平衡的挑战。
教育、科技、人才三者之间存在融合不顺畅、不深入的挑战。当前,我国的教育、科技、人才从宏观管理到具体实践,都是三个独立的庞大系统,三个系统始终在各自的轨道内进行持续改革与优化
教育、科技、人才三者各自存在发展不充分、不平衡的挑战。在当前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仍然是“人民日益増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教育、科技、人才领域中仍存在显著的发展不充分不平衡性问题,这一问题也使得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还缺乏有力的支撑。其中,教育领域中的问题主要存在于不同区域、不同群体和不同教育阶段发展的不充分、不平衡,包括财政性教育投入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至上和系统观念,这是由我国的基本国情和教育、科技、人才的内部逻辑决定的。
坚持党的领导。党的领导是中国各项事业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一体化开展教育、科技、人才工作,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必须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一方面,党的全面领导是教育、科技、人才事业始终朝着正确方向发展的根本保证。如果没有党的全面领导,缺乏党引领正确的发展方向,在开展教育、科技、人才工作中就容易迷失方向、乱了阵脚,难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难以坚持科技自立自强、难以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只有在党的全面领导下,才能把握准确前进方向,以教育、科技、人才的一体化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另一方面,党的全面领导是克服教育、科技、人才事业艰难险阻的关键动力。教育、科技和人才工作具有系统庞杂、关联广泛的典型特征,一体化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工作需要打破重重体制障碍、利益藩篱、组织壁垒,只有党的领导才能为一体化推进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建设提供强大动力。从过去的实践看,只有坚持在党的领导下促进全面改革,才能坚决破除一切体制机制弊端;只有坚持在党的领导下,总览全局,才能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集中力量办大事;只有坚持在党的领导下缜密筹划,才能为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建设创造有利的条件环境、有效的运行机制。因此,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工作,要始终坚持党的领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确保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进程方向正确、行动高效。
坚持人民至上。教育、科技、人才三者的实践活动和作用主体皆由人民组成,产生的利益由人民共享。因此,以人民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才能解决三者各自领域内的问题,消除教育、科技、人才融合过程中的摩擦,兼顾各方利益。恪守教育、科技、人才的人民性,要坚持党在教育、科技、人才领域内的方针政策,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领和贯穿教育、科技、人才发展的各个方面。具体而言,要坚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大力推进教育事业的公益性质,兼顾好教育公平,使教育成果惠及全体人民。“要把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科技创新的落脚点,把惠民、利民、富民、改善民生作为科技创新的重要方向”
坚持系统观念。系统观念就是用全面整体的观点、普遍联系的思路、动态发展的视角推进一体化的实践。党的二十大报告中首次将教育、科技、人才三者一体部署,表明我党已经从理论的高度认识三者的系统性。在实践中,坚持系统化原则,需要创新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的发展思维。具体来说,要进一步积极探索发展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的系统理论体系。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明确一体化的系统性内涵。所谓的一体化不是简单的三合一拼盘,绝不是1 + 1 + 1 = 3,而是1 + 1 + 1 > 3。在三者独立发展的同时,还要注意交叉融汇、有机整合,发挥系统性优势,增强内生动力。二是要探索一体化的系统实践体系。研究表明,一体化有多种模式,如整齐并列的“马车式”、一体两翼的“飞机式”、一核两轮的“圆圈式”、单线联系的“三角式”
教育、科技、人才三个体系在自身建设的同时又面临整体部署、一体推进、融合共生、协同衔接等压力。因此,势必需要从宏观到微观对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推进的路径进行整体设计与系统谋划,推动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形成良性循环。宏观上,明确共同发力、一体推进的目标方向;中观上,建立一体协同和一体布局的管理体制机制;微观上,完善一体推进的基础制度、政策体系和市场机制等。
完善顶层设计,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教育、科技和人才一体化要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着眼,加强对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的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建立起教育、科技和人才协调发展的宏观体制机制。强化顶层设计,坚持统筹谋划推进,促进三者同向发力、同频共振。一是加强统筹推进。聚焦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重大规划、重大政策和重大项目等方面,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综合改革。通过共同目标的牵引,打破组织协作的壁垒与利益藩篱,突破政策的惯性与路径依赖,形成教育科技人才相互辅助、有机统一的工作格局。通过法治赋能,明确创新平台、创新主体、创新成果转化等方面的法律责任和义务,以法治力量为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增添稳定动力。二是加强组织管理。教育、科技、人才的一体化既需要从国家层面推进机构改革,打通管理部门之间的壁垒,优化整合相关部门的管理职能;还需要探索组建统一的领导机构,统筹负责教育、科技和人才事业的发展,避免“各管一摊儿”“九龙治水”等问题;也需要制定政策加强系统间的人才流动和干部交流机制,进一步形成三者的交互作用点,促进不同领域间知识经验的共享。三是加强资金整合。一方面,要建立健全财政投入机制,加强教育科技人才资金的整合,加强统一管理,提高使用效能;强化对重大关键技术攻关项目、重大创新平台、重大产业化工程等战略性保障支出;研究出台平台、项目、人才资源成果利益共享的财政支持政策。另一方面,要发挥政府产业基金杠杆效应,撬动更多社会资本投入教育科技人才领域。四是促进区域跨组织协作。优化区域高等教育结构和科研机构布局,推进区域高水平大学和应用型大学、科研机构建立区域创新中心,充分利用和发挥联合优势,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与产业急缺人才。
加强产学研融合,落实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从具体实践而言,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要落实于产学研融合。一是以集成攻关推动产学研合作。以跨学科、跨组织重大项目为载体,组织高校、企业、研究院所集体攻关,构建整体性研发框架,建立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企业一体化的知识创新网络,推动多主体密切配合,发挥研究攻关整体合力。同时在合作攻关中探索通过重大项目育人,在创新中培养高层次人才。二是建立三方协同机制。基于产学研合作,进一步探索成本分摊和利益共享机制,形成有机、持续的合作协同机制,建立实质性的、长期的合作关系。同时,联合相关部门的工作小组共同建立交流协同机制,促进高校、科研院所与科技企业的有效对接与合作。三是完善产学研资源共享机制。以人才培养为纽带,以科研项目为载体,促进产学研之间的资源共享,优化资源差异化配置。加速优质大型科研基础设施资源的整合,推动高水平科研资源开放共享,进一步加快区域内科研资源及创新要素的流动。四是强化成果运用与转化通道。进一步推动职务科技成果赋权转化、科技成果转化激励、创新创业孵化等改革步伐,加快创新成果产业化进程,有效打通创新链、产业链、价值链。
改革评价机制,保障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评价是教育、科技、人才的指挥棒,推进一体化进程必须要发挥好评价的杠杆作用。一是创新教育、科技和人才一体化发展的评价体系。目前对于教育、科技和人才一体化程度的评价缺乏探索,相关评估停留于定性判断和拼盘式的指标评价,缺乏对一体化政策及其成效的综合考量。因此要通过跨学科的评价视角,系统思考三者的关系,着力建构针对一体化指标体系,从而充分把握已有政策的体系化建设情况与落实效果,有效评估一定区域的教育、科技、人才融合程度。二是完善创新成果评价机制。突出以成果质量、长期贡献和发展支撑作用为核心的评价导向,打破学科、组织壁垒,健全市场化评价机制,完善对创新成果的综合评价体系。三是健全人才分类评价机制。根据人才属性、机构使命、岗位职责实施分类评价,打破单一评价维度,探索引入社会第三方评价机构。四是加强教育、科技、人才领域的信息共享。要建立一体化的信息共享平台,充分运用最新的信息技术手段,实现信息的高效流动,奠定精准评价的信息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