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Implementation Conditions, Advantages and Application Fields of Activity-Based Costing Are Reviewed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our industrial level, our manufacturing industry is facing great challenges. In order to improve their own market competitiveness, manufacturing enterprises began to pursue product benefits constantly, in order to reduce production costs for the purpose of internal reform, the traditional cost allocation method in manufacturing cost allocation has drawbacks. Therefore, many manufacturing enterprises have begun to introduce a new costing method - Activity-based costing (ABC method). Activity-based costing is a management accounting method used to determine the actual cost in the process of product production or service provision. The implementation of activity-based costing conforms to the needs of cost management and can provide accurate cost information for production and sales decisions of enterprises. Therefore, activity-based costing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enterprise cost management. By summarizing and analyzing the literature studies on ABC by scholars at home and abroad, this paper expounds and analyzes the implementation conditions, and advantages of the method and application fields of ABC, makes a systematic review of ABC, and finally puts forward suggestions for the future research direction.
Activity-Based Costing Driver
作业成本法是为了解决传统成本计算方法在自动化制造时代所存在的缺陷而提出的一种成本计算方法。作业成本法的引入为企业成本管理开辟了新的天地。它将企业管理的重心从产品转移到了作业,将市场机制引入企业内部,强化了企业责任制度的实施。这有助于企业制定正确的竞争和定价策略,提高管理水平,对企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作业成本法根据“作业消耗资源、产出消耗作业”的原则,按照资源动因,将资源费用追溯或分配至各项作业,计算出作业成本,然后再根据作业动因,将作业成本追溯或分配至各成本对象,最终完成成本计算的成本管理方法,作业成本法有以下几个相关概念:
关于资源:张劲松、柳佳等(2015)
作业成本法始于19世纪末,最初是由美国以为会计师提出来的。作业成本法的发展历程具体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 初始阶段(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在这个阶段,作业成本法主要用于美国工业企业的生产成本计算。此时,该方法只计算直接材料和直接劳动力的成本,并将间接费用视为总产量的固定配额。这使得管理者难以获得对产品与服务成本的全面认识。
2). 发展阶段(20世纪初至20世纪中叶)。在这个阶段,德国和日本也开始采用作业成本法,并逐渐引入了间接费用分摊的概念,即挑选一种合适的成本分配基础来分摊间接费用。同时,制定标准成本和实际成本比较等技术手段也开始被应用。
3). 现代化阶段(20世纪中期至21世纪初)。在这个阶段,作业成本法不断地完善和提高,将成本计算应用于更广泛的方面,包括生产计划、决策和控制等等。此外,还通过使用电子数据处理技术(EDP)进一步提高了作业成本法的效率,同时也增强了对数据处理的精度。
4). 数字化阶段(21世纪初至今)。在这个阶段,计算机技术不断发展和进步,为作业成本法的数字化提供了更大的空间。
万艳娜(2019)
1) 成本归集的依据不同。王智平(2018)
(1) 国外文献
郭钰楠(2022)
孙莹(2020)
此外,作业成本法也在高校和医疗行业有所涉及。李佳金(2014)
(1) 国外文献
Ganorkar B A等(2018)
徐静晗等(2021)
通过对国内学者关于作业成本法实施条件的文献综述进行系统整理分析,发现作业成本法的实施需要满足众多条件,例如方法的实施需要有可量化的成本动因,且需要相对的稳定、要划分准确的作业以及作业成本中心以及成本与成本之间要有明显的区别,便于区分。国内外学者对作业成本法实施的前提做了充分的系统归纳总结,为后续企业实施作业成本法提供了理论贡献。
本文对国内相关文献研究作业成本法优点的文献综述进行梳理,发现作业成本法相较于传统成本分配方法优点甚多,首先使用作业成本法得出的成本信息准确性得到了提高,其次作业成本法有助于企业的成本管理,准确的成本信息为企业生产经营决策提供数据支持,作业成本法也符合企业准求成本效益原则。但是,作业成本法的实施也存在一些困难,例如需要各部门积极的配合、高水平的专业财务人员、管理层的等等,这些都会影响到最终结果,企业在实施作业成本法时需要克服这些困难,才会得到准确的成本信息。
通过对国内外学者关于作业成本法的应用领域文献综述进行整理分析,可以发现国内学者热衷于将作业成本法应用于传统的制造业进行研究,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发现作业成本法存在核算过程复杂、且容易出错等问题,一定程度上影响到最终结果。然而,国外学者对传统的作业成本法进行了改进,研究出一种新型的作业成本法即时间驱动作业成本法,将该方法普遍应用于服务医疗行业,且效果非常显著。
随着我国经济不断发展,相信国内的学者在作业成本法的应用领域研究将越来越成熟。根据现有文献的统计,未来学者还可以在以下两个方面完善对作业成本法的研究:
第一,我国在时间驱动作业成本法的应用研究相对较少,而国外学者已经在时间驱动作业成本法方面形成了相当成熟的理论框架。在知网上统计国内2001~2020年作业成本法的文献研究中共有10,612篇,而时间驱动作业成本法仅有141篇。因此,未来我国学者需要构建一种成熟的时间驱动作业成本法理论框架,不断实践总结经验。
第二,我国学者对于作业成本法的研究形式比较单一,未来可以考虑作业成本法结合相关系统如ERP (企业资源计划)系统、ABM (活动基础成本管理)系统进行研究。ERP系统可以集成企业管理中各个方面的信息,并提供统一的数据源和处理平台,使企业内部各个部门之间能够实现信息共享和协同办公。而ABM系统可以对企业内部各项活动进行分析和计算,从而识别出哪些活动对于成本产生的影响最大,并决定如何管理这些活动。结合ERP系统、ABM系统可以帮助企业进一步优化作业成本法的使用效果,提高成本核算的准确性和实用性,为企业的经营决策提供更加精确的数据支持。
江西理工大学科研重点课题:“作业成本法在制造企业的成本管理研究——以DX家具企业为例”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