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乡村振兴战略是基于我国农村基础设施薄弱、农业生产效率低下、农村人口老龄化等现实情况,结合农村广大人民切身利益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新时代党和国家管全面、管长远的重要战略部署,更是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战略举措,“一村一品”作为推动乡村振兴的一种重要途径,这一策略不仅有助于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现代农业产业,促进乡村产业兴旺、农村人才集聚和农业绿色发展,同时有助于推进农业产业化、规模化发展、培育壮大区域经济,为乡村振兴奠定重要基础。
“一村一品”运动起源于日本大分县
中国进入新时代迎来新发展,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治国经邦,人才为急”。古往今来,人才都是富国之本、兴邦大计,国家发展靠人才民族振兴靠人才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人类发展史表明,人类发展活动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唯有此才能让天更蓝、山更青、水更绿,人与自然呈现出和谐唯美的画面,否则人类将会受到大自然的报复。“一村一品”发展模式引进以来,尤其是党中央高度重视乡村产业绿色发展以来,我国各个村镇集中力量和智力开发特色产业、依托本村镇资源优势,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发展了大批绿色产业,如大理州祥云县的生猪、肉牛、蔬菜、蚕桑等多个高原特色产业、武汉市新洲区的莲藕种植业、水产养殖业、杭州市富阳区富春街道拔山村的龙井茶种植业。
“开放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是世界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要想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就必须坚持高质量发展这一根本原则;要发挥“一村一品”推动农业产业现代化发展的作用就必须注重“一村一品”的高质量发展。虽然近些年我国许多地区借助“一村一品”的发展,地区经济得到快速发展,但是在发展的过程中依旧暴露了许多问题有待解决。
进入新发展阶段,我国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农业生产发展需要进一步满足人们对日益提高的生活质量和品质的需求;在中央农业部门指导下,许多地方都推行了“一村一品”的特色农业发展模式,但许多地方定位不够准确,创新性不足,这是当前“一村一品”建设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大部分地区实施“一村一品”建设往往集中于传统农业、基础性农业、乡村旅游项目上,当地资源有待进一步整合与开发;而有些“一村一品”产业同质化现象严重,以贵州省辣椒为例,贵州省是我国最大的辣椒种植区域,种植面积约占全国的16.6%,但未能将资源有效整合,而贵州全省共有1509个村镇,目前贵州省获批辣椒“一村一品”示范村镇数量仅为7个;“一村一品”产业设置过程也存在短视现象,项目发展的可持续性有待考量,如有些项目只关注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没有得到兼顾,甚至出现过度开发的现象,如云南省滇池开发。
近年来,国家推出了一系列积极举措促进三产融合,推进“一村一品”建设。当前“一村一品”虽然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总体来看,农业与二三产业融合还是不够紧密。我国许多农村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还处于较低水平,未加工、粗加工产品占比较大,受技术、资金、场地等因素的影响,我国农产品加工缺乏创新性、产业链条短、产品单一等问题比较严重,以蔬菜加工为例,在加工环节,我国蔬菜平均加工能力仅为10%,远低于发达国家的40%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农村工作,制定和实施了一系列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农村基础设施供给总量增大,成果显著,但现阶段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仍较为突出,后期维护和管理机制有待健全。以江西省宜春市万载县黄茅镇的农村道路建设为例,部分农村道路前期建设标准较低,后期维护管理不到位,导致农村道路出现断层、开裂现象,尤其是发展“一村一品”的乡镇,产品运输压力增大,运载时间增长,农村道路损伤更为明显,而要发展“一村一品”,产品销售是重点,畅通无阻的农村公路是产品走出去的关键。同时,水利基础设施农闲时未能及时修缮疏通,导致部分水渠出现拥堵,水资源利用效率大打折扣。此外,冷链物流输送基础设施建设也需要进一步加强,许多发展“一村一品”的乡镇主要还是以当地特色农产品销售为主,诸如生鲜蔬菜等农产品则需要快速高效的冷链物流运输。而大部分农村的冷链运输体系还处于起步阶段,规模化、体系化、一体化的冷链物流运输体系尚未形成,相应的设施设备未能真正投入使用。最为重要的是,具备冷链物流管理能力的人才存在大量缺口。“一村一品”想要长效发展,人才引进是关键。而现实情况是农村大量青壮年外流,老龄化趋势明显,全国乡村人口10年间减少24.38%,乡城流动人口到2020年达2.49亿人
找准发展定位是“一村一品”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引导开发具有本地特色和市场前景的农业产品是实现“一村一品”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在找准发展定位的过程中,一是要坚持实事求是。“一村一品”绝不能盲目跟风,要充分调查研究本地的实际情况,摸清楚,搞明白本地的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结合本地的基础设施条件和资金情况,综合分析技术条件与市场条件,发展有地域特色和广阔市场的农业产业和产品。二是要坚持因地制宜。实现“一村一品”高质量发展,农产品产出是基础。要充分研究当地的气候、水源、土壤等区域条件,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创新性发展,综合分析该地最为适宜种植的作物,因地制宜、因时制宜规模化种植。此外,还要积极倡导优质、高效、绿色、环保种植理念,在注重经济效益的同时,协调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同时,要注意实现差异化发展。“一村一品”发展要摒弃同质化的发展模式,根据季节变化衔接种植农作物,充分合理利用气候条件与土壤条件,实现差异化种植的同时,也要根据实际地理位置条件发展畜牧业,努力做到种植业与畜牧业协调发展。三是要坚持质量为先,提高品牌发展意识,发挥品牌效应。实现“一村一品”高质量发展产品质量建设是重中之重。要以提升农产品品质为核心,对选种、种植、养护、收割、生产加工等各个环节进行把控,严格对照质量标准,围绕生产、加工、贮运、销售等四个环节加强统一管理。注重优质农产品质量认证申报,注重品牌建设,以优良品质铸就优质品牌,充分发挥品牌效应,提升农产品知名度与美誉度,进一步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和影响力。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科技创新是实现“一村一品”高质量发展、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必由之路。要推进“一村一品”高质量发展,实现农业机械化是关键,农业机械化是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关键在人,关键在人才。”
“一村一品”发展前景可观,发展潜力巨大,对提升农村经济、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推进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具有重大意义。需要注意的是,实现“一村一品”高质量发展并非易事,需要统筹全盘,整体布局,合理规划,因地制宜,因时制宜,久久为功,才能取得一定成效。中国幅员辽阔、地域差异较大,农村的实际情况有所差别,要实现“一村一品”的创新发展,需要立足当地,着眼实际,构建全国一体规划、各省全盘联动、各市县创新发展的战略布局,实现国、省、市、县、镇“五级”战略部署。不容忽视的是,对“一村一品”的学术研究也应着眼于各个地区的农村现状,结合实际开展研究并提出创新性的研究方案,协同助力“一村一品”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