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Semantic Generalization of the Kinship Term “Younger Brother”
Brother is one of the most common kinship terms, with the core meanings of [+ male], [+ young], and [+ relative]. But in modern Chinese slang, the scope of reference for “younger brother” has expanded, showing a characteristic of extending from kinship to social terms. 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phenomenon of generaliz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emantics to explore the underlying causes.
Kinship Terms
在《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 (2016)中,“称谓”指人们由于亲属或其他方面的相互关系,以及身份、职业等而得来的名称,根据人们的社会关系和所扮演的社会角色,称谓分为亲属称谓和社会称谓
目前,学界对于部分称谓语语义泛化现象的讨论由来已久,如刘大为(1997)对流行语的隐喻性语义泛化的研究。之后,更多亲属称谓语也进入了语义泛化体系,如邢心艺(2022)对称谓语“老婆”语义泛化现象的探析
刘大为(1997)提出“语义泛化是词语在保持越来越少的原有语义特征的情况下,不断产生的新的使用方式,并将越来越多的对象纳入自己的指称范围内的现象。”他还指出流行语中的语义泛化尤其明显,而且泛化十分迅速。现在网络上流行的称谓语“弟弟”就处于这种泛化过程中
“弟弟”一词的基本义是:
1) 同父母、同父或同母而年纪比自己小的男子。
2) 同族同辈而年纪比自己小的男子。
3) 表弟,如姑妈家和舅舅家比自己小的男子。
4) 悌弟。言弟能敬顺兄长。
《汉书·刘向传》:“舜禹忠臣,周公弟弟。”颜师古注:“弟弟者,言弟能顺理也。上弟音徒计反。”《汉书·黄霸传》:“孝子弟弟,贞妇顺孙。”
5) 指同辈中有直系血缘关系(同父同母或者同父异母以及同母异父)的两个及以上男子中年龄小的一个或几个。
“弟弟”按性质应分为亲属称谓,该词具有感情色彩亲密、语体色彩口语化的特点。其语义泛化现象主要体现在泛化指人和泛化指物上。
“弟弟”“妹妹”指称的是同辈之间年龄较小的一方。在使用“弟弟”“妹妹”这些称谓时,常常会在前面加上“小”来表示亲切、喜爱的感情色彩。在日常交际中,人们使用“小弟弟”一词来指称关系较小的同辈友人,表示亲昵。
但随着“弟弟”一词在网上的迅速流行,其语义也发生较大改变。从理性意义上看,网络流行语“弟弟”逐渐失去了[+男性]、[+年幼]、[+亲属]等语义特点。它的性别指向、年龄特征以及亲属血缘关系等核心语义特征都逐渐淡化。现在网络上流行的用法,“弟弟”一词既可以指男性之间的互称,甚至可以突破性别限制,成为女性或者男女之间交流的称谓语。例如:
(1) 你让新来的那个弟弟试试呗,看看他几斤几两。(文章例子均来自于微博语料)
(2) 不是我说你怕她干嘛,她就是个弟弟。
同时,随着语义的泛化,“弟弟”的词义也发生了转移,使用时会在前面加上“小”成为“小弟弟”,其中的“小”不仅仅指年幼,进一步引申为地位的低下、经验的不足、态度的谦卑。其功用不仅是作为称谓语来使用,还作为一个虚化的描述词来使用。
(3) 咱这30多年的车龄,跟我比他还是个小弟弟呢。
例(3)中,“小弟弟”[+年幼]的这一语义特征逐渐消退,使用范围也从年龄转移到地位、经验、态度等。
亲属称谓语“弟弟”原本具有[+亲昵]、[+喜爱]的感情色彩,但是作为网络称谓语“弟弟”,在网上流行传播过程中意义却发生了转变,即[+调侃]、[+轻视]、[+戏谑],其感情色彩由褒义转为贬义。例如:
(4) 草莓音乐节大战格莱美?谁是弟弟这不一目了然。
形象色彩是词义中能引起主体对客观对象的形象联想的那部分内容,通常通过比喻等方式来进行联想。泛化大多是人们头脑进行隐喻的过程,即将不同领域的概念串联起来。“弟弟”一词在泛化过程中可以用于表示抽象概念之间的比较。例如:
(5) 从年龄上看,在长安面前他还是个弟弟。(指比亚迪汽车)
例(5)中,“弟弟”表示综合实力这一抽象概念之间的比较,通过比较,我们可以清楚且立体地了解某事物目前所处的状态。
刘大为(1997)指出,“语义泛化经常表现为一个泛化程度由低到高的动态过程,(隐喻性)语义泛化主要分为三个阶段:语义隐喻、语义抽象、语义含混。”
语义隐喻是语义泛化的第一阶段。隐喻的实质就是通过一类事物来理解另一类事物,隐喻要涉及两个认知领域的语义互动。当两个不同的领域之间存在某种联系时,可以用一个领域的词去说明另一个领域的对象,形成隐喻映射。两个领域之间互动的前提是语义上具有一定的相关性,人们才有可能够透过已经熟悉的概念去认知未知领域的事物,最终实现隐喻映射。“弟弟”原本是属于亲属称谓语,给我们的印象是“年纪小、不懂事”,后来用来指称“没实力、没经验”的人。
语义抽象是语义隐喻泛化的第二阶段。随着流行语的语义泛化,继续引起人们的兴趣从而产生越来越多的新义位,人们会对该词的隐喻意识逐渐淡化,隐喻义逐渐成为几乎是本义的一种存在,在使用时已不需特别标注。同时,词汇的隐喻义经过大量使用,语义的边界逐渐变得模糊。这时词语的兼容性和灵活性也会大大增强,同时隐喻的特征也逐渐淡化(杨文全,2006)
语义含混是语义泛化过程的最终阶段。当一个流行术语达到其流行的顶峰时,它的特点是语义模糊,出现含混现象(刘大为,1997)。当人们要表达某一意义时,首先想到的词就可能会是某个流行语,从而造成这一词语的滥用,人们对它的使用不分场合、不管时机,最后导致这些流行语的意义群不断扩大,语义状态十分活跃,能够适用于各个语境。随着信息的交互传播频率增加、范围扩大,使用人群增加,亲属称谓语“弟弟”的语义泛化最终会达到语义含混阶段,而其[+调侃]、[+轻视]、[+戏谑]的象征含义就固定下来了。
语义泛化不是简单的摹仿,其中必定包含着语言使用者创造性的努力。从总的来说,亲属称谓语“弟弟”的语义泛化现象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并不是所有亲属称谓词都能泛化指物,“大哥”“大姐”“弟弟”可以。由于词语自身的色彩,“弟弟”一词可以用“小白”来指代,由于年龄小所以无知、不成熟、阅历浅、没经验。同时不成熟也可以指技术不成熟、经验少也可以指缺少技术经验,此时弟弟一词就从社会称谓变为泛化指物了。
李思敬(1996)《50 年来的“社会称谓”变迁杂忆》中谈道:“社会称谓的变化反映着社会心理的变化。网络词汇为现代汉语注入新鲜血液,创新成为当代语言发展的重要原则,这促使语言使用者寻求更新颖的表达方式用于交际。另外,受交往需求和从众心理的驱动,网络流行语成为前卫的象征,人们往往会自发跟随模仿。”
社会和语言相互影响,一方的变化必然带来另一方的变化。语言的传播离不开客观条件的推动,更离不开语言使用者的社会心理与习惯。21世纪以来,网络成为了人与人之间的主要传播途径。最初赋予“弟弟/小弟弟”其他含义的可能只是某一个或某一些人,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网络的发展,使得这一含义在人群之中迅速普及,从而推动了“弟弟/小弟弟”的泛化进程。
语言与思维之间是一种反映关系,语言反映思维,语言是思维的镜像。网络流行语正是当下社会群众心理的一种反映,既能折射出人们在生活中所面对的共同境遇,也蕴含了某种具有社会普遍认同感的情感态度
本文对亲属称谓语“弟弟”的语义泛化现象、阶段和成因进行了分析,“弟弟”一词主要有泛化指人和泛化指物这两种情况,也可以从语义隐喻、语义抽象、语义含混这三个阶段进行分析。词语自身的色彩、适应词汇发展的流行趋势以及语言表达要求委婉含蓄则共同推动了这一历程。亲属称谓语语义的泛化一方面体现了语言发展顺应社会发展,另一方面也增加了语言表达的新鲜感。亲属称谓语“弟弟”的语义泛化体现汉语的能产性与时代性,反应了社会心理与时代特征。研究词义泛化过程应秉持实事求是原则,以辩证的观点分析词语演变的特点以及原因,探究词语背后的时代意义与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