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udy on the Needs Analysis of Medical Chinese Learning for International Medical Students in China
Medical Chinese is an important branch of Chinese for Specialized Purposes, and the teaching of medical Chinese is crucial in the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of international students majoring in clinical medicine in China. Needs analysis is the first task in the design of language courses for specialized purposes. Based on Needs analysis theory and pedagogy theory,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research status of medical Chinese learning needs, and adopts the interview method to collect data from international students and doctors who lead the teaching of medical Chinese, and conducts a needs analysis of medical Chinese in terms of the task needs, learning strategies, learning motivation, teaching method preferences, use of resources, socio-cultural backgrounds, learning environment, and course schedule, and based on this, it proposes targeted medical Chinese teaching strategies and suggestions, with a view to promoting the effectiveness and quality of medical Chinese learning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s and helping them better adapt to medical learning and practice in China.
International Medical Students
为顺应国际中文教育职业化的趋势,2018年国务院副总理孙春兰在第十三届全球孔子学院大会致辞中首次提出“汉语+”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蓬勃发展,以及医学领域在医疗、教育和科研上的不断进步,越来越多的国际学生选择来华学医深造。2023至2024学年,国内共有44所高校为国际学生提供本科临床医学专业(英语授课)的学习机会,招生名额达3048个。为确保该项目教育质量,2020年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国际医学教育分会制定了《来华留学生临床医学专业本科教育(英语授课)质量控制标准(试行)》,强调留学生在临床实习前需达到汉语水平考试HSK4级,并系统掌握医学汉语知识。临床实习是医学教育的重要一环,医学汉语课程已成为留学生必修内容,贯穿于临床实习前的教学全过程,在来华留学生的临床医学本科教育中占据重要地位,基于需求分析理论探索适合留学生的医学汉语学习路径,对提升他们的学习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专门用途英语(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简称ESP)教学与研究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已在应用语言学领域成为一门显学。ESP指把英语作为二语或外语的人士在某一特定领域所使用的英语。需求分析是ESP最突出的特征。需求分析对ESP课程设计的重要性受到国外学者的关注
Munby (1978)设计的沟通需求处理器(Communicative Needs Processor,简称CNP)是一个创新性的分析框架,用于理解和评估语言学习中沟通需求的满足情况
与Munby所采取的收集参与者目标情境数据的方式形成鲜明对比,Richterich & Chancerel在1977年提出的系统方法,其核心在于以更为理性和科学化的手段来精确地识别学习者的当前语言优势和不足。该方法的核心在于以学习者为主体,强调所有的起始点和归宿点均围绕着学习者展开
Hutchinson & Waters (1987)提出了一种以学习为中心的需求分析方法,这种方法不仅考量了学习者的目标情境需求,还兼顾了学习需求
第二语言的课程设计研究中,国外学者已提出不同的语言课程设计模型
教学设计模式是指导教学设计过程的理论框架,为教师和教育工作者提供了系统性的方法来规划、实施和评价教学活动。ADDIE模型由分析(Analysis)、设计(Design)、开发(Development)、实施(Implementation)和评估(Evaluation)五步骤组成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由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于1966年提出,强调学习者在知识获取过程中的主动性和建构性。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而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同时,学习是在一定的情境下发生的,情境对于学习者的知识建构具有重要的作用。学习情境应该是真实的、有意义的,能够为学习者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和体验。在医学汉语学习中,教育者需要为学习者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和真实的医疗环境,学习需求中的目标情境中真实语言任务分析正是为学生创设真实的、有意义的学习情境的前期准备,并在真实医疗情境中鼓励学习者通过合作、交流、探究等方式主动建构语言知识,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
近年来,在医学汉语教学中,教师不断发现医学留学生具有其特殊性,需求分析开始成为研究者关注的焦点。刘荣、李步军(2010)对来自南亚的医学留学生的汉语学习动机进行调查分析
医学汉语是专门用途汉语的一个重要分支,根据Hutchinson & Waters (1987)专门用途英语需求分析的视角
来华留学生在中国医院实习期间,需要完成一系列医学实践任务,如与患者进行日常交流、记录病历、参与病例讨论等。实习生需要参与到病人的日常诊疗过程中,观察并记录病人的症状、体征以及治疗反应。这有助于他们了解疾病的临床表现和治疗方法。同时,实习生需要收集病人的基本信息、病史、家族史、体格检查结果、诊断以及治疗计划等,在这些任务中要求留学生掌握一定的医学汉语词汇、句型和表达方式,以便能够准确、流畅地进行医学交流。
留学生主要利用医学相关资源进行汉语学习。在结合自己的专业知识基础上利用医学汉语教材、词典等资源进行汉语学习。另外,现代科技手段辅助学习也是学生日常学习采用的方式。他们通常利用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设备,下载汉语学习软件利用碎片时间进行学习,或者在阅读中文医疗文本,如化验单、病历,一般使用手机翻译软件拍照翻译。
需求分析应调查留学生选择课程的动机和期望,以便为课程设计提供有针对性的建议,确保课程能够满足学习者的实际需求。医学汉语是留学生在中国医院实习的基础语言工具。掌握医学汉语可以帮助留学生理解病例分析以及医患之间的交流,这对于他们的学术研究和临床实践至关重要。同时,良好的汉语能力也能帮助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更好地与中国人交流,适应中国的生活和文化环境。虽然医学来华留学生学习医学汉语课程的动机是多元且复杂的,既包括实用性的需求,也包括个人兴趣的考虑,但是多数学生学习医学汉语课程动机是为中国医院实习打好语言基础。
留学生对教学方法的偏好因人而异。多数学生在课程学习中喜欢通过模拟真实的医学情境来学习医学汉语,比如扮演医生、病人或医疗团队成员,通过模拟对话和互动来实践医学汉语的听说能力。这种方法既具有趣味性,又能够帮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医学交流的实际应用。还有学生对通过分析医学案例来学习医学汉语表示出浓厚的兴趣。这种方法能够将医学汉语与真实的医学实践相结合,帮助学生理解并应用医学术语和表达方式。通过分析案例,留学生还可以了解中国医疗体系的特点和医学实践的常规流程。因此教学方法的选择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灵活调整。同时,教师应积极关注留学生的学习反馈,不断改进和优化教学方法,以满足他们的学习需求并提升教学效果。
留学生在学习医学汉语过程中,会利用多种学习资源来辅助自己的学习,以提高语言能力和医学专业知识水平,如教材、在线学习平台与资源库、医院实习机会等。实习和临床实践是留学生利用医学汉语学习资源的重要途径。通过与医生和病人的交流,他们可以在实际情境中学习和运用医学汉语。在科室轮转实习期间,留学生和中国本科生一同参与实习任务,可以与中国的医学生建立语言伙伴关系,通过日常交流和合作学习来提高医学汉语水平。
医学来华留学生主要来自印度、孟加拉国等南亚国家和非洲地区,在中国医院实习中文化背景和信仰差异也可能带来挑战。印度和非洲国家有着丰富的文化和宗教信仰,这些可能与中国的文化习惯有所不同。例如,信仰可能影响到留学生的饮食、作息等生活习惯,甚至影响到他们对医疗实践的态度和看法。同时,医疗体系和教育模式的差异也是一大挑战。南亚、非洲国家的医疗体系和教育模式可能与中国存在较大差异,留学生在实习过程中需要尽快适应中国的医疗环境和工作流程,同时理解并遵循中国的医疗规范和伦理准则。
医学来华留学生的医学汉语学习环境是一个综合性、多元化的系统。语言资源是医学来华留学生医学汉语学习的基础。目前,学习环境主要采用线下课堂教学,侧重理论学习,实践教学的环境开发仍较困难,学校和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和方法,为留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帮助他们有效地掌握医学汉语,为未来的医学实践和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医学汉语课程通常贯穿于留学生的本科学习阶段。在国内具有本科临床医学专业(英语授课)项目招收资格的高校中,普遍采用的是“基础汉语 + 医学汉语”模式,基础汉语学习阶段主要是让学生掌握日常交流所需的基本语言技能,而医学汉语学习阶段则更注重医学术语、专业知识和临床实践的结合。这种模式旨在先让学生打下扎实的汉语基础,然后再进入医学领域的专业学习。通过查阅国内具有招收资格的各高校培养方案,发现医学汉语课程学时数因学校和课程要求而异,学时数在100~400不等。这样的设置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帮助学生掌握一定的医学汉语知识,但考虑到医学领域的复杂性和专业性,部分学校的学时数可能仍然不足。实践是检验学习成果的重要方式,通过实践学生可以更好地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场景中,提高医学汉语的交流能力,因此,应适当增加医学汉语的实践课程时间。
基于需求分析结果开展医学汉语教学设计,重构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利用线上学习APP与线下教学相结合的方式,在作者工作单位完成了48课时的医学汉语教学改革。通过与教学团队、学生的课后访谈,我们发现医学汉语需求分析的实际教学影响效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通过医学汉语需求分析,教师可以更准确地把握学生的语言学习需求和兴趣点,从而设计出更具针对性和实用性的教学内容。这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更加投入和专注。
了解学生的医学汉语学习需求后,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如增加专业词汇的教学、加强医学场景的模拟练习等。这些措施有助于提高教学效率,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得更多的知识和技能。
医学汉语需求分析强调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会注重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尤其是医学场景下的交流能力。通过大量的实践和练习,学生的医学汉语应用能力会得到显著提升,为他们未来的医学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医学汉语需求分析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和需求,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学习情况和需求,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资源和方式,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和质量。
医学汉语需求分析还可以为教学评估提供有力支持。教师可以通过分析学生的学习需求和表现,了解教学效果和存在的问题,从而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同时,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体验和反馈,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促进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
综上所述,开展来华留学生中国医院实习医学汉语需求分析研究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剖析,以确保课程设计能够充分满足留学生的实际需求,帮助他们在中国医院实习期间更好地完成医学实践任务。在日常教学中,首先,根据留学生的实际需求,设置不同层次的汉语课程,包括基础汉语、医学术语、专业表达、临床实践等。同时,注重课程的实用性和针对性,确保学生能够学以致用。然后,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如情景教学、角色扮演、案例分析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鼓励他们通过课外阅读、网络学习等方式拓展医学汉语知识。再者,针对来华医学留学生的实际需求,加强医学汉语教材的研发工作。教材编写团队应具备丰富的医学背景和汉语教学经验,确保教材内容的专业性和适用性。最后,加强医学汉语教师的培训和引进工作,提高他们的专业素质和教学水平。医学汉语教师需要具备丰富的医学知识和汉语教学经验,能够针对留学生的实际需求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
在未来的研究中,我们还需要进一步关注留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以适应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发展水平。例如,定期对来华医学留学生进行需求调研,了解他们在医学汉语学习方面的实际需求和问题,以便更有针对性地制定教学计划和教学策略;同时,建立医学汉语教学资源库,包括教材、课件、视频、音频等,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丰富的教学和学习资源。
教育部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2022年国际中文教育研究课题青年项目:需求分析视角下MBBS留学生医学汉语教材功能项目研究(22YH37D);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来华医学留学生文化智力与跨文化适应研究(2020SJA1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