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alysis of Folk Culture and Contemporary Value in “Chengzhongmeng School Character Lesson Diagram”
“Chengzhongmeng School Character Lesson Diagram”, which enjoys the reputation of being the “first book of Chinese in a hundred years”, is the first set of elementary school Chinese literacy textbooks in the modern sense, but also the thought giant Hu Shi, Mao Dun and other famous literati’s book. The book not only includes a large number of Chinese characters, but also adopts two interpretation methods of “brief” and “detailed”. At the same time, many vivid illustrations are drawn for the selected characters, so that students of different ages can learn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al knowledge while reading.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olk culture, this paper investigates and studies the selected characters of “Chengzhongmeng School Character Lesson Diagram”. In the reading of the text, it carefully studies the interpretation of each selected word and its deep cultural implication, classifies it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interpretation of selected characters in the book, compares the changes of its folk culture i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imes in connection with the current social reality, and carries out a further study. Explore its unique charm of folk culture characteristics and value of The Times.
“Chengzhongmeng School Character Lesson Diagram”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民俗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一种社会观念,更是一种具有悠久历史的宝贵文化财富。民俗文化,简要地说,是世间广泛流传的各种风俗习尚的总称。民俗文化的范围,大体上包括存在于民间的物质文化、社会组织、意识形态和口头语言等各种社会习惯、风尚事物。在学界上,相关学者根据文化对社会的影响及其本身的功能方面,将中国的优秀文化分成了典籍文化和民俗文化两类。二者的受众和文化特质存在有较大的差异,典籍文化主要面对上层精英人士,相反,民俗文化的影响群体则是社会上的普通人民群众;前者影响面较小,多反映了上层人士的社会生活和精神方面;而后者则具有基础性和广延性的文化渗透力与影响力。
关于民俗文化的分类,学界并没有绝对的定义。国内外学者都基于自己的调查研究给出了对于民俗文化的相关概念定义。民俗文化大致包括三个大的方面:物质民俗文化,包括生产方式、交通工具、服装饰物、饮食、民居等;社会民俗文化,包括风俗习惯、社会结构、生活礼仪等;精神民俗文化,包括宗教信仰、伦理道德、民间口头文学、民间艺术、游艺竞技
《澄衷蒙学堂字课图说》是由上海澄衷学堂出版于1901年的一套字课教材,全书共4卷,8册,选字3291个,插图762幅。在研读文本的过程中,编纂人员针对选字释义进行相关分类。以它们自身蕴含的意义及所属类别为依据来划分,每卷书的选字释义各归属不同总类之下。该书内容涵盖了天文地理、花鸟鱼虫、度量衡以及人类日常生活等多方面,涉及内容之广,便于作为教学儿童知识的启蒙识字课本。这套书从1901年初版到1905年,被重印达14次之多,在当时便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成为清末最著名的课本之一。这部教科书兼具了字典、教材、小型百科全书三重功能,被称为“近代语文课本的典范”和“百年语文第一书”。
晚清时期,不管是在军事方面受到西方列强侵略,还是在思想方面各种新式思想文化的传播和冲击,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时代环境下中国人的思想发展。在这种情况下,统治者不断尝试各种措施以维护自身统治。许多知识分子在接受传统思想文化的洗礼下,同时也吸收新的思想文化,新旧思想文化碰撞交融。叶澄衷因自身成长学习环境的影响,他深知教育对于个人发展的重要性。于是,1900年底,叶澄衷先生在沪上捐资兴建的澄衷蒙学堂建成,请刘树屏任校长,热衷教育的刘树屏欣然就任。伴随时代发展,澄衷蒙学堂经历了许多变迁,同时澄衷蒙学堂的办学思想在各方文化的冲击下也在不断地发生变革。在教学内容方面有别于传统私塾学堂或官办学校等对于本土传统文化的学习,澄衷蒙学堂倾向于西学文化。但在清末民初之际,各种思想杂糅,学校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或方式等各个方面也有相应调整。
澄衷蒙学堂作为清末民初创立最早且是新式学习方式的学校形式的代表,培育出了竺可桢、胡适、倪征等各个领域的杰出人才。此外,学校也大力邀请了章太炎、陶行知等名人到此讲学。无论是当时社会大环境的影响,还是人才储备方面,这些都为《澄衷蒙学堂字课图说》这部教科书的撰写工作提供了一定的条件。在这样多元思想文化碰撞交流的大环境下,当时的社会上并没有适合的教科书用于各年龄阶段的教学,澄衷蒙学堂急需一套与新形势相适应的教材。刘树屏创造性地订立了《澄衷蒙学堂章程》,确立了澄衷蒙学堂的学制、课程、规章、制度。为解教材紧缺的燃眉之急,刘树屏专门设置“编纂室”和“澄衷印书局”,刘树屏利用其地缘人脉资源,广纳贤师,组织了一支精干强大的编纂队伍,编印新式教材。《澄衷蒙学堂字课图说》就是在此背景下应运而生。
在编纂过程中他们始终秉持“中体西用”和“经世致用”的编写理念,一是考虑儿童心灵成长过程,二则以新的时代眼光对传统文化加以阐释。《澄衷蒙学堂字课图说》内容不同于以往的教科书,充分考虑到了儿童启蒙的需要,通过图片和文字相结合的方式,采用现象生动的画面,儿童也更容易理解汉字意思,帮助其脑中勾画画面、提高其想象力。书中所收录的3291个汉字,基本都有相关配图,例如日、月、山、河等。书中内容在保留中华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如儒家“仁义礼智信”文化、姓氏文化或文化社会礼仪等内容方面,也加入了一些西学文化,如天文地理或物理现象等知识,它创造性地将中西方文化相结合,以时代新眼光加以阐述。为了更好地进行教学,该书以十岁为界限将选字释义分为两个部分,即“简说”和“详说”两种释义方式。二者侧重方向不同,“简说”释义方式相对简单,先注音再解释字义,最后再组词进行举例论证。而“详说”释义则相对比较详细,通过训诂方式,进行注音,再解释字义,在对选字进行释义的过程中,先释本义,其次再释引申义和假借义
生产民俗方面: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系列文化知识,涉及农业、渔业、捕猎等多方面。如“狩”“猎”二字就展示了古时人们生产活动的场景。“古者四時皆獵,以除害田之物……”以及“冬獵为狩”的文化习俗。据考察研究,《春秋左传正义》中就有四季田猎民俗知识的相关记载,即春搜、夏苗、秋弥和冬狩。此外,书中也有对矿物金属功用的记载。如“灰”字详说为“……澣衣者亦取以净垢。”古人最早就用草木灰做洗涤剂,后随生产水平的提高人们不断加入新材料以清洗衣物等。
工商业民俗方面也有相关记载。即人们在物质资料消费过程中约定俗成形成的文化形式,以维系社会发展的稳定。如钱币符号文化:“贝”“货”“钱”“钞”等选字,选字“贝”详说为“古未有钱,取其甲以為用,故於文,主用錢者皆从貝。”又如“钞”字详说“宋時有交子法。今中西並行,謂之鈔票……”这些选字释义解读也侧面反映了买卖交易的变化。同时《澄衷蒙学堂字课图说》中也有早期商业文化的记载,如“商”字详说为“凡揆度有無,以通四方之物者為行商……國家既立商部,民間亦設有公司……”不仅记载有行商文化,也折射出当代商业发展的影子。
生活民俗方面:涉及到衣、食、住、行等多方面,如“饭”字记载“黄帝始煮谷为饭”追溯了“饭”的发展历史;又如“裙”字详说“古者男女皆衣裠,今女則有之……”反映了男女在穿着方面的差异,此外书中的“衣”“服”“裳”等字,也反映了衣着方面的变化;“床”“炕”“枕”“席”等选字反映了在住方面的民俗文化——“炕”字详说为“北地以土為牀,冬日苦寒,空其下以舉火,名之曰炕……”说明古时北方人因为北方冬天天气寒冷而形成的睡炕习俗,南北文化差异等;此外,该书中也有对古时出行的相关民俗记载,如“船”“艇”“轿”“轨”等选字。如“船”字详说有“……其製又有商船、兵船之别。”反映和折射出早期各派人士对船的不同用处,也有当代民用商船和军船的缩影。
从本质上来看,社会民俗文化是指规定着每一个生活于其间的人的特征或个性的文化形态,在其体系下又划分出社会组织民俗(家族、村落、社区等组织层面)、岁时节日民俗(有关节日节期活动)、人生礼俗(成年、婚姻、丧葬等人生过程)三大分支体系。包括风俗习惯,社会结构,生活礼仪等。从一定程度上来说,区域性存在的血缘地缘业缘对特色文化的影响、婚姻丧葬文化、节庆结构形式的相关介绍等,这些都是民俗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
社会组织民俗方面:涵盖了家族、村落、社区、社团等多方面内容。该书中“家”“社”“邻”“闾”等选字有相关记载。如“社”字详说有“《周礼》:‘二十五家为社。’今日人谓群力所萃曰社会……”同时也反映出古时社会构成的概念理论。“闾”字也有记载:“闾,二十五家,比即邻,闾即里也……”反映和折射出古时村落社区的形成发展的相关民俗文化。“镇”字简说有“……村之大者亦曰镇。乡镇。”反映了早期“村”“镇”就存在的差异。
岁时节日民俗方面:基本涉及岁时节令和节日风俗两个大方面的文化活动。书中有干支纪年(“辛”“卯”“辰”等选字)及春夏秋冬四季等内容的记载。例如以“春”“秋”二字为例——“春”字详说为“从艸从日,百艸皆以春時生也……萬物在土中蠢然欲動也。”同时“秋”字详说有“……百穀以初生為春,成熟為秋,故麥以孟夏為秋。”反映古时节气的规律
人生礼俗方面:涵盖了人生的成长过程,从出生、成年到婚姻等多方面内容的民俗文化。《澄衷蒙学堂字课图说》中如“婚”“嫁”“娶”“冠”“笄”等选字——“婚”字详说为“婚,婦家也,从女从婚,禮娶婦以昏時,故又為婚假之婚。經傳通作昏。”说明古时娶妻是在昏时,这是对古代婚俗文化的折射和反映
精神民俗文化作为信仰文化的一个分支,有关学者在研究其发展过程中,认为它的文化边缘有时候是非常难以界定的,学界上学者对其定义也存在一定的争议。本文在研究精神民俗文化发展的历程中,根据社会上人民群众受所处环境影响的不同表现,在精神民俗文化体系下,将其分为游艺民俗(游戏、竞技、社火等娱乐方面)和民俗观念(诸神崇拜、传说、故事、谚语等所代表的民间精神世界)两个小类。精神民俗文化体系下既有对天地江河等自然物的精神信仰,也包含对图腾文化的信仰等。除此之外,一些民间禁忌和民间文化的记载也是精神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民间信仰、伦理道德、民间口头文学、民间艺术等都包含其中。
在游艺民俗方面,《澄衷蒙学堂字课图说》中也记载了有关游戏、竞技等娱乐方面的精神民俗文化。如“韶”字详说为“虞舜之乐曰韶……韶为尽美尽善之樂……”向我们介绍了中国传统宫廷音乐即韶乐又称舜乐的文化知识;“舞”字释义不仅有相关各民族舞蹈分类,也有“舞以象功。今之演劇,即其遺意……”反映出人民群众通过舞蹈活动传达自身的精神寄意。
此外,有关诸神崇拜、传说、故事、谚语等民俗文化内容,例如在民间人们为庆祝丰收会举行腊祭活动,该书所选“腊”字就有相关描述:“臘,落合切,祭也,歳終臘祭百神也……”这也是古时人民对于腊祭的记载,反映出人们寄托在神身上祈求风调雨顺的精神信仰。在《澄衷蒙学堂字课图说》中有关选字释义如“祭”“祀”二字也有对祀神活动的描写;此外,“盟”字详说有古者诸侯结盟必杀牲以告誓于神明的活动。通过这些选字都可以看出古时人们进行某项活动时对于神灵的崇拜心理。
也有禁忌、迷信文化等——如选字“曜”详说为“日月五星,謂之七曜。五星者,指东方歳星,南方熒惑……”通过此处释义可以看到古时人们对于天象的有关记载,古时人们将“荧惑”象征着饥荒、瘟疫、天下大乱等不详之事,是战争、死亡的代表。该书选字中也有图腾文化内容的相关记载,即人们在进行社会活动的过程中将一些物事神化。如“龙”字详说为“……中国向以龙为神物,故王者之衣服、徽章多用之……”在历史上也有许多关于“龙”的传说故事,比如“画龙点睛”“鲤鱼跃龙门”等成语的描述。
文化是国家繁荣和发展的基础,是一个国家的根本。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地域,都有着自己独特的文化魅力。民俗文化起源于民间,并在时代的发展中不断传承和发展,从原始社会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过程中,民俗文化或多或少都受到了不同社会文明背景下的冲击,人民群众为了适应新形势下社会发展以及自己的生活需求,在潜移默化中他们的一些民俗习惯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澄衷蒙学堂字课图说》中对时代影响下民俗文化的发展变迁就有相关记载。
例如婚嫁民俗文化的发展变化:《澄衷蒙学堂字课图说》所选“婚”字就折射了古时的婚嫁习俗。据郑玄注释:“娶妻之礼以黄昏为期,故名。所以要选择黄昏,因为此时也是阳往阴来的时辰。”后来才加上“女”字旁写作“婚”。但随着社会发展和人们思想观念的改变,有关婚嫁方面的风俗也产生了变化。现代社会生活就中国而言,南北方在婚礼举行时间上就有所差异,北方人一般都是选择中午时间举行婚礼,而南方有些地方是选择晚上举行婚礼,还有地区是中午和晚上一起举行。
不同时代环境下,人们总是能够约定俗成的遵守一些民俗文化。原始社会的父系、母系文化构成的社会结构,分工明确,在服饰方面也没有过多的考究;奴隶社会以及封建社会在服饰方面更加注重礼仪尊卑;再发展到现代在服饰习俗方面,多民族都有各自的服饰文化。书中对于“衣”“服”“裳”的释义也让我们更加了解到服饰文化,只是我们现在习惯把它们统一称为衣服或衣裳。当然,关于万物生长和成熟的记载,如书中“春”“秋”二字的释义,也成为每个时代下的人民群众共同的默认。
除此之外,在精神民俗文化方面,时代影响下的每个人,时代信仰也有所不同。但追根溯源,民俗文化作为传统文化的基础和根源,其深层意蕴或价值并没有发生改变。例如相关的精神信仰、民间禁忌、宗教文化或图腾文化等。它们在某种程度上维护了社会结构的稳定,也使传统文化得以传承和发展。例如“荧惑”从古至今都有战争、死亡的寓意,只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其对人民群众的影响程度逐渐减小。中华文化的发展历史源远流长,其发展过程不能仅仅局限于短暂的某一个时代。一种文化在不同的时代环境下可能会有多种不同的意义。民俗文化作为其中的分支体系,是它发展的基础,同时也具备自身独特的文化魅力。
晚清蒙学课本《澄衷蒙学堂字课图说》中就有关儒家“仁义礼智信”文化的记载,使人们接受这种文化洗礼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此外,人们在社会礼仪方面的文化,例如跪拜之礼就有详细的解读,不同时期,人们对于“跪”礼有不同的解读。它的基础意有祀神及行礼于尊者皆以跪为敬,但是西人无跪。这既是中西文化的差异,也反映和折射出中华自古以来就尊崇礼节文化,是我们本民族的风俗文化。《澄衷蒙学堂字课图说》中的选字从不同方面反映出时代烙印下的民俗文化,处在新时代下的我们有必要去选择性地吸收和接受,不单单是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更重要的是对于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
《澄衷蒙学堂字课图说》中蕴含的民俗文化对于当代社会的发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书中介绍了不同体系下的民俗文化知识,在结合时代环境研究的过程中,通过对选字释义的阐释以及依据其特点的分类,挖掘出民俗文化在时代发展中的不同功能和二者的关系。不断寻求《澄衷蒙学堂字课图说》中民俗文化的当代价值的最优解,以使其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文化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