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ssemination Status and Readers’ Acceptance of English Translation of Yu Hua’s Works in English-Speaking Countries
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o explore the dissemination status of the English translations of the works of Yu Hua, a famous contemporary Chinese writer, in English-speaking countries and the readers’ acceptance of his works. The paper firstly reveals the dissemination status of the English translations of Yu Hua’s works in English-speaking countries by analyzing the number of collections, readers’ comments and the degree of public discussion of nine English translations of Yu Hua’s work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dissemination of two full-length novels, To Live and China in Ten Words is the most widespread, and other works has yet to be expanded. Secondly, the book reviews of professional and general readers were analyzed through close reading of the text to examine the readers’ acceptance of the English translation of his works, i.e., the storyline and characterization were mainly praised, but the readers had different reviews about the linguistic features. Finally, the reasons for its spread in English-speaking countries are analyzed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literary characteristics, human concern and historical background: works of Yuhua secures lucid language and compact plot, and full of human concern. Title, main text, figure, table and references are defined, and this document is formatted according to the Hans standard, which illustrates all the formats.
Yu Hua
余华作为中国著名当代小说家,其作品无论是在阅读量、销量还是作品的翻译研究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成果,重要性不言而喻。自从1995年美籍汉学家葛浩文首次翻译余华的作品,并随后由英籍汉学家白亚仁翻译多部作品后,余华及其作品逐渐走入了西方文学领域,在英语国家开始广泛传播。这种跨文化的传播为更多人了解和欣赏余华的作品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同时也促进了中西方文学交流与对话的发展。
截至目前国内关于余华作品英译的相关研究已取得了一定进展,但多聚焦于作品英译本的翻译策略、译介效果和作品的文化性。例如,许宗瑞和陆国玟通过语言变异的英译对《在细雨中呼喊》外译中“文学性”的再现进行研究
相较于对其作品英译本翻译策略的研究,其英译本的海外传播现状和读者接受的研究论文和成果较少。关于海外传播,王乐研究了余华小说韩国的传播与接受,分析余华作品在译介到韩国的过程中存在的具体问题,挖掘韩国的余华研究相比其他国家相关研究的特色,并探究韩国学界和大众是如何透过余华作品看待中国与中国文学
然而,目前对于余华作品的英文译本在传播情况和读者接受度方面的综合研究尚显不足,本研究将致力于填补这一空白。通过对现有资料的深入分析和新数据的收集,本文旨在提供一个全面的视角,对余华作品英译本的传播范围、读者反馈以及传播原因等方面的系统性研究。
余华作品英译本的传播现状可以从多种角度分析:作品的出版和馆藏可反映官方的传播数据,是衡量传播现状的重要数据;而各大书评网和论坛的评分人数、评论数量、评价星级以及话题讨论度则可反应其在普通读者中的传播情况。
由OCLC (Online Computer Library Center)提供的World Cat,作为世界上最全面的图书馆馆藏量数据库,规模独一无二、数据质量也无与伦比,使得用户可以从世界各地查找和获取图书馆资源。以下
书名 |
译者 |
出版社 |
首次出版年份 |
世界馆藏量 |
十个词汇里的中国 China in Ten Words |
白亚仁 Allan Hepburn Barr |
Pantheon Books |
2011 |
912 |
活着 To Live |
白睿文Michael Berry |
Anchor Books |
2003 |
726 |
兄弟 Brothers |
罗鹏,周成荫 Eileen Chengyin Chow and Carlos Rojas |
Pantheon Books |
2009 |
632 |
第七天 The Seventh Day |
白亚仁 Allan Hepburn Barr |
Pantheon Books |
2015 |
452 |
黄昏里的男孩 Boy in the Twilight |
白亚仁 Allan Hepburn Barr |
Pantheon Books |
2014 |
373 |
往事与刑罚 The Past and the Punishments |
安道 Andrew F Jones |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
1996 |
320 |
许三观卖血记 Chronicle of A Blood Merchant |
安道 Andrew F Jones |
Pantheon Books |
2003 |
309 |
如
与此同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的图书英译本中,馆藏最多的是《红高粱》,馆藏量为984;其次是《生死疲劳》和《天堂蒜薹之歌》,馆藏量分别为766和730;最少的则是小说集《师傅越来越幽默》,馆藏量为492。通过对比可知,余华小说英译本的馆藏量整体略低于莫言图书,但相差较小,一定程度上客观反映了余华小说英译本在英语世界的传播较为广泛。
读者对于作品的评价情况和关注讨论度也是衡量作品海外传播情况的重要指标之一,以下
书名 |
Goodreads星级/评分人数/评论量 |
Amazon星级/评分人数/评论量 |
活着 To Live |
4.35/17041/2036 |
4.4/674/117 |
十个词汇里的中国 China in Ten Words |
4.04/7053/803 |
4.5/771/165 |
许三观卖血记 Chronicle of A Blood Merchant |
4.09/5590/640 |
4.3/129/33 |
第七天 The Seventh Day |
3.97/3415/437 |
4.1/220/44 |
兄弟 Brothers |
4.07/3045/836 |
4.4/163/50 |
在细雨中呼喊 Cries in the Drizzle |
3.85/963/137 |
3.9/26/10 |
黄昏里的男孩 Boy in the Twilight |
3.58/445/61 |
4.1/60/37 |
如
群众讨论度也是衡量作品在社会中的受欢迎程度和传播效果的指标之一。传播范围广的作品往往会在多个平台引起高热度的讨论,因此笔者以“Yu Hua”“Yuhua”为关键词,在Novel Updates和Quora平台进行检索。结果显示Novel Updates平台并无余华及其作品的相关话题,而Quora上有十个有关余华的问题:其中关于《活着》的有四个,关于《十个字里的中国》的有两个,关于《兄弟》的有两个,以上问题的答案共有十个。此结果表明余华作品虽在英语国家书评网站上有较高热度,但并未在普通群众中广泛传播,其群众讨论度较低。
读者对作品的接受程度,即读者对作品语言风格、作品中人物形象、作品主题、所传达的价值观念等的接受程度,针对其英译本,还应考虑读者对译文的接受程度。探究接受效果,可以凭借对一部作品的不同评论的考察,因为它们代表着对作者及文本的“众多反应”
自余华作品被翻译传播至英语国家以后,纽约时报和卫报等网站均发布了对余华本人及其作品的采访和评论。纽约时报作为美国历史最悠久的报纸之一,而卫报作为英国的全国性报纸,其发布内容均具有影响力和专业性。
肯·卡尔弗斯(Ken Kalfus)在纽约时报上将《第七天》评论为“一本超现实的、尖锐的小说”。小说以扩张的市场经济为背景,描写了一些仍然有意识、仍然受苦、仍然贫困的死者。在杨飞的地狱之旅中,死者讲述了贪污腐败、警察暴力、政治压迫、房屋被拆毁(屋内仍有住户),以及普通中国民众遭受权贵虐待的日常故事。卡尔弗斯认为,小说中死者在阴间游荡,这反映了中国人对缅怀和纪念逝去亲人和祖先的特别关注。此外他指出,《第七天》中有许多恐怖喜剧的情节,但白亚仁(Allan H. Barr)的翻译过于冗长,没有呈现出最佳的笑点
蓝诗玲(Julia Lovell)发布在卫报的文章评论余华的野心是创作一部中国过去四十年的史诗:描绘中国从政治暴行到拜金主义的转变。为了描述最真实的画面,他摒弃了自己在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作为严肃小说家而声名鹊起的冷静、睿智,几乎在所有方面都选择了粗俗:畸形的主人公、曲折的情节、重复和咒骂。蓝诗玲指出《兄弟》中粗粝的语言与恐怖的暴力相得益彰,且此书受到了当代中国大量男性主题小说“厌女症”的影响
英语国家普通读者对余华作品英译本的评论主要集中在Goodreads和Amazon平台,因此笔者整合分析了语种为英语的评论,以获取更全面的反馈和见解。读者对作品的评论大致可分为写作风格、人物塑造、翻译呈现以及主题思想等方面,通过对这些评论的分析,我们可以从窥见英语读者对余华作品的普遍观点和评价。
余华的写作风格深刻而真实,他擅长用简洁而强大的语言表达复杂的情感和思想,以触动读者的内心深处。有读者认为他的《活着》与赛珍珠的《大地》相似,也有读者认为他的语言过于直接以至于有些冷漠粗俗1。
例1:写作风格是面无表情的幽默、发自内心的情感主义以及对悲剧和荒谬的实事求是,三者的完美结合。(Kitty Bryant, 2019)
例2:余华描绘中国农民日常生活的能力是非凡的,尽管时代不同,但与赛珍珠的《大地》有一些相似之处。(Mary Reinert, 2012)
例3:余华的写作风格与众不同,创造全世界人们都能理解的情感的能力是惊人的,用引人入胜的场景和人物激发读者的情感。如此感人,如此悲伤,却又如此令人难忘,值得一读。(Dawn Di Giorgio, 2013)
例4:这是一个有趣的故事,但我确实不得不质疑它的表达。也许中国人确实会用如此冷漠和粗俗的方式说话,但它读起来更像是今天的美国年轻人会写的东西。(Nancy, 2023)
此外,余华的作品中常常出现一些隐喻和象征,使作品具有更深层次的意义和启示。例如,《活着》中的“牛”和《许三观卖血记》中的“血”都是隐喻,这点在读者的评论中也可以体现2。
例5:福贵在照顾牛方面的智慧以及了解牛的需求和限制,成为一个挥之不去的隐喻,说明国家的力量取决于农村人民的韧性和核心人类价值观。(Michael, 2018)
例6:血液无疑是最生动、最有力的文学符号之一:一种维持生命的液体、受伤或死亡的产物、女性生育能力和童贞的信号、一种可销售的商品、通过输血获得生命的礼物以及遗传和基因的载体,它还是孩子、父母、大家庭和未来后代之间的隐喻纽带。(Steve Koss, 2005)
余华作品中的人物大多来自社会底层,他们贫穷困苦,但又充满了对生活的执着和对美好的向往。余华用细腻的文字巧妙地刻画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成长历程,让读者很容易代入自身,与作品中的人物共同感受喜怒哀乐。以下例子可以体现读者对故事中人物的体会和感受3:
例7:一旦进入福贵的故事,我就完全沉浸在他的生活中。(Mary Reinert, 2012)
例8:当我们感受福贵的错误和选择时,这个故事扣人心弦,令人心碎。(Parisse-Brassens, 2012)
例9:虽然这主要是杨飞的故事,但他在七天旅程中遇到的人也有丰富而美丽的故事,我非常喜欢去发现他们的故事。这些人都是有感情、有深度的人,我关心他们,想知道他们身上发生了什么。我在故事中遇到的每个人都让我觉得很重要,即使他或她的故事只用一页纸就讲完了。(Phil 413, 2014)
翻译呈现的效果对于文学作品在目标语国家的传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译者对文本的理解、采取的翻译策略都会影响目标语读者对作品的阅读和理解。根据Amazon读者评论,对于余华作品的英译本的翻译情况褒贬不一。对于赞扬翻译的评论往往只有概括性的“翻译很不错”,而对翻译提出质疑的评论则有不同的角度:译文生硬、直译的不恰当、未能完全表达原文的内涵等。以下例子可以体现4:
例10:我确实认为译文可能不太符合作者的原意,因为他观察中的一些讽刺、微妙的本质似乎缺失了。(Westarmagh, 2015)
例11:不幸的是,翻译后的文本必然有点生硬(我必须查一下“bedsit”是什么)。我希望我能读到中文原文。(Bittermelon, 2017)
例12:翻译有些笨拙,让读者怀疑在转换过程中丢失了多少原文内容。(Steve, 2015)
例13:有时中文似乎不应该按字面意思翻译,这可能会妨碍小说的节奏。例如,中国人说“kids”,我们则说“children”,反之亦然。这种情况在整部小说中都发生过,足以清楚地表明这不是用其预期的语言编写的……(H. Huggins, 2003)
以上对翻译的批判性反馈也反映出了中西方文化差异可能导致原文中的某些元素在目标语言中难以直接传达,产生所谓的“不可译性”。如果译者坚持完全忠实于原文,可能会使译文显得不够流畅自然,不易为目标语言的读者所接受。而如果译者采用归化策略以提高译文的可读性,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牺牲对原文的忠实度。因此,翻译工作需要在忠实原文和适应目标文化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译者需要根据具体的翻译目的、文本类型和目标读者群体,灵活运用不同的翻译策略,既要尽可能地保留原文的精髓和特色,又要确保译文在目标语言中的可读性和可接受性。
余华的作品大多围绕着生命的坚韧与温情、命运与人性、社会现实与道德拷问、记忆与历史等方面展开,深刻而真实地揭示了人类存在的种种困境和挣扎,引发读者对生命、人性、社会和历史的深刻思考。例如《活着》,通过一个普通农民家庭的故事,展现了福贵困境中的挣扎向上、家庭的情感纽带以及人性的坚韧与温情,深刻而真实地揭示了个体在历史与社会环境中的命运。以下例子可以体现5:
例14:我们的流浪者扮演了叙述者的角色,将生命的各个章节交织在一起,其中一个章节结束,另一个章节开始。叙述者将所有章节连接成一个有凝聚力的整体,描述了在那个动荡时期“生活”的含义。(Michael J. Reeves, 2018)
如果说《活着》讲述的是具体的人在特定时代背景下的一生,那么《十个词汇里的中国》则通过自传、历史及社会评论的结合谈论了当时的中国。余华用十个词汇描述了中国自19世纪60年代以来中国发生的令人难以置信的社会和经济变化。读者在Goodreads的最高赞评价给出了他深刻的理解6:
例15:余华笔下的中国,不仅仅是长期忍受苦难,而是接受过去的苦难,并将其视为自身的一部分。言下之意是,西方相互宽恕与和解理念在中国——一个成熟到可以完全接受自己及其过去而不后悔的文化中并不适用。在这样的社会中,不需要道歉,不需要对危害人类罪进行罪责划分或审判。中国文化真正最引人注目的地方在于它在面对或多或少的持续破坏时的稳健性以及恢复能力。(Blackoxford, 2020)
此外,读者对于余华其他作品的评论也展示了类似的主题思想7,如以下:
例16:在许三观的坚韧之旅中,余华通过对社会变迁的文学描绘,阐明了批判现实主义的元素,突出了家庭、接受、坚韧、牺牲和贫困生存等多元化主题。(Praj, 2016)
例17:它将快速消失的“旧”中国世界与当代“新”中国进行了对比。余华巧妙地运用两种文学风格,将两个世界聚焦在一起。它既有对新世界诗意的、有时近乎浪漫的憧憬,也有对现代中国日常斗争的平实的、实事求是的描述。(T. Pokorny, 2015)
例18:过去我看过余华的许多其他书籍和短篇小说,而在这本上停留了好几年,我并没有失望。我知道作者会带来什么:大量的悲剧,古怪的人物,还有一点荒唐。余华在《兄弟》中将这些品质发挥得淋漓尽致。(M.B., 2023)
本文收集了余华作品九个英译本在Goodreads和Amazon的读者评论,由于数据过多,所以仅选择显示在第一页的评论,使用爬虫技术进行数据采集,后进行清洗:筛选语种为英语的评论,去除无意义词汇与符号乱码。
作品的文学特色和写作风格是其传播的重要因素之一。余华的作品简洁质朴、文字简单而有力,这使得读者在阅读英译本时也易于理解作品所要传达的信息与情感。且余华本人曾提及了音乐对他的影响,他的作品也展现了具有音韵美的特点:阅读朗朗上口、描写性词语重复等
余华作品所展现的人性关怀也是其在海外引起共鸣的重要原因之一。读者Crtistina对于福贵的评价提到:这种人在任何地方都可以找到,无论是美国、印度还是中国。余华通过对生活中普通人物命运的描绘,表现了人性的复杂性和脆弱性,这种深刻的情感触动具有“人类性”,超越了文化和国界的限制,使得他的作品能够打动国内外读者的心。
许多读者称阅读余华作品是想要了解中国文化,他的作品展示了中国人民在特定历史时期下的生活状态和情感体验,常常蕴含着中国近现代历史的沧桑变迁和对中国文化和社会的深刻反思。这种历史背景的内涵也使得余华的作品更具有全球化的意义,吸引了对中国文化和历史感兴趣的海外读者。对于海外读者来说,余华的作品是一个窥视中国文化和社会的窗口,读者通过这个窗口更加全面地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和社会背景。
基于以上数据整理,余华作品英译本虽收获了不少评分与评论,但其馆藏量与群众讨论度说明其在英语国家的传播范围仍不够广泛,主要传播作品为长篇小说《活着》和《十个字的中国》,中短篇小说 《四月三日事件》传播效果欠佳,整体而言,作品的传播范围尚有待扩展。此外,根据文本细读其读者评论,读者对于其作品英译本的评价整体褒大于贬,对故事情节与人物塑造以好评为主,但语言特色褒贬不一。总体而言,余华作品能够走出中国,在英语国家传播,与其作品自身的文学性、作品所传达的人文关怀以及与中国国情相结合的历史背景原因都密不可分。
综上所述,文学作品海外传播效果由内外部因素共同造就,作者知名度、作品背景、媒体宣传、读者评论以及出版社等外部因素会影响作品的传播广度,而作品自身的语言特色、人物塑造、情节发展等内部因素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读者对其接受程度
在本研究的基础上,未来的研究工作应当在方法论上进行更为深入和细致的探索,例如通过调查问卷、深度访谈以及参与观察等方法,以获得更丰富、更贴近实际生活的数据和见解。此外,本研究主要聚焦于余华及其作品的英译本,未来研究工作可扩展研究其他同类作家作品和其他语种,以期获得更为深入和全面的研究结果。
1例1、2、3、4分别来自于读者Kitty Bryant,Mary Reinert,Dawn DiGiorgio,Nancy在Goodreads和Amazon网站对《活着》英文版To Live的评论。
2例5为读者Michael在Goodreads网站对《活着》英文版To Live的评论,例6为Steve Koss在Amazon网站对《许三观卖血记》英文版Chronicle of A Blood Merchant的评论。
3例7、8为读者Mary Reinert,Parisse-brassens在Amazon网站对《活着》英文版To Live的评论,例9为读者Phil 413在Amazon网站对《第七天》英文版The Seventh Day的评论。
4例10、11、12、13分别为读者Westarmagh,bittermelon,Steve,H. Huggins在Amazon网站上对余华各作品英译本关于翻译的评价。
5例14为读者Michael J. Reeves在Amazon网站对《活着》英文版To Live的评论。
6例15为读者Blackoxford在Goodreads网站对《十个词汇里的中国》英文版China in Ten Words的评论。
7例16为读者Praj在Goodreads网站对《许三观卖血记》英文版Chronicle of A Blood Merchant的评论,例17为T. Pokorny在Amazon网站对《第七天》英文版The Seventh Day的评论,例18为读者M.B.在Amazon网站对《兄弟》英文版Brothers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