畸形的脚部是鲁迅塑造的旧社会女性身体特征之一。自宋代以来,为了迎合统治阶级的需要和审美,裹脚这一陋习残害无数女子的身心,在血泪涟涟中,女性身体被暴力虐待,失去拥有完整健康身体的自由。“胖大汉和巡警都斜了眼研究着老妈子的钩刀般的鞋尖
[7]
”。“伊虽然新近裹脚,却还能帮同七斤嫂做事,捧着十八个铜钉的板碗,在土场上一瘸一拐的往来(
[4]
, p. 475)。”这些已然裹脚或正在裹脚的女子成为封建社会审美趣味下的牺牲品,也反映出作者对女子遭遇的痛惜。无独有偶,在十九世纪上半叶,在英国的上层女性中也曾流行过束腰这一风尚,纤细的腰部被赋予了道德上的意义,松弛的身体意味着放荡的人格,而纤细的腰部则代表得体的礼节和仪态。这些改变自然身体形状的措施虽然发生在不同的国家、文化中,但本质上都是对女性身体的一种戕害。鲁迅对这些女性脚部常用的描绘词是“钩刀”,也可以从中读到作者对小脚现象的嘲讽和否认态度。
男性在身体素质方面依然是孱弱而无力的。古人总是用“文弱书生”来形容读书人,文、弱二字彰显出体格上的特色。孔乙己是封建社会下成长起来的文人,神智清醒、智力正常。但是作为一个成年男子,他的身体也常常显现出缺乏和不足。“孔乙己,你脸上又添上新伤疤了(
[4]
, p. 435)!”这些身体上的伤疤既是众人取笑孔乙己的谈资同时也是孔乙己遭受身体折磨的证据。身体上的疤痕和众人的取笑反映出孔乙己生活物质上的贫穷,而孔乙己对这些疤痕给出的解释也折射出孔乙己作为读书人的自尊心。他身上的疤痕是最后的科举文人穷困潦倒的表征。鲁迅笔下无论是生病或未病的形象往往离不开苍白、瘦弱、颓唐等字眼,这是作者眼中一部分典型的国民男子形象,虚弱且肮脏,其实这种自贬与文化自卑心理脱不开干系。西方人的身体审美观念逐渐为近代中国民众所接受,传统审美下的身体形态如温润儒雅、文质彬彬被冠以孱弱病态之名。全新的身体素质和神采风貌标准最先得到知识分子的首肯,如上所引,他们撰文反省自己国家国民在身体素质上的不足,顺承地接受了西方国家讥刺“东亚病夫”的称号。鲁迅以己病之身视强健之人自然有欣羡向往之意,再加上解剖社会的内驱力,文艺创作中对国人身体状况和动作神态的描摹便多了一分批判旧愚民与呼吁新国民的内涵。
华小栓、宝儿、阿顺这些还未来得及长大成人的孩子同样也拥有一具不健康的躯体。华小栓得了痨病,“接着便是一通咳嗽”(
[4]
, p. 440)“按着胸膛,又是一阵咳嗽”(
[4]
, p. 443)。《在酒楼上》那个纯洁腼腆的少女“不时的吐红和流夜汗”“起先不过小伤风,终于躺倒了,从此就起不来”(
[4]
, p. 32)。在鲁迅笔下,孩子时常与疾病、病痛纠缠在一起,不得不说其中潜藏着深意。孩子是未来的象征,是改变当时社会腐朽现状的新生力量,但这些力量却因为自身的孱弱、上一辈的愚昧、医疗系统的落后等等原因消失了。可以由此看出,作者本人内心深处的思想矛盾,一种看不见希望的虚无感在字里行间流露出来。
奴隶性是鲁迅谈论国人性格的重要论题,“奴隶性是帝制传统遗留的最深固最严重的精神疾患,它是对人道和文明的野蛮践踏,其反人道和反文明的野蛮性,是中国社会现代化与人的现代化的严重精神障碍
[9]
。”当阿Q被押送到衙门大堂上时,“膝关节自然而然的宽松,便跪了下去了(
[4]
, p. 522)。”“而且终于趁势改为跪下了(
[4]
, p. 523)。”阿Q在官面前的身份是民。君尊臣卑、官尊民卑是封建社会不言自明的等级划分。经过了千年的儒家等级观念渗透,面对社会政治权力的执掌者,同时也是统治阶级的代言人,畏官思想早已在被统治阶级脑海中根深蒂固。在文本中,阿Q这一下跪的动作不仅仅是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一笔,同时也是揭开国人精神痼疾的重要切口,折射出整个封建社会文化最难以撼动的部分——封建权力的思想控制。而这种奴化教育正是作者想要猛烈攻击的。同样,《故乡》中的闰土这一角色也充满着无奈和悲凉。在作者童年回忆中,闰土是如此可爱,带着银项圈在月光下刺猹为无数读者留下了童真的一幕。然而中年时再见,一句“老爷”带给所有人的心灵沉重一击。少年时的闰土已经消失不见,中年的闰土成为了封建等级文化的接受者、执行者。尽管闰土也曾记得年少时的快乐时光,然而无形的屏障横亘在他们之间。“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
[4]
, p. 482)。”欢喜的是见到了一起有过美好回忆的玩伴,凄凉的是闰土受过的社会教育告诉他,面对这个“老爷”,自己应该恭敬有礼。闰土的恭敬隐含着底层人民对在统治阶级的自卑和讨好。奴化思想何尝不是一种精神上的疾病。作者身为新文化的一员,用文学批判了国人在思维上的落后和蒙昧,以冷峻的目光等待着在精神上独立,个性上解放的新国民。
小说中女性最大的精神枷锁——贞洁观。贞洁观念成为头上悬挂的一把利刃,成为折磨女子的凶器。《明天》中的单四嫂子、《祝福》中的祥林嫂、《伤逝》中的子君、《离婚》中的爱姑,她们都是被传统贞洁观念伤害过的无辜女性。因为不愿意被他人指指点点,祥林嫂在第二次结婚时拼尽全力反抗,“她就一头撞在香案角上,头上碰了一个大窟窿,鲜血直流(
[4]
, p. 14)。”因为害怕死后被两个丈夫争抢,终日活在惶惶之中,加上众人视其为不祥之物在她的心灵上留下了创伤,最终多重迫害力量交汇到一起发挥作用,造成了祥林嫂的死亡。这个时代女子的头顶上悬着各种应守的妇道、规矩、义务。如果不按照社会为她们制定的这套准则行动,便会受到强大的身体和精神上的惩罚。因此鲁迅在《我之节烈观》中对要求妇女守节的行为予以剖析和谴责。“无益社会国家,于人生将来又毫无意义的行为,现在已经失去了存在的生命和价值(
[4]
, pp. 124-125)。”子君因为追求爱情而受到家乡人的冷眼最终死去,爱姑也在传统势力面前败下阵来。身为男性作家,但是鲁迅以其敏锐的观察力和正义的批判力关注着处在社会结构中弱势一方的女子,在帮助推倒压迫女性身心健康的腐朽观念上出了一份力。而其在创作中对深受迫害女性形象的塑造也折射出了他的叙事意图:“要人类都受正当的幸福(
[4]
, p. 125)。”
旧时知识分子的迂腐和虚伪被暴露下鲁迅笔下。接受封建社会教育的知识分子四铭,有着体面的社会地位、完整的家庭成员和较为充足的物质条件。可是这个旧知识分子对于新式教育革新性的认识却极其浅薄。“什么解放咧,自由咧,没有实学,只会胡闹(
[7]
, p. 46)。”这些旧式知识分子对于象征社会进步的变化抱有敌视的态度,同时也侧面反映出启蒙者改革之艰难。正是这样一个体面的一家之主,对着路边乞讨的年轻女孩想入非非,在看似正经的外表下隐藏着一颗龌龊的心。对于孝女的欲望最终只能转移到自己的妻子身上,“泡沫的肥皂就如大螃蟹嘴上的水泡一般,高高地堆在两个耳朵后(
[7]
, p. 55)。”在被妻子戳破内心的秘密后,“四铭支吾着,脸上也像学程练了八卦拳之后似的流出油汗来”(
[7]
, p. 51),四铭为了维护自己的形象,只能通过语言上不断的否认来维护自己的面子。全然无儒者的风度和长辈的庄重。陈士成一生被困在科举的囚笼中挣扎,考了十六次都落榜,屡次失败的现实给了他精神上极大的打击,使他出现了幻觉,最终,精神失常的他落水而死。这是科举制度给旧式文人上的一幅巨大的枷锁,在这个制度之下,大批文人耗尽一生也不曾收获半分,常常是清高和自卑相伴随。因此陈士成、孔乙己都是科举制度下的牺牲品。作为传统失意文人形象,他们精神上的病态、心理上的阴影都被作家用细腻的笔触勾勒出来。
可以说新式知识分子在精神上迷茫和虚无是作者的自画像。吕纬甫学生时代曾怀揣着改造社会的梦想,但是经历过现实的磨练后,他“精神很沉静,或者却是颓唐;又浓又黑的眉毛底下的眼睛也失了精采(
[7]
, p. 26)。”魏连殳得不到周围人的理解,“安静地躺着,合了眼,闭着嘴,口角间仿佛含着冰冷的微笑,冷笑着这可笑的死尸(
[7]
, p. 107)。”这些新式知识分子精神状态上的无奈感和无力感很大一部分是作家本人的夫子自道。鲁迅作为新文化运动的忠实捍卫者,在将领的口号下进行创作,似乎给人以一种充满激情的战士形象,但是鲁迅思想深处的底色被寂寞、悲观、空虚、绝望铺满。鲁迅自己的思想矛盾在这些新式知识分子上重现,借由艺术创作,传达作者本人的心灵体验和现实感悟。因此,在塑造出这样一群精神麻木病态、空虚迷茫的国人背后,是作者希望唤醒大众关注精神教育、培养现代文明意识的企图。
4. 疾呼疗愈:疾病书写的指向
对身体生命的探索和思考成为鲁迅文学场域中一个不可忽视的话题。虽然鲁迅并未明确说出健康的生命是什么样的,但他用文学事实告诉读者,不健康的生命是什么样的。而书写这些不健康的人们的意图也随之浮出水面。“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意思是在揭示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
[7]
, p. 325)”。
首先,鲁迅通过文学疾病叙事希望引起社会的关注。即发挥文学的社会疗愈功能。五四新文化运动后,倡导科学与民主成为时代思想的主流,文学也承担起了启迪民智的社会现实功能。鲁迅身为文学巨匠,意识到“立人”才是民族进步的根本。“在这种语境下,现代文学创作担负起了批判封建迷信思想与民间鬼神信仰的职能
[10]
。”在鲁迅笔下,“中华民族的灭亡和中华民国的颠覆,也就在这肺痨病上(
[4]
, p. 96)。”鲁迅先生对于肺痨破坏力的夸张表述,乃至将其与一国一族的命运联系起来为疾病书写带上了社会批判和民族存亡的神圣光环,将个人疾病的书写放置在民族启蒙的宏大叙事框架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