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预备知识
2.1. 四元数和切片正则函数
本节将介绍一些四元数和切片正则函数的基本概念与结果。关于切片正则函数的理论参见文献
[3]
[4]
。
四元数是由
ℝ
和三个虚数单位
i
,
j
,
k
组成的结合代数。四元数代数用
ℍ
来表示,即
Figure 1
四元数是非交换的,其中虚数单位满足Hamilton乘法法则
i
2
=
j
2
=
k
2
=
i
j
k
=
−
1
,
i
j
=
−
j
i
=
k
,
j
k
=
−
k
j
=
i
,
k
i
=
−
i
k
=
j
四元数
q
∈
ℍ
的共轭和模分别定义为
q
¯
=
Re
(
q
)
−
Im
(
q
)
,其中
Re
(
q
)
=
x
0
,
Im
(
q
)
=
x
1
i
+
x
2
j
+
x
3
k
,和
|
q
|
=
q
q
¯
=
x
0
2
+
x
1
2
+
x
2
2
+
x
3
2
。那么对于
∀
p
,
q
∈
ℍ
,四元数共轭满足
p
q
¯
=
q
¯
p
¯
。四元数中虚数单位组成的集合为
S
=
{
q
∈
ℍ
;
q
2
=
−
1
}
,因此
S
是一个二维单位球面。每个非实数的四元数都可以表示为
q
=
x
+
I
y
,其中
x
,
y
为实数且
I
∈
S
。具体来说,
q
=
x
0
+
x
1
i
+
x
2
j
+
x
3
k
|
x
1
i
+
x
2
j
+
x
3
k
|
|
x
1
i
+
x
2
j
+
x
3
k
|
对于
∀
I
∈
S
,切片
ℂ
I
定义为包含虚数单位I的复平面
ℂ
I
:
=
ℝ
+
ℝ
I
.因此可以认为切片
ℂ
I
是
ℍ
经过的0,1和I复平面。其中半切片
ℂ
I
+
定义为
{
x
+
I
y
;
x
,
y
∈
ℝ
,
y
≥
0
}
。如果
q
=
x
0
∈
ℝ
,那么对于
∀
I
∈
S
都有
q
∈
ℂ
I
,并称
ℍ
=
∪
I
∈
S
ℂ
I
为四元数切片结构。
Gentili和Struppa在文献
[5]
中将经典全纯函数理论从复平面推广到四元数上。他们在四元数上定义了切片正则函数:
定义2.1
[5]
设
f
:
Ω
→
ℍ
是定义域
Ω
∈
ℍ
上的一个实可微函数,若对于
∀
I
∈
S
,函数
f
I
是f在切片
ℂ
I
上的限制并且在
Ω
I
上满足
∂
¯
I
f
(
x
+
I
y
)
:
=
1
2
(
∂
∂
x
+
I
∂
∂
y
)
f
I
(
x
+
I
y
)
=
0
,
则称函数f为四元数(左)切片正则函数,简称切片正则函数。
注2.2切片正则函数组成的空间是非交换代数
ℍ
上的一个右线性空间。为了方便起见,用
S
ℛ
(
ℍ
)
表示所有切片正则函数组成的空间。
对
∀
I
∈
S
,存在
J
∈
S
,
I
⊥
J
,四元数可分解为如下形式:
ℍ
=
ℂ
I
+
ℂ
I
J
Colombo,Sabadini和Struppa在文献
[4]
中给出了切片正则函数的相关理论:
引理2.3 (分裂引理)
[6]
设f是域Ω上的切片正则函数,对
∀
I
∈
S
,存在
J
∈
S
且
I
⊥
J
,同时存在两个全纯函数
F
,
G
:
Ω
I
→
ℂ
I
,使得对所有
z
=
x
+
I
y
∈
Ω
I
有
f
I
(
z
)
=
F
(
z
)
+
G
(
z
)
J
定理2.4 (泰勒级数)
[6]
设f是一个
ℍ
-值函数且
B
(
0
,
R
)
=
{
q
∈
ℍ
;
|
q
|
<
R
}
。如果f在
B
(
0
,
R
)
⊂
ℍ
上是
切片正则函数当且仅当它具有如下形式的级数展开:
f
(
q
)
=
∑
n
=
0
+
∞
q
n
f
n
(
0
)
n
!
,
q
∈
B
(
0
,
R
)
定义2.5
[6]
设Ω为
ℍ
中的域。如果
Ω
∩
ℝ
是非空的,满足对
∀
I
∈
S
,域
Ω
I
仍为
ℂ
I
中的域,则称
Ω
⊂
ℍ
为切片域(或称为Slice域)。该域
Ω
I
=
Ω
∩
ℂ
I
是复平面
ℂ
I
的域。如果Ω满足对任意的
q
=
x
+
I
y
∈
Ω
,其中
x
,
y
∈
ℝ
,
I
∈
S
均有
x
+
y
S
∈
Ω
,则称Ω为轴对称切片域。
定理2.6 (表示公式)
[6]
设
Ω
⊂
ℍ
是轴对称切片域,函数f是域Ω上的切片正则函数,则对于
∀
I
,
J
∈
S
,有
f
(
x
+
J
y
)
=
1
2
(
1
−
J
I
)
f
I
(
x
+
I
y
)
+
1
2
(
1
+
J
I
)
f
I
(
x
−
I
y
)
,
其中
q
=
x
+
J
y
∈
Ω
。
定理2.7 (唯一性定理)
[6]
设f和g是定义在切片域Ω上的两个切片正则函数,如果对于某个
I
∈
S
,在
Ω
I
的子集上f和g重合,并且在该子集上有一个聚点,那么在切片域Ω上有
f
≡
g
。
引理2.8 (延拓引理)
[6]
设
Ω
I
是
ℂ
I
中一个关于实轴对称的域,并且有
Ω
I
∩
ℝ
≠
∅
。设
h
:
Ω
I
→
ℍ
是全纯函数,对于
∀
I
,
J
∈
S
,那么函数
e
x
t
(
h
)
满足
e
x
t
(
h
)
(
x
+
J
y
)
=
1
2
[
h
(
x
+
I
y
)
+
h
(
x
−
I
y
)
]
+
J
I
2
[
h
(
x
−
I
y
)
−
h
(
x
+
I
y
)
]
其中在
Ω
˜
=
∪
x
+
J
y
∈
Ω
x
+
I
y
上将h延拓为一个切片正则函数
e
x
t
(
h
)
。此外,
e
x
t
(
h
)
是h的唯一切片正则延拓。
2.2. 四元数Segal-Bergmann变换
文献
[2]
引入了切片超全纯四元数Fock空间,Diki和Ghanmi继续考虑了该空间,并在文献
[3]
中定义了如下四元数Bargmann-Fock空间。给定
I
∈
S
,
q
=
x
+
y
I
∈
ℍ
和实数
ν
>
0
有
ℱ
I
2
,
ν
=
{
f
∈
S
ℛ
(
ℍ
)
;
∫
ℂ
I
|
f
I
(
q
)
|
2
e
−
ν
|
q
|
2
d
λ
I
(
q
)
<
∞
}
,
其中
f
I
=
f
|
ℂ
I
且
d
λ
I
(
q
)
=
d
x
d
y
。为了方便,四元数Bargmann-Fock空间简写为
ℱ
I
2
,
ν
。对于
ℱ
I
2
,
ν
(
ℍ
)
的内积和范数定义如下:
〈
f
,
g
〉
=
∫
ℂ
I
g
I
(
q
)
¯
f
I
(
q
)
e
−
ν
|
q
|
2
d
λ
I
(
q
)
,
和
‖
f
‖
ℱ
I
2
,
ν
2
=
∫
ℂ
I
|
f
I
(
q
)
|
2
e
−
ν
|
q
|
2
d
λ
I
(
q
)
,
其中
f
,
g
∈
ℱ
I
2
,
ν
(
ℍ
)
。
引进四元数Segal-Bargmann变换的核函数
(1)
文献
[7]
中定义了如下四元数Segal-Bargmann变换:
定义2.9 (四元数Segal-Bargmann变换)设函数
ψ
:
ℝ
→
ℍ
,结合(1)给出的核函数
K
(
q
,
x
)
,定义如下积分变换
ℬ
ν
(
ψ
)
(
q
)
:
=
∫
ℝ
K
(
q
,
x
)
ψ
(
x
)
d
x
=
(
ν
π
)
3
4
∫
ℝ
e
−
ν
2
(
q
2
+
x
2
)
+
ν
2
q
x
ψ
(
x
)
d
x
,
ν
>
0
,
q
∈
ℍ
(2)
如果积分存在,则称该积分变换为四元数Segal-Bargmann变换,简称Segal-Bargmann变换。为了方便起见用
ℬ
ν
表示该变换。
性质2.10四元数Segal-Bargmann变换是Hilbert空间
L
2
(
ℝ
;
ℍ
)
到切片超全纯Bargmann-Fock空间的满射同构。
此外,在
L
2
(
ℝ
;
ℍ
)
上的实Hermite函数定义为:
h
ν
n
(
x
)
:
=
(
−
1
)
n
e
ν
2
x
2
d
n
d
x
n
(
e
−
ν
x
2
)
,
并且Hermite函数
h
ν
n
(
x
)
构成了
L
2
(
ℝ
;
ℍ
)
的正交基。对于该函数的
L
2
(
ℝ
;
ℍ
)
范数定义为:
‖
h
ν
n
(
x
)
‖
L
2
(
ℝ
;
ℍ
)
2
=
2
n
ν
n
n
!
(
π
ν
)
1
/
2
3. Segal-Bargmann变换的有界性
文献
[4]
中研究了经典Bargmann变换的
L
p
(
ℝ
)
映射性质。本节致力于将该变换从复平面推广到四元数上。文献
[3]
中已经得到当
p
=
2
时,四元数Segal-Bargmann变换
ℬ
ν
是从
L
2
(
ℝ
;
ℍ
)
到
ℱ
s
l
i
c
e
2
,
ν
(
ℍ
)
的等距映射。然而,当
p
≠
2
时,该变换在
L
p
(
ℝ
;
ℍ
)
空间上有怎样的映射性质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详细地说,当
p
≠
2
时,该变换是否将
L
p
(
ℝ
;
ℍ
)
有界映射到
ℱ
s
l
i
c
e
p
,
ν
(
ℍ
)
上。接下来根据这个问题展开研究。
当
1
≤
p
≤
∞
时,对于
L
p
(
ℝ
;
ℍ
)
上的每一个函数
ψ
,四元数Segal-Bargmann变换都是定义良好的,这一点与其他的积分变换不同。令
q
=
u
+
v
I
q
∈
ℂ
I
q
,其中
u
,
v
∈
ℝ
,
I
q
∈
S
,将其代入到等式(2)则很容易得出
ℬ
ν
(
ψ
)
(
q
)
=
(
ν
π
)
3
/
4
e
ν
2
|
q
|
2
∫
ℝ
e
−
ν
2
(
x
−
2
u
)
2
+
ν
v
I
q
(
2
x
−
u
)
ψ
(
x
)
d
x
(3)
通过等式(3)可以得到如下不等式
|
ℬ
ν
(
ψ
)
(
q
)
|
≤
(
ν
π
)
3
/
4
e
ν
2
|
q
|
2
∫
ℝ
e
−
ν
2
(
x
−
2
u
)
2
|
ψ
(
x
)
|
d
x
(4)
如果
ψ
(
x
)
∈
L
p
(
ℝ
;
ℍ
)
,其中
1
<
p
<
∞
且
1
/
p
+
1
/
p
′
=
1
。那么对
∀
q
∈
ℍ
,根据不等式(4)和Hölder不等式有
|
ℬ
ν
(
ψ
)
(
q
)
|
≤
(
ν
π
)
3
/
4
e
ν
2
|
q
|
2
[
∫
ℝ
|
ψ
(
x
)
|
p
d
x
]
1
p
[
∫
ℝ
e
−
ν
p
′
2
(
x
−
2
u
)
2
d
x
]
1
p
′
=
(
ν
π
)
3
/
4
e
ν
2
|
q
|
2
[
∫
ℝ
e
−
ν
p
′
2
x
2
d
x
]
1
p
′
‖
ψ
‖
p
=
(
4
ν
π
)
1
/
4
e
ν
2
|
q
|
2
‖
ψ
‖
p
四元数值函数空间
L
p
(
ℝ
;
ℍ
)
不是自然有序的。换句话说,对于两个不同的
0
<
p
,
p
′
<
∞
,空间
L
p
(
ℝ
;
ℍ
)
和空间
L
p
′
(
ℝ
;
ℍ
)
之间不存在包含关系。这是研究许多积分变换的映射性质比较复杂的原因之一。
接下来根据上述问题给出本篇文章的主要结论:
定理3.1 当
p
≠
2
时,四元数Segal-Bargmann变换
ℬ
ν
的
L
p
(
ℝ
;
ℍ
)
映射性质如下:
ℬ
ν
:
{
L
p
(
ℝ
;
ℍ
)
→
ℱ
s
l
i
c
e
p
,
ν
(
ℍ
)
是
有
界
映
射
,
2
<
p
≤
∞
,
L
p
(
ℝ
;
ℍ
)
→
ℱ
s
l
i
c
e
p
′
,
ν
(
ℍ
)
是
有
界
映
射
,
1
≤
p
<
2
其
中
1
/
p
+
1
/
p
′
=
1
并且,当
2
<
p
≤
∞
时,算子
ℬ
ν
:
L
p
(
ℝ
;
ℍ
)
→
ℱ
s
l
i
c
e
p
,
ν
(
ℍ
)
是单射但不是满射;当
1
≤
p
<
2
时,算子
ℬ
ν
:
L
p
(
ℝ
;
ℍ
)
→
ℱ
s
l
i
c
e
p
′
,
ν
(
ℍ
)
是单射但不是满射,其中
1
/
p
+
1
/
p
′
=
1
。
证明 首先证明
2
<
p
≤
∞
时的情况。如果
ψ
∈
L
∞
(
ℝ
;
ℍ
)
,对
∀
q
∈
ℍ
我们通过(4)得到
|
ℬ
ν
(
ψ
)
(
q
)
|
≤
(
ν
π
)
3
/
4
e
ν
2
|
q
|
2
∫
ℝ
e
−
ν
2
(
x
−
2
u
)
2
d
x
‖
ψ
‖
∞
=
(
4
ν
π
)
1
/
4
e
ν
2
|
q
|
2
‖
ψ
‖
∞
通过上式可得到
ℬ
ν
是从
L
∞
(
ℝ
;
ℍ
)
到
ℱ
s
l
i
c
e
∞
,
ν
(
ℍ
)
的有界映射。
此外,我们知道该变换是从
L
2
(
ℝ
;
ℍ
)
到
ℱ
s
l
i
c
e
2
,
ν
(
ℍ
)
的酉算子。因此,通过内插定理得出,当
2
<
p
≤
∞
时,
ℬ
ν
是从
L
p
(
ℝ
;
ℍ
)
到
ℱ
s
l
i
c
e
p
,
ν
(
ℍ
)
的有界映射。
对于
ℬ
ν
是单射但不是满射的证明,这里假设
ℬ
ν
(
ψ
)
=
0
,即
∫
ℝ
e
−
ν
2
(
x
−
2
u
)
2
ψ
(
x
)
d
x
=
0
,
q
∈
ℍ
在积分内部对q进行微分,并设
q
=
0
,得到
∫
ℝ
e
−
ν
2
x
2
x
k
ψ
(
x
)
d
x
=
0
,
k
≥
0
通过Hermite函数的性质得出
ψ
(
x
)
=
0
在
ℝ
上几乎处处成立,从而得出
ℬ
ν
是单射。
下面取
p
0
∈
(
2
,
p
)
,可以找到函数
ψ
(
x
)
∈
L
p
0
(
ℝ
;
ℍ
)
\
L
p
(
ℝ
;
ℍ
)
,则有
ℬ
ν
ψ
∈
ℱ
s
l
i
c
e
p
0
,
ν
(
ℍ
)
⊂
ℱ
s
l
i
c
e
p
,
ν
(
ℍ
)
。如果
ℬ
ν
:
L
p
(
ℝ
;
ℍ
)
→
ℱ
s
l
i
c
e
p
,
ν
(
ℍ
)
是满射,则存在函数
ϕ
∈
L
p
(
ℝ
;
ℍ
)
,使得
ℬ
ν
(
ψ
)
=
ℬ
ν
(
ϕ
)
,即
ℬ
ν
(
ψ
−
ϕ
)
=
0
。通过上述可得
ψ
−
ϕ
=
0
在
L
p
(
ℝ
;
ℍ
)
上几乎处处成立,这与
ψ
(
x
)
∉
L
p
(
ℝ
;
ℍ
)
矛盾,说明
ℬ
ν
不是满射。
接下来证明
1
≤
p
<
2
时的情况。
1
≤
p
<
2
的情况与
2
<
p
≤
∞
的情况大不相同。首先可以得到如下Hausdorff-Young型结果。如果
ψ
(
x
)
∈
L
1
(
ℝ
;
ℍ
)
,对
∀
q
∈
ℍ
我们根据(4)有
|
ℬ
ν
(
ψ
)
(
q
)
|
≤
(
ν
π
)
3
/
4
e
ν
2
|
q
|
2
∫
ℝ
|
ψ
(
x
)
|
d
x
=
(
ν
π
)
3
/
4
e
ν
2
|
q
|
2
‖
ψ
‖
1
通过上式可得到
ℬ
ν
是从
L
1
(
ℝ
;
ℍ
)
到
ℱ
s
l
i
c
e
∞
,
ν
(
ℍ
)
的有界映射。
众所周知,该变换是从
L
2
(
ℝ
;
ℍ
)
到
ℱ
s
l
i
c
e
2
,
ν
(
ℍ
)
的等距映射。同理,可以通过内插定理得出,当
1
≤
p
<
2
时,
ℬ
ν
是从
L
p
(
ℝ
;
ℍ
)
到
ℱ
s
l
i
c
e
p
′
,
ν
(
ℍ
)
的有界映射,其中
1
/
p
+
1
/
p
′
=
1
。
对于
ℬ
ν
是单射但不是满射,可以利用
2
<
p
≤
∞
情况的类似证明方法,因此这里省略证明细节,证毕。
当
1
≤
p
<
2
时,四元数Segal-Bargmann变换还有如下性质:
定理3.2 当
1
≤
p
<
2
时,有
(a) 存在函数
ψ
(
x
)
∈
L
p
(
ℝ
;
ℍ
)
,使得
ℬ
ν
ψ
∉
ℱ
s
l
i
c
e
p
,
ν
(
ℍ
)
。
(b) 不存在正整数
C
>
0
,使得
‖
ℬ
ν
(
ψ
)
‖
ℱ
s
l
i
c
e
p
,
ν
(
ℍ
)
≤
C
‖
ψ
‖
L
p
(
ℝ
;
ℍ
)
。
(c) 不存在右线性子空间
X
⊂
L
p
(
ℝ
;
ℍ
)
,使得
‖
ℬ
ν
(
ψ
)
‖
ℱ
s
l
i
c
e
p
,
ν
(
ℍ
)
≤
C
‖
ψ
‖
L
p
(
ℝ
;
ℍ
)
,其中函数
ψ
∈
X
,实数
C
>
0
。
证明 存在函数
ψ
(
x
)
∈
L
p
(
ℝ
;
ℍ
)
\
L
2
(
ℝ
;
ℍ
)
,则有
ℬ
ν
ψ
∈
ℱ
s
l
i
c
e
p
,
ν
(
ℍ
)
⊂
ℱ
s
l
i
c
e
2
,
ν
(
ℍ
)
,那么
‖
ℬ
ν
(
ψ
)
‖
ℱ
s
l
i
c
e
2
,
ν
(
ℍ
)
=
C
‖
ψ
‖
L
2
(
ℝ
;
ℍ
)
<
∞
这与
ψ
(
x
)
∉
L
2
(
ℝ
;
ℍ
)
矛盾。因此(a)成立,同时也说明了(b)成立。
对于(c)的证明利用反证法。对于
∀
ψ
∈
X
且常数
C
>
0
,如果存在右线性子空间
X
⊂
L
p
(
ℝ
;
ℍ
)
,使得
‖
ℬ
ν
(
ψ
)
‖
ℱ
s
l
i
c
e
p
,
ν
(
ℍ
)
≤
C
‖
ψ
‖
L
p
(
ℝ
;
ℍ
)
成立。那么固定函数
ψ
∈
L
p
(
ℝ
;
ℍ
)
,选择序列
{
ψ
n
}
⊂
X
,使得当
n
→
∞
时,
‖
ψ
n
−
ψ
‖
L
p
(
ℝ
;
ℍ
)
→
0
。由于X是右线性子空间,则有
‖
ℬ
ν
(
ψ
n
)
−
ℬ
ν
(
ψ
)
‖
ℱ
s
l
i
c
e
p
,
ν
(
ℍ
)
=
‖
ℬ
ν
(
ψ
n
−
ψ
)
‖
ℱ
s
l
i
c
e
p
,
ν
(
ℍ
)
≤
C
‖
ψ
n
−
ψ
‖
L
p
(
ℝ
;
ℍ
)
因此
{
ℬ
ν
(
ψ
n
)
}
是
ℱ
s
l
i
c
e
p
,
ν
(
ℍ
)
的Cauchy序列。由于
ℱ
s
l
i
c
e
p
,
ν
(
ℍ
)
是Banach空间,存在函数
ϕ
∈
ℱ
s
l
i
c
e
p
,
ν
(
ℍ
)
使得当
n
→
∞
时,有
‖
ℬ
ν
(
ψ
n
)
−
ϕ
‖
ℱ
s
l
i
c
e
p
,
ν
(
ℍ
)
→
0
。特别地,
lim
n
→
∞
ℬ
ν
(
ψ
n
)
(
q
)
=
ϕ
(
q
)
,
q
∈
ℍ
由于当
n
→
∞
时,有
‖
ℬ
ν
(
ψ
n
)
(
q
)
−
ℬ
ν
(
ψ
)
(
q
)
‖
ℱ
s
l
i
c
e
p
,
ν
(
ℍ
)
≤
C
′
‖
ψ
n
−
ψ
‖
L
p
(
ℝ
;
ℍ
)
e
ν
|
q
|
2
2
→
0
,
q
∈
ℍ
其中
C
′
是常数。因为
lim
n
→
∞
ℬ
ν
(
ψ
n
)
(
q
)
=
ℬ
ν
(
ψ
)
(
q
)
,
q
∈
ℍ
。那么可以得到
ℬ
ν
(
ψ
)
=
ϕ
∈
ℱ
s
l
i
c
e
p
,
ν
(
ℍ
)
,由于
ψ
是任意的,得到该结果与(a)矛盾。这个矛盾也说明了(c)成立,证毕。
注3.3 定理3.2中(c)的证明采用了反证法,但是反证后的内容与复分析中的结论相矛盾
[5]
。由于四元数中包含了复数,该有界性在复分析中不成立,那么在四元数中也不成立,否则出现矛盾。
上述主要讨论了当
1
≤
p
≤
∞
时,四元数Segal-Bargmann变换的
L
p
(
ℝ
;
ℍ
)
映射性质。对此,我们很自然地想到在
0
<
p
<
1
时,该变换的
L
p
(
ℝ
;
ℍ
)
映射性质。当
0
<
p
<
1
时,没有合理的方法将
ℬ
ν
延拓到
L
p
(
ℝ
;
ℍ
)
。取任意有限区间
(
a
,
b
)
很容易找到函数
ψ
∈
L
p
[
a
,
b
]
\
L
1
[
a
,
b
]
。那么,对任意区间
(
a
,
b
)
存在函数
ψ
∈
L
p
[
a
,
b
]
使得积分变换
∫
ℝ
e
−
ν
2
(
x
−
2
q
)
2
ψ
(
x
)
d
x
,
q
∈
ℍ
没有良好定义。因此,当
0
<
p
<
1
时,对于
ψ
∈
L
p
[
a
,
b
]
,我们不能给出
ℬ
ν
的积分定义。并且,定义在
L
p
(
ℝ
;
ℍ
)
上的四元数Segal-Bargmann变换是稠密的,从而给出下面的定理:
定理3.4 线性空间
X
p
=
L
p
(
ℝ
;
ℍ
)
∩
L
1
(
ℝ
;
ℍ
)
在
L
p
(
ℝ
;
ℍ
)
上是稠密的并且
ℬ
ν
ψ
是定义良好的切片正则函数,其中
ψ
∈
X
p
。当
0
<
p
<
1
时不存在正整数C使得
‖
ℬ
ν
(
ψ
)
‖
ℱ
s
l
i
c
e
p
,
ν
(
ℍ
)
≤
C
‖
ψ
‖
L
p
(
ℝ
;
ℍ
)
,
ψ
∈
X
p
(5)
证明 假设存在正常数C满足不等式(5),则对
∀
ψ
∈
X
p
有
ℬ
ν
ψ
∈
ℱ
s
l
i
c
e
p
,
ν
(
ℍ
)
⊂
ℱ
s
l
i
c
e
2
,
ν
(
ℍ
)
。由于
‖
ℬ
ν
(
ψ
)
‖
ℱ
s
l
i
c
e
2
,
ν
(
ℍ
)
=
‖
ψ
‖
L
2
(
ℝ
;
ℍ
)
<
∞
,这意味着
L
p
(
ℝ
;
ℍ
)
∩
L
1
(
ℝ
;
ℍ
)
⊂
L
2
(
ℝ
;
ℍ
)
,这个结果显然错误,因此假设不成立,证毕。
注3.5 定理3.4中采用反证法,反证后的内容与复分析中
0
<
p
<
1
的结论相矛盾
[4]
,该矛盾也直接说明该定理的内容成立。
4. Fourier方法证明Segal-Bargmann变换的有界性
第三节主要介绍了用定义证明四元数Segal-Bargmann变换的
L
p
映射性质。本节将利用Segal-Bargmann变换与Fourier变换之间的关系证明
ℬ
ν
的
L
p
映射性质。该节内容使用了Fourier变换的映射性质,避免了使用内插定理。
我们用
ℱ
表示Fourier变换,用
ℱ
[
ψ
(
x
+
2
u
)
e
−
ν
2
x
2
]
(
v
)
表示
ψ
(
x
+
2
u
)
e
−
ν
2
x
2
的Fourier变换,其中
q
=
u
+
v
I
,则有
ℬ
ν
(
ψ
)
(
q
)
e
−
ν
2
|
q
|
2
e
−
ν
I
u
v
=
(
ν
π
)
3
/
4
∫
ℝ
e
−
ν
2
x
2
e
2
ν
I
x
v
ψ
(
x
+
2
u
)
d
x
=
(
ν
π
)
3
/
4
ℱ
[
ψ
(
x
+
2
u
)
e
−
ν
2
x
2
]
(
v
)
(6)
下面是利用
ℬ
ν
与Fourier变换的关系对
1
≤
p
<
2
情况的再次证明。
定理 4.1设
1
≤
p
<
2
时,
1
/
p
+
1
/
p
′
=
1
且
p
0
<
p
′
,则
ℬ
ν
是从
L
p
(
ℝ
;
ℍ
)
到
ℱ
s
l
i
c
e
p
′
,
ν
(
ℍ
)
的有界映射但不是从
L
p
(
ℝ
;
ℍ
)
到
ℱ
s
l
i
c
e
p
0
,
ν
(
ℍ
)
的有界映射。
证 首先证明
ℬ
ν
是从
L
p
(
ℝ
;
ℍ
)
到
ℱ
s
l
i
c
e
p
′
,
ν
(
ℍ
)
的有界映射。为了方便计算,设
c
=
(
v
π
)
3
/
4
。当
1
≤
p
<
2
时,根据Fourier变换和Hausdorff-Young不等式得
‖
ℬ
ν
(
ψ
)
‖
ℱ
s
l
i
c
e
p
′
,
ν
(
ℍ
)
p
′
=
∫
ℂ
I
|
ℬ
ν
(
ψ
)
e
−
ν
2
|
q
|
2
|
p
′
d
λ
(
q
)
=
c
p
′
∫
ℝ
d
u
∫
ℝ
|
ℱ
[
ψ
(
x
+
2
u
)
e
−
ν
2
x
2
]
(
v
)
|
p
′
d
v
≤
c
p
′
∫
ℝ
[
∫
ℝ
|
ψ
(
v
+
2
u
)
e
−
ν
2
v
2
|
p
d
v
]
p
′
p
d
u
,
(7)
改写
p
′
/
p
为
p
′
p
=
1
+
p
′
−
p
p
代入不等式(7)得
‖
ℬ
ν
(
ψ
)
‖
ℱ
s
l
i
c
e
p
′
,
ν
(
ℍ
)
p
′
≤
c
p
′
∫
ℝ
[
∫
ℝ
|
ψ
(
v
+
2
u
)
e
−
ν
2
v
2
|
p
d
v
]
[
∫
ℝ
|
ψ
(
v
+
2
u
)
e
−
ν
2
v
2
|
p
d
v
]
p
′
−
p
p
d
u
≤
c
p
′
‖
ψ
‖
L
p
(
ℝ
;
ℍ
)
p
−
p
′
∫
ℝ
d
u
∫
ℝ
|
ψ
(
v
+
2
u
)
|
p
e
−
ν
2
p
v
2
d
v
≤
c
p
′
‖
ψ
‖
L
p
(
ℝ
;
ℍ
)
p
−
p
′
∫
ℝ
e
−
ν
2
p
v
2
d
v
∫
ℝ
|
ψ
(
v
+
2
u
)
|
p
d
u
≤
C
‖
ψ
‖
L
p
(
ℝ
;
ℍ
)
p
′
,
其中
C
=
c
p
′
∫
ℝ
e
−
ν
2
p
v
2
d
v
当
p
=
1
时,设函数
ψ
(
x
)
∈
L
1
(
ℝ
;
ℍ
)
,对
∀
u
∈
ℝ
有不等式
∫
ℝ
|
ψ
(
x
+
2
u
)
e
−
ν
2
x
2
|
p
d
x
≤
∫
ℝ
|
ψ
(
x
)
|
d
x
通过等式(6)和Hausdorff-Young不等式得
‖
ℬ
ν
(
ψ
)
‖
ℱ
s
l
i
c
e
p
′
,
ν
(
ℍ
)
=
sup
q
∈
ℍ
|
ℬ
ν
[
ψ
]
(
q
)
|
e
−
ν
2
|
q
|
2
≤
c
sup
u
∈
ℝ
‖
ψ
(
x
+
2
u
)
‖
L
1
(
ℝ
;
ℍ
)
≤
c
‖
ψ
‖
L
1
(
ℝ
;
ℍ
)
因此证明了当
1
≤
p
<
2
时,
ℬ
ν
是从
L
p
(
ℝ
;
ℍ
)
到
ℱ
s
l
i
c
e
p
′
,
v
(
ℍ
)
的有界映射。
下面利用反证法证明在
1
≤
p
<
2
时,
ℬ
ν
不是从
L
p
(
ℝ
;
ℍ
)
到
ℱ
s
l
i
c
e
p
0
,
v
(
ℍ
)
的有界映射。如果该变换是从
L
p
(
ℝ
;
ℍ
)
到
ℱ
s
l
i
c
e
p
0
,
v
(
ℍ
)
的有界映射,则存在一个常数
M
>
0
满足对
∀
ψ
∈
L
p
(
ℝ
;
ℍ
)
有
‖
ℬ
ν
(
ψ
)
‖
ℱ
s
l
i
c
e
p
0
,
v
(
ℍ
)
≤
M
‖
ψ
‖
L
p
(
ℝ
;
ℍ
)
。设
X
p
是
L
p
(
ℝ
;
ℍ
)
中所有具有紧支集的函数组成的子集。对于
∀
ψ
∈
X
p
,设
ψ
r
(
x
)
=
ψ
(
r
x
)
,其中
r
∈
(
1
,
∞
)
。由于
ψ
r
(
x
)
∈
X
p
,则
‖
ℬ
ν
[
ψ
r
]
‖
ℱ
s
l
i
c
e
p
0
,
v
(
ℍ
)
p
≤
M
p
∫
ℝ
|
ψ
(
r
x
)
|
p
d
x
=
M
p
r
‖
ψ
‖
L
p
(
ℝ
;
ℍ
)
p
(8)
对等式(3)进行变量变换,令
x
=
t
/
r
得到
|
ℬ
ν
[
ψ
r
]
(
q
)
e
−
ν
2
|
q
|
2
|
p
0
=
c
p
0
r
p
0
|
ℱ
[
ψ
(
t
)
e
−
ν
t
2
2
r
2
+
2
ν
t
r
u
]
(
v
r
)
|
p
0
e
−
ν
p
0
u
2
再进行一次简单的变量变换得到
‖
ℬ
ν
[
ψ
r
]
‖
ℱ
s
l
i
c
e
p
0
,
v
(
ℍ
)
p
0
=
c
p
0
r
p
0
−
1
∫
ℝ
∫
ℝ
|
ℱ
[
ψ
(
t
)
e
−
ν
t
2
2
r
2
+
2
ν
t
r
u
]
(
v
)
|
p
0
e
−
ν
p
0
u
2
d
v
d
u
结合不等式(8)使得
[
∫
ℝ
∫
ℝ
|
ℱ
[
ψ
(
t
)
e
−
ν
t
2
2
r
2
+
2
ν
t
r
u
]
(
v
)
|
p
0
e
−
ν
p
0
u
2
d
v
d
u
]
1
p
0
≤
N
‖
ψ
‖
L
p
(
ℝ
;
ℍ
)
,
(9)
其中正常数
N
=
M
c
r
1
−
1
p
0
−
1
p
。由于
p
0
<
p
′
且
r
>
1
,则对于常数
C
>
0
有
[
∫
ℝ
∫
ℝ
|
ℱ
[
ψ
(
t
)
e
−
ν
u
2
]
(
v
)
|
p
0
d
v
d
u
]
1
p
0
=
C
‖
ℱ
(
ψ
)
‖
L
p
0
(
ℝ
;
ℍ
)
(10)
由于
ψ
具有紧支集则
lim
r
→
∞
ℱ
[
ψ
(
t
)
e
−
ν
t
2
2
r
2
+
2
ν
t
r
u
]
(
v
)
e
−
ν
u
2
=
ℱ
[
ψ
]
(
v
)
e
−
ν
u
2
由不等式(9)和等式(10)以及Fatou引理得
‖
ℱ
(
ψ
)
‖
L
p
0
(
ℝ
;
ℍ
)
≤
C
−
1
lim
inf
r
→
∞
[
∫
ℝ
∫
ℝ
|
ℱ
[
ψ
(
t
)
e
−
ν
t
2
2
r
2
+
2
ν
t
r
u
]
(
v
)
|
p
0
e
−
ν
p
0
u
2
d
v
d
u
]
1
p
0
≤
M
′
‖
ψ
‖
L
p
(
ℝ
;
ℍ
)
,
其中
M
′
是正常数。通过Hausdorff-Young不等式发现这个结果和我们所熟知的Fourier变换的映射性质相矛盾。因此当
1
≤
p
<
2
时,
ℬ
ν
不是从
L
p
(
ℝ
;
ℍ
)
到
ℱ
s
l
i
c
e
p
0
,
ν
(
ℍ
)
的有界映射。
注4.2定理4.1中采用反证法,如果在
1
≤
p
<
2
时,存在一个常数
M
>
0
,满足对
∀
ψ
∈
L
p
(
ℝ
;
ℍ
)
有
‖
ℬ
ν
(
ψ
r
)
‖
ℱ
s
l
i
c
e
p
0
,
ν
(
ℍ
)
≤
M
‖
ψ
‖
L
p
(
ℝ
;
ℍ
)
。但这与复分析中的有界性相矛盾
[4]
,该矛盾也直接说明定理的内容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