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歇尔巴拉维认为,“创伤指的是一个人对压倒性事件的情绪反应,这种事件打破了个人以往的自我意识观念以及他对社会的评价标准”
[2]
。而根据凯西·卡鲁斯(Cathy Caruth)的说法,创伤是指“对突发或灾难性事件的压倒性体验,对这种事件的反应通常是延迟的、不受控制的幻觉和其他侵入性现象的重复出现”(
[3]
, p. 33)。创伤研究最初始于20世纪,两次世界大战和大屠杀等暴力事件成为了创伤理论发展的温床。因此,创伤理论研究的主题起初大多是激烈的人为暴行。随着创伤主题和主体范围的延伸,杰弗里·哈特曼(Geoffrey Hartman)提出,暴行事件以外日常生活中的暴力所造成的创伤也应受到人们的关注。以凯西·卡鲁斯、肖莎娜·费尔曼和杰弗里·哈特曼等人为代表,早期的文学创伤理论家们强调创伤的不可言说性、重复性、片段性和不可割裂性。正如卡鲁斯在其《未声明的经验》(Unclaimed Experience)中所阐述的,“创伤并不能简单地归结为个人过去的暴力事件或原始事件,重点而在于它未被同化的本质,即它最初被准确认知的方式--它会在日后不断困扰创伤主体”(
[3]
, p. 4)。当个人或群体经历了可怕事件时,这种事件就会在他们的意识中留下不可磨灭的痕迹,成为永久的记忆,从而从根本上不可逆转地改变他们的未来,这时创伤就产生了。它将“摧毁受创伤主体对世界的安全、自我肯定的价值和生命的重要创造的基本假设”(
[4]
, p. 51),产生“恐惧、绝望、失控和灭绝威胁”的感觉。而后,受创伤主体就会陷入“长时间的消极情绪,如抑郁、冷漠和自责,从而无法产生同理心”
[5]
。随后,哈特曼在其《文学限度内的创伤》(Trauma Within the Limits of Literature)中提出,创伤文学致力于探索语言与创伤之间的关系,是让创伤被感知、让沉默被倾听的基础。因此,它提出重复性的倒叙和叙述是重构创伤记忆和克服创伤的唯一途径。随着时间的推移,创伤文学理论在研究主题、研究地域和研究方法等方面也变得更加多样化。
史蒂文斯对他的父亲充满敬意和爱,父亲就是他的职业榜样。正如他说的,“他(父亲)不仅知道如何管理一所房子的所有事务,并且他在壮年时期就获得了‘与他职位相称的尊严’”(
[7]
, p. 24)。史蒂文斯提到了两件事来证明父亲作为一位管家所获得的“尊严”。他首先提到,父亲在西尔弗斯先生手下担任管家期间,曾被要求驱车带琼斯先生和史密斯先生到附近的郊外兜风。无论他们如何刁难和奚落,父亲都表现得十分得体,没有说出有失管家职责的任何话语。但当听到他们辱骂西尔弗斯先生时,父亲打断了他们,并以沉默要求他们道歉。他还提到,史蒂文斯年迈的哥哥伦纳德因为蔑视将军而被送往了南部非洲战争,并在战争中丧生。那位将军原本应是父亲的敌人,然而父亲为了西尔弗斯先生的利益,仍然自愿为那位将军服务,并得到了将军的赞扬。在史蒂文斯眼中,父亲是一位将雇主利益放在首位,兢兢业业、尽职尽责的管家。在父亲弥留之际,他仍选择坚守岗位,好似对父亲的即将离世无动于衷。然而正因为他将父亲视为榜样,他才选择坚守岗位。毫无疑问,父亲的离去给史蒂文斯带来了创伤。无论是作为亲人,亦或是工作上的榜样,父亲对于他来说都是举足轻重的存在。父亲去世后,史蒂文斯开始变得心神不宁,甚至有时会不自觉地流下眼泪。
3.2. 肯顿小姐的离开
史蒂文斯和肯顿小姐同在达林顿庄园任职,他们相互吸引并且相爱,但最终肯顿小姐还是离开了庄园嫁给了别人。在这段爱情中,肯顿小姐一直主动接近史蒂文斯,想要和他拉近关系,但史蒂文斯却一直否认和逃避这段爱情。在史蒂文斯刚入职达林顿府时,肯顿小姐看他的房间又黑又冷,就给他送来了一束鲜花,却被他拒绝了。过了一段时间,史蒂文斯解雇了两名在肯顿小姐手下工作了六年多的犹太女仆,而这仅仅是因为她们是犹太人。而当史蒂文斯得知肯顿小姐即将被别人求婚时,他也没有挽留她。即使肯顿小姐暗示说,“你希望我今晚继续值班吗?”(
[7]
, p. 146),史蒂文斯依旧给了她否定的答案。也许史蒂文斯从未敞开心扉,又或许在他心中工作比爱情更重要。在这段爱情中,他就像一个刺猬,固执地坚持自己的做法,不愿意为肯顿小姐做出任何改变,也拒绝拉进和肯顿小姐的关系。肯顿小姐在一次又一次的拒绝中看不到希望,最后只好伤心地离开。无疑史蒂文斯是喜欢肯顿小姐的,但他最终还是失去了这位美丽的爱人。
3.3. 达林顿勋爵的欺骗
同他的父亲一样,史蒂文斯是一位优秀的管家,他的一生都奉献给了管家工作。他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不仅是因为父亲的榜样力量,更重要的是,他始终坚信他的雇主——达林顿勋爵所做的是一项维护人类正义与和平的伟大事业。帮助这样一位伟大的雇主让史蒂文斯有一种难以言表的自豪感、成就感和信念感。因此,当卡迪纳尔先生告诉他达林顿勋爵被希特勒所欺骗,成为了希特勒的帮凶时,史蒂文斯仍然坚定地维护说,“我看不出勋爵所做的不是最高尚、最崇高的事情。他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确保欧洲的和平”(
[7]
, p. 153)。他甚至努力促成达林顿勋爵与首相的秘密会面。他把银器擦得锃亮,引起了首相的兴趣,最终使会晤取得了成功。史蒂文斯为了这份所谓高尚的工作放弃了亲情和爱情,极度忠诚地追随雇主,到最后却发现他是战争爆发的帮凶,是人人唾弃和辱骂的亲希特勒分子,这无疑给他带来了巨大的打击,使他深受创伤。
在创伤理论中,压抑作为最原始的心理防御机制,可以帮助人体在遭遇创伤时控制情绪,保持理性。史蒂文斯一直压抑着自己的情绪。为了不影响管家工作,他压抑着对父亲去世的悲痛。为了保持自尊,他压抑了对肯顿小姐的感情。他不愿承认自己是希特勒的帮凶,他压抑了对雇主的幻灭和失望。他甚至不愿承认自己的欲望。当肯顿小姐发现他在读一本名为《感伤的罗曼史》的书时,他解释说他认为读这本书“是保持和提高英语水平的一种极为有效的方法”(
[7]
, p. 113)。事实上,他后来承认自己当时确实喜欢读这些浪漫的爱情故事。在众人面前,史蒂文斯总是尽力扮演一个尽职尽责的管家,不为个人感情所左右,以职业标准要求自己。事后看来,这或许只是他压抑自己的伪装。
4.2. 逃避和否认
弗洛伊德提出,除了压抑,逃避和否认也是面对创伤时最常见的心理防御机制。当一个人试图逃避或否认现实时,他会选择切断与现实的联系,从而暂时退出创伤,达到保护自己不受伤害的效果。斯蒂文斯对达林顿勋爵被希特勒利用和操纵的事实感到痛心,但即使所有人都在抨击达林顿勋爵,他仍然选择了为他辩护。他说,“达林顿勋爵是一位道德高尚的绅士,这种高尚会让你发现,关于他的这些无稽之谈会让大多数人相形见绌。而且我愿意担保,他至死都是这种高尚的人”(
[7]
, p. 87)。事实上,他无法相信,他所认为的“接近世界车轮中心”的人,竟是希特勒的帮凶。对史蒂文斯来说,接受这个事实十分艰难,自己一直拥有的信念和自豪感也在瞬间崩溃,于是他选择了否认这一事实。
4.3. 疏远
无论是压抑自身情绪,或是逃避和否认现实,都只是暂时脱离创伤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而长期的压抑和逃避,会让创伤主体逐渐丧失情感感受能力,从而慢慢切断与外界的联系,变得麻木和自我封闭。当法拉第先生提出给史蒂文斯放假并建议他去旅行时,他的第一反应是拒绝,并回答说:“这些年来,我有幸在这堵墙内看到了英国最好的东西,先生”(
[7]
, p. 8)。史蒂文斯一直在工作,他的生活中似乎没有其他有价值的东西。他不愿意去旅行,欣赏外面世界的美景。在那之前,他也不愿意做出改变亲近自己的父亲,不愿意敞开心扉挽留肯顿小姐,向她真诚表白。这些事件所带来的创伤反过来又使他更加压抑,更加不愿意与外界建立联系,从而形成了一个死循环。
当史蒂文斯收到肯顿小姐的来信时,他从信中的内容推断出她可能过得不好。犹豫再三,在两人即将分别时,他鼓起勇气表达了对肯顿小姐的牵挂,坦言自己一直都在惦记着她。当肯顿小姐告诉他自己已经放下过去时,史蒂文斯坦诚地表达了自己的歉意和心痛,他说:“这些暗示在我心中激起了某种程度的悲伤……那一刻,我的心都碎了”(
[7]
, p. 162)。赫尔曼提出,“心理创伤的基本特征是丧失权能和与他人脱节。因此,康复过程的基础是增强能力和恢复人际关系”(
[4]
, p. 1)。史蒂文斯能坦诚地说出自己的想法,并主动关心肯顿小姐,这就表明他愿意恢复与外界的联系。他不再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开始关心外界的人和事。
5.2. 回忆叙述
除了恢复与外界的联系,卡利·塔尔(Kali Tal)还在《伤痛的世界》(Worlds of Hurt)中写道,“如果不重现事件,就永远无法准确地表述创伤,因为就其定义而言,创伤超出了正常概念的界限”
[9]
。这意味着,只有在回忆过程中直面和重组创伤记忆,才能治愈创伤。因此,回忆也是治愈创伤的过程。
傍晚时分,史蒂文斯独自坐在码头边的长椅上,遇到了一个陌生人,他主动和史蒂文斯攀谈起来。得知此人也曾是一名管家后,史蒂文斯向他讲述了自己在达林顿府邸的过往、新雇主法拉第先生,和自己的成就与创伤。他恼怒地说,“我甚至不能说我犯了错。真的,人们不得不扪心自问,这有什么尊严可言?”(
[7]
, p. 165)。对方劝他不要沉湎于过去,要向前看。如果是在过去,史蒂文斯不可能如此坦诚地说出自己的创伤,因为那时他还陷在创伤中无法自拔。但现在他可以和一个陌生人交谈,并得到启发,这说明他的心在慢慢打开。虽然不能肯定说史蒂文斯已经完全从这些创伤中复原,但至少证明他正在走出过去,迈向新的生活。
References
Felman, S. (2002) The Juridical Unconscious: Trials and Traumas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
Balaev, M. (2008) Trends in Literary Trauma Theory. Mosaic: An Interdisciplinary Critical Journal, 41, 149-166.
Caruth, C. (1996) Unclaimed Experience: Trauma, Narrative, and History. Johns Hopkins UP. >https://doi.org/10.1353/book.20656
Herman, J. (2002) Recovery from Psychological Trauma. Psychiatry and Clinical Neurosciences, 52, S98-S103. >https://doi.org/10.1046/j.1440-1819.1998.0520s5S145.x
Freud S. (1968) Mourning and Melancholia. Hogarth Press, 196.
Erikson, K. (1995) A New Species of Trouble: The Human Experience of Modern Disasters. WW Norton&Company, 185.
Ishiguro, K. (1989) The Remains of the Day. Faber and Faber Limited.
Kaplan, E.A. (2001) Trauma Culture: The Politics of Terror and Loss in Media and Literature. Rutgers Up, 18.
Tal, K. (1996) Worlds of Hurt: Reading the Literatures of Trauma. Cambridge UP,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