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xploration and Reflection on the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of Harmonious Rural Area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Urban-Rural Integration
Urban-rural integration is the key to breaking the urban-rural dual structure and achieving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It is the deepening and sublimation of the overall urban-rural integration strategy, a profound insight into the laws of national modernization development, and is also the only way to build a harmonious and beautiful countryside. This article focuses on overall planning, promotes the equal exchange of urban and rural elements, promotes the balanced allocation of public resources, and builds a new relationship between industry, agriculture, and urban and rural areas. It delves deeply into aspects such as urban-rural equivalence, integration, overall planning, common standards, joint planning,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o explore rational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pathways for harmonious rural areas, thereby jointly creating harmonious rural areas.
Urban-Rural Integration
长期以来,由于生产要素在城镇与乡村两区域之间流动受阻,乡村逐渐沦为城镇的附庸,致使农业农村发展严重滞后
推动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社会事业向农村覆盖,健全全民覆盖、普惠共享、城乡一体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推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标准统一、制度并轨。城乡一体,均衡共建,公平共享发展红利。
采用城乡一致的基础教育设施配置标准。实现校车、公交等多种方式的绿色便捷出行,城郊农村共享城市教育,推动智慧教育与小班化发展模式推进校园改造提升项目建设,改善农村教育办学资金不足、办学条件艰苦、教学设施简陋、师资配备不齐不良的现状。
提高教育服务质量。学习雄安经验,建立相关机制,采取异地办分校、对口帮扶、集团化办学等方式,实现优质资源的互助共享。
全面推进健康乡村建设。推动乡村医生向执业(助理)医师转变,提升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一体化管理水平,标准化建设覆盖率达到70%以上。加强县级医院建设,持续提升县级疾控机构应对重大疫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加快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建设,大力发展智能医疗,建设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中心。组建若干个以县级医疗机构为龙头、其他若干家县级医疗机构及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村卫生室)为成员单位的紧密型医共体。
在我国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中,全国总人口为14.43亿人。而60岁及以上人口占18.7%,65岁及以上人口占13.5%。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我国养老保障制度将面临严峻考验,而70%的老年人居住在农村,农村老人总数超过1.9亿。这说明,我国养老问题的重点与难点在农村。
构建多层次农村养老保障体系,创新多元化照料服务模式。创新农村地区养老服务层级。构建“街道养老院 + 农村幸福院 + 日间护理站”三级服务体系。其中优先在街道养老院探索“医养结合”,主要服务于失能失智老人和缺乏家庭照料的弱势老人,通过住养老服务机构集中供养,获得住宿、照料、护理、娱乐等服务内容。
我国产业结构不断调整改善,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促进了劳动力、资本与技术要素在城乡间合理流动。和美乡村的建设也要与城乡统筹结合起来,促进城乡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不与城镇化的发展相脱节,在城市发展的同时,促进农民的增收。建立一套激励的机制,对城市资本持续有效的引入,从而形成多元参与、共同建设的新格局,在提高村民及集体的收入同时,使和美乡村的建设具有可持续性。
推动城乡产业结构优化,一是增加农业附加值,提升农副产品加工和流通,鼓励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发展农产品初加工,建设农产品物流网络和冷链物流节点等。二是拓展产业广度,将“互联网+”与农业发展的深度融合,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不断提高农业创新力、竞争力和生产效率。三是延伸产业深度,“互联网+”与“三农”的融合,完善农村电子商务支持政策,实现城乡生产与消费多层次对接。引领技术流、物资流、资金流、人才流向农业农村集聚,“互联网+”嵌入并作用于农业产业链的各环节,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走质量兴农之路。
构建乡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体系,支持发展乡村旅游、休闲农业、农耕文化体验、健康养老等新业态,探索发展农产品个性化定制服务、会展农业、乡村共享经济等新模式,满足城市居民日益增长的多元化、高品位消费需求。
基础设施对于乡村的建设至关重要,现如今政府对农村的垃圾的整治处理十分重视,每个村庄基本上配有垃圾箱,并能够得到定期处理。然而,农村尚且存在电力电信线路紊乱、污水恣意排放等问题,其中,对农村整体风貌影响最大的莫过于对于污水的处理。
建立健全城乡生活垃圾收集处理体系,完善“村收集、街道转运、区处理”的城乡一体化治理模式。以人为本,因地制宜,持续深入推进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建设宜居宜业美丽生态乡村,生活垃圾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实现农村生活垃圾减量化、无害化和资源化。
继续推进城乡污水处理、环境卫生设施建设。农村污水处理应以分散、无动力、自然处理为主。若采用有动力的常规污水处理技术目前很难解决长期运行费用及管理的技术要求问题。无动力自然处理技术设施简单,能耗少,管理维护成本低,处理过的水可就地农用或养鱼,可解决污水外排的问题,很适合目前农村的现状。
逐步建立污水分类收集全处理系统,实现污水、污泥资源化利用,村庄污水处理设施主要采用一体化处理设备、生态塘或人工湿地等工艺。其中,化粪池一定要做防渗处理,避免渗漏污染地下水。人工湿地应用生态系统中物种共生、物质循环再生原理,结构与功能协调原则,在促进废水中污染物质良性循环的前提下,充分发挥资源的生产潜力,防止环境的再污染,获得污水处理与资源化的最佳效益。
促进空闲宅基地的合理流转,土地资源的集约利用。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使得农村的空闲的宅基地越来越多,由于我国农村的土地权属为农民集体所有,从形式上来说,集体土地产权是一种使用权与所有权相分离的制度
如何使空闲宅基地合理流转,土地资源得以集约利用,这需要对土地制度进行改革,建立城乡一体化的财产保护制度,保障广大农民的土地利益,理应赋予农民宅基地及其房屋所有人以完整的物权,正视住宅商品化是城市化进程中农民财产权利的不可分割的部分
经济是一个城市的强市之基,文化决定一个城市的精神高度。习总书记提出把文化传承作为城镇化建设的一项基本原则,将历史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要体现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天人合一的理念,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乡村记忆”工程的建设正是“记得住乡愁”、“留得住乡情”的载体工程。“乡村记忆工程”的实施将保住地方历史传承下来的文化命脉,为地方旅游业等相关产业提供支撑,通过不断挖掘乡村特色文化资源,形成多元化文化产品,将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提高文化建设的经济支撑力度
对于有先天优势明显的美丽乡村,诸如历史革命根据地和濒临山水自然风景优美的地区,要发挥出其独特的魅力,依托村庄得天独厚的条件形成村庄的特色文化,对特色的建筑风貌及优美的山水景观加以利用,打造成历史文化名村和山水秀美名村,形成村庄的特色名片。增加村民对村庄的认同感的同时,与城市文化资源形成互补。
当前对于一般村庄的在规划中将外墙粉刷成了不同的色彩,认为这就是乡村的特色之处,用色彩掩人耳目,实际上这不但破坏了村庄建筑的外在美,也使得村没有了生机。
中国最为古老的文明就是农耕文明,村民传统的耕作方式本身就是乡村记忆的体现,传统农具诸如铁锹、旱地犁、粉碎土块的耙、石碾子、石磨盘、独轮推车等,这些都是传统的中国耕作文化的代表,时代的发展也镌刻着传统农具深深的烙印。对传统农具的收集及展示,将留下乡村农耕文明的记忆,也留住了一个城市的文脉。
和美乡村,是对乡村建设内涵和目标的进一步丰富和拓展。和美乡村的建设不是一朝一夕,需要加快推进城乡融合发展,让城乡居民都积极地参与到和美乡村的建设中来,在提高农民收入的同时也增加了村集体的收入,使乡村的建设能够得到持续的资金支撑,实现可持续的资金流转。
和美乡村要激活村庄建设的内在发展动力,仅仅靠城市的扶持是不可能持久的,在建设农村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设施的同时,也要对村庄自身所拥有的资源加以利用。例如在日本的乡村建设起初将着重点放在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上,但是“造村运动”将着力点改为对乡村产业特色、人文魅力及内生动力的培植上,提出了“一村一品”运动,使乡村的建设能够面向休闲化、多样化的都市需求,并形成自下而上的乡村资源综合开发实践。这对日本乡村的振兴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形成一套乡村发展的套路,让乡村焕发活力。
因此,和美乡村要盘点自己的资源特色,形成“一村一品、一村一业、一村一景”的发展特色,针对一两项特色资源加以发展利用,进而激活和美乡村发展的内在动力,走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让和美乡村的建设“形神兼备、内外兼修”。
和美乡村建设最终落脚点是增进农民民生福祉,让农民真正享受到和美乡村的硕果,因此,在和美乡村的规划建设及后期实施中,需建立农民的民主参与机制,要聆听农民对和美乡村的要求,不能沦为政府政绩的形象工程。通过一定的群众参与机制,切实让农民成为美丽乡村建设的主体,真正拥有美丽乡村建设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监督权,真正共建与共享乡村建设的成果。将和美乡村的主动权交给农民。
引导农民对公共利益的关注,摒弃只关注自身利益,对公共事务漠不关心的思想,和美乡村要增强农民的参与性,加强对公共事业建设的热情,更好的实现与政府的合作,避免“公地悲剧”的事件发生。引导农民投入到村庄的公共事务建设中,协调好各方面的利益,解决好农民的需求及纠纷,建设秩序井然的和美乡村。增强农民对村庄的认同感,使人民群众更加自觉地参与到美丽乡村建设的热潮中,形成共创共富、共建共享的美丽乡村建设机制,以人为本的科学理念统筹和美乡村的建设。
促进城乡等值,推动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与覆盖,构建城乡一体化公共服务设施;促进城乡一体,使劳动力、资本与技术要素在城乡间合理流动,推动城乡产业结构优化;促进城乡统筹,建立健全城乡联通联建一体治理体系;促进城乡同标,构建一体化土地财产制度,加快土地合理流转;促进城乡共谋,推进“乡村记忆”内涵工程建设,与城市文化资源形成互补;发掘资源特色,激活乡村发展内力,实现乡村可持续发展。
城与乡是优势互补、协调联动的发展共同体。我国城乡关系已由“以城带乡”向“城乡互促”转变,破除城乡要素流动障碍,进一步促进城乡要素优化配置,是城乡融合发展的必然要求。和美乡村的建设需要有序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形成城乡融合和乡村振兴、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强大合力,逐步实现人口、土地、资本等要素的自由合理流动,使乡村发展的内在动力得到充分的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