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lu Urbanization and Land Use 2332-7901 2332-791X beplay体育官网网页版等您来挑战! 10.12677/ulu.2024.122012 ulu-89698 Articles 地球与环境 城乡融合背景下和美乡村规划建设的探索与思考
Exploration and Reflection on the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of Harmonious Rural Area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Urban-Rural Integration
于小晗 山东建筑大学建筑城规学院,山东 济南 20 06 2024 12 02 92 97 15 5 :2024 15 5 :2024 15 6 :2024 Copyright © 2024 beplay安卓登录 All rights reserved. 2024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城乡融合是破解城乡二元结构,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抓手,是对统筹城乡一体化战略的深化与升华,对国家现代化发展规律的深刻洞察,也是当前建设和美乡村的必由路径。本文着眼全域统筹,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促进公共资源均衡配置,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从城乡等值、城乡一体、城乡统筹、城乡同标、城乡共谋及可持续发展等方面深入探析和美乡村的合理规划建设路径,共筑和美乡村。
Urban-rural integration is the key to breaking the urban-rural dual structure and achieving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It is the deepening and sublimation of the overall urban-rural integration strategy, a profound insight into the laws of national modernization development, and is also the only way to build a harmonious and beautiful countryside. This article focuses on overall planning, promotes the equal exchange of urban and rural elements, promotes the balanced allocation of public resources, and builds a new relationship between industry, agriculture, and urban and rural areas. It delves deeply into aspects such as urban-rural equivalence, integration, overall planning, common standards, joint planning,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o explore rational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pathways for harmonious rural areas, thereby jointly creating harmonious rural areas.
城乡融合,城乡一体,城乡统筹,和美乡村,可持续
Urban-Rural Integration
Urban-Rural Integration Urban-Rural Coordination Harmonious Countryside Sustainability
1. 引言

长期以来,由于生产要素在城镇与乡村两区域之间流动受阻,乡村逐渐沦为城镇的附庸,致使农业农村发展严重滞后 [1] 。习近平总书记立足时代前沿,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既要建设繁华的城市,也要建设繁荣的农村,推动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城市的发展与乡村的振兴是有机统一、相互联系的,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释放改革信号,提出建设“和美乡村”,和美乡村建设需要科学组织、有序推进城乡融合发展,促进城乡协同,加快要素流动,改变过去分割对立状态,逐渐形成融合互动局面,优化城乡公共资源配置,提高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发展水平,激活乡村发展的内生动力 [2] ,为和美乡村建设筑牢发展基石。

2. 城乡等值,构建城乡一体化公共服务设施

推动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社会事业向农村覆盖,健全全民覆盖、普惠共享、城乡一体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推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标准统一、制度并轨。城乡一体,均衡共建,公平共享发展红利。

2.1. 推进区域优质教育资源均衡配置

采用城乡一致的基础教育设施配置标准。实现校车、公交等多种方式的绿色便捷出行,城郊农村共享城市教育,推动智慧教育与小班化发展模式推进校园改造提升项目建设,改善农村教育办学资金不足、办学条件艰苦、教学设施简陋、师资配备不齐不良的现状。

提高教育服务质量。学习雄安经验,建立相关机制,采取异地办分校、对口帮扶、集团化办学等方式,实现优质资源的互助共享。

2.2. 健全乡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全面推进健康乡村建设。推动乡村医生向执业(助理)医师转变,提升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一体化管理水平,标准化建设覆盖率达到70%以上。加强县级医院建设,持续提升县级疾控机构应对重大疫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加快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建设,大力发展智能医疗,建设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中心。组建若干个以县级医疗机构为龙头、其他若干家县级医疗机构及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村卫生室)为成员单位的紧密型医共体。

2.3. 构建多层次农村养老保障体系

在我国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中,全国总人口为14.43亿人。而60岁及以上人口占18.7%,65岁及以上人口占13.5%。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我国养老保障制度将面临严峻考验,而70%的老年人居住在农村,农村老人总数超过1.9亿。这说明,我国养老问题的重点与难点在农村。

构建多层次农村养老保障体系,创新多元化照料服务模式。创新农村地区养老服务层级。构建“街道养老院 + 农村幸福院 + 日间护理站”三级服务体系。其中优先在街道养老院探索“医养结合”,主要服务于失能失智老人和缺乏家庭照料的弱势老人,通过住养老服务机构集中供养,获得住宿、照料、护理、娱乐等服务内容。

建设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通过一处设施服务多村,依托村民自治和集体经济,在建制村或农村社区建设,能够为生活自理的老年人提供生活居住、日间照料、文化娱乐、精神慰藉等服务的互助式养老服务设施。建设村级日间护理站,提供膳食供应、个人照顾、保健康复、休闲娱乐、精神慰藉、紧急援助等日间服务内容。

3. 城乡一体,推动城乡产业结构优化

我国产业结构不断调整改善,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促进了劳动力、资本与技术要素在城乡间合理流动。和美乡村的建设也要与城乡统筹结合起来,促进城乡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不与城镇化的发展相脱节,在城市发展的同时,促进农民的增收。建立一套激励的机制,对城市资本持续有效的引入,从而形成多元参与、共同建设的新格局,在提高村民及集体的收入同时,使和美乡村的建设具有可持续性。

推动城乡产业结构优化,一是增加农业附加值,提升农副产品加工和流通,鼓励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发展农产品初加工,建设农产品物流网络和冷链物流节点等。二是拓展产业广度,将“互联网+”与农业发展的深度融合,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不断提高农业创新力、竞争力和生产效率。三是延伸产业深度,“互联网+”与“三农”的融合,完善农村电子商务支持政策,实现城乡生产与消费多层次对接。引领技术流、物资流、资金流、人才流向农业农村集聚,“互联网+”嵌入并作用于农业产业链的各环节,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走质量兴农之路。

构建乡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体系,支持发展乡村旅游、休闲农业、农耕文化体验、健康养老等新业态,探索发展农产品个性化定制服务、会展农业、乡村共享经济等新模式,满足城市居民日益增长的多元化、高品位消费需求。

4. 城乡统筹,基础设施联通联建一体治理

基础设施对于乡村的建设至关重要,现如今政府对农村的垃圾的整治处理十分重视,每个村庄基本上配有垃圾箱,并能够得到定期处理。然而,农村尚且存在电力电信线路紊乱、污水恣意排放等问题,其中,对农村整体风貌影响最大的莫过于对于污水的处理。

建立健全城乡生活垃圾收集处理体系,完善“村收集、街道转运、区处理”的城乡一体化治理模式。以人为本,因地制宜,持续深入推进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建设宜居宜业美丽生态乡村,生活垃圾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实现农村生活垃圾减量化、无害化和资源化。

继续推进城乡污水处理、环境卫生设施建设。农村污水处理应以分散、无动力、自然处理为主。若采用有动力的常规污水处理技术目前很难解决长期运行费用及管理的技术要求问题。无动力自然处理技术设施简单,能耗少,管理维护成本低,处理过的水可就地农用或养鱼,可解决污水外排的问题,很适合目前农村的现状。

逐步建立污水分类收集全处理系统,实现污水、污泥资源化利用,村庄污水处理设施主要采用一体化处理设备、生态塘或人工湿地等工艺。其中,化粪池一定要做防渗处理,避免渗漏污染地下水。人工湿地应用生态系统中物种共生、物质循环再生原理,结构与功能协调原则,在促进废水中污染物质良性循环的前提下,充分发挥资源的生产潜力,防止环境的再污染,获得污水处理与资源化的最佳效益。

5. 城乡同标,构建一体化土地财产制度

促进空闲宅基地的合理流转,土地资源的集约利用。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使得农村的空闲的宅基地越来越多,由于我国农村的土地权属为农民集体所有,从形式上来说,集体土地产权是一种使用权与所有权相分离的制度 [3] 。农民对土地只有使用权,即是农民对其附着的宅基地没有所有权,只有对宅基地上的房屋拥有所有权,两者的所有权不统一。我国的土地管理规定,集体建设用地必须转为国有用地后方能进入二级市场流转。因此,农民的土地只能在本村内转让,当农民进入城市居住时,农村的宅基地只能出售给符合宅基地申请资格的成员,这种转让不能给农民带来有效的经济利益。这就导致迁入城市的农民仍然保留农村宅基地的使用权,使得土地资源浪费严重,大量宅基地的长期闲置导致出现“空心村”现象,宅基地使用权的非流动性也阻碍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如何使空闲宅基地合理流转,土地资源得以集约利用,这需要对土地制度进行改革,建立城乡一体化的财产保护制度,保障广大农民的土地利益,理应赋予农民宅基地及其房屋所有人以完整的物权,正视住宅商品化是城市化进程中农民财产权利的不可分割的部分 [4] 。土地制度改革是重点改革领域,应深化土地制度改革,促进集体土地入市交易,必须打破以往的农村为城服务的土地供应方式,打破以单一的经济增长为目标的土地资源配置方式 [5] 。2020年1月新修订的土地管理法施行,依法保障农村土地征收、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宅基地管理制度等改革在全国范围内实行,使得进城落户农民的宅基地能够得到有偿转让。这样将实现农村土地资源的最优配置,将各种资源用于乡村建设最需要的地方,对促进乡村振兴和城乡融合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6. 城乡共谋,“乡村记忆”内涵工程建设

经济是一个城市的强市之基,文化决定一个城市的精神高度。习总书记提出把文化传承作为城镇化建设的一项基本原则,将历史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要体现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天人合一的理念,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乡村记忆”工程的建设正是“记得住乡愁”、“留得住乡情”的载体工程。“乡村记忆工程”的实施将保住地方历史传承下来的文化命脉,为地方旅游业等相关产业提供支撑,通过不断挖掘乡村特色文化资源,形成多元化文化产品,将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提高文化建设的经济支撑力度 [6]

6.1. 发掘特色文化形成名片,吸引城市人流

对于有先天优势明显的美丽乡村,诸如历史革命根据地和濒临山水自然风景优美的地区,要发挥出其独特的魅力,依托村庄得天独厚的条件形成村庄的特色文化,对特色的建筑风貌及优美的山水景观加以利用,打造成历史文化名村和山水秀美名村,形成村庄的特色名片。增加村民对村庄的认同感的同时,与城市文化资源形成互补。

6.2. 乡村记忆中村庄传统耕作文化传承

当前对于一般村庄的在规划中将外墙粉刷成了不同的色彩,认为这就是乡村的特色之处,用色彩掩人耳目,实际上这不但破坏了村庄建筑的外在美,也使得村没有了生机。

中国最为古老的文明就是农耕文明,村民传统的耕作方式本身就是乡村记忆的体现,传统农具诸如铁锹、旱地犁、粉碎土块的耙、石碾子、石磨盘、独轮推车等,这些都是传统的中国耕作文化的代表,时代的发展也镌刻着传统农具深深的烙印。对传统农具的收集及展示,将留下乡村农耕文明的记忆,也留住了一个城市的文脉。

7. 和美乡村未来可持续发展之道

和美乡村,是对乡村建设内涵和目标的进一步丰富和拓展。和美乡村的建设不是一朝一夕,需要加快推进城乡融合发展,让城乡居民都积极地参与到和美乡村的建设中来,在提高农民收入的同时也增加了村集体的收入,使乡村的建设能够得到持续的资金支撑,实现可持续的资金流转。

7.1. 发掘资源特色,激活乡村发展内力

和美乡村要激活村庄建设的内在发展动力,仅仅靠城市的扶持是不可能持久的,在建设农村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设施的同时,也要对村庄自身所拥有的资源加以利用。例如在日本的乡村建设起初将着重点放在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上,但是“造村运动”将着力点改为对乡村产业特色、人文魅力及内生动力的培植上,提出了“一村一品”运动,使乡村的建设能够面向休闲化、多样化的都市需求,并形成自下而上的乡村资源综合开发实践。这对日本乡村的振兴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形成一套乡村发展的套路,让乡村焕发活力。

因此,和美乡村要盘点自己的资源特色,形成“一村一品、一村一业、一村一景”的发展特色,针对一两项特色资源加以发展利用,进而激活和美乡村发展的内在动力,走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让和美乡村的建设“形神兼备、内外兼修”。

7.2. 提高群众的参与性与自主性

和美乡村建设最终落脚点是增进农民民生福祉,让农民真正享受到和美乡村的硕果,因此,在和美乡村的规划建设及后期实施中,需建立农民的民主参与机制,要聆听农民对和美乡村的要求,不能沦为政府政绩的形象工程。通过一定的群众参与机制,切实让农民成为美丽乡村建设的主体,真正拥有美丽乡村建设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监督权,真正共建与共享乡村建设的成果。将和美乡村的主动权交给农民。

引导农民对公共利益的关注,摒弃只关注自身利益,对公共事务漠不关心的思想,和美乡村要增强农民的参与性,加强对公共事业建设的热情,更好的实现与政府的合作,避免“公地悲剧”的事件发生。引导农民投入到村庄的公共事务建设中,协调好各方面的利益,解决好农民的需求及纠纷,建设秩序井然的和美乡村。增强农民对村庄的认同感,使人民群众更加自觉地参与到美丽乡村建设的热潮中,形成共创共富、共建共享的美丽乡村建设机制,以人为本的科学理念统筹和美乡村的建设。

8. 结论

促进城乡等值,推动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与覆盖,构建城乡一体化公共服务设施;促进城乡一体,使劳动力、资本与技术要素在城乡间合理流动,推动城乡产业结构优化;促进城乡统筹,建立健全城乡联通联建一体治理体系;促进城乡同标,构建一体化土地财产制度,加快土地合理流转;促进城乡共谋,推进“乡村记忆”内涵工程建设,与城市文化资源形成互补;发掘资源特色,激活乡村发展内力,实现乡村可持续发展。

城与乡是优势互补、协调联动的发展共同体。我国城乡关系已由“以城带乡”向“城乡互促”转变,破除城乡要素流动障碍,进一步促进城乡要素优化配置,是城乡融合发展的必然要求。和美乡村的建设需要有序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形成城乡融合和乡村振兴、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强大合力,逐步实现人口、土地、资本等要素的自由合理流动,使乡村发展的内在动力得到充分的激发。

References 李梅, 黎涵, 刘成奎. 财政支农支出、农村资金外流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J]. 经济问题探索, 2023(1): 159-175. 平卫英, 李文星, 罗良清. 要素流动对城乡融合发展的影响机理与空间分异研究[J]. 统计与信息论坛, 2024, 39(6): 15-31. 赵之枫, 张建. 城乡统筹视野下农村宅基地与住房制度的思考[J]. 城市规划, 2011, 35(3): 72-76. 李文谦, 董祚继. 质疑限制农村宅基地流转的正当性——兼论宅基地流转试验的初步构想[J]. 中国土地科学, 2009, 23(3): 55-59. 王满意. 城乡融合发展视角下土地利用结构优化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济南: 山东师范大学, 2024. 衡丹丹. 城乡融合进程中乡村文化建设路径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哈尔滨: 东北农业大学, 2024.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