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xtraction of Over-Wintering Suitable Areas for Locusts in Inner Mongolia Grassland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of the Inner Mongolia Autonomous Region is complex and variable, and the periodic outbreaks of grassland locusts pose a serious threat to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and ecological balance. The over-wintering period, as an important stage in the development cycle of locusts, is of non-negligible importance for the monitoring of locust habitat. In this study, we took the dominant locust species in Inner Mongolia grassland as the research object, selected the remote sensing data of the lowest surface temperature, precipitation, soil salinity, altitude, vegetation type and other habitat factors related to locust over-wintering, calculated the weights of the habitat factors through hierarchical analysis, divided the thresholds of locust over-wintering suitability, and constructed the overwintering suitability index through the habitat suitability model, extracted the suitability zones of locust over-wintering, and explored the spatio-temporal and temporal suitability zones of locust over-wintering in Inner Mongolia. We investigated the spatial and temporal changes of locust over-wintering suitable areas and the degree of explanation by habitat factor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distribution of suitable over-wintering areas decreased from northeast to southwest, and showed a significant upward trend in the east-central part of Inner Mongolia. Minimum surface temperature (MST) was the main factor influencing the evolution of the overwintering suitable areas, and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MST and vegetation types also played a significant role in the study of over-wintering suitable areas.
Locust
蝗灾是世界性和历史性的农牧业灾害,全球暴发面积有4680 × 104km2,全球八分之一的人口受灾
内蒙古草原蝗虫发育过程主要可以分为蝗卵孵化成若虫,若虫羽化发育为成虫,成虫交尾产卵,蝗卵越冬到来年进行孵化等四个阶段
随着我国遥感技术的发展与卫星数量增加,通过卫星数据监测蝗灾的发生成为新的趋势,利用卫星遥感和地理信息技术监测与治理蝗灾成为现实。吴彤等
在适生区提取方面,研究者多用生境适宜性模型评价动物的栖息区域,通过构建生境适宜指数提取适生区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目前,蝗虫发生的研究多集中于蝗虫孵化、发育、等阶段,对于越冬期的研究较少。越冬期的蝗卵存活率直接决定了蝗虫孵化的最大基数,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蝗虫种群数量,这一时期对于完善蝗虫发生繁育周期至关重要。现有研究对于越冬期蝗虫适生区分布缺乏定量描述,同时也缺少关于蝗虫适生区时空变化方面的分析研究。因此,本研究以内蒙古草原蝗虫优势种为对象,选取蝗虫越冬期相关生境因子,结合蝗虫越冬习性对蝗虫越冬适宜性等级进行划分,使用层次分析法赋予权重,构建越冬适宜指数,提取蝗虫适生区。对蝗虫越冬期适生区进行时空变化分析,探讨其生境因子对适生区演变的解释程度,以期为内蒙古草原保护提供蝗虫防治监测及数据信息支撑。
本研究区为内蒙古自治区,地处我国北部边疆蒙古高原的南部,位置介于37˚24'~53˚23'N,97˚12'~126˚04'E之间。气候为大陆性气候,气候带呈带状分布,从东向西由湿润、半湿润区逐步过渡到半干旱、干旱区。全区年均气温为5.3℃,全区年均降水量为305 mm,四季降水量冬、夏季偏多,春、
本研究使用MODIS数据、降水量、土壤类型、土地利用类型、地形等数据进行分析,包括2000~2020年每月的MOD11A2(LST),2001~2020年每月的降水量数据,以及土壤类型、海拔高度和土地利用等数据。将MOD11A2(LST) 8天数据合成为月尺度并对其进行高程修正,取最小值平均获得2000~2020年每月的最低地表温度。降水量数据集单位为0.1 mm,在计算前对降水量进行单位修正为mm。各数据集统一选用空间分辨率为1 km,数据来源如
数据名称 Data name |
空间分辨率 Spatial Resolution |
时间分辨率 Time Resolution |
数据来源 Data sources |
最低地表温度(LSTmin) |
1 km |
2001~2020年 |
美国NASA地球数据官网 (https://appeears.earthdatacloud.nasa.gov/) |
地表高程(DEM) |
1 km |
2020年 |
美国NASA地球数据官网 (https://appeears.earthdatacloud.nasa.gov/) |
植被类型(VT) |
1 km |
2000~2020年 |
中国科学院环境资源与数据中心 (http://www.resdc.cn) |
土壤盐度(SS) |
1 km |
2009年 |
国家冰川冻土沙漠科学数据中心 (http://www.ncdc.ac.cn) |
降水量数据(PRE) |
1 km |
2001~2020年 |
国家青藏高原科学数据中心 (https://data.tpdc.ac.cn/) |
(1)
式中: 表示越冬期蝗虫适宜指数;n代表生境因子个数;wi表示第i个生境因子权重值,fi表示第i个生境因子得分值; 。
对适生区分布验证主要通过各年份的蝗虫发生点结合蝗虫适宜发生等级进行验证。用适宜等级中的最适宜、较适宜和一般等级表示蝗虫适宜发生的真值区域,不适宜和次适宜等级表示蝗虫适宜发生的无效区域,对蝗虫发生点进行逐个像元上的统计,验证蝗虫发生点的落点范围,进行越冬期蝗虫适生区的精度评价。
评价类型 Evaluation type |
不适宜 Unsuitable |
次适宜 Suboptimal |
一般适宜 Generally suitable |
较适宜 More suitable |
最适宜 Optimal |
适宜指数权重 Appropriate index weights |
Pre (mm) |
>20 |
0~3, 15~20 |
3~5, 12~15 |
5~8 |
8~10 |
0.30 |
LSTmin(℃) |
>5, < −30 |
−5~5 |
−10~ −5, −30~−25 |
−15~−10, −25~−20 |
−20~−15 |
0.40 |
VT |
沙地、裸地 |
林地、耕地 |
低覆盖草地 |
高覆盖草地 |
中覆盖草地 |
0.14 |
DEM (m) |
<800, >1300 |
1200~1300 |
800~900 |
1100~1200 |
900~1100 |
0.06 |
SS (dSm~1) |
8~42 |
<8 |
<3 |
<2 |
<1 |
0.10 |
注:Pre表示降水量、LSTmin表示最低地表温度、DEM表示海拔高度、SS表示土壤盐度、VT表示植被类型。
地理探测器可以利用地理现象空间异质性揭示其驱动因子
(2)
式中,q表示5个生境因子对适生区的影响解释力, , 表示自变量分层序号;Nh和N表示h层和全区的单元数量; 和 表示h层和区域内Y值的方差;SSW表示层内方差之和;SST表示全区总方差。
利用生境适宜性模型构建越冬期适宜指数,得到2001年到2020年的多年平均越冬期适生区空间分布(
根据野外调查以及已有文献资料记载,整理了20年来内蒙古草原蝗虫发生情况以及各盟市林业局和草原局公示资料对蝗虫发生时间点进行提取,得到20年间内蒙古对应旗县区域的蝗虫发生点。结合蝗虫发生点的落点区域进行逐像元统计,真值区域落点为68个,无效区域落点为15个,总计83个点。由此
可得蝗虫适生区分布情况与蝗虫发生点相对应,评价精度达到81.93% (
验证区域 validation area |
验证点数量 Number of validation sites |
占比(%) Percentage (%) |
真值区域 |
68 |
81.93 |
无效区域 |
15 |
18.07 |
总计 |
83 |
100.00 |
为了确定草原蝗虫越冬适宜性指数的时间变化趋势,对越冬期进行slope分析和MK检验,得到适宜性指数变化趋势和显著性(
图4. 适生区生境因子探测结果
图5. 适生区双因子交互作用探测结果
均匀分布,以及赤峰市中部及东部部分地区,通辽市和兴安盟小部分地区分布。极显著下降的地区面积为21,588 km2,总体面积占比为2.08%,主要分布在阿拉善盟和呼伦贝尔市北部等小部分地区。
利用地理探测器对越冬期适生区进行因子探测分析(
对越冬期适生区的5种生境因子进行双因子交互作用探测分析(
本研究结合多源遥感数据与越冬蝗虫习性调查,基于层次分析法评价生境因子权重,并对蝗虫越冬生境适宜性阈值进行划分,使用生境适宜性模型构建越冬期适宜指数,进而提取2001~2020年越冬期适生区,结合Sen’s斜率和MK检验以及地理探测器方法,分别分析越冬期适生区时空变化以及生境因子对其解释程度。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 越冬期蝗虫适生区的空间分布呈现中部向东北和西南递减的渐变,主要高值集中在中部区域。2) 越冬期适生区在内蒙古东南部呈现显著上升趋势,这可能是由于该地区冬季温度回暖程度相比于其他地区较为明显
本研究在关于越冬期适宜性阈值确定方面涉及到内蒙古草地蝗虫主要的几类优势种,未来需要更加细致考虑多种类草地蝗虫的越冬条件,丰富相关研究,对适宜性阈值进行多尺度考量,增加蝗虫适生区判断的包容程度和精准程度
内蒙古自治区重点研发和成果转化计划项目(2022YFDZ0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