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2160-7540 Scientific Research Publishing 10.12677/sd.2024.145154 SD-88738 sd2024145_311151520.pdf 地球与环境 经济与管理 乡村振兴背景下梅山地区传统村落民居适应性更新策略研究——以新化县楼下村为例 Research on the Modern Adaptive Renewal Strategy of Traditional Village Dwellings in Meishan Area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Rural Revitalization—A Case Study of Louxia Village in Xinhua County 文芳 2 1 2 1 湖南科技大学建筑与艺术设计学院,湖南 湘潭 null 15 05 2024 14 05 1340 1349 © Copyright 2014 by authors and Scientific Research Publishing Inc. 2014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本文以乡村振兴为背景,讨论传统村落民居适应性更新策略。本文以娄底市新化县楼下村为例,通过对村落现有传统民居现状调研,发掘出宅院环境质量有待提升、单体建筑舒适性不足、与当地经济文化发展适应性差等问题,对楼下村传统民居提出适应性更新策略,从宅院环境提质、单体建筑更新、与村落经济文化发展有机结合三个方面对传统民居进行适应性更新保护。以楼下村某合院为实例进行适应性更新。最后对梅山地区传统民居进行适应性更新路径探索,为梅山地区乡村振兴拓展新的思路。 In the context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adaptive renewal strategies of traditional village dwellings. Taking Louxia Village in Xinhua County, Loudi City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excavates the problems of the environmental quality of the house, the lack of comfort of the single building, and the poor adaptability to the local economic and cultural development through the investigation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existing traditional houses in the village, and proposes an adaptive renewal strategy for the traditional houses in the downstairs village, and carries out adaptive renewal and protection of the traditional houses from three aspects: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the house environment, renewing the single building, and organically combining with the economic and cultural development of the village. Take a courtyard in the village downstairs as an example for adaptive updates. Finally, the adaptive renewal path of traditional houses in Meishan area was explored, so as to expand new ideas for rural revitalization in Meishan area.

适应性更新,民居,传统村落,梅山地区,楼下村, Adaptive Renewal Dwellings Traditional Villages Meishan Area Louxia Village
摘要

本文以乡村振兴为背景,讨论传统村落民居适应性更新策略。本文以娄底市新化县楼下村为例,通过对村落现有传统民居现状调研,发掘出宅院环境质量有待提升、单体建筑舒适性不足、与当地经济文化发展适应性差等问题,对楼下村传统民居提出适应性更新策略,从宅院环境提质、单体建筑更新、与村落经济文化发展有机结合三个方面对传统民居进行适应性更新保护。以楼下村某合院为实例进行适应性更新。最后对梅山地区传统民居进行适应性更新路径探索,为梅山地区乡村振兴拓展新的思路。

关键词

适应性更新,民居,传统村落,梅山地区,楼下村

Research on the Modern Adaptive Renewal Strategy of Traditional Village Dwellings in Meishan Area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A Case Study of Louxia Village in Xinhua County

Wenfang Song, Dan Li

School of Architecture, Art and Design, Hun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Xiangtan Hunan

Received: Mar. 26th, 2024; accepted: Apr. 27th, 2024; published: May 31st, 2024

ABSTRACT

In the context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adaptive renewal strategies of traditional village dwellings. Taking Louxia Village in Xinhua County, Loudi City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excavates the problems of the environmental quality of the house, the lack of comfort of the single building, and the poor adaptability to the local economic and cultural development through the investigation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existing traditional houses in the village, and proposes an adaptive renewal strategy for the traditional houses in the downstairs village, and carries out adaptive renewal and protection of the traditional houses from three aspects: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the house environment, renewing the single building, and organically combining with the economic and cultural development of the village. Take a courtyard in the village downstairs as an example for adaptive updates. Finally, the adaptive renewal path of traditional houses in Meishan area was explored, so as to expand new ideas for rural revitalization in Meishan area.

Keywords:Adaptive Renewal, Dwellings, Traditional Villages, Meishan Area, Louxia Village

Copyright © 2024 by author(s) and beplay安卓登录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1. 引言

梅山文化是中国一种古老的本土地域文化,以湘中为核心辐射全国中西部地区。与湘西、湘南相比,湘中梅山地区的传统村落的研究起步较晚,目前仍然处于初始研究阶段。对梅山地区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 梅山文化的定位、宗教、艺术、风俗等的研究(郑伯红,1998;马铁鹰,1999;伍彦谚,2017;韩磊,2020等) [ 1 ] [ 2 ] [ 3 ] [ 4 ] ;2) 湖南大学陈飞虎教授团队关于梅山地区建筑与环境的研究(邹阳,2012;熊莹,2014;李川,2017;马珂,2018等) [ 5 ] [ 6 ] [ 7 ] [ 8 ] ;3) 梅山地区传统村落的空间形态、公共空间、民居活化等的研究(姜敏,2015;高娟,2018;吴翠静,2019;黄筱蔚,2020等) [ 9 ] [ 10 ] [ 11 ] [ 12 ] 。综上所述,梅山地区传统村落的研究虽起步较晚,但有一定的研究基础。研究的视角多集中在艺术文化、村落规划与更新、传统建筑与环境等方面,对传统民居的适应性更新方面研究较少,需求较迫切。

而关于传统民居的适应性研究,一些发达国家对于传统民居建筑的适应性研究起步较早,有丰富的经验。以日本为例,20世纪70年代日本就开始了民居再生的研究,对应著作有《历史的环境:保存と再生》《日本民家再生集成:商业例编》《民家再生の设计手法》《民家再生の魅力》《民家建筑の再兴》等,并于1997年设立“日本民家再生协会”,进一步完善民居建筑保护适应机制。与此同时西方各国对传统建筑保护与适应性的研究热情也在不断上涨。除了对传统建筑进行适应性再利用外,还从建筑材料的使用性能方面入手进行研究,以此来改善建筑的整体风貌,更加全面的满足现代生活所需,促进建筑的可持续性发展,如哈桑·法塞在《贫民建筑》中以传统材料、建筑构造方式、自然环境等作为介质,探讨传统与现代的时间性联系。在他的设计作品中,将具有当地文化特色的建筑语言融入其中,充分展现传统与现代之间的关系。

近些年来,国内学者也已经开始关注这一领域的研究和实践,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在技术与设备适应方面,2010年,湖南大学李哲、柳肃进行了湘西侗族的传统民居现代适应性技术体系的研究,在适应其地域生活以及民居特色风貌的基础上进行了民居改善与更新,探索现代设施的合理利用、改善风环境、建筑节能减排等适应性的更新技术模式 [ 13 ] ;在民族历史演变机制方面,2014年,清华大学周婷以永顺为例,探讨湘西土家族建筑从源起至今整个演变历程中,建筑在自然环境、经济技术环境、社会文化环境共同选择作用下的适应性机制,并基于机制规律,尝试提炼建筑的演变模式和趋势,进一步提出以人工选择介入自然选择的调适路径,从而引导适应的方向和效果,维护和谐人居的可持续发展 [ 14 ] ;2019年,华南理工大学黄晨虹概括西江苗寨民居营造模式特点,总结演变规律与影响,并通过动因归纳进一步分析其成因,借此探索西江民居营造的发展策略 [ 15 ] 。在材料更新适应上,2020年,青岛理工大学杨谦益从基础营建材料入手,挖掘乡土材料与传统民居之间的地域价值联系,将东北民居的立面特色形式结构化、系统化,为东北乡土民居的发展传承提供可被参照的营建标准 [ 16 ] ;2022年,湖南大学廖伟运用现代适宜性技术对赣南客家传统民居进行适应性更新,为营造赣南地域和谐发展的人居环境和传统民居再利用以适应当地产业发展提供可行的解决措施 [ 17 ] 。

总的来说,湘中梅山地区拥有丰富的传统民居资源,但因地处偏远,多山阻隔,对传统民居的适应性更新方面研究较少,需求急切。国内外关于传统民居的适应性更新领域研究资料丰硕,可以加以学习借鉴,再结合梅山地区传统民居特色去归纳总结出适宜的适应性更新策略。

2. 楼下村传统民居概述

图1. 楼下村建筑分布图

楼下村位于湖南省南部的娄底市下辖的新化县水车镇,同时处于紫鹊界梯田风景名胜区,属于湘中梅山区域传统村落,背倚梯田,故称楼下,属于典型的山区盆地地形,道路交通呈树网状,(见图1)交通便利 [ 12 ] 。楼下村在2016年底被列入第四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旅游资源较丰富,不仅有秀美的梯田,还具有极富梅山特色的传统建筑 [ 18 ] ,村落民居多背山面水,建筑之间的布局自由、紧凑、灵活。楼下村传统木板屋100多栋,多为穿斗式结构木建筑 [ 14 ] 。村内现有保存完好的老屋院、庠地院、月新院、五房院、香花凼上院和下院、南林公院等54栋古建筑,大多系明清建筑。其中有代表性的院落为月新院和新庄等。多数传统民居建筑在当地政府的出资修缮下还保持的较好的原始风貌,并且不允许随意拆建。一小部分留守的老人小孩居住其中,其他村民则外出务工或另起新居。多数传统民居失去了原有的居住功能。

3. 楼下村传统民居现有问题发掘 3.1. 室外环境质量有待提升

民居的宅院空间包括建筑组群围合而成的内部庭院与建筑外附属空地两部分空间形态,除了加强采光通风,还有晾晒农作物、衣物外、聚会、交谈等功能。实地调查发现,当地民居宅院下界面主要有夯土、混凝土、砖石三种材料,布置简单(见图2)。由于民居老旧及长时间闲置,多数宅院地面布满青苔与野草,环境质量较差。另外居民常在宅院内蓄养饲养家禽,排泄物的不及时清理易滋生病菌和散发气味导致宅院环境质量较差 [ 17 ] 。

图2. 楼下村传统合院照片

3.2. 单体建筑舒适性不足 3.2.1. 室内空间划分不合理

经过走访调研,总结出传统民居在室内空间划分上存在以下不足:传统民居平面布局多对称分布,以堂屋为中心向两侧延伸出正房和厢房。厅堂宽敞明亮,包含祭祀、日常劳作等功能。卧室与厅堂直接相连与或其他功能房间串联布置,层高较低,在空间位置上人居空间并不被过于重视,采光通风效果都不如厅 [ 19 ] ,又因为木墙年久表面呈灰黑色,室内阴暗狭小且私密性较差。餐厅在传统民居中通常不会单独设置,常为客厅的附属功能 [ 20 ] 。多数客厅与厨房距离较远,因此就餐距离较远,甚至经过室外檐廊,交通流线不畅。同样,卫生间多为旱厕且远离卧室等主要功能房间,常单独设置在主体建筑两侧或后院,使用不便,尤其是在夜间。以图4某合院局部平面图为例,卫生间为加建砖墙小室布置在西南角,与奶奶卧室间距约15米,途径室外檐廊(见图3)给老年人的使用尤其是在雨季或寒冷季节带来麻烦。

图3. 合院局部流线图

3.2.2. 民居维护结构性能不足

传统民居采光是影响居住舒适度的重要因素之一。楼下村属于亚热带湿润气候区,夏季炎热潮湿,考虑到隔热需求,窗洞开口通常较小。以楼下村某传统合院为例,面积约10 m2的卧室仅有一扇面积约为1.2 m2的小窗,不满足住宅规范中卧室窗地比1/7的要求。奶奶客厅(见图4)满足开窗要求,但是受层高低矮与四周墙体颜色深沉的影响,采光效果大打折扣。室内通风同样受限于开窗面积小的问题,空气流通不畅。而楼下村年降水量较多,雨季较长。雨季期间大多居民家中会有不同程度的受潮现象,给室内舒适度和人体健康产生一定的不良影响。另外,楼下村传统民居多为传统木构建筑,隔墙采用薄木板,在隔热隔声性能上相对较差,无法满足村民的舒适要求 [ 16 ] 。而传统木构建筑在面对火灾时的耐火性能较差,木材易燃,容易导致火灾的蔓延和破坏 [ 21 ] 。最后,传统木构建筑需要定期进行防腐处理、防火处理和维护修缮,维护成本相对较高。

3.2.3. 生活配套设施落后

楼下村传统民居中厨房炊具主要包括砖砌灶台与操作台、橱柜、水缸米缸等,柴火垛放置在墙角或简易阁楼上(见图4)。厨房开窗面积通常较小,没有配置吸油烟机导致墙体长时间受烟气影响挂满油污,采光不足,空气流通不畅,影响烹饪。木质地面易脏乱潮湿,滋生细菌。卫生间(见图4),几乎为早厕,开窗位置较高且开口小,通风效果欠佳。同时厕所蹲位底下直接连通堆粪池,易招引蚊虫及滋生细菌。池内粪污做天然肥料浇灌菜园,虽然能够间接产生经济价值,但使用起来舒适度较差。平衡使用舒适度提升与旱厕堆肥价值实现,是楼下村传统民居适应性更新当中的重要一步 [ 13 ] 。楼下村传统民居维护结构均为木材,结构较薄,不便铺设电路管道,电线多直接暴露固定在天花板、墙体上,存在较大安全隐患。楼下村传统民居中首层净高通常为2.5~2.8米,天花板为轻质木板固定在木横梁上,分割出上部空间作阁楼,在堂屋或卧室位置开约0.6 × 1.5米的洞口(见图4),在首层架简易木爬梯承担竖向交通功能,上下楼不便且存在安全隐患 [ 17 ] 。

图4. 厨房、厕所、楼梯洞口、客厅照片

3.3. 与当地经济文化发展适应性差

楼下村位于紫鹊界梯田风景名胜区内,近年来随着乡村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外来客流日益增多,带来机遇发展的同时也对村落整体配套服务设施提出了更高要求,以满足住宿、餐饮、娱乐等不同需求,而楼下村现有民居建筑配套较为薄弱,数量少,空间闲置率高 [ 18 ] 。因此,想要完美解决的办法就是将传统民居进行适应化更新,增加不同类型的附属功能来解决服务配套需求。此外,传统民居建筑是当地最重要的文化名片之一,能够起到很好的文化展示作用。因此传统民居的适应性更新愈加重要。

4. 楼下村传统民居现代适应性更新策略提出 4.1. 民居宅院空间提质

部分民居宅院空间的夯土界面野草丛生,甚至砖石界面上也布满青苔,环境质量较差,无法正常满足原本的晾晒、养殖、交流、聚会等功能。首先改变宅院整体荒芜状态,对地面进行硬化处理,同时根据居民需要的宅院附属功能对其进行区域划分,将家禽饲养、晾晒区域布置在宅院边角,在方便作业的同时不影响交通与其他活动 [ 20 ] 。若宅院面积较大,可在庭院种植小型的花木,定期打理天井内水池,以调节室外微气候 [ 22 ] 。

4.2. 民居单体建筑更新 4.2.1. 优化空间布局,提升利用效率

优化空间布局重点在维护空间私密性、起居流线调整、闲置空间利用三个方面。传统民居内卧室直接对堂厅开口或与墙体功能房间串联布置,造成私密性较差、功能不完整、流线交叉等状况,而厨卫距离远。因此调整卧室开口方向,再通过增删隔墙来调整布局、部分房间功能调换来保障各功能房间功能完整与流线清晰 [ 23 ] 。另外原民居显现房间数量多,面积较均质,分布散等特点。而单个房间面积小,空间较局促,利用率低,应当考虑适当缩小辅助用房来扩大卧室客厅等主要功能房间。另外阁楼空间基本闲置,在保留必要储物空间前提下拆除多余阁楼来增加空间净高,提高空间居住舒适度。

17B4.2.2. 改善物理条件,满足舒适要求

现存传统民居因缺乏维修及环境湿热,多见墙体破败、构件腐朽等问题,对结构稳固性带来很大挑战。依受损程度综合考虑,局部受损或位移的结构进行复位,可以用外套铁箍、斜撑等方式加固,若腐朽程度较大考虑拆除更换整体结构 [ 24 ] 。木构建筑本身存在消防隐患,除了提升传统结构及材料的耐火性能,还需在室内外设置消防栓、灭火器、自动喷水系统,做到防与消相结合。另外,改善建筑采光通风、保温隔热条件是提升舒适度的关键。建筑可在保证结构安全前提下增加开窗或设置天窗来改善。室内人工照明则可在木构架上做隐藏灯带或是用吊灯以适应坡屋顶的建筑形制,增加光照强度同时明度更柔和均匀。针对传统隔墙单薄,隔声隔热效果差的情况 [ 16 ] ,参考现代隔墙构造做法设内墙增设保温层,并在外层刷白色涂料进一步改善室内光照。

4.2.3. 增设独立卫浴,调整厨房布局

民居原始旱厕窗小,通风不畅,在更新过程,满足1:12的窗地比要求扩大开窗面积满足采光通风需求 [ 17 ] 。在原始民居中厕浴功能是分开的,可将厕浴一体化布置,考虑到民居相对面积足够大,可将部分闲置房间进行功能置换以同时满足洗、厕、浴三种需求。传统民居平面布局中就餐常作为客厅的附属功能,常有与离厨房位置较远情况,故采用局部扩建或者调整室内布局的方式,在厨房旁边扩增餐厅,满足日常便利用餐需求。此外,优化厨房内部布局,在保留原有使用柴草燃料的烹饪方法同时增设现代清洁能源及设备,融入现代化烹饪方式 [ 17 ] 。

4.3. 与村落经济文化发展有机结合

在建筑更新过程中,应尊重当地的传统建筑风貌和历史文化,尽量保留和修复具有代表性和历史价值的古建筑,让村落的历史文化得到传承。建筑更新可以通过保留传统元素、结合现代设计理念,将新的建筑融入村落,满足当代人的生活和工作需求,并为村落经济注入新的活力。同时建筑更新可以将当地的文化资源、特色产业等与建筑更新相结合,发展农村民宿、乡村酒店、文化创意产业等,开发文化创意产品或体验项目,推动村落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另外还可以利用互联网技术,将传统民居进行资源化共享,让更多的人了解、参与和享受当地传统建筑文化 [ 25 ] 。

4.4. 更新实例 4.4.1. 案例选取

本文选取位于楼下村一处合院(见图5、图6)进行系统性居住功能提升更新。该院落至今还住有6户人家,近30人,已有300多年历史。一条用石条铺成的路贯穿其中,两层木楼,木雕随处可见。该民居首层平面面积约为450 m2,二层约为360 m2。首层主要承担日常生活起居功能与部分储物功能,二层阁楼用于储物,但大面积空间闲置。

图5. 楼下村某合院鸟瞰照片

图6. 楼下村某合院首层平面图

4.4.2. 适应性更新策略应用

宅院空间提质:

对宅院空间提质更新,包括道路硬化、将家禽屋棚规划至院后、增设绿植,提升室外环境质量。

单体建筑更新(见图7):

1) 综合利用闲置空间,调整平面中厨卫位置,将厨房调整至客厅旁杂物间处,考虑到卧室的视线问题,微调部分墙体分割出就餐厅,缩短餐厨流线,保障卧室的隐私性。原厨房则调整成独立卫浴,与原堆粪坑隔而相连,提升适应舒适度同时保留原有堆肥价值;

2) 木质隔墙不承重,因而可以根据房间适用需求,扩大开窗,特别是起居室与卧室,增加采光通风面积;同时拆除起居室上方隔板,取消闲置阁楼以增加室内净高;

图7. 更新示意图

3) 原木质隔墙较单薄,散热快,膈音效果差。为了提升墙体保温隔热隔声性能,将起居室卧室主要房间墙体置换成双层结构,中间增设保温层。争取以低技高效改善民居物理条件;

4) 针对木构架消防隐患大、耐久性较差的状况,对梁架墙板等木构件喷涂阻燃剂及防腐剂 [ 21 ] ;

5) 在客厅等公共空间增设楼梯取代简易木爬梯形保障竖向交通安全 [ 17 ] ;

6) 厕所空间较大,设隔间干湿分离,同时卫浴一体。注意在墙上固定扶手,方便老人适应。

7) 厨房保留原有柴火烹饪灶台同时引入清洁能源,优化烹饪操作流程;

5. 总结

本文通过对新化县楼下村传统进行走访调研发掘出传统民居的现有问题,归纳总结出适用于梅山地区传统民居的针对更新策略,包括民居单体建筑更新、民居宅院空间提质、与村落经济文化有机结合三个方面,以期在建筑学范畴内通过具体可行的设计与技术,提升现存民居建筑对现代化生活的适应性,为梅山地区传统民居的适应性更新框架提高一定的参考与借鉴。

基金项目

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青年项目(21YBQ059);

湖南科技大学2023年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S202310534145);

湖南科技大学2023年大学生科研创新计划项目(YS2308)。

文章引用

宋文芳,李 丹. 乡村振兴背景下梅山地区传统村落民居适应性更新策略研究——以新化县楼下村为例Research on the Modern Adaptive Renewal Strategy of Traditional Village Dwellings in Meishan Area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Rural Revitalization—A Case Study of Louxia Village in Xinhua County[J]. 可持续发展, 2024, 14(05): 1340-1349. https://doi.org/10.12677/sd.2024.145154

参考文献 References 郑伯红. 浅析梅山民俗文化的旅游价值[J]. 邵阳师专学报, 1998(1): 48-51. 马铁鹰. “三峒梅山”概述[J]. 邵阳学院学报, 2004, 3(4): 21-23. 伍彦谚. 仪式舞蹈与文化记忆——以梅山教《跄太公》仪式为例[J]. 求索, 2017(9): 159-166.
https://doi.org/10.16059/j.cnki.cn43-1008/c.2017.09.020
韩磊. 梅山文化信仰下绥宁木建筑的民俗内涵研究[J]. 美术大观, 2020(11): 150-152. 邹阳. 梅山地区历史文化景观适应性再现[D]: [博士学位论文]. 长沙: 湖南大学, 2012. 熊莹. 基于梅山非物质文化传承的乡村建筑环境研究[D]: [博士学位论文]. 长沙: 湖南大学, 2014. 李川. 梅山地区民间信仰与传统建筑环境形态关联性研究[D]: [博士学位论文]. 长沙: 湖南大学, 2017. 马珂. 基于安化茶旅一体化背景下的梅山环境设计研究[D]: [博士学位论文]. 长沙: 湖南大学, 2018. 姜敏. 自组织理论视野下当代村落公共空间导控研究[D]: [博士学位论文]. 长沙: 湖南大学, 2015. 高娟. 基于全域旅游背景下梅山地区传统民居转型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长沙: 湖南大学, 2018. 吴翠静. 梅山地区自发性建造民居空间组构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长沙: 湖南大学, 2019.
https://doi.org/10.27135/d.cnki.ghudu.2019.003553
黄筱蔚. 湘中梅山区域传统村落及其建筑空间研究[D]: [博士学位论文]. 广州: 华南理工大学, 2020. 李哲, 柳肃. 湘西侗族传统民居现代适应性技术体系研究[J]. 建筑学报, 2010(3): 100-103. 周婷. 湘西土家族建筑演变的适应性机制研究[D]: [博士学位论文]. 北京: 清华大学, 2015. 黄晨虹. 乡村振兴背景下的西江苗寨民居营造模式演变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广州: 华南理工大学, 2019.
https://doi.org/10.27151/d.cnki.ghnlu.2019.003297
杨谦益. 材料视角下东北乡土民居外围护结构的环境适应性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青岛: 青岛理工大学, 2021.
https://doi.org/10.27263/d.cnki.gqudc.2020.000028
廖伟. 赣南客家传统民居现代适应性更新策略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长沙: 湖南大学, 2021. 陈亮. 旅游联动发展视角下的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绵阳: 西南科技大学, 2018. 黄婕妤, 温小军. 类型学视角下的赣南厅屋组合式民居空间特征研究[J]. 建筑与文化, 2020(3): 220-221. 郭炳琦. 基于新乡土营建的鲁中山地传统村落保护与更新策略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济南: 山东建筑大学, 2023.
https://doi.org/10.27273/d.cnki.gsajc.2023.000946
黄炜, 颜宏亮. 传统建筑技术的适宜性改善策略研究——以徽州地区为例[J]. 住宅科技, 2019, 39(5): 39-44.
https://doi.org/10.13626/j.cnki.hs.2019.05.008
周志仪, 王鹏飞, 马凯. 江西天井式民居生态适宜性探究[J]. 住宅科技, 2024, 44(3): 57-62.
https://doi.org/10.13626/j.cnki.hs.2024.03.003
刘仁义, 王康英. 徽州传统民居现代适宜更新改造——以文堂村老宅改造实践为例[J].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 35(3): 97-103. 张盼, 程海帆, 朱良文, 等. 哈尼族传统民居保护与更新研究——以传统村落阿者科为例[J]. 世界建筑, 2024(2): 50-57.
https://doi.org/10.16414/j.wa.2024.02.014
高百宁. 传统村落古建筑活化利用路径探析——以高平良户村为例[J]. 晋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3, 16(6): 7-11.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