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主要对武汉市历史街区中的城市滨水公共空间设计进行了研究,在场所理论的指导下,目的在于激发空间活力,重构空间归属感。在城市日益更新的今天,很多历史底蕴深厚的街区由于发展加快而游离于城市之外,造成活力下降、场所感消失、人际交往淡漠、城市文脉逐渐出现断裂等问题。但是,人们对于能够产生邂逅和巧遇的城市滨水公共空间仍然抱有很大期望。所以,在历史街区更新改造中纳入具有场所感的滨水公共空间规划是复兴活力和延续历史文脉行之有效的方法。论文首先对研究背景进行了介绍,对场所理论、历史街区以及滨水公共空间的相关概念及界定进行了说明,界定了研究目的及意义,确定了研究框架。然后,对城市滨水公共空间的概况进行了分析,对公共空间的心理特征与行为特征进行了论述和归纳。本文在对场所理论进行阐释的基础上,厘清了城市滨水区公共空间场所构建的要素,进而在理论上、空间上以及特征上对其进行再认识。另外,还对历史街区滨水公共空间设计策略进行了阐述,主要从提高场所感、增加接触机会、创造多样性以及加强空间归属感等方面进行。本论文通过案例分析与实地调研,以期对历史街区滨水公共空间的设计起到一定的参考与指导作用。 This article mainly studies the design of urban waterfront public spaces in historical districts of Wu-han. Guided by place theory, the aim is to stimulate spatial vitality and reconstruct a sense of spatial belonging. In today’s increasingly updated cities, many blocks with profound historical heritages have become detached from the city due to accelerated development, resulting in problems such as decreased vitality, loss of sense of place, indifference to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and gradual rupture of urban context. However, people still have high expectations for urban waterfront public spaces that can generate encounters and coincidences. Therefore, incorporating waterfront public space planning with a sense of place into the renovation of historical blocks is an effective method to revitalize vitality and continue the historical context. The paper first introduces the research back-ground, explains the relevant concepts and definitions of place theory, historical blocks, and water-front public spaces, defines the research purpose and significance, and determines the research framework. Then, an analysis was conducted on the overview of urban waterfront public spaces, and the psychological and behavioral characteristics of public spaces were discussed and summarized. On the basis of explaining the theory of place, this article clarifies the elements of constructing pub-lic spaces in urban waterfront areas, and then re-understands them in theory, space, and character-istics. In addition, the design strategies for waterfront public spaces in historical districts were elab-orated, mainly from improving the sense of place, increasing opportunities for contact, creating diversity, and strengthening the sense of spatial belonging. This paper aims to provide a certain ref-erence and guidance for the design of waterfront public spaces in historical districts through case analysis and field research.
本文主要对武汉市历史街区中的城市滨水公共空间设计进行了研究,在场所理论的指导下,目的在于激发空间活力,重构空间归属感。在城市日益更新的今天,很多历史底蕴深厚的街区由于发展加快而游离于城市之外,造成活力下降、场所感消失、人际交往淡漠、城市文脉逐渐出现断裂等问题。但是,人们对于能够产生邂逅和巧遇的城市滨水公共空间仍然抱有很大期望。所以,在历史街区更新改造中纳入具有场所感的滨水公共空间规划是复兴活力和延续历史文脉行之有效的方法。论文首先对研究背景进行了介绍,对场所理论、历史街区以及滨水公共空间的相关概念及界定进行了说明,界定了研究目的及意义,确定了研究框架。然后,对城市滨水公共空间的概况进行了分析,对公共空间的心理特征与行为特征进行了论述和归纳。本文在对场所理论进行阐释的基础上,厘清了城市滨水区公共空间场所构建的要素,进而在理论上、空间上以及特征上对其进行再认识。另外,还对历史街区滨水公共空间设计策略进行了阐述,主要从提高场所感、增加接触机会、创造多样性以及加强空间归属感等方面进行。本论文通过案例分析与实地调研,以期对历史街区滨水公共空间的设计起到一定的参考与指导作用。
场所理论,历史街区,滨水公共空间,更新改造
—Research on Design of Urban Waterfront Public Spaces
Xianjin Zuo1,2, Bo Wu1,2
1China Merchants Testing and Certification (Chongqing) Co., Ltd., Chongqing
2School of Management, Xi’an University of Architecture and Technology, Xi’an Shaanxi
Received: Jan. 17th, 2024; accepted: Feb. 6th, 2024; published: Mar. 26th, 2024
This article mainly studies the design of urban waterfront public spaces in historical districts of Wuhan. Guided by place theory, the aim is to stimulate spatial vitality and reconstruct a sense of spatial belonging. In today’s increasingly updated cities, many blocks with profound historical heritages have become detached from the city due to accelerated development, resulting in problems such as decreased vitality, loss of sense of place, indifference to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and gradual rupture of urban context. However, people still have high expectations for urban waterfront public spaces that can generate encounters and coincidences. Therefore, incorporating waterfront public space planning with a sense of place into the renovation of historical blocks is an effective method to revitalize vitality and continue the historical context. The paper first introduces the research background, explains the relevant concepts and definitions of place theory, historical blocks, and waterfront public spaces, defines the research purpose and significance, and determines the research framework. Then, an analysis was conducted on the overview of urban waterfront public spaces, and the psychological and behavioral characteristics of public spaces were discussed and summarized. On the basis of explaining the theory of place, this article clarifies the elements of constructing public spaces in urban waterfront areas, and then re-understands them in theory, space, and characteristics. In addition, the design strategies for waterfront public spaces in historical districts were elaborated, mainly from improving the sense of place, increasing opportunities for contact, creating diversity, and strengthening the sense of spatial belonging. This paper aims to provide a certain reference and guidance for the design of waterfront public spaces in historical districts through case analysis and field research.
Keywords:Place Theory, Historical Block, Waterfront Public Spaces, Renewal and Renovation
Copyright © 2024 by author(s) and beplay安卓登录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武汉市地处鄂中,为湖北省会。武汉市总占地面积8494.41平方公里,总人口约1100万。武汉市作为湖北省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在促进湖北省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武汉市又是长江经济带上一个重要的节点城市,对中部地区经济发展有着重大战略意义。武汉市交通枢纽众多,主要有武汉天河国际机场、武汉火车站、汉口火车站,为居民及外来人员提供了便利。武汉市内还有许多大型商业中心及商圈,如武汉广场、光谷广场、武汉CBD等等,这些都给人们带来了购物及娱乐的丰富选择。江岸区作为武汉市重要商业中心,经济发展活跃。江岸区商业中心与商圈众多,如江汉路步行街、解放大道商圈、楚河汉街等等,吸引着众多商户与消费者。另外,江岸区还有众多产业园区及商务楼宇,如汉口商务区、黄鹤楼商务区等等,这些都给商家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与条件。武汉的位置非常优越,它是长江经济带的重要节点,长江作为中国最长的河流之一,流过武汉市区,把武汉与全国联通。同时,武汉还位于汉水和长江的交汇处,这使得武汉成为一个重要的水运中转站。武汉还有三大铁路集结站,是从南到北、从东到西的铁路运输的必经之地。
武汉的气候温和湿润,四季分明。夏季炎热潮湿,冬季寒冷多雨。春夏之交,樱花、桃花绽放,吸引了众多游客。同时,武汉还拥有许多自然和人文景观,包括东湖、黄鹤楼、武汉长江大桥、古琴台、汉口江滩等。武汉还是一个重要的经济中心,拥有重要的工业和商业基础。武汉的制造业、高科技产业、金融和物流等领域正在迅速发展。近年来,武汉正在努力发展成为一个国际化城市,招揽更多的外资和人才,并且努力推进城市绿色化和可持续发展。
总之,武汉城市位于长江中游,是一个历史悠久、拥有重要水陆运输节点、富有人文自然景观、经济发达和国际化发展前景广阔的城市。
江岸区城市规划最早可追溯到清朝时期,为武汉市商业中心、交通要道、商贾荟萃、人口众多。清代,江岸区城市规划以商业、交通为主,大街小巷宽敞明亮、店铺鳞次栉比、码头船只车水马龙。民国时期,江岸区城市规划建设启动,一大批现代化建筑及公共设施陆续于此建成,如武汉大学、武汉市图书馆及汉口火车站。这时江岸区城市规划以现代化建筑与公共设施为主,城市形态与功能也开始逐步现代化。
图1. 历史沿革图
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江岸区开始进行城市规划和建设,大量的现代化建筑和公共设施开始在这里建设。这时江岸区城市规划以工业与公共设施为主,城市形态与功能也开始逐步工业化、现代化。如武汉钢铁公司、武汉汽车制造厂、武汉轻工业学院以及江岸区其他一些较大的工业及教育机构都开始建设,与此同时,一大批公共设施及住宅也开始涌现(见图1)。
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江岸区开始进行城市规划和建设,城市形态和功能开始逐渐多样化。这时江岸区城市规划多以商业与文化为主,一大批商业中心、文化中心及高档住宅陆续在此建设。如武汉广场、武汉CBD。武汉市博物馆等大型商业及文化设施初见端倪,与此同时,一大批高档住宅及写字楼也相继动工兴建。
21世纪江岸区城市规划与建设步入新阶段,城市形态与功能也开始逐步向多元化、智能化发展。这时江岸区城市规划基本上都是围绕智慧城市展开,一大批智能化设施、科技创新中心等都在此启动建设。如武汉光谷科技园、武汉未来科技城这些大型科技创新中心初现端倪,与此同时,一大批智能化设施与智慧城市建设也在起步。整体上看,江岸区城市规划与建设有一个由以商业、交通为主,以工业、公共设施为主,向以商业、文化为主,最终向以智慧城市为主发展的演进历程。江岸区城市规划与建设一直重视对该区历史文化特点与城市形象的保护与开发,重视推动智慧城市的建设,从而为居民提供高质量的城市生活与服务 [
受新型城镇化驱动,很多城市历史街区都遇到了空前挑战与窘境。一方面,城市化迅速推进带来城市扩张与更新,很多陈旧的建筑与历史文化遗产都面临拆迁或重建的厄运。另一方面,历史街区在保护与修缮过程中又面临经费不足、技术难点、管理混乱等诸多困难与挑战。这些问题既关系到历史街区文化与历史价值的发挥,又关系到整个城市形象与文化氛围的营造。为此,有必要加强对历史街区保护与改造的重视,强化管理与投资,还需创新思维与手段,发掘其潜能与价值,使之在城市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在新型城镇化的大环境中,很多历史街区都遇到不少的困境。
一是一些历史街区居民有迁离倾向。在城市不断发展过程中,传统历史街区已经渐渐不能适应现代生活所需,如交通、医疗、教育设施不足。
二是历史街区物业管理压力大。历史街区房屋年久失修,维护费用昂贵,而传统建筑结构存在防火、抗震隐患,需花费较多资金与技术对其进行修缮与维护。
三是历史街区文化保护与利用面临着不少问题。历史街区中蕴藏的文化价值与历史遗产是城市文脉与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内容,但因缺乏行之有效的管理与保护机制而备受关注,很多历史建筑都在遭受着损坏或者消失,文化资源在使用与发展过程中遇到了难题。
最后是历史街区在规划与管理中出现了一些问题。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对历史街区与其周边环境之间的和谐与统筹要求更精细地规划设计,与此同时,对历史街区内部商业、旅游等各项功能进行合理地布局与管理 [
受城市更新政策驱动,历史街区的发展呈如下态势:规划与设计趋势:中国城市发展进入存量时代,“城市更新”不仅是建筑规划时代变迁的契机,更是顺应经济民生发展潮流的产物,而“历史文化街区等”则作为近年来我国“城市更新”进程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种载体,相信其未来发展依然跳脱不了中国经济大环境的走向。由旧改模式向有机更新转变:从规划模式来看,历史文化街区由早期的大范围“旧改”和“城市的再开发”的更新方式转变为现在越来越多地使用小范围滚动更新方式、强调有机更新的渐进式模式或点状针灸的“插入式”模式。历史价值得到较好的保护,有利于公众的参与和可持续的发展。达到文化加商业双赢:历史文化街区业态配比需遵循商业原则与文化传承原则。每一个历史街区,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总会形成一些老字号 [
要增强历史街区活力就必须运用各种策略。一是要提高历史街区交通与交通安全。由于历史街区一般街道较窄、停车场数量有限、交通拥堵、交通事故等现象屡见不鲜,从而需要为历史街区提供更多的停车场,完善步行及自行车道以及完善交通组织等措施。其次,促进历史街区经济发展。历史街区多为独特的旅游景点,因此可从商业政策制定、商业支持、旅游宣传等方面拉动经济发展。例如,可通过组织文化、商业活动来吸引旅游者在历史街区消费。
三是要改善历史街区居住环境等。历史街区的居住环境对于增强街区的核心活力具有重要意义,从而从改善公共设施、提供公共绿地和降低噪音、改善空气质量等途径来改善居住环境。这些举措可使居民能够在更适合居住与工作的环境下居住,增强历史街区吸引力。四是要增强历史街区社区参与。历史街区是街区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它需要街区中居民的共同参与和支持。在此背景下,可采取举办社区活动、开展社区服务,向居民征求意见等措施,强化社区参与。这样能够使社区居民对历史街区文化与历史有更深入的了解,提高居民对历史街区认同与参与程度。最后可加入文化及商业活动,以吸引多至历史街区。这些活动可以丰富历史城市再开发的更新方式转变为现在越来越多地使用示范街区的文化内涵和商业氛围,进而吸引更多地游客和居民前来参观和消费。这些战略可着眼于改善历史街区交通、经济、居住环境与社区参与及增加文化与商业活动来增强其活力与魅力 [
该片区处于长江滨江区域内,但是受历史原因及城市化进程等因素的制约,滨水公共空间同自然环境之间缺少有效衔接与整合。具体体现如下:
一是滨水公共空间在布局与设计中对自然环境考虑不足。该片区滨水公共空间几乎没有以自然环境为对象进行设计规划,造成公共空间与自然环境缺少有效衔接与互动。
二是滨水公共空间景观与功能与自然环境适应性不足。该片区滨水公共空间的许多景观及功能设计与自然环境适应性不强,造成了公共空间和自然环境之间的矛盾冲突。
三是滨水公共空间管理与维护中自然环境保护与管理的缺失。该片区滨水公共空间内许多管理维护措施对自然环境缺乏保护与管理,造成公共空间与自然环境间环境污染及生态破坏现象(见图2)。
图2. 问题分析图
该片区公共空间设计与规划对社会生活考虑不足,造成了公共空间和社会生活相互分割、孤立。
一是片区公共空间中缺少社交与互动场所。该片区域内公共空间几乎没有以社交、互动为目的地设计规划,致使公共空间缺乏与社会生活的有效连接与互动。
二是片区公共空间功能与服务多样化缺失。该片区公共空间存在诸多功能与服务缺乏多样性与创新性的问题,致使公共空间不能满足不同群体的要求与期待。
三是片区公共空间管理与维护中社会参与与共治不足。在片区公共空间的治理与维护上,社会参与、共治等机制与举措较少,造成了公共空间对社会生活的异化与隔阂。
一是片区公共空间历史文化积淀不足。该片区域内公共空间几乎没有历史与文化积淀,造成了公共空间与居民感情共鸣与认同不足。
二是片区公共空间人性化与舒适性设计不足。该片区公共空间的设计与规划有相当一部分缺少对住户需求与预期的考量,使得公共空间不能满足住户情感上的需求与预期。
三是该片区公共空间管理与维护中居民参与与共治不足。在片区公共空间的管理与维护上,鲜有居民参与及共治机制及举措,造成了公共空间对居民的疏离与隔阂。
一是片区公共空间对历史文化传承与整合不足。片区公共空间内几乎没有对历史文化进行传承与整合,造成了公共空间对其历史文化更大的隔断与异化。例如在该片区滨江公园内,虽存在部分历史文化遗迹但并未被完全保护与利用,致使历史文化价值得不到彰显与传承。
二是片区公共空间对现代文化创新与整合不足。该片区域内公共空间许多设计规划都缺少现代文化创新与融入,造成公共空间与现代文化有很大隔断与脱节 [
加强滨水生态的保护,运用生态工程手段维护河道水质,保障生物多样性。如滨水公园内可修建人工湿地、植物过滤带及生态工程设施以净化河道水质,增加生物多样性。设计具有消纳雨水、促进径流渗透的绿色基础设施,延缓城市热岛效应,降低滨水区域洪涝灾害风险。比如滨水公园内可修建雨水花园和雨水收集池,对雨水进行收集利用,以缓解城市排水压力及水资源浪费。另外,通过对植物景观进行设计与创造,提高滨水公共空间绿化率及美观度。如滨水公园内可栽植多种乔木、灌木、花卉等,营造出充满绿色与花香的滨水公共空间。
改进与加强公共设施建设,提高场地便利性与舒适性。如滨水公园内可修建公共厕所、休息亭、游乐场等公共设施以满足公众对公共空间的基本要求。二是通过景观设计与创造,提升场所美观度与舒适性。如滨水公园内可栽植多种乔木、灌木、花卉等,营造出充满绿色与花香的滨水公共空间(见图3)。
图3. 策略生成图
另外,还可通过对公共艺术进行设计创作,增加场所文化内涵与艺术氛围。如滨水公园可布置雕塑、壁画等公共艺术品以丰富场地文化内涵与艺术氛围。
设计具有开放性与多功能的活动空间来满足大众多样化的社交、休闲、文化、健身等需求。如滨水公园内可布置开放式广场、运动场地和文化展示区等多功能活动空间以适应不同群体的需要。积极开发滨水景观,设置观景平台、休闲步道等,满足市民观河景、亲水游乐的需求。如滨水公园内可布置观景平台、休闲步道、游泳区,以使人们能更好地欣赏滨水景观,亲水游乐。
对滨水公共空间及功能布局进行优化的目的在于提升空间使用效率、舒适度及吸引力,对此可结合场所理论进行滨水公共空间功能分析,从而达到如下目的:确定每一类空间功能定位:在滨水公共空间现状调查与需求分析的基础上,明确每一类空间在休闲娱乐、文化展示与生态保护方面的功能定位。保证各类空间在功能上互为补充、相互支持,增强空间综合利用效果。优化空间组织结构:依据场所空间模式及功能定位合理设计空间组织结构,使各功能空间协调交通流线。这样既利于提升空间利用效率和舒适度,又利于增加空间可达性、连通性,便于游客及市民出行。
加强空间特色及质量:确保功能布局合理的前提下进一步加强滨水公共空间特色及质量,例如通过导入地域特色文化元素、绿色生态景观来增强空间吸引力及辨识度。强调人性化设计:空间布局与设计充分考虑到人的规模、需求与感受,例如设置适宜的座椅、遮阳设施以增加空间舒适度与满意度。保障空间可持续发展:滨水公共空间及功能布局优化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其生态环境、资源保护及长远发展,以保障其可持续发展。
成立场所管理委员会以鼓励市民参与公共空间之规划、兴建、管理与维修。这能够使大众对场地有更多的认识,还能使大众参与场地的管理与维护,继而提高场地使用效率与管理水平。借助社交平台或者APP收集公众意见与建议,从而形成共建共治场所管理机制。借助社交平台或者APP能够使大众更便捷地发表自己的看法与建议,还能使大众更了解现场的状态,增加大众参与现场的程度与满意度。通过开展各类文化活动、社交活动,提高场地互动性。比如滨水公园内可开展音乐会、文艺演出、户外运动等多种活动以吸引更多的市民参与其中,提高场地的互动性及活力。
本论文聚焦于城市滨水公共空间,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炼其特色和潜力,明确场所理论在此背景下的实践价值。场所理论有待深入了解与学习,通过场所理论的研究与把握,我们能够更深入地了解城市滨水公共空间所具有的特点与潜力,也能更好地引导城市滨水公共空间更新。可引入专业团队,帮助滨水区域的各相关单位及市民理解和掌握场所理论、形成共识、形成协同发展动力。专业团队可通过组织培训班、讲座等方式向大众及相关组织介绍场所理论基本概念及实践运用,还能帮助大众及相关组织加深对场所理论的理解与运用。另外,通过实践应用也能强化场所理论的认识与运用。如在更新城市滨水公共空间时,可依据场所理论指导,从空间布局、景观设计以及公共设施上加以优化完善,以期提升城市滨水公共空间利用效率与美观度。最后还要经常总结与评价场所理论,以便不断改进与完善其实际应用效果。比如可对已建成的城市滨水区公共空间更新改造工程进行评价与归纳,找出其中存在的问题与改进之处,还可收集市民反馈信息,不断改进与完善场所理论在实际中的运用效果 [
结合滨水区域特色与优势统筹规划,塑造独特场所品牌。比如,可依据滨水区域自然环境、历史文化、地理位置等特征来设计独具特色的场所品牌形象与标志,从而凸显滨水区域特色与优势。运用多种途径向公众传递滨水公共空间品牌形象,提高公众的认可度与参与度。比如可通过组织各类文化活动、社交活动、艺术展览等来向公众展示滨水公共空间品牌形象与特征,还可通过社交媒体进行展示、宣传海报等为宣传手段,使人们更加认识并认同滨水公共空间品牌形象。
另外,也可通过和本地企业、商户等进行合作来宣传滨水公共空间品牌形象。比如,可联合本地餐厅、咖啡店及其他商户在滨水公共空间中推出主题菜品和主题咖啡,从而提升公众对滨水公共空间的品牌形象感知及认可。
最后还要定期评价并完善滨水公共空间的品牌形象,从而不断地完善与提升品牌形象推广效果。比如可通过公众调查和社交媒体反馈来收集公众对于滨水公共空间品牌形象塑造的反馈信息,找出问题所在并进行改善,同时还能根据公众的需求与反馈不断改善与提升滨水公共空间品牌形象。
凸显滨水区域历史文化与地理特色,对历史建筑、传统文化场所进行保护和利用,彰显城市魅力。经常举行各种与本地文化有关的赛事,例如音乐会、戏剧表演及民间艺术展示,使公众对本地文化有更多的认识及喜爱。同时,这些活动还能吸引游客和展示城市独特的魅力。另外,也可邀请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人参加活动以推动地方文化传承和发展。
为使公众在滨水公共空间内获得更舒适的使用感受,要根据人流量及功能需求设置充足的休息座椅、公共卫生间、自行车停放设施及其他基础服务设施。与此同时,为方便更多的人对滨水公共空间的利用,应提供无障碍的通道与设施以关爱老人、小孩及残疾人群。比如在空间设计上增加无障碍通道、安装专用座椅和导盲犬通道,让滨水公共空间变得更宽容。
本论文聚焦于城市滨水公共空间,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炼其特点和潜能,明确场所理论在此背景下的实践价值。并以此为依据,提出以场所理论为基础,以空间布局、景观设计以及文化传承为3个层次的城市滨水公共空间再生策略,本文就如何提升城市滨水公共空间利用效率与空间品质、强化美学价值与文化内涵、如何通过文化传承提升历史文化与地域特色等问题进行了论述。研究结果表明:以场所理论为基础的城市滨水公共空间更新策略是可行且实用的,能有效提高其使用价值与文化价值,值得推广,还有助于城市规划和城市设计的创新发展。本文的研究结果对于提升城市空间质量和价值,围绕“滨水生态、滨水文化、滨水居住”和滨水空间地段进行城市更新规划单元,通过调研空间资源底数和历史遗留问题突出滨水特色,注重历史文脉保护、延续,注重实施导向和生态保护、激活滨水空间以塑造地域特征高质量城市空间场域,提出针对性方案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但本研究仍有研究范围受限、数据来源不全面等不足,有待后续研究进一步改进与深入。因此,今后研究可进一步拓展研究范围、加强数据收集与分析、深入挖掘场所理论对武汉市城市滨水公共空间再生的影响,以期对城市规划、城市生活改善等方面提供更多的参考及借鉴。
左先金,吴 波. 武汉历史街区城市更新改造——城市滨水公共空间设计研究Urban Renewal and Renovation of Wuhan Historical Block—Research on Design of Urban Waterfront Public Spaces[J]. 城镇化与集约用地, 2024, 12(01): 37-46. https://doi.org/10.12677/ULU.2024.12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