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SER Geographical Science Research 2168-5762 Scientific Research Publishing 10.12677/GSER.2024.131017 GSER-82145 GSER20240100000_56606389.pdf 地球与环境 世界遗产视角下乌孙古道的申遗策略与可持续发展 Application Strategy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Wusun Ancient Roa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World Heritage 广昊 1 2 null 伊犁师范大学旅游与历史文化学院,新疆 伊宁 21 02 2024 13 01 181 188 © Copyright 2014 by authors and Scientific Research Publishing Inc. 2014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本文从世界遗产视角出发,对乌孙古道及其沿线的自然和人文景观进行了全面的研究。利用奥维互动地图,对乌孙古道的地理位置进行详细展示。通过对比性研究,论述乌孙古道符合世界遗产的遴选标准,符合申遗条件,提出申报世界遗产的可行性。并且针对乌孙古道保护和发展所面临的问题,提出了立法保护、完善基础设施、推进数字化建设、开展遗产旅游等措施,使乌孙古道走向绿色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World Heritage, this paper makes a comprehensive study of the natural and cultural landscape along the Wusun Ancient Road. This paper uses the Aowei interactive map to provide a comprehensive illustration of the geographical location of Wusun Ancient Road. Through comparative study, the paper puts forward that the Wusun Ancient Road meets the selection criteria of World Heritage, meets the requirements of applying for World Heritage, and the feasibility of applying for World Heritage. In view of the problems faced by the 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Wusun Ancient Road, measures such as legislative protection, improving infrastructure, promoting digital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ing heritage tourism are put forward to lead the Wusun Ancient Road towards a green, healthy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乌孙古道,文化景观,可持续发展,申遗,遗产旅游, Wusun Ancient Road Cultural Landscap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ppling for World Heritage Heritage Tourism
摘要

本文从世界遗产视角出发,对乌孙古道及其沿线的自然和人文景观进行了全面的研究。利用奥维互动地图,对乌孙古道的地理位置进行详细展示。通过对比性研究,论述乌孙古道符合世界遗产的遴选标准,符合申遗条件,提出申报世界遗产的可行性。并且针对乌孙古道保护和发展所面临的问题,提出了立法保护、完善基础设施、推进数字化建设、开展遗产旅游等措施,使乌孙古道走向绿色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关键词

乌孙古道,文化景观,可持续发展,申遗,遗产旅游

Application Strategy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Wusun Ancient Roa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World Heritage<sup> </sup>

Guanghao Ding

School of Tourism, History and Culture, Yili NormaI University, Yining Xinjiang

Received: Dec. 29th, 2023; accepted: Feb. 24th, 2024; published: Feb. 29th, 2024

ABSTRAC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World Heritage, this paper makes a comprehensive study of the natural and cultural landscape along the Wusun Ancient Road. This paper uses the Aowei interactive map to provide a comprehensive illustration of the geographical location of Wusun Ancient Road. Through comparative study, the paper puts forward that the Wusun Ancient Road meets the selection criteria of World Heritage, meets the requirements of applying for World Heritage, and the feasibility of applying for World Heritage. In view of the problems faced by the 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Wusun Ancient Road, measures such as legislative protection, improving infrastructure, promoting digital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ing heritage tourism are put forward to lead the Wusun Ancient Road towards a green, healthy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Keywords:Wusun Ancient Road, Cultural Landscap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ppling for World Heritage, Heritage Tourism

Copyright © 2024 by author(s) and beplay安卓登录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1. 引言

世界遗产是指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文化与自然遗产,是大自然和人类留下的最珍贵的遗产,需要作为整个人类遗产的一部分加以保护。世界遗产分为文化遗产、自然遗产、文化和自然双重遗产,其中部分世界遗产同时属于文化景观遗产。“文化景观”这一概念是1992年12月在美国圣菲召开的第16届世界遗产大会上提出并纳入《世界遗产名录》中的,文化景观代表“自然与人类的共同作品” [ 1 ] 。中国作为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拥有浩繁的遗产资源,遗产类型多样,各处历史古道也是遗产的重要内容。古道是指近代以前人们开发通行或自发形成的、对于古代社会经济发展具有强大推动作用的道路,是能够反映当时政策环境、社会交往、经济发展、科技水平状态的物质载体 [ 2 ] 。中国新疆与中亚地区历史悠久,众多民族迁徙至此,并发展壮大。高耸的天山山脉屹立于新疆,将新疆分割为南疆北疆两部分,形成了一道难以逾越的屏障,为天山南北的交流交往造成了极大困难。西域的先民们凭借着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开发出乌孙古道往来于天山南北。众多的文明古国已经烟消云散,但他们所使用的道路却为这些古国的贸易、军事和移民活动提供了依据。乌孙古道有着重要的历史价值、自然美学价值和文化价值,应当重视对于乌孙古道的保护与开发,充分发挥其经济效益。

2. 研究区概况

文化景观遗产作为一种特殊的遗产类型,它的提出有助于扩大世界文化遗产的概念和内涵,代表了人类与自然的相互作用与关联,与其他遗产类型相比,文化景观遗产更强调人类与自然的相互作用和人类与自然和谐的可持续发展 [ 1 ] 。乌孙古道不仅有深厚的历史底蕴,还有秀美的自然风光,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典范。对于乌孙古道的定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如图1所示,广义上的乌孙古道,包括乌孙国到龟兹国穿越天山南北的多处古道,涵盖了夏塔古道、孟克特古道等古道,以及现在的217国道(独库公路)等道路。狭义上的乌孙古道,则是指从琼库什台至黑英山的这段路线,因其经过包扎墩达板,又称包扎墩乌孙古道。

2.1. 乌孙古道的历史背景

据史书记载,古代塞种、月氏、乌孙、匈奴、突厥、蒙古等游牧民族都曾在伊犁河谷有过较长时期的活动,并留下了丰富的文物遗存。因此,研究新疆古代游牧民族的历史,伊犁地区是一个重要区域 [ 3 ] 。在天山以南也不乏有龟兹、蒙古、维吾尔等民族徙居于此。乌孙作为中国历史悠久的民族,是乌孙古道较早的开发者,龟兹也同样是曾经的西域大国,是丝绸之路的交通枢纽,是西域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二者都在中国古代历史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从国内历史文献的记载来看,乌孙原是我国西北地区的古老民族,约在西汉时西迁至伊犁河流域,其所建立的乌孙国为汉代西域的第一大国 [ 4 ] 。但之后乌孙国发生内乱,并且不断衰弱。东晋十六国时期,乌孙为柔然所逐,南徙帕米尔高原,逐渐消失于历史舞台 [ 5 ] 。早在西汉时期,乌孙古道就已经得到使用,是乌孙国对外交流的重要通道,也是重要的军事通道和贸易通道。乌孙国是汉时西域大国。汉武帝为联合对抗匈奴,曾又两度远嫁皇室孤女刘细君和刘解忧,与乌孙和亲,解忧公主的女儿弟史公主,通过翻越天山和龟兹王联姻,都曾利用乌孙古道。

图1. 乌孙古道地理位置

夏塔古道是古代伊犁至阿克苏的交通枢纽,夏塔古道的木扎尔特达坂是唐代著名的弓月道的必经山口,在民间交往、贸易、军事和外交上都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夏塔是古丝绸之路北道连接南北疆的重要的通道,唐僧西天取经、张骞两次出使西域走的都是夏塔古道,据记载,唐玄奘去天竺国西行翻越的“凌山”就是夏塔古道 [ 6 ] 。夏塔古道保存了众多历史古迹。在夏塔谷口发现了细君公主墓,是细君公主远嫁乌孙和亲的实证,在夏塔河形成的冲击平原上坐落着乌孙古墓群、草原石人、格登山记功碑、夏塔古城遗址和波马古城等遗迹。在夏塔古道哈达木孜大达坂和木扎尔特山口附近有许多维吾尔文字和三区革命军徽记的石刻,石刻记录了1945年三区革命维吾尔军由此进军南疆阿克苏的军事行动。

包扎墩乌孙古道至今仍存大量的军事设施,有博孜克尔格古营盘、戍堡遗址,还有众多的岩画、墓葬和石人。还发现了东汉时期的碑刻,名为“刘平国治关亭诵”,佐证了包扎墩乌孙古道的存在与使用。刘平国刻石现位于乌孙古道南端黑英山乡峡谷口的岩壁上,书体为汉隶体,舒朗秀丽。它见证了一千八百余年的历史沧桑,可见汉代对西域的重视。它是我国民族史上非常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活化”了一段历史,为研究西域文化交流和汉代书法艺术源流的发展演变,提供了难得的文献实物 [ 7 ] 。此道汉代起至清、民国时均有通行,清政府平息大小和卓叛乱时还曾利用道。古道北侧的入口是琼库什台,琼库什台村是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游牧民族定居最早的村落之一,建筑技术和施工技艺等仍然都保持着传统建筑文化的印迹,历史信息丰富,具有较强的原真性,是至今伊犁河谷保存完好的一个木构建筑群 [ 8 ] 。

今天的217国道(独库公路),也是一条古老的通道,是古丝绸之路北线与中线的交通线路之一。在汉代时,北通乌孙,南接龟兹,是当时频繁使用的道路。留存有龟兹故城遗址反映出了龟兹的历史、军事和社会状况。还有克孜尔尕哈烽燧遗址(Kizilgaha Beacon Tower)、苏巴什佛寺遗址(Subash Buddhist Ruins)、克孜尔千佛洞遗址(Kizil Cave-Temple Complex)等古迹。显示出217国道(独库公路)作为历史时期重要交通路线的辉煌,有宝贵的历史价值。独库公路被誉为“英雄之路”。修建伊始,独库公路作为由国务院、中央军委下令修建的战备国防公路,1974年修建,经过9年艰苦奋斗,1983年9月建成通车 [ 9 ] 。孟克特古道更是被认为是乌孙西迁伊犁河谷所使用的道路,见证了乌孙族的迁徙。沿着这条古道,上世纪70年代中期曾修建了国防公路,原本作为独库公路伊犁段的前身公路,后因当地自然条件恶劣和交通条件改善等原因被废弃,现在古道上仍有明显的公路痕迹。

乌孙古道是当地非物质文化的载体。新疆天山是我国的五大牧区之一,当地的牧民逐水草而居,根据自然条件划分出了春、夏、秋牧场,每当季节变换,牧民便更换牧场,转移到水草更加丰茂的地区。部分牧民依托乌孙古道进行转场,体现了天山以北季节性轮牧的传统。季节性轮牧有利于草场的恢复,保护了草场的生态,是当地牧民长期从事游牧的经验和智慧的结晶,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世居于此的民族,保留了众多文化传统和习俗,遗留了哈萨克族毡房的制造技艺、刺绣、骑射和歌唱舞蹈等技艺。

乌孙古道是古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联通天山南北,北衔准噶尔盆地,南控塔里木绿洲,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起到重要的作用,为西域与中原地区的交流和统治提供了有力证据。乌孙古道作为沟通新疆南北交通要道,留下来了无数佳话美谈,遗留了众多的历史古迹,印证着多民族文化的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事实,展现了乌孙古道深厚的历史底蕴。建国以后由于天山南北公路交通状况的改善,部分古道也逐渐废弃鲜有人烟。

2.2. 乌孙古道的自然状况

夏塔古道经过了夏塔景区和托木尔–汗腾格里地区。夏特可以说是欧亚大陆腹地野生生物物种的基因库,植被物种丰富而稀有,弥足珍贵。原始森林类型保存完整,松树类型齐全,植被是整个天山森林生态系统最为典型的代表。森林公园有1000余种高等植物,野生动物种类丰富,陆栖脊物有152种还有各类昆虫196种,这里不仅有松鼠(Sciurus vulgaris)、旱獭(Marmota bobak)、雪兔(Lepus timidus)、雪鸡(Tetraogallus himalayensis)等动物出现,还栖息有雪豹(Panthera uncia)、北山羊(Capra sibirica)、盘羊(Ovis ammon)等国家珍稀野生动物,国家重点保护动物就达30余种 [ 6 ] 。托木尔—汗腾格里地区是三大山地冰川分布区之一,是天山最大的冰川作用中心,区内冰川类型多样,包括山谷冰川、冰斗谷冰川、冰柱冰川、悬冰川、斜坡冰川等。保护区中的积雪终年不化,冰蚀地貌显著,冰碛地貌发育良好。片区的天山南坡有一系列完整的垂直自然带谱,在山麓,大片干旱草原维持了原有的生态(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https://whc.unesco.org整理)。

包扎墩乌孙古道的北侧入口琼库什台,处于喀拉峻遗产片区内。喀拉峻地处伊犁河流域,是新疆天山面积延伸最宽广的山地草甸草原带,它囊括了高山、冰川、雪峰等多种自然景观,它是中天山遗产最核心所在 [ 10 ] 。古道内拥有草原、密林、雪山、冰川、湖泊、河滩、断崖等各类景观,其中包扎墩达板、堰塞湖天堂湖和乳白色的河流风景尤美。

217国道(独库公路)沿线途径独山子大峡谷、乔尔玛风景区、唐布拉百里风景区、那拉提草原、巴音布鲁克天鹅湖风景区、巴音布鲁克草原、库车大峡谷等景区,拥有高山、雪山、河流、湿地、森林、山地草原、河谷草原、戈壁荒漠、峡谷地貌、雅丹地貌、冰碛湖等地貌景观。独库公路也是天然动植物宝库:亚高山草甸植物、禾草草甸草原植物、天鹅(Cygnus)等野生动物,出产雪莲(Saussurea involucrata)、贝母(Fritillaria walujewii)等名贵药材 [ 11 ] 。孟克特古道中,孟克特山岭海拔近4000 m,终年积雪,有着独特的冰川景观。还有堰塞湖、雪山、草原、花甸、溪流、温泉、松林等自然景观,各种美景交相辉映。唐布拉草原海拔为2520 m,拥有呈碱性的温泉水,温度约为38℃~40℃,PH值约为8.6~9.0。温泉水内富含多种矿物质,符合国家医用矿泉水的标准 [ 12 ] 。

3. 乌孙古道申报世界遗产的策略与遗产价值

对比世界遗产委员会的10条遴选标准,乌孙古道满足(ii)、(iii)、(v)、(vi)、(vii)。(ii):乌孙古道是新疆与中亚历史上地跨天山南北的重要交通路线,体现了多民族文化的交流。这些交流交往活动对建筑和城市规划、商品贸易、民族文化和宗教信仰有深远影响。(iii):乌孙古道及其周边古迹也为历史上乌孙国和龟兹国等众多西域文明古国的存在和交往提供了有力的证据,见证了天山南北各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以及社会发展。(v):乌孙古道是连接伊犁河谷与塔里木盆地的重要贸易路线,见证了天山季节性轮牧的文化传统。乌孙古道的开发与使用充分利用了当地的地形条件和气候条件,连接了天山南北各游牧文明和农业文明,是新疆与中亚历史上贸易路线开发的杰出范例。(vi):乌孙古道见证了张骞出使西域、细君公主和解忧公主远嫁乌孙和亲和唐玄奘西取真经等历史事件,佐证了乌孙的迁徙和汉唐以来历代中原政权对西域的交流与经略。(vii):乌孙古道有丰富的垂直带谱,拥有及高山、峡谷、雪山、草原、湖泊、河流、湿地、森林、戈壁荒漠、雅丹、冰川、雪峰、堰塞湖、温泉等自然地貌,还有众多珍稀的动植物。世界遗产的平衡性发展已成为国际关注的焦点,世界遗产委员会大力提倡、鼓励遗产种类的丰富多样化 [ 13 ] 。乌孙古道,是新疆众多古道的典型代表,符合真实性(Authenticity)和完整性(Integrity)的原则,乌孙古道的申遗将填补我国以古道作为世界遗产的空白。同时,乌孙古道连接了丝绸之路的北道与中道,乌孙古道在政治、经济、文化上都与丝绸之路有很强的相关性,因此可以将乌孙古道作为丝绸之路新疆段的扩展项目来申报。由此可见乌孙古道申遗具有极高的可行性。

乌孙古道的遗产价值突出。乌孙古道历史跨度达到两千余年有不可替代的历史价值,使用和开发历史悠久,见证了历史上许多重大事件,连接了丝绸之路的北道与中道,是中华民族历史和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乌孙古道具有重要的美学价值、观赏价值、生态价值、历史价值、科研价值和经济价值的活态遗产。乌孙古道是各民族文化交流和交融的典型体现,凝聚积淀了丰富独特的多民族文化,乌孙古道的开发也有利于增强各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信心,增强各族人们保护和传承本民族文化的使命感。乌孙古道串联了自然景观、文化古迹和古村古城,连接了天山周围多个单体、静态的遗产,是重要的群体遗产,有较高的活化利用价值,经过科学开发和合理规划,有望将乌孙古道打造为当地经济发展的引擎,促进天山南北整体统筹协调发展。

4. 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策略 4.1. 立法保护

新疆存在众多立法保护问题,法律法规的颁布较为滞后,地方具有针对性的法律缺位,缺少针对乌孙古道的全局性、全方位和综合性保护法规,规章大多只停留在政策性层面,许多法律法规不明确,没有解决保护遗产过程中的诸多技术问题、体制问题和管理经营问题,没有规定遗产保护的权利与义务的规范和法律责任的落实,许多景区跨越多个地州,法律法规存在衔接和协调问题,不利于统一协调管理。乌孙古道虽然受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等法规的保护,其中独库公路还受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道路运输服务“十四五”发展规划》等政策性法规的保护,但大部分地区相关保护法规缺位,存在文物古迹保护不善,驱车倾轧草地,不收纳垃圾等破坏生态环境等行为,缺乏立法保护和管理是导致出现生态和保护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

科学地保护和开发世界遗产的科学、教育、文化和旅游资源,是带动国家和地区的文化 、经济和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 [ 14 ] 。因此乌孙古道要充分学习和借鉴国内外遗产保护的杰出范例,推进乌孙古道遗产保护法律的完善。顺应世界各国遗产保护和管理机制改革的趋势,积极与国际接轨,吸收、借鉴和学习国外科学先进的遗产立法经验,推进国外概念的本土化研究。从我国遗产保护和管理的现实需要出发,出台全面、综合的保护措施。注重不同地州法律的衔接,因地制宜,分类保护,加强执法力度,落实法律法规的实施,提高群众保护遗产的积极性。明确法律法规,增强文化遗产法规的可操作性。设立对应的机构管理,收取一定的保护和管理费用,各景区共同管理、共同开发、共同保护,形成针对遗产保护的合力。建立长效保护机制,促进遗产保护事业的绿色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4.2. 完善基础设施,提高服务质量

乌孙古道存在自然条件恶劣,交通条件差,配套设施不足,环境保护不力,安全隐患多等问题。乌孙古道海拔起伏大,地形崎岖,自然灾害频发,水文条件复杂,气候变换快差异大。因此基础设施条件差,建设难。包扎墩乌孙古道甚至还未铺设公路,只能依靠徒步或骑马穿行,可进入性差。其它地区也存在道路承载能力差,路面硬化不足等问题。大部分地区卫生间、加油站、停车场等配套设施不足。游客随意扔垃圾,翻越防护栏和栅栏。

应对上述问题,各景区应当建设必要的基础设施。建设游客接待中心、停车场、公共卫生间、垃圾箱、餐馆和旅舍。修建必要的道路、防护栏、索道和桥梁,搭建标准化旅游标识牌。投放数量足够的区间车,增加相关工作人员,加强对游客的管理和服务,保证景区高效运作。全方位覆盖网络,推动信息化建设。排查相关安全隐患,确保相关救援和消费设施设备齐全,预备救护车、消防车、直升飞机等设备,提高应急救援效率。完善相关旅游配套设施和生活服务配套设施,适当开发旅游项目,重视提高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串联景区,整合沿线资源。将乌孙古道建设成为精品旅游区,增强游客的体验感、舒适度和满意度。

4.3. 推进乌孙古道旅游资源数字化建设

乌孙古道内部与周边有丰富的文物古迹,部分古迹因保护不善已经难以再现当年光景,同时乌孙古道在旅游开发、经营管理和安全保障等方面也面临众多困难,为了更好地保护和宣传遗产资源,推动消费升级和社会共享,应当对乌孙古道进行全面的数字化转型和信息化建设。

在遗产保护方面,要重视对文物古迹进行扫描、测绘和考证,以及相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对相关遗产资源数据进行标准化、全方位的采集,以权威可信的文献和史料为依据,开展文物古迹的数字化修复,构建电子模型,真实反映遗产资源信息,不断对遗产资源进行归档和信息整理,建设动态化管理的遗产资源数据库。

在旅游开发方面,对乌孙古道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和贸易往来的场景进行模拟,利用增强现实技术(Augmented Reality)和虚拟现实技术(Virtual Reality),进行虚拟场景建模,再现当时的历史场景,使游客获得直观地视觉听觉的体验。随着数字技术的进步,数字叙事已成为一种流行的媒介,可以在线和现场应用,与实体和虚拟访客建立联系,数字叙事正在增加游客的可访问性,并使用MR、VR或AR重建已灭绝的地点 [ 15 ] 。建设数字博物馆,让游客能够在线上观赏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激发游客旅游和保护遗产的积极性。

在经营管理和安全保障方面,搭建数字化旅游服务平台,提供旅游导览服务、电子向导服务、咨询服务和缴费服务等相关服务,利用大数据分析等数字化手段,对游客进行引流分流和游客容量控制。大量布设监控设备,监管游客与工作人员的行为,控制生态环境污染,监测路段安全状况,减少安全隐患。采用GPS定位技术,为游客提供导航服务,也便于救援工作的迅速开展。还可以采用网红直播、拍摄纪录片、无人机旅拍和制作游戏等方式,扩大知名度,做好线上营销。数字化技术的运用必须从重视“静态遗产”的保护,向同时重视“动态遗产”和“活态遗产”保护的方向发展,运用数字化技术仅仅只是一种新型手段,而保护文化的多样性、鲜活性和文化生态平衡才是最根本的目的 [ 16 ] 。

4.4. 开展遗产旅游,推进可持续发展

世界遗产的“真实性、完整性”准则,决定了旅游开发建设应以保证遗产资源的景观与生态安全为前提 [ 17 ] 。世界遗产的管理、保护和开发应从中国的国情出发,遵循立足保护、科学规划、合理开发、永续利用的原则 [ 18 ] 。乌古道开发时间晚、力度小,缺乏管理,经营情况混乱,因此重视对于乌孙古道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遗产旅游让游客获得对遗产景观与文化的体验,让旅游者明白遗产保护的重要性,认可对遗产的保护工作。同时也要求我们在不破坏遗产地生态的前提下,进行合理开发,做到保护与开发相平衡 [ 19 ] 。

保证乌孙古道遗产资源的真实性和完整性,注重乌孙古道的绿色健康发展。划定保护范围,建设控制地带,确保遗产安全。在不同地区应因地制宜编制保护规划,并将其作为一个整体对待,形成统一的保护规划,改革相关的保护架构,实施整体保护,最终实现多目标的多赢保护 [ 20 ] 。加强对工作人员的培训与对游客的监督管理,建设遗产保护标语,大力开展遗产教育,增强公众的遗产保护意识,使公众树立正确的遗产价值观。遵循“修旧如旧”的原则,修复周边遭到破坏的文物。拆除或整改与当地文化风格不协调的建筑,保持建筑风格一致。

加强管理经营,开展遗产旅游。规范行业准则,调控市场价格,打击高价乱象,推进生态旅游,挖掘文化内涵,凸显民族特色。划定门票、游玩项目、住宿和餐饮价格区间,整改清退漫天要价的商家。开展徒步旅行,马背旅行,推出徒步、骑马、漂流、攀岩和文艺表演等当地特色的娱乐项目。建设毡房木屋营地,餐饮和住宿要体现民族文化特色,开发传统手工艺品,大力销售土特产品。将沿线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有机结合,增强当地居民的遗产认同、文化自信,提高居民对当地发展的自信心和参与其中的积极性。注重旅游产品的特色化、多样化开发,打造出具有地域特色和民族文化的旅游品牌。游客既可感知独特地域文化、纯正民族文化,也可找寻多民族共同建设、共同繁荣的历史痕迹,在遗产主客互动中实现遗产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 21 ] 。当地居民是可持续旅游业发展的核心,因此遗产管理部门要充分倾听当地社区的意见,确保社区在当地的发展战略中具有重要地位 [ 22 ] 。引导居民全方位的参与,提高居民的普通话水平,改善人居环境,以人为本,充分发挥旅游的扶贫功能,使旅游发展红利和生态红利更多、更全面的惠及当地居民。要建立利益相关者的沟通和参与的渠道,提高利益相关着的参与能力 [ 23 ] 。开展公路旅游,适应自驾游的发展趋势,坚持“路景一体”的原则,使公路兼具通行与观光的功能。将重视乌孙古道的旅游业发展,加大推进力度。各景区协同治理,整体利用,相互配合,互利共赢。

6. 结论

乌孙古道是新疆与中亚历史上各民族文化交流和交融之路,是地跨天山南北的重要的经济贸易、政治、军事和民间交往通道。乌孙古道和周边古迹为乌孙和龟兹的存在和交往提供了有力证据,佐证了汉唐以来历代中原政权对西域的交流与经略,见证了张骞出使西域、细君公主和解忧公主远嫁乌孙和亲和唐玄奘西取真经等历史事件。因此本文通过对比其他相关世界遗产和古道,提出乌孙古道申请世界遗产的可行性,同时要把握申遗机遇,实现乌孙古道遗产价值。并且还针对乌孙古道保护和发展所面临的问题,本文提出了立法保护、完善基础设施、推进数字化建设、开展遗产旅游等措施,使乌孙古道达到绿色健康可持续发展,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引擎,促进天山南北整体统筹协调发展。

致谢

承蒙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孙克勤教授对本文的指导,特此表示感谢!

基金项目

本项研究得到重要启示专项(YSZJ2021004)和研究创新团队培育计划项目(CXSK2021014)基金资助。

文章引用

丁广昊. 世界遗产视角下乌孙古道的申遗策略与可持续发展Application Strategy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Wusun Ancient Roa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World Heritage[J]. 地理科学研究, 2024, 13(01): 181-188. https://doi.org/10.12677/GSER.2024.131017

参考文献 References 孙克勤, 孙博. 世界遗产[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20. 刘晓, 陈喻明. 国内古道研究概况、热点与趋势[J]. 建筑与文化, 2023(9): 109-112. 张玉忠. 伊犁河谷新发现的古城堡及相关遗迹[J]. 文博, 1990(2): 12-19. 刘露露. 基于数理统计学的乌孙墓葬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郑州: 郑州大学, 2017. 钱伯泉. 乌孙的种族及其迁徙[J]. 西域研究, 1997(4): 28-39. 徐平. 新疆伊犁夏塔森林公园生态旅游开发管理研究[J]. 现代营销(下旬刊), 2017(9): 194-195. 夏晓静. 天山乌孙古道上的汉代刻石——由一页新发现的手抄稿谈鲁迅收藏刘平国刻石拓本及相关文献[J]. 鲁迅研究月刊, 2023(8): 64-73. 丁玉珍. 原生态“历史文化名村”发展状况探究——以伊犁琼库什台村为例[J]. 民族论坛, 2013(10): 91-93. 白雪龙. 独库公路旅游线路开发与治理政策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乌鲁木齐: 新疆大学, 2021. 胡继然, 姚娟, 赵向豪. 喀拉峻世界自然遗产地保护式开发研究[J]. 新疆社科论坛, 2017(6): 85-89. 任宁宁. 全域旅游视角下独库公路旅游发展研究[J]. 江苏商论, 2023(1): 40-44. 斯坦里帕∙白克吐鲁松. 新疆尼勒克县唐布拉草原生态旅游发展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乌鲁木齐: 新疆师范大学, 2017. 孙克勤. 世界遗产现状与进展[J]. 地理科学研究, 2012, 1(3): 45-55. 孙克勤. 世界遗产学[M]. 北京: 旅游教育出版社, 2008. Kasemsarn, K., Harrison, D. and Nickpour, F. (2023) Applying Inclusive Design and Digital Storytelling to Facilitate Cultural Tourism: A Review and Initial Framework. Heritage, 6, 1411-1428.
https://doi.org/10.3390/heritage6020077
黄永林, 谈国新.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开发研究[J].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2, 51(2): 49-55. 刘旭玲, 杨兆萍, 谢婷, 陈学刚. 喀纳斯世界遗产价值分析与保护开发[J]. 干旱区研究, 2007, 24(5): 723-727. 孙克勤. 遗产保护与开发[M]. 北京: 旅游教育出版社, 2008. 丁广昊, 陈鹏飞. 新疆天山世界遗产地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J]. 自然科学, 2024, 12(1): 78-87. 单霁翔. 大型线性文化遗产保护初论: 突破与压力[J]. 南方文物, 2006(3): 2-5. 何银春, 张慧仪, 曾斌丹, 王金伟. 文化遗产地游客价值感知对遗产认同的作用机理研究[J]. 旅游学刊, 2023, 38(12): 71-85.
https://doi.org/10.19765/j.cnki.1002-5006.2023.00.011
Zhu, H.B., Zhang, J.X., Yu, X.Y. and Hu, S.F. (2019) Sustainable Tourism Development Strategies and Practices of World Heritage Sites in China: A Case Study of Mt. Huangsh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Planning, 14, 297-306.
https://doi.org/10.2495/SDP-V14-N4-297-306
Aas, C., Ladkin, A. and Fletcher, J. (2005) Stakeholder Collaboration and Heritage Management.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32, 28-48.
https://doi.org/10.1016/j.annals.2004.04.005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