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SS Advances in Social Sciences 2169-2556 Scientific Research Publishing 10.12677/ASS.2024.132103 ASS-81011 ASS20240200000_40870445.pdf 人文社科 民族社会工作介入壮欢山歌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研究 Research on the Integration of Ethnic Social Work into the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Zhuanghuan Folk Song Culture 海凤 1 * 钱伟 3 2 广西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广西 柳州 广西科技大学人文艺术与设计学院,广西 柳州 null 07 02 2024 13 02 771 776 © Copyright 2014 by authors and Scientific Research Publishing Inc. 2014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壮欢山歌是壮族人民在长期的劳动生产生活中创造的一种独特的民间艺术形式,反映了壮族人民的真实生活,具有独特的风格和魅力。壮欢山歌在表现形式、艺术手法、演唱风格、旋律曲调等方面都具有鲜明的地方色彩。但是在现代和多元文化的冲击下,壮欢山歌文化在面临语言逐渐衰落、内容不够丰富创新、歌手艺人老龄化、传承人断层甚至消亡等方面的问题。文章试图引入社会支持理论、优势视角,结合民族社会工作的理论和方法,以民族平等、民族和谐、民族团结和民族繁荣为理念和价值观,为广西壮欢山歌的文化传承与发展提供现实需要,助力民族地区的文化振兴,以此推动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文化融合发展。 Zhuanghuan Folk Song is a unique folk art form created by the Zhuang people in their long-term labor and production life, reflecting their real life and possessing a unique style and charm. Zhuanghuan Folk Song has distinct local characteristics in terms of expression, artistic techniques, singing style, and melody. However, under the impact of modern times and multiculturalism, the culture of Zhuanghuan Folk Song is facing problems such as gradual decline in language, insufficient innovation in content, aging of singers and artists, gap in inheritors, and even extinction. This article attempts to introduce the theory of social support and the perspective of advantages, combined with the theory and methods of ethnic social work, with the concepts and values of ethnic equality, ethnic harmony, ethnic unity, and ethnic prosperity, to provide practical needs for the cultural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Guangxi Zhuanghuan Folk Song, help promote the cultural revitalization of ethnic areas, and promote the integrated development of economy, society, and culture in ethnic areas.

民族社会工作,壮欢山歌文化,传承与发展, Ethnic Social Work Zhuanghuan Folk Song Culture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摘要

壮欢山歌是壮族人民在长期的劳动生产生活中创造的一种独特的民间艺术形式,反映了壮族人民的真实生活,具有独特的风格和魅力。壮欢山歌在表现形式、艺术手法、演唱风格、旋律曲调等方面都具有鲜明的地方色彩。但是在现代和多元文化的冲击下,壮欢山歌文化在面临语言逐渐衰落、内容不够丰富创新、歌手艺人老龄化、传承人断层甚至消亡等方面的问题。文章试图引入社会支持理论、优势视角,结合民族社会工作的理论和方法,以民族平等、民族和谐、民族团结和民族繁荣为理念和价值观,为广西壮欢山歌的文化传承与发展提供现实需要,助力民族地区的文化振兴,以此推动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文化融合发展。

关键词

民族社会工作,壮欢山歌文化,传承与发展

Research on the Integration of Ethnic Social Work into the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Zhuanghuan Folk Song Culture<sup> </sup>

Haifeng Wei1, Qianwei Jin2

1School of Humanities, Arts and Design, Guangxi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Liuzhou Guangxi

2School of Foreign Studies, Guangxi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Liuzhou Guangxi

Received: Dec. 6th, 2023; accepted: Feb. 13th, 2024; published: Feb. 21st, 2024

ABSTRACT

Zhuanghuan Folk Song is a unique folk art form created by the Zhuang people in their long-term labor and production life, reflecting their real life and possessing a unique style and charm. Zhuanghuan Folk Song has distinct local characteristics in terms of expression, artistic techniques, singing style, and melody. However, under the impact of modern times and multiculturalism, the culture of Zhuanghuan Folk Song is facing problems such as gradual decline in language, insufficient innovation in content, aging of singers and artists, gap in inheritors, and even extinction. This article attempts to introduce the theory of social support and the perspective of advantages, combined with the theory and methods of ethnic social work, with the concepts and values of ethnic equality, ethnic harmony, ethnic unity, and ethnic prosperity, to provide practical needs for the cultural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Guangxi Zhuanghuan Folk Song, help promote the cultural revitalization of ethnic areas, and promote the integrated development of economy, society, and culture in ethnic areas.

Keywords:Ethnic Social Work, Zhuanghuan Folk Song Culture,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Copyright © 2024 by author(s) and beplay安卓登录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1. 引言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有明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增强文化自信,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 1 ] ,这就为新时代推进我国文化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指明了方向、明确了方法和路径。在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特别是城镇化加速推进的进程中,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对推动我国文化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壮欢山歌文化是广西壮族人民在长期的劳动生产生活中创造的一种独特的民间艺术形式,反映了壮族人民的真实生活,具有独特的风格和魅力。但是在现代化和多元文化的冲击下,壮欢山歌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正面临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本文针对在现代化进程中壮欢山歌文化面临的传承与发展问题,引入社会支持理论、优势视角,结合民族社会工作的理论和方法,以民族平等、民族和谐、民族团结和民族繁荣为理念和价值观,为广西壮欢山歌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供现实需要,助力民族地区的文化振兴,以此推动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文化融合发展。

2. 广西壮欢山歌文化的现状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广西壮欢山歌已经呈现衰微的趋势,而且因现代劳动方式的改变,人们对山歌的关注度也在逐渐的减少。虽然现代社会可以通过高新技术实现对壮欢山歌进行录制和保存,但是受到多元文化的强烈冲击,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更加喜欢听流行音乐而非民族音乐,因此,目前壮欢山歌文化面临的处境不容乐观,本文就壮欢山歌在语言、传承人、传播等方面的问题进行探究。

2.1. 壮欢山歌的语言载体逐渐衰落

语言不仅具有交流和沟通的功能,同时也是一种文化的载体。它不仅承载了各个民族的历史、文化、生产和生活经验,更是一种情感寄托。壮欢山歌是壮族人民用当地的民族语言演唱的一种民间歌谣,其歌唱的形式和特点与壮语的发音密切相关,它是通过壮话以口头、口传的方式传承的,因此,壮语是壮欢山歌赖以生存的文化土壤。然而,近年来,壮语正面临着衰退、弱化,并逐步走向濒危甚至消失的态势。在普通话普及的今天,壮族地区大部分的儿童已经不知道如何说壮话,更不用说能听懂壮欢山歌的歌词和领会其中的涵义了。多数壮族的家庭因为担心孩子在今后的语言交流上会出现尴尬的“夹壮”现象,要求孩子学习说普通话,甚至以掌握一口流利、标准的普通话发音为荣。有些家庭甚至不让孩子们在家里使用壮话进行交流,他们并没有意识到自己正在中断自身的文化传统。语言是一个民族的象征,可见在日常的家庭交流中,重视孩子的传统语言教育,也是壮欢山歌得以延续的一种重要方式。

2.2. 壮欢山歌的传承面临“后继无人”问题

当今的壮欢山歌艺人绝大多数都是中老年人,很少有青年歌手,这意味着壮欢山歌的传承人呈现老龄化现象。受到改革开放影响的年轻一代,在外出打工的同时,也感受到了外面世界文化的多元性,对于壮欢山歌而言他们更加热爱流行音乐,难以唤起年轻一代的文化认同感。为了让更多的青年意识到壮欢山歌的重要性,让更多的壮族青年参与到壮欢山歌的保护与传承中,从2014年开始广西壮族自治区把每年“壮族三月三”作为法定的传统公众假日,但是我们会发现绝大多数的年轻人更多的是选择外出旅游,很少回到当地参加山歌对唱比赛,而壮欢山歌也只是作为了一种网络的调侃方式,并没有真正地领会其中的真正唱法。随着越来越多的传统老歌手离世,壮欢山歌面临着“后继无人”的问题,断层的现象会更加的严重,因此,壮欢山歌的消亡也只是一个时间的问题。

2.3. 壮欢山歌的传播面临挑战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大数据、物联网、虚拟现实、5G通信和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改变了人们原有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导致一些传统的民间文化在传播过程中面临消失的风险,而壮欢山歌也不例外。首先,传播的内容同质化较为严重。在数字时代,壮欢山歌借助抖音、快手、微博和微信等多种社交媒介作为传播载体,拓宽了传播渠道,然而却存在传播内容质量不高、部分创作缺乏创新、同质化较为严重等问题,导致观众对壮欢山歌文化产生审美疲劳,数字化的传播方式并没有真正地反映壮欢山歌的民族特色,也不能让公众更好地认识和理解壮欢山歌独特的文化内涵,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壮族文化的输出与弘扬。其次,壮欢山歌的数字化传播容易忽视受众差异。由于不同国家间以及国家内不同民族与区域之间具有文化差异,其文化形态、文化模式、文化理念等方面也是不同的,使得壮欢山歌文化在进行跨国家、跨民族、跨区域传播时也面临一系列挑战 [ 2 ] 。同时,由于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社会阶层在不断的分化,壮欢山歌文化传播的受众群体也逐渐分化和多元化。因此,在数字化传播过程中,如何将受众的认知、心理、行为等因素考虑在内,是当前壮欢山歌文化数字化传播亟需解决的问题。最后,在数字时代背景下,由于壮欢山歌的传承人大多是老年人,他们的数字能力较低、无法较好的掌握数字技术来传播壮欢山歌文化,不利于壮欢山歌文化的传播与发展。

2.4. 壮欢山歌与旅游经济发展的冲突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壮欢山歌也随着时代的进步而不断创新。然而,当地政府为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常常将壮欢山歌与旅游业、餐饮等经济结合起来。有些政府为了吸引更多的旅客,获取更大的经济效益,将壮欢山歌文化过度商业化和职业化,导致其失去了原本的文化价值。例如,壮欢原本是作为壮族人民表达内心情感的一种歌唱方式,但有些乡村为了满足旅游消费而将旅游者可能感兴趣的原真性都搬上舞台,因对歌词、内容、唱法等过度修饰导致壮欢山歌失去了其本质的价值和当地民族的价值。因此,在现代化进程中如何让文化持守与经济发展的平衡发展是一个重要的课题。

3. 民族社会工作介入的理论依据

社会工作是以“利他主义”为指导,以科学的知识为基础,运用科学的方法开展的助人服务活动 [ 3 ] ,民族社会工作作为社会工作本土化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分支,自然也要视社会工作的价值理念为服务的“灵魂”和基础 [ 4 ] 。20世纪20~40年代,燕京大学社会学系主任李安宅结合社会学的知识,深入到华西民族地区开展工作,撰写了《边疆社会工作》一书 [ 5 ] ,标志着我国民族社会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因此,民族社会工作介入壮欢山歌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可能性和必要性。

3.1. 民族社会工作介入壮欢山歌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可能性

民族社会工作是对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社会问题和需求,运用社会学、人类学、民族学、经济学等相关学科知识和方法进行诊断、评估,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帮助其协调与周围社会、群体或个人的关系,从而促进社会发展和民族团结的一门新兴学科。社会工作者作为社会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管理中能够帮助有效地规范社会行为、化解社会矛盾、解决社会问题、维持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等方面都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 [ 6 ] 。而民族社会工作者在继承社会工作者优点的同时,也有其自身的优势。一方面,民族社会工作者在与服务对象接触的过程中,没有语言、文化等方面的隔阂,很容易与服务对象建立信任关系,让他们能敞开心扉。另一方面,民族社会工作者往往能够聚焦需求,精准施策,开展服务工作事半功倍。结合优势视角,民族社会工作介入壮欢山歌文化的保护与继承提供了现实的可能性,不仅助力民族地区的文化振兴,也为全面实现乡村振兴提供了根本遵循。

3.2. 民族社会工作介入壮欢山歌文化发展的必要性

在民族社会工作介入过程中,少数民族地区居民的文化能力建设是关键,也是首要发展任务。壮欢山歌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的过程中,民族社会工作以助人自助为核心理念,这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它在其他工作中不可替代的地位。首先,民族社会工作倡导“以人为本、助人自助、公平公正”的中心思想,有助于增强人们对少数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的尊重;其次,民族社会工作方法的科学性和专业性有助于发掘当地居民自身的潜能;最后,民族社会工作者是现代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一支重要力量,其在协调社会关系、整合各方资源,为壮欢山歌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民族社会工作介入壮欢山歌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具有必要性。

4. 民族社会工作介入壮欢山歌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路径

针对广西壮欢山歌文化面临的处境,本文试图通过民族社会工作介入壮欢山歌文化的发展路径进行探究。民族社会工作者通过开展与老年、青少年等服务对象的互动,采用小组、个案、社区工作等多种专业方法,让他们对自己生活世界的文化知识体系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保持对本民族的自我意识和文化自信心,发现民族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发掘民族传统文化中的优势资源,以及运用这些文化资源解决当前所面临的现实问题 [ 7 ] 。

4.1. 创建和谐的壮汉双语环境

青少年群体是最富有朝气、最有进取心的可爱群体,而民族文化的发展离不开青少年群体对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因此,在青少年成长的过程中创建和谐的壮汉双语环境,有利于培养壮欢山歌的传承人,民族社会工作者可以从家庭和学校两个层面开展青少年社会工作。在家庭层面上,家庭在壮语的传承与发展上起着核心作用。民族社会工作者可以充分利用家庭中的资源优势,如父母、祖父母或者外祖父母等非正式支持系统,鼓励家长成员在日常生活中与孩子主动使用壮语交流,同时灌输山歌文化思想精髓,传授演唱山歌的技巧,组织丰富的家庭活动,引导青少年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中接受山歌文化的教育熏陶。这不仅能使壮欢山歌文化得以传承与发展,而且还能加强亲子交流,强化亲子关系,增进家庭成员间的感情。在学校层面上,由于青少年在学校的主要任务是学习,而学校也是传播和学习传统文化的主要阵地。因此,民族社会工作者可以与学校进行沟通联系,建议在中小学开设壮汉双语课程和建设壮汉双语阅览室,通过改善阅读环境、开展丰富的阅读活动,培养学生爱阅读、会阅读。最后,民族社会工作者争取当地文联和民间艺术家协会的支持,招募当地山歌传承人,定期举办“山歌培训进学校”文艺志愿服务活动,山歌传承人通过现场讲授壮话山歌的音律特点和演唱技巧并带领同学们一起演唱,可以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并热爱壮欢山歌、激发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同时要增加教育的覆盖面,加大对家庭、社区和学校这三者的宣传力度,使它们形成长效的互补机制,能够更好保护和传播壮欢山歌文化。

4.2. 积极培养壮欢山歌文化传承人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关键在人,只有积极培养传承人,才能让壮欢山歌文化得以传承与发展。因此,民族社会工作者在培养壮欢山歌文化的传承人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民族社会工作者可以通过在壮族地区开展老年小组工作,不仅可以有效地传承与发展壮欢山歌文化,还可以促进村里老年人的身心健康,促进其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充实其老年的精神生活,提高其老年的生活质量。首先,民族社会工作者要善于发掘其中比较优秀且具有一定号召力的当地传承人代表,并且积极培养传承人代表的模范带头作用,组织当地民众共同投身到壮话山歌文化的继承和创新工作之中,丰富壮族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其次,在弘扬壮欢山歌传统文化上,民族社会工作者根据当地的情况进行评估,了解村里老人们的兴趣爱好,积极引导老年人组建壮欢山歌班,紧跟时代步伐,融合现代较为流行的演唱方式,推进其在内容、曲调上的创新发展。鼓励更多的儿童、青少年、青年参与学习山歌的传统唱法、编曲和演奏,为壮欢山歌文化培养人才。最后,通过资源连接,引进非物质文化遗产高端人才给予当地居民开展文化传承与发展的相关培训,提高民众对传统文化的情感培养和专业知识培养,进而培养对壮欢山歌的保护和传承意识。这既提升乡村老人们的自信心,充实乡村老人们的精神日常生活,又可以引导民众特别是年轻人在休闲时段参加公益活动,以便顺利的把壮欢山歌文化弘扬下去。

4.3. 数字技术赋能壮欢山歌文化的传播

在当今的数字社会中,对传统文化的传播已经不再是以传统的纸质或者口耳相传的形式来传播,而是通过丰富生动的视频影像和沉浸式的媒体形式为其提供了更多的传播机会,因此数字技术赋能壮欢山歌文化的传播,推动其传承与发展。首先,民族社会工作者积极主动地联络相关政府部门,在争取获得相关的政策支持下策划创建关于壮欢山歌文化的信息平台,比如与官方媒体、公司联合创建壮欢山歌文化体验的微信小程序,将壮欢山歌文化的内容进行分类呈现和深度解读,借助数字媒介使其得到有效传播。其次,针对壮欢山歌受众群体的多元化问题,可以在传播语境下融入主流文化价值,借助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技术工具进行数据分析,实现在传播过程中达到精准化和个性化服务能力,最终实现壮欢文化受众赋予的公平、正义。最后,民族社会工作者通过开展传承人数字能力提升的小组工作,举办与数字传播技术相关的讲座和培训班,以便帮助传承人较好地掌握数字技术应用能力,通过鼓励传承人在抖音、快手和微博等社交平台上开设官方账号,利用短视频、直播等新型方式进行讲解授课,使得壮欢山歌文化借助新媒体平台进入大众的视野,促进壮欢山歌文化的传播。

4.4. 与政府部门沟通,获取政策支持

除了专业的社区工作,民族社会工作者还必须承担文化推动者和政策宣传者的任务。民族社会工作者应鼓励当地政府主推壮欢山歌文化的特色旅游。在此过程中,一方面要积极配合地方政府部门组织公共场所和节日活动中的壮欢山歌表演活动,突出当地文化的独特性。这不仅可以增强壮族民众对自己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还可以给旅客带来精彩的节目和互动活动,提升了旅游的文化内涵。例如,建议政府依托当地壮欢文化以及“三月三”习俗,在每年的三月三节日中开展“壮欢山歌擂台赛”等主题活动,吸引游客,向游客展现当地民族的风俗习惯,推动壮欢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传承和发展,促进旅游、文化、经济协同发展。

5. 结语

壮欢山歌是壮族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机组成部分。在中国许多少数民族地区,通过推动民族社会工作参与解决社会问题和创新社会治理,对保护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维护社会稳定,推动民族区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有着重大的积极意义。所以,像樟木镇这样的少数民族地区,通过多维度的民族社会工作介入,既可以促进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又可以促进壮族民众积极参与、制定政策和整合社会资源等方面推动壮欢山歌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这在一定程度上对促进民族区域政策研究和经济社会发展、引起社会各界共同关注都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文章引用

韦海凤,金钱伟. 民族社会工作介入壮欢山歌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研究Research on the Integration of Ethnic Social Work into the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Zhuanghuan Folk Song Culture[J]. 社会科学前沿, 2024, 13(02): 771-776. https://doi.org/10.12677/ASS.2024.132103

参考文献 References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 人民日报, 2022-10-26(1-5). 谈国新, 何琪敏.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传播的研究现状、现实困境及发展路径[J]. 理论月刊, 2021(9): 87-94. 王思斌. 社会工作导论[M]. 第2版.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1. 张丽君. 社会工作价值理念在民族社会工作中的运用[J]. 社会工作(学术版), 2011(1): 55-56. 王思斌. 民族社会工作: 发展与文化的视角[J]. 民族研究. 2012(4): 1-7, 107. 徐晓凤. 社会工作在民族地区社会管理中的作用探析[J]. 教育教学论坛, 2014(23): 138-139. 任国英. 生态移民社区文化能力建设的民族社会工作行动研究——以内蒙古Z旗Y村为例[J]. 民族研究, 2020(6): 76-87+141.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