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罢了”作为语气词产生于明代,是动词“罢”与动词“了”组合形成“罢了”的词汇化和语法化结果。在明清时期,其作为语气词具有四种情态意义:一是表示姑且这么决定;二是表示把事情往小里说;三是表示劝阻、建议、请求;四是表示轻蔑、否定。本文旨在对语气词“罢了”的发展轨迹进行窥探的基础上,重点分析其所产生的四种情态意义,这对我们了解和正确使用“罢了”一词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 As a modal particle, “ba le” in Chinese originated in Ming Dynasty. It is the result of the lexicalization and grammaticalization of the verb “ba” and the verb “le”. In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it has four modal meanings as a modal particle: one is to express the decision to do so; Second, it means to say things in a small way; Third, it means dissuasion, suggestion or request; The fourth is to express contempt and negation. On the basis of exploring the development track of the modal word “ba le”, this paper focuses on analyzing its four modal meanings, which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and value for us to understand and use the word “ba le” correctly.
汉语“罢了”作为语气词产生于明代,是动词“罢”与动词“了”组合形成“罢了”的词汇化和语法化结果。在明清时期,其作为语气词具有四种情态意义:一是表示姑且这么决定;二是表示把事情往小里说;三是表示劝阻、建议、请求;四是表示轻蔑、否定。本文旨在对语气词“罢了”的发展轨迹进行窥探的基础上,重点分析其所产生的四种情态意义,这对我们了解和正确使用“罢了”一词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
“罢了”,语气词,情态意义
Zijie Zhang
College of Arts, Chongqing Three Gorges University, Chongqing
Received: Dec. 14th, 2023; accepted: Jan. 19th, 2024; published: Jan. 31st, 2024
As a modal particle, “ba le” in Chinese originated in Ming Dynasty. It is the result of the lexicalization and grammaticalization of the verb “ba” and the verb “le”. In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it has four modal meanings as a modal particle: one is to express the decision to do so; Second, it means to say things in a small way; Third, it means dissuasion, suggestion or request; The fourth is to express contempt and negation. On the basis of exploring the development track of the modal word “ba le”, this paper focuses on analyzing its four modal meanings, which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and value for us to understand and use the word “ba le” correctly.
Keywords:“Ba Le”, Modal Word, Modal Meaning
Copyright © 2024 by author(s) and beplay安卓登录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罢了”是常见的现代汉语中表陈述的一个语气词。“罢了”用作语气词就其来源上来看学界有各种不同的说法:孙锡信认为“罢了”是表完结义的动词“罢”和动词“了”的组合,且二者组合成“罢了”意思仍旧不变,依然是完结、“结束”的意思,用作谓语。并且还提出:因为“罢了”组合在一起经常位于句尾,所以便具有了语气词的功能。刘志远和刘顺认为语气词“罢了”是表“完了”、“结束”的动词组合“罢了”在词汇化及语法化上的产物。太田辰夫提出:“原来‘罢’本是‘结束’之意义,‘罢了’是‘完了’的意思”,并在此基础上逐渐发展出表示限制的语气助词“罢了”。冯春田还指出“罢了”其实是“罢”这一语气词的复合形式。根据前人的观点,并通过收集和整理,文章认为“罢了”作为语气词,最早产生于明代,是动词“罢”与动词“了”组合形成表“完结”的动词“罢了”的词汇化和语法化的结果。从以往的研究上看,学界并未对由表“完结”义的实词“罢了”转为语气词“罢了”所产生的情态意义作详细的展示。对此,本文将从动词“罢了”由实词转为语气词的基础上,重点谈论其作为语气词所产生的情态意义。
在上古汉语中,动词“罢”和“了”为两个独立的词。不过二者用作动词出现的时间不同。动词“罢”早在先秦汉语中就出现了。《说文解字》中解释为:“遣有罪也。”段玉裁注其为:“引申之为止也、休也。”也就是说“罢”本来是一个动词,引申为“停止”或“结束”之义。例如:
(1) 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韩非子·外储说左上第三十二》)
上述例子中的“罢”就是停止、结束的意思,做动词。
“了”用作动词表“完结义”。王力在《汉语史稿》中提到:和完成貌“了”字有历史关系的是“终了”“了结”的意义的“了”字 [
(2) 亮数出军,仪常规画分部,筹度粮谷,不稽思虑,斯须便了。(《三国志蜀志》)
“斯须便了”意思是“一下子就完成了”,“了”在此处表“完结义”,是动词的用法。
“罢了”以组合的形式出现是在宋元时期。前面提到孙锡信认为“罢”和“了”都是表“完成”义的动词,“罢了”的组合也是由表“完成”义的这两个词组合起来的,其词义上仍表“完结”义,我赞同他这一说法。“罢了”的组合就其性质上来说是属于动词性的句法组合,“罢了”中的“了”仍读liǎo。
(3) 若赢时只告罢了新法。(《幽兰居士》东京梦华录卷)
(4) 把那按察司罢了。并入北京的按察司里来呵。(《永乐大典》卷之二千六百八)
(5) 赵公明将身坐起,二目圆睁,大呼曰:“罢了!悔吾早不听吾妹之言,果有丧身之祸!”(《封神演义》·第四十八回)
例(3)中的“罢了”一词是“废除”的意思,例(4)中的“罢了”为“罢免”之义,不论是“废除”还是“罢免”,二者皆为动词,带有“终结”、“停止”之义。
动词“罢”和“了”组合成“罢了”,本文认为二者这样的线性方式组合是其发生词汇化的基础条件。前面举的例(3)、例(4)和例(5)中,有“罢了”后带宾语居于句中的,有“罢了”不加宾语作谓语的,有“罢了”独立成句的。张俊阁在《汉语语气词“罢了”源流探究》中指出句尾的“罢了”才是其发展为语气词“罢了”的源头 [
(6) 张体乾道:“如今赃证俱在,只须把求符送银子的人审实便罢了。”(《梼杌闲评》)
(7) 吴大郎道:“今日我家里不曾做得工夫,不好造次住得。明日我推说到杭州进香取帐,过来住起罢了。拣甚么日子?”(《初刻拍案惊奇》·卷二)
可以看出,例(6)是一个复句,“罢了”位于后一分句的末尾,前面受到副词“便”的修饰,因此“罢了”在这里做的是后一分句的谓语。例(7)中言者主观上以为“过来住起”就行了,这件事就完成了,但结合其后所说“拣甚么日子”发现事情并没完结。根据考察发现,类似“罢了”前有“便、就、也、还”或其前面可加上此类关联副词的句子大都发生在人物的对话中,在“罢了”的小句前面往往含有“依我之见”的意思,通常带有一定主观性。言者在表达话题义时,也表露出自己对此句话的感情和立场。同时我们也能看出“罢了”在这类句子中不再表客观事情的终结了,而是越来越表示言者主观上所以为的事情结束,这就为“罢了”进一步虚化为语气词做了铺垫,这里的“罢了”由于是做谓语,因此还不是语气词。此外,刘志远和刘顺指出:“罢了”由动词虚化为语气词的过程中,“了”的语音弱化现象也会伴随其中。其语音变化过程为:宋元时期表“完结”义的“罢了”(liǎo)发展为清代非谓词的“罢了”(lie)-最后到现代汉语的“罢了”(le) [
语法化与词汇化往往相伴而行,根据语料研究发现,“罢了”这一语气词产生于明代,语气词的产生使它的词汇化也得以完成。例如:
(8) 聂氏道:“这雉鸡乖皮里针的巧处,谁不参透?便是聂一撮混名,无非是‘贫啬’二字罢了。(《禅真后史》·第十回)
(9) 安思与相公托上天福庇保护,富贵产业尽多,那在这所小屋,不如将这房子舍与妙相寺供佛罢了,可以免此火难。(《禅真逸史》·第八回)
上面这两个例子中的“罢了”都位于句末,前者是整句话的句末,后者是分句的句末。例(8)“无非是‘贫啬’二字罢了”中,“无非”一词使得句子主观化色彩更加鲜明,此时把“罢了”删去不会影响整个句子的意思,可见此时的“罢了”已经没办法单独作句法成分了,其前也不能再加入关联副词。在如此凸显的主观化色彩的影响下,“罢了”的意义已经越来越虚化了,更多地是表明言者对整个句子的一种态度、立场。例(9)也是如此,“不如”也带有强烈的主观意味,在“不如……罢了”的句子中去掉“罢了”句子意思不变,只是加上“罢了”句子的态度更明显,这时,我们可以把这类情况的“罢了”认定为语气词。
“罢了”成为语气词后具有情态意义的功能。情态是一个较为复杂的概念,它既可以用来表达言者对于整个命题的判别和态度,也可以表明说话人对听话人做某些事情的态度,与人复杂的情感世界以及人的主观活动有关 [
1. 表示姑且这么决定
(10) 李方哥道:“小人若有得十两五两银子,便多做些好酒起来,开个兴头的糟坊,一年之间度了口,还有得多。只是没寻那许多东西。就是有人肯借,欠下了债要赔利钱,不如守此小本经纪罢了。”(《二刻拍案惊奇》·卷二十八)
(11) 那小淫妇就趁势儿对你爹说:“我终日不得个闲收拾屋子,只好晚夕来这屋里睡罢了。(《金瓶梅》五八回)
崔希亮指出:在言者表达主观态度和他的立场时,所指涉的事件若是还未发生的,则把言者的这一情态称之为虚拟情态 [
2. 表示把事情往小里说
当“罢了”表示把事情往小里说这一情态意义时,它含有一种限止义,即“不过如此,仅此而已”之义。例如:
(12) 徐文远在著名大儒沈重处学习,有一天他对老师说:“你先生所讲的,都是纸上语罢了,至于真正深奥的境界,似乎还有不够的地方。”(《读书止观录》·卷一)
(13) 晏子说:“我晏婴听说这样一句名言:‘为者常成,行者常至。’我并不与常人不同,不过是坚持去做不放下,坚持向前不休止罢了。”(《晏子春秋》)
例(12)中,“罢了”位于分句句末,里面的“你先生所讲的,都是纸上语罢了”这句话体现说话者强烈的主观态度,在这句话前面暗含一个主观性极其浓厚的“我认为”,所表达的是一种主观情态。例(13)中,“罢了”位于完整句子的末尾。其中“坚持去做不放下,坚持向前不休止”这一事件属于经常性、有规律性发生的,描述的是一个客观性事件,言者所表达的是一种客观情态。然而这两个例子所表示的事件在言者看来都是可以容忍的,具有[-重要的]性,(12)中徐文远认为先生所讲的东西仅仅只限于书本只是,认为其不是真正重要的,更重要的是更深奥的境界。(13)中,言者认为每天坚持做某事是正常行为,谈不上有多重要需要过多去给与关注。因而“罢了”在类似这样的句子中使用,就产生出把事情往小里说的情态意义。
3. 表示劝阻、建议、请求
“罢了”在句子中表示“劝阻、建议、请求”时,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吧”,例如:
(14) 龙香道:“这个龙香也做不得保人。姐姐而今要绝他,却又爱他,要从他,却又疑他。如此两难,何不约他当面一会。看他说话真诚,罚个咒愿,方才凭着姐姐或短或长,成就其事,若不像个老实的,姐姐一下子丢开,再不要缠他罢了。”(《今古奇观》第六十卷)
(15) 客人问曰:“那边甚人歌唱?”道人曰:“是江西一伙木匠代我造庵。”客人曰:“我出去听他唱甚么曲。”道人曰:“尔辛苦睡罢了。”(《郭公案》)
(16) 住持道:“既是如此,快去取来送他,救我出去罢了。终不成为了大家门面的东西,断送了我一个人性命罢?”(《二刻拍案惊奇》卷一)
(14) (15) (16)中“罢了”都位于整句话的句末,在例(14)中,结合语境,我们可以推断出“罢了”在句子中表示的是言者对受话人的劝阻之意。可以用“吧”进行替换。(15)中“罢了”在句中表达的是言者对受话人所提的建议,言者怕道人辛苦,建议他睡,句中的“罢了”也可以用“吧”代替。(16)中根据上下文我们可知言者在向受话人表达自己的请求,依然可以用“吧”进行替换。在表达“劝阻、建议、请求”的这类句子时,言者的语气都比较缓和。不论是表“劝阻、建议或请求”的情态义,它们都兼有言者希望让受话者去执行他说的话之意味。
4. 表示轻蔑、否定
方绪军指出:“罢了”在表义上还可以表达言者对于某一种情况感到不满、或是轻视,亦或是否定的主观态度 [
(17) 所以越弄得市上无米,米价转高,愚民不知,上官不谙,只埋怨道:“如此禁闭,米只不多;如此抑价,米只不贱。”没得解说,只囫囵说一句救荒无奇策罢了。谁知多是要行荒政,反致越荒的。(《二刻拍案惊奇》卷一)
(18) 今人考究风水的,动不动讲什么龙脉龙头,就从此事发生出来。其实按之事实,并不相符,也只算一种附会之词罢了。(《八仙得道》第五回)
通过对上面两个句子的观察,我们可以发现:当“罢了”这一语气词表示“轻蔑、否定或是讽刺”之义时,句子中本身已经包含了说话者的一种心理预期了。言者在对某一个事情或者情况进行描述时,在主观上已经对他人的行为做出了消极的判断,而后,言者在此基础上又进一步表达自己的否定和轻蔑的态度。例如在例(17)中,面对官府对处理荒政的不作为,言者用“没得解说”“只”“囫囵”这些词来亮明自己的态度。原句去掉“罢了”,变成“没得解说,只囫囵说一句救荒无奇策”,从这句话可以看出言者就政府治荒这件事上,已经从主观上对其行为做出了不满,再加上“罢了”一词,则为言者在表达对政府治荒感到消极的基础上进一步表达出其否定的态度。例(18)中“其实按之事实,并不相符,也只算一种附会之词。”在这里言者也对考究风水之人所讲求的龙脉龙头这一行为持[+消极]态度,“罢了”一词在这个基础上又进一步表达了自己对他们行为的否定。
沈家煊指出行域、知域和言域是我们概念系统中的三个不同概念域。语词的行域义是基本的,其知域义和言域义是在基本义的基础上引申而来 [
“罢了”是现代汉语中常用的陈述语气词,“罢”和“了”起初为两个独立的动词,到宋元时期“罢了”连用表示“完结”之义,再到明清时期“罢了”在语法化过程中成为语气词,期间也伴随“罢了”的词汇化,使得“罢”和“了”之间的界限被取消,两个字的黏合程度越来越紧密,而后成为了一个词。“罢了”成为语气词后还产生了重要的情态意义:一是表示姑且这么决定;二是表示把事情往小里说;三是表示劝阻、建议、请求;四是表示轻蔑、否定。其中第一种、第二种以及第四种情态意义是由动词“罢了”的“完结”义引申而来,受到主观性、语用推理和语境义吸收的三重作用而形成。第三种情态意义为第一种情态意义的隐喻。现如今,“罢了”中“表示姑且这么决定”和“表示劝阻、建议、请求”的情态意义已经被新产生的现代汉语语气词所替代,如好了、算了、吧。不过我们从中也可以看出语言一直处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之中。
张梓洁. 语气词“罢了”的情态意义探究Study on Modal Meaning of Modal Word “Ba Le”[J]. 现代语言学, 2024, 12(01): 568-573. https://doi.org/10.12677/ML.2024.1210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