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汉语中“自 + V”结构出现频率较高,本文对《战国策》中的“自”进行定量分析,重点探讨“自”作反身代词时形成的“自 + V”结构。“自 + V”结构主要包含两种类型:一是主谓结构,二是动宾结构,“自”作宾语时宾语前置。同时,本文比较《战国策》时期与现代汉语中的“自 + V”,探讨其词汇化特征:“自”作代词时成词概率更高,并且动宾结构成词化程度远高于主谓结构;“V”相当于二价动词,有着两个论元;从语素分析,“自”与“V”间依然存在主谓与动宾关系;复合词“自 + V”沿用宾语前置句式,因此也含有强调宾语的意义。 The “自 + verb” format is usually observed in archaic Chinese. This study focuses on the quantification of the word “自” in Intrigues of the Warring States, with the emphasis on the “自 + verb” format in which “自” served as reflexive pronoun in the sentence. The “自 + verb” format can be divided into two separate categories: subject-predicate structures and verb-object structures. The word “自” will be prepositioned when it serves as the object. Meanwhile, this study compared the “自 + verb” format in Intrigues of the Warring States with those in the modern Chinese to investigate their linguistic features. The research revealed that “自” has a higher lexical probability when used as a pronoun, and verb-object structures are much more common than subject-predicate structures. The verb is inherently equivalent to the bivalent verb, which contains two arguments; In terms of morphemic analysis, there is still a subject-verb-object relationship between “自” and “V”; the compound word “自 + V” follows the object-antecedent syntax, and therefore also contains the sense of emphasizing the object.
上古汉语中“自 + V”结构出现频率较高,本文对《战国策》中的“自”进行定量分析,重点探讨“自”作反身代词时形成的“自 + V”结构。“自 + V”结构主要包含两种类型:一是主谓结构,二是动宾结构,“自”作宾语时宾语前置。同时,本文比较《战国策》时期与现代汉语中的“自 + V”,探讨其词汇化特征:“自”作代词时成词概率更高,并且动宾结构成词化程度远高于主谓结构;“V”相当于二价动词,有着两个论元;从语素分析,“自”与“V”间依然存在主谓与动宾关系;复合词“自 + V”沿用宾语前置句式,因此也含有强调宾语的意义。
《战国策》,“自 + V”,主谓结构,动宾结构,词汇化
Jianjun Huang
Faculty of Letters, Chongqing Three Gorges University, Chongqing
Received: Dec. 14th, 2023; accepted: Jan. 19th, 2024; published: Jan. 31st, 2024
The “自 + verb” format is usually observed in archaic Chinese. This study focuses on the quantification of the word “自” in Intrigues of the Warring States, with the emphasis on the “自 + verb” format in which “自” served as reflexive pronoun in the sentence. The “自 + verb” format can be divided into two separate categories: subject-predicate structures and verb-object structures. The word “自” will be prepositioned when it serves as the object. Meanwhile, this study compared the “自 + verb” format in Intrigues of the Warring States with those in the modern Chinese to investigate their linguistic features. The research revealed that “自” has a higher lexical probability when used as a pronoun, and verb-object structures are much more common than subject-predicate structures. The verb is inherently equivalent to the bivalent verb, which contains two arguments; In terms of morphemic analysis, there is still a subject-verb-object relationship between “自” and “V”; the compound word “自 + V” follows the object-antecedent syntax, and therefore also contains the sense of emphasizing the object.
Keywords:Intrigues of the Warring States, “自 + Verb”, Subject-Predicate Structures, Verb-Object Structures, Lexicalization
Copyright © 2024 by author(s) and beplay安卓登录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自”在古代汉语中使用频率很高,“自”原作“
图1. “自”用法演变图
从图1“自”用法演变图可知,“自”在古代汉语中的记录职能沿着本用、兼用、借用三个方向进行,“自”作为兼类词,兼有名词、代词、动词、介词、副词、连词等用法 [
名词 | 代词 | 动词 | 介词 | 副词 | 连词 | ||
---|---|---|---|---|---|---|---|
出现次数 | 0 | 162 | 1 | 26 | 22 | 1 | |
58 (主) | 104 (宾) | ||||||
表1. 《战国策》“自”出现频次表
从表1《战国策》“自”出现频次表可以看出,“自”作为介词共使用26次,表示时间或方位的由始,类似于“从”“由”;作为代词共使用162次,“自”指自己,表第一人称,常与动词“V”组合构成主谓结构或动宾结构;作为副词共使用22次,表示“自然、仍旧、亲自”的意义;作为连词共使用1次,表示“假如、即使、由于”的意义,如以下例子:
① 自今以来,率且正言之而已矣。
② 苏秦自燕之齐,见于华章南门。
③ 靖郭君衣威王之衣,冠舞其剑,宣王自迎靖郭君于郊,望之而泣。
④ 今吾自请张卿相燕,而不肯行。
⑤ 然则是君自为燕东兵,为燕取地也。
⑥ 王自治其外,臣自报其内,此乃亡之之势也。
当“自”作介词时,“自 + 时间/方位”所构成的介词结构表示时间或地点的起点(见例①、例②),当“自”译为“亲自”时,具有副词性(见例③、例④)、“本来”(见例⑤),“自”在句中修饰动词V,“自”与“V”,即状语修饰中心语;当“自”作连词时,表原因、让步、转折、假设(见例⑥)等。对于这三类用法,学者的研究观点基本统一,没有大的歧义。因此,本文不再对“自”作介词、副词与连词的用法赘述。
当“自”作代词时,“自”与“V”的关系比较复杂,前人的观点也难以达成一致。如杨伯峻认为,“文言己称有一个‘自’,只用作状语;不能作主语,也不能作宾语。” [
在主谓结构“自 + V”中,“自”用作主语,是动作“V”的行为发出者,“V”为谓语,表示主语的行为。主谓结构“自 + V”在实际运用中,还可以从句法功能上分为两类:
(一) “自”单独作主语,“V”作谓语
“自”单独作主语,“V”作谓语时,该结构与“一般代词 + 动词V”的用法基本类似,但主谓结构“自 + V”中“自”与“V”的联系更加紧密,主要表现为“自”与“V”之间一般不能增加其他语言成分,并且“自 + V”在后期的发展中越来越稳固,甚至直接从语法结构过渡为词组的固定结构,这与“一般代词 + V”结构有所差异。见下例:
⑦ 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
⑧ 王自虑此则计过。
⑨ 今臣闻王居处不安,食饮不甘,思念报齐,身自削甲扎,曰有大数矣,妻自组甲絣,曰有大数矣,有之乎?
⑩ 嫂蛇行匍伏,四拜自跪而谢。
11. 自负以不肖之罪,故不敢为辞说。
12. 臣效愚计,大王不用,是臣无以事大王,愿自请。
在以上例子中,谓语动词“刺”“虑”“削”“组”“跪”“负”“请”的行为发出者均为“自”,及物动词“刺”“虑”“削”“组”后的宾语分别是“其股”“此计”“甲扎”“甲絣”,不及物动词“跪”“负”之后分别有补语“而谢”“以不肖之罪”,主语“自”与谓语动词“V”之间的关系较为松散,没有插入其他的语言成分。与之相反,“一般代词 + V”中“自”与“V”之间的联系较为宽松,“自”与“V”之间可以加入其他语言成分。见下例:
13. 吾又恐东周之贼己而以轻西周恶之于楚。
14. 谷非人臣,社稷之臣,苟社稷血食,余岂悉无君乎?
15. 我已亡中山,而以余兵与三国攻秦。
以上三例中,“吾”“余”“我”均在句中作代词。注意到,与“自 + V”中“自”与“V”紧密相连不同,“我”与“恐”“余”与“悉”“我”与“亡”之间分别插入了“又”“岂”和“已”。由此,可以直观说明“自 + V”结构更稳固,其结合更紧密。
(二)“自 + V”在主谓谓语句总作谓语
除了上述的“自”与“V”分别作主语和谓语,“自 + V”主谓结构整体作句子的谓语也存在于古代汉语之中,见下例:
16. 若四国弗恶,君虽不欲与也,楚必将自取之矣。
17. 王自图之。
以上例子中,“自”在句中复指主语,主谓结构“自 + V”在句中全部充当谓语。⑯中的“自”与“V”组合受到状语“必将”的修饰,“必将自取”译为“自己必定取得”。可见,文中置于“自”前的副词“必将”在译文中可放于“自己”后面,即说明“自 + V”在现代汉语演变为“自 + 状 + V”。从古今对比的角度来看,也可以证明“自 + V”在古代汉语中的结合十分紧密。
“自 + V”主谓结构在《战国策》中较为典型,从共时和历时的角度对比分析“自 + V”与“一般代词 + V”,可以得出结论:《战国策》所在的上古时期,“自”与“V”的结合更为紧密。
在语言材料中,上下文相对位置上的两个语言单位,若其语法结构相似,意义相近或相反,则可以从一个语言单位的结构与意义推测另一语言单位的结构或意义 [
18. 恃天下者,天下去之;自恃者,得天下。(《商君书·画策》)
19. 公则自伤,鬼恶能伤公!(《庄子·达生》)
20. (燕将)喟然叹曰:“与人刃我,宁自刃。”乃自杀。(《史记·鲁仲连传》)
上述例子中,“自恃者”与“恃天下者”“自伤”与“伤公”“自刃”与“刃我”相对应,其中“恃天下者”“伤公”“刃我”均为动宾结构,那么,与此相对应的“自恃者”“自伤”“自刃”也应该为动宾结构。
王力在《汉语语法史》中提到:“‘自’字作为代词宾语的时候,总是放在动词的前面。” [
(一) 一般谓语句中“自 + V”动宾结构
在这种情况下,“自”作宾语时直接前置到动词之前,没有标志词。见下例:
21. 万乘之严主也,辱其使者,退而自刎,必以其血洿其衣,如臣者十人。
22. 楚王子围聘于郑,未出竟,闻王病,反问疾,遂以冠缨绞王,杀之,因自立也。
23. 王又以其力之所不能攻以资之,是助秦自攻也。
24. 武安君北面再拜赐死,缩剑将自诛,乃曰:“人臣不得自杀宫中。”
25. 其姊闻之,摩笄以自刺也。
在以上五例的“自 + V”结构——“自刎”“自立”“自攻”“自诛”“自杀”“自刺”应该分别理解为“刎自”(译为“割自己”)、“立自”(译为“立自己”)、“攻自”(译为“攻击自己”)、“诛自”(译为“诛杀自己”)、“杀自”(译为“杀自己”)、“刺自”(译为“刺自己”),其中“自”在动宾关系中作宾语时前置。
(二) 否定句中“自 + V”动宾关系
上古汉语中,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时宾语前置的现象十分普遍。同理,“自”作为代词,在否定句中作宾语需要前置到动词“V”之前,构成宾语前置的动宾结构。见下例:
26. 管仲故为三归之家,以掩桓公,非自伤于民也?
27. 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
28. 上天甚神,无自瘵也。
29. 鸿毛,至轻也,而不能自举。
30. 王而不能自恃,不恶卑名以事强,事强可以令国安长久,万世之善计。
31. 事主之行,竭意尽力,微谏而不哗,应对而不怨,不逆上以自伐,不立私以为名。
以上六例“自 + V”结构中,否定副词“非”“不”“无”修饰动词,代词宾语“自”置于动词之前,否定词之后。“非自伤于民”理解为“非伤自于民”,“忌不自信”理解为“忌不信自”,“无自瘵也”理解为“无瘵自也”,“不能自举”理解为“不能举自”,“不能自恃”理解为“不能恃自”,“不逆上以自伐”理解为“不逆上以伐自”。已知在上古汉语中,否定句代词宾语前置,但例……中的“不”否定的对象并不是“自”,而是“逆上以自伐”,因此,我们应该可以认为“自”作为宾语前置比否定句代词宾语前置更具有强制性。自作为宾语前置无条件,而否定句代词宾语前置有条件。
(三) 疑问句中“自 + V”动宾关系
上古汉语中,疑问句中代词作宾语时需要前置宾语,“自”作为代词,在疑问句中作宾语时前置于动词“V”前,这一语言事实在《战国策》中大量出现。见下例:
32. 君使人问之曰:“子非周人,而自谓非客,何也?”
33. 子亦自知且贱于王乎?
34. 吾国尚利,孰与坐而割地,自弱以强秦?
35. 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在上述例子中,“自谓”“自知”“自弱”“自托”中“自”作“V”的宾语,且分别前置于动词“谓”“知”“弱”“托”前。我们发现,例㉜中,疑问指向的对象并不是“自”,而是“子非周人,而自谓非客”。那么,我们应该可以认为“自”作为宾语前置比疑问句代词宾语前置更具有强制性。自作为宾语前置无条件,疑问句代词宾语前置有条件。
(四) “自 + V”动宾结构的特殊用法
古代汉语中,动宾结构具有使动用法、意动用法、为动用法等特殊的语法现象,“自 + V”的动宾结构中也有类似的特殊用法。
1. 使动用法。见下例:
36. 三贵竭国以自安,然则令何得从王出,权何得毋分,是我王果处三分之一也。
37. 秦王出楚王以为和,君令弊邑以此忠秦,秦得无破,而以楚之东国自免也,必欲之。
38. 衔赂以自强,山东必恐;亡赵自危,诸侯必惧。
上述三例中,“自 + V”动宾结构均用到了使动用法,其中“自安”理解为“安自”,即“使自己安定”,“自免”理解为“免自”,即“使自己免于”,“自强”理解为“强自”,即“使自己强大”,“自危”理解为“危自”,即“使自己危险”。
2. 意动用法。见下例:
39. 吾欲太子之自相也。
在以上例子中,“自相”应该译为“以自己为相国”,属于意动用法。
1. 为动用法。见下例:
40. 楚人自战其地,咸顾其家,各有散心,莫有斗志。
41. 举兵击燕,恐其以击燕为名,而以兵袭赵,故发兵自备。
以上两例“自 + V”结构均用到了为动用法,其中“自战”是指“为自己作战”,“自备”是指“为自己准备”。
另外,“自”为代词时,“自”作动词宾语前置于动词之前,“自”作介词宾语时也常置于介词之前,如“自为”等,见下例:
42. 乃左手为丛投,右手自为投,胜丛,丛籍其神。
43. 君无为魏计,君其自为计。
44. 且夫信行者,所以自为也,非所以为人也。
45. 轸驰楚、秦之间,今楚不加善秦而善轸,然则是轸自为而不为国也。
46. 然则魏信之事主也,上所以为其主者忠矣,下所以自为者厚矣,彼其事王必完矣。
以上的例子可以看出,介宾短语“自为”与“为丛”“为魏”“为人”相对应,“自为者”与“为其主者”相对应,“自”作为介词宾语置于介词“为”之前。
董秀芳提出:“双音节词的衍生隶属于词汇化,即短语结构等非词单位逐步凝固而形成固定词语的过程。” [
自的词性 | 词汇示例 | 比例 | |||||
---|---|---|---|---|---|---|---|
自作连词 | 自治 | 3.23% | |||||
自作介词 | 自是 | 自从 | 自古 | 9.68% | |||
自作副词 | 自交 | 自然 | 自若 | 9.68% | |||
自作代词 | 主谓结构 | 自知 | 自言 | 自尽 | 自得 | 自负 | 25.80% |
自行 | 自用 | 自在 | |||||
动宾结构 | 自信 | 自立 | 自赎 | 自守 | 自杀 | 51.61% | |
自刎 | 自刭 | 自弃 | 自破 | 自视 | |||
自强 | 自重 | 自伤 | 自恃 | 自外 | |||
自相 |
表2. 《战国策》“自 + V”词汇化一览表
由上表可知,“自”作连词时,《战国策》中“自 + V”语法结构有1例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成为固定词语,即“自治”。“自治”的“自”在“王自治其外,臣自报其内,此乃亡之之势也”中作连词,表“仅仅”的含义。但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自”不再作连词,而作代词,固定词汇“自治”表示“自己治理(自己)”或“治理自己”。“自”作介词时,有3例成为固定词语;“自”作副词时,有3例成为固定词汇;“自”做代词时,有24例成为固定词汇,其中主谓结构8例,动宾结构16例。
因此,“自 + V”成词化过程中,“自”作代词时成词概率更大,并且动宾结构成词化程度远高于主谓结构。如果从语素的角度分析,可以发现,“自”与“V”间依然存在主谓关系与动宾关系。例如:“自知”“自用”为主谓关系;“自信”“自刎”(表一般动宾关系),“自立”“自强”(表使动),“自高自大”(表意动)等。尽管各种辞书对词类的义项解释有所差异,但究其本质,均离不开“自 + V”内部的动宾关系 [
另外,分析“自 + V”复合词,我们可以得知:“自 + V”构式中的“V”相当于二价动词,有着两个论元,能够支配两种不同性质的名词性词语。换句话说,“V”作为二价动词,有着主语“自己”和宾语“自己”两个论元。
“自 + V”结构在《战国策》中十分典型,当“自”作代词时,形成的“自 + V”结构可以分为主谓结构与动宾结构,动宾结构所用频率更高,且“自”作宾语时前置。“自 + V”结构经过历时演变,从宾语前置句过渡到宾语前置复合词,复合词内部依然保留主谓关系与动宾关系,同时,保留其强调宾语的意义。“自 + V”构式具有很强的生命力,不断有新的语素加入这个构式,以产出更丰富鲜活的词汇满足语言表达的需求,其中,动宾关系尤为突出。宾语前置在上古汉语中十分典型,研究《战国策》中的宾语前置有利于从实例的角度补充宾语前置的研究。
黄建军. 《战国策》“自 + V”结构研究Investigation of the “自 + Verb” Structure in Intrigues of the Warring States[J]. 现代语言学, 2024, 12(01): 548-555. https://doi.org/10.12677/ML.2024.1210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