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信息网络时代的到来,主流声音与负面信息激烈交锋、生命异化现象愈加突出、网络环境虚拟性下的身份隐匿都对网络舆情监管工作提出新挑战。与此同时,机遇与挑战并存,网络空间的开放性也为大学生正确生命观的形成提供便利条件,为更好地唤醒生命意识、正视生命危急、学会珍惜生命提供新的机遇。大学生生命意识淡薄舆情事件层出不穷,如何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生命意识是摆在许多高校面前的现实问题。基于此,从高校网络舆情视角出发,提出大学生生命美育的引导机制,即价值引导机制、内容优化机制以及环境塑造机制,希望为高校网络舆情引导走出困境提供更多思路与帮助。 With the advent of the information network era, the fierce conflict between mainstream voices and negative information, the increasingly prominent phenomenon of alienation of life, and the identity hiding in the virtual network environment all pose new challenges to the supervision of online public opinions. At the same time,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coexist. The openness of cyberspace also provides convenient conditions for college students to form a correct view of life, and provides new opportunities for them to better awaken their life awareness, face life danger and learn to cherish life. Public opinion events emerge in an endless stream. How to guide college students to establish correct life awareness is a practical problem facing many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Based on thi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online public opinion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guidance mechanism of college students’ life aesthetic education, namely, value guidance mechanism, content optimization mechanism and environment shaping mechanism, hoping to provide more ideas and help for online public opinion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o guide them out of the dilemma.
随着信息网络时代的到来,主流声音与负面信息激烈交锋、生命异化现象愈加突出、网络环境虚拟性下的身份隐匿都对网络舆情监管工作提出新挑战。与此同时,机遇与挑战并存,网络空间的开放性也为大学生正确生命观的形成提供便利条件,为更好地唤醒生命意识、正视生命危急、学会珍惜生命提供新的机遇。大学生生命意识淡薄舆情事件层出不穷,如何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生命意识是摆在许多高校面前的现实问题。基于此,从高校网络舆情视角出发,提出大学生生命美育的引导机制,即价值引导机制、内容优化机制以及环境塑造机制,希望为高校网络舆情引导走出困境提供更多思路与帮助。
网络舆情,大学生,生命美育
Yuchun Liu, Huiwen Liu
School of Marxism, Wuh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Wuhan Hubei
Received: Dec. 12th, 2023; accepted: Jan. 22nd, 2024; published: Jan. 30th, 2024
With the advent of the information network era, the fierce conflict between mainstream voices and negative information, the increasingly prominent phenomenon of alienation of life, and the identity hiding in the virtual network environment all pose new challenges to the supervision of online public opinions. At the same time,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coexist. The openness of cyberspace also provides convenient conditions for college students to form a correct view of life, and provides new opportunities for them to better awaken their life awareness, face life danger and learn to cherish life. Public opinion events emerge in an endless stream. How to guide college students to establish correct life awareness is a practical problem facing many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Based on thi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online public opinion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guidance mechanism of college students’ life aesthetic education, namely, value guidance mechanism, content optimization mechanism and environment shaping mechanism, hoping to provide more ideas and help for online public opinion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o guide them out of the dilemma.
Keywords:Network Public Opinion, College Students, The Life Aesthetics Education
Copyright © 2024 by author(s) and beplay安卓登录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青年犹如大地上茁壮成长的小树,总有一天会长成参天大树,撑起一片天。青年又如初升的朝阳,不断积聚着能量,总有一刻会把光和热洒满大地。” [
随着数字时代的到来每个人都不可避免的被卷入互联网世界,随着大学生线上学习、社交娱乐地不断演进,日益成为高校网络舆情的主要参与者。与此同时,高校网络舆情呈现出主流声音与负面信息交汇、网络谣言与恐慌情绪共振、舆情主体身份的隐匿性与分散性共存、社会热点快速传播等特点。一方面,高校舆情情况复杂多样,大学生极易在这种具有强烈煽动性言论的舆论漩涡中失去辨别是非的能力;另一方面,网络信息鱼龙混杂、真假难辨,大学生群体社会经验不足易演化成负面舆论。因此,为高校网络舆情引导工作带来了强烈冲击和新挑战。
高校网络舆情场域自由开放、可控性低,给西方意识形态渗透提供绝佳场地,易使错误思潮趁虚而入。西方以极具蛊惑性的方式控制网络话语权,将显性和隐形相结合冲击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公共事件爆发后,公众对主流媒体中所存在信息真实程度无法鉴别,解读信息水平较差,部分时候容易相信谣言,加速公共事件社会舆论泛化进程。” [
“生命异化”是指主体失去了自己生命的本质,导致人性异化,自我丧失,从而生命转化为与主体相互对立,反过来抑制生命的现象。当前高校网络舆情的触角已经深入高校的方方面面。身处其中的大学生一旦没有明确的生命目标就会随着舆论爆发出现迷茫、彷徨、不知所措的情况。马克思指出:“他的生命表现就是他的生命的外化,他的现实化就是他的非现实化,就是异己的现实。” [
舆情队伍综合性人才匮乏,尤其是其生命美育知识储备不足,导致舆情引导工作缺乏生命危机意识。“网络舆情就是公众对互联网上传播的某一焦点或热点问题所表现的有一定影响力、带有倾向性的意见或言论的情况。” [
数字技术的发展不仅使信息传播突破了时空障碍,还创造了虚拟的网络环境和虚拟的用户身份,使人们实现了真实身份的隐匿。“身份作为一种社会属性,是人的自然性和社会性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综合反映,是社会活动中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显著特征。” [
一方面,当代大学生出生于网络时代,网络虚拟世界中身份隐匿背景下,助推学生主体对个性的过度追求,加剧舆情风波。当前许多家庭仍然存在唯分数论,过度重视文化知识的灌输,而忽视了对孩子生命价值培育,导致大学生群体对生命价值关注度不高,更多的是主张个性解放,使学生主体更加注重个人的情感体验,关注个性需求,缺乏对社会的责任与担当。“个性化的价值追求是大学生群体身上最显著的特点。” [
另一方面,身体隐匿不可避免的造成的虚假信息,加剧大学生网络到现实生活中的信任危机。由于网络身份的隐匿性,一些网站为博眼球、扩大流量,对舆情事件添油加醋进行转发、报道,利用大学生的好奇心来吸引关注,制造舆论风波,导致低水平的价值追求。身份隐匿保障言论自由的同时弱化了生命教育的针对性。
数字时代改变着舆论的传播生态,智能化重构舆论传播格局。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坚持正确舆论导向” [
通过官方媒体渠道对大学生进行科学的、正确的价值观引导,进行主流舆论价值观输出,唤醒大学生积极向上的生命意识,共同筑起生命共同体的安全屏障。思想是行动的先导,高校舆情引导保持主动性和预见性,主导舆情传播方向,始终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使命。坚守网络思想引导主阵地,利用网络评议实战经历,在展示波澜壮阔的过程中发出历史最强音,始终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放在制高点,培养大学生成为政治立场坚定、恪守道德底线的舆情参与者。通过网络媒体对疫情防控舆情英雄事迹的全方位报道,大学生主体势必深刻感受到生命的责任与担当,在榜样人物的熏陶中懂得生命的意义与价值。利用网络舆论场域中的表率作用,引领更多大学生提高政治站位,提升舆情素养。坚定立场,将辅导员培育成学生价值观引导者,引导主流思想,营造良好网络空间。让大学生更好地审视自己,为精神世界带来强烈冲击。学生主体对知识的向往与追求同样不可忽视,高校可以通过组织学生群体学习舆情相关知识,让大学生群体具有舆论资源整合能力,提升学生的媒介素养,实现校园网络舆情风气治理,以此丰富自身知识体系。加强思想引领,找准党的主张和大学生生命密切关注相结合,助力主体生命健康成长,维护高校安全稳定。
高校通过对舆情危机的回应,化解舆情事件中的现实矛盾,完善学生主体对生命认知体系。“死亡是人类生命的新陈代谢,旧生命的死亡是新生命诞生的保障。” [
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加强话语体系建设,增强在国际上的话语权” [
把握高校网络舆情过程中的积极因素,关注学生的心理需求,贴合生活实际,实现情感上的共鸣,以引领式话语体系帮助大学生群体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念。把握高校网络舆情的话语权和主导权,及时疏导,促进正能量传播,有利于赢得学生主体的信任与认同,从而提高主体抵御不良信息的能力,构建生命和谐之美。
网络媒体时代,舆情危机的演变具有很高的动态性,特别是高校网络舆情事件的不确定性及主体的复杂性都对高校网络舆情引导力提出了更高要求。高校面对网络舆情该如何有效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生命观,成为了高校的“必修课”。
高校网络舆情是发挥价值引领的重要途径之一。掌握主流意识,巧妙的将舆情治理与生命观引导相结合,凝聚起强大的正能量。
首先,强化主流意识形态的引领力。结合当前疫情之下高校舆情热点事件,借助伟大抗疫精神彰显生命的壮丽,帮助大学生更好的理解生命、尊重生命,坚持正面引导,提升舆论引导力。积极培育网络媒体主体力量,充分利用大学生网络“意见领袖”带领大学生群体参与高校网络舆情工作,通过切实体验,懂得体会生活。高校必须充分发挥主流媒体价值引导作用,将网络舆情化解于萌芽状态,持续净化完善自我的生命。
其次,巩固马克思主义生命理论在高校网络舆情事件中的指导地位。在网络舆情不断发酵过程中,应始终坚持以网络为契机,让大学生主体看到在马克思主义生命理论指引下的美好前景,懂得生命的方向与态度。从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汲取先进的思想养分、构建科学的理论体系,为当前网络舆情背景下生命美育提供正确的指引。将生命活出美感,不再只局限于个体有限的生命,而是主张活出高质量的生命。
最后,培养经验丰富的复合型舆情队伍,关注学生心理健康,增设网络舆情疏导体系。将高校舆情工作和日常学生思想教育管理有机结合,高校舆情引导工作的最终目的是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在恶性网络舆情爆发后,网络舆情管理人员要有敏锐性,对事件的发展做出正确的判断,构建校园大舆情格局。
要始终坚持以内容为主导,高校通过对网络舆情事件的回应,满足大学生对生命最基本的需求,即自我安全感需求。面对突发的网络舆情,高校应做到反应及时、主动防范,争取用最短的时间、最高效的方法来化解舆论危机。
一是坚持以人为本,体现人文关怀。高校舆情事件,必定会在学生群体中引起激烈讨论,高校应始终坚持问题为导向,面对舆情事件高校应及时准确回应相关问题,满足大学生好奇意识。并在此过程中充分发挥网络优势,利用网络资源正面发声,站在学生角度思考问题,保护学生根本利益,尊重生命安全。不可避重就轻,应把学生最关切的问题回应明确。开展线上心理课程讲座,取得大学生主体的信任与理解,增强对思想教育的认同,提高其明辨是非的能力,并赢得舆论认可。
二是坚持教育为先,舆情危机出现后要重视大学生思想疏导。高校充分发挥其育人功能,将生命知识引入舆情宣传实践,在处理舆论风波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满足学生基本生命需求。“教育的本质就是生命教育。” [
网络舆情环境下,学生主体生命意识扭曲,是高校,更是全社会的难题。“营造强信心、暖人心、聚民心的环境氛围。” [
一方面,依靠大数据监督系统,提升舆情监测水平,加强舆情监测,关注师生思想动态,及时回应学生生活困难,增强对生活的信心。实时了解学生关注的热点话题,抓住学生的兴趣点,拓宽民意反映渠道。尤其是疫情之下,校园的管理问题及大学生心理疏导问题,即是重点也是难点。应将辅导员与学生代表纳入高校网络舆情队伍,辅导员与学生的接触最为密切,可以充分发挥其有利优势,对学生展开思想疏导。因此加快高校网络舆情安全体系建设,进一步筑牢校园安全防线,为灌注情感生命创造有利环境。
另一方面,通过完善网络治理,肃清网络舆情内容,营造良好的网络生态。“加强对社交媒体的监管力度是控制舆论发酵的必要手段之一。” [
在这个信息高度融合、舆论传播不断更替的新时代,信息传播的媒介日益丰富,导致舆情引导的不可控性也在不断增强。疫情防控之下完善高校网络舆情对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引导,对校园稳定有直接影响意义。高校网络舆情下,将大学生生命安全教育作为核心,通过舆论价值观引导,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帮助学生提升舆情素养,从而有效分析网络舆情信息,形成健康的生命意识,实现现代化高校育人的培育目的。
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全省高等学校马克思主义中青年理论家培育计划(第七批)“新时代女性生育关怀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0ZD215)阶段性研究成果。
柳雨春,刘惠文. 高校网络舆情下生命美育引导机制分析Analysis of Guiding Mechanism of Life Aesthetic Education under Network Public Opin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J]. 社会科学前沿, 2024, 13(01): 592-598. https://doi.org/10.12677/ASS.2024.131081